发新话题
打印

从海地救援 看美军如何在别国行动

从海地救援 看美军如何在别国行动

  中评社北京1月18日电/根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地震发生后,美国派出驻扎在萨尔瓦多的P-3“猎户座”海上巡逻机飞往海地,拍摄照片、搜集地震相关信息。设在美国迈阿密州的美军南方司令部利用这些信息帮助美国和其他国际开展救援行动。13日,美国海岸警备队的一架直升机疏散了四名伤势严重的该国使馆人员,将他们送至了关塔那摩美军基地医院接受治疗。美国空军第一特别行动队部分人员在13日进驻太子港国际机场,进行航空线路管制,执行空中任务。

  新华网报道,美国国防部官员称,一个30人组成的先遣队13日已经抵达海地,与在当地长期驻扎的63名美军士兵汇合。先遣队包括工程兵,行动计划员,通讯人员和一个指挥、调控小组。他们将跟美国使馆人员,以及海地、联合国和他国人员合作,共同评估情况,协调救援和重建行动。卡尔.文森号航母正在前往海地,预计14日将到达,然后与其他正在赶往海地的军舰汇合。美军南方司令部指挥官道格拉斯.弗雷泽13日说,可能很快会派遣大约2000名海军陆战队员前往海地。他还说,现在岛上“局面平稳”,即使岛上的形势向严峻发展,军队也可以保证这种局面保持下去。另外,部署在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的一个旅,大约3000名美军已经进入待命状态。

  对于有报道称可能有10万甚至更多人在地震中丧生,弗雷泽表示,就像战争中存在难解的迷雾一样,自然灾难也有谜团。“我们看到建筑倒塌的报道,但是当地现有的通讯很有限,我想伤亡数字会很巨大。”


  除了提供安全保证之外,美军希望保证海地的机场和海港能够顺利接收震后可能像洪水般涌入的各种援助。震后机场发回的消息称,机场的跑道能够使用,但是控制塔楼通讯中断,候机楼也已经毁坏。

  美军计划在机场建立指挥中心,并连接军方的通讯网络,代替在地震中毁坏的当地通讯。美国国防部还命令康福特号医疗船从母港巴尔的摩前往海地,参加救援。康福特号上次访问海地是在2009年的4月,海地是“持续承诺2009”人道主义援助行动的第一站。康福特号上的医疗人员来自美国三军和海岸警备队,公共医疗系统,还有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可以为海地带去全方位的医疗帮助。除了康福特号之外,海军陆战队的很多大型船只也具有相同的功能。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13日说:美国愿意倾全力帮助海地,我们通宵研究了可行方案以及如何尽快实施。现在很多人都在为之忙碌。

  外军重视非战争军事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全球进入一个相对和平时期,因此各国军队开始将军事力量投入到应对恐怖活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行动之中。近年来随着恐怖主义活动的猖獗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伤痛,世界各国对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重视达到空前的高度。

  “9.11”恐怖事件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反恐怖主义法》修正案,美军据此在2001年参谋长联席会议上颁发了《联合作战纲要》,将非战争军事行动与战争行动并列为美军的主要行动类型,并以同样的方式在战略、战役和战术层次上组织实施。法军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是源于2002年制订的《2003-2008年军事规划法》,以确保军队反恐有法可依。印度是世界上飓风、旱灾、洪灾、地震、雪崩和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因此,印度宪法把军事化救援作为一项重要职能之一,其陆、海、空三军的相关条令中均将抢险救灾列入军队多样化行动的重要任务。

  推进非战争军事行动机制化

  美军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核心在于慑止战争、提供应急性救援活动等。被“9.11”事件刺痛了的美国迅速着手强化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相关机制,目前在这方面首当其冲地走在了世界前列,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机制、体系及相关政策法规等已日趋成熟和完善。


  近年来,俄军等根据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不同特点,则全力推进常态一体化建设,积极构建起应对各类灾害与危机的有效机制,不断加强实施紧急救援、联合军演、国际维和、反恐维稳等协同演练。而在伊朗,由于其全境基本都处于欧亚地震带上,所以地震频发,其紧急事务委员会在组织军民联合救援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来西亚针对其水患、风灾和山体滑坡现象严重等情况,建立起国家安全理事会为最高救援指挥和决策机构体系,在应对各种危机中取得了显着成效。各国的实践表明,规范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建立,对于顺利实施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注重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协同

  在类似海地地震救援的行动中,一定会牵扯多国联合行动,能否有效地沟通、配合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救援行动的效率。因此,目前外军增加了联合部队指挥官的“联络官”数量,以便在多元文化背景与复杂环境等因素情况下能够有效实施沟通与协同。2004年底,印度洋地区发生特大海啸后,在联合国统一协调下,积极组织实施了紧急救援行动。美军迅速启动了危机反应机制,建立了上至国防部、下至联合特遣部队司令部的三级指挥体制。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