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炮兵:榴弹炮与坦克的较量
美军在1988年进行的测试表明,传统榴弹炮在对抗坦克方面所发挥的威力被严重低估了,只要用法得当,老式弹药的杀伤力一样非常高。
美国炮兵联合会(U.S. Field ArtilleryAssociation)一份有关炮兵攻击装甲目标实际效果的文章目前被解密。作者美国陆军退役上校乔治 A.德尔哈姆在文章中通过对比苏联与美国在炮击毁伤效果的判定差异以及美国在1988年所进行的实弹炮击实验证实,普通榴弹炮对现代装甲目标的攻击效果远比人们想象中的要大许多,传统炮兵对于高速移动的装甲目标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他呼吁美国陆军的指挥官们,不要迷信高科技武器,而是要懂得学会如何有效利用手中的各种火力配置达到最佳攻击效果。
1944年5月23日的下午,加拿大第一师奉命进攻希特勒在意大利南部战线中的一段德军防御阵地。战役打响后不久,加军的指挥官明显意识到这次进攻似乎已宣告失败,因为加军在进攻中伤亡惨重;最糟糕的是德军在随后用坦克发起了反冲锋。值得庆幸的是,加拿大的皇家炮兵群(规模相当于美国的炮兵旅)用榴弹炮击退了德军的这次装甲冲击。
M898末敏弹摧毁目标的瞬间
这是二战中的许多炮兵击败装甲部队的战例之一。那么,二战舞台上“榴弹炮VS装甲”的大戏已谢幕60年之后,装甲部队在机动力、防护力及火力上已今非夕比。炮兵对装甲目标的有效打击力度真的就下降了吗?
事实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确定炮火覆盖范围对军事打击效果来说至关重要;武器弹药的基数也必须能够满足对不同类型目标的打击要求;这两个前提是地面部队确定组成构成时所需详细加以考虑的方面。
考虑到美军及其盟友目前面临着现代作战环境(COE)(例如在阿富汗沙赫克特山谷打击基地组织的“蟒蛇行动”)的各种威胁。我们的军队毫无疑问需要有全天候高机动高精度火力覆盖能力。虽然现代战争中,空中精确火力支援能为地面部队的行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它们间又存在沟通能力时限问题——空中精确火力对固定目标最为有效,但对地面作战中高速运动的目标打击则差很多。陆军炮兵必须能够快速做出反应,运用手术刀般的精准杀伤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附带(例如对平民/民用目标的)损害。
阿富汗“蟒蛇行动”中担任“地面部队火力支援协调员”(FSCOORD)的克里斯托弗F.宾利(Christopher F.Bentley)中校曾表示:“使用精确制导弹药(PGMs)也并不是要把每一个打击目标都列入‘银弹’(指昂贵的精确制导武器)打击范围的。精确制导弹药由于价格高昂,对于地面部队作战难度改变并非如想象中的大。
炮击中的美军炮兵,即使是美国人也没有财力将弹药全部换成精确制导的,这就要求那些被“惯坏了”的炮兵军官们更灵活利用传统弹药
正如哈根贝克少将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未来战场弹药组合还是要遵循任务、敌人、地形、军队和时间(METT - T)等主要因素。理想的情况是,各种选择都能十分精确,但“最重要的还是——弹药是否能及时命中目标,并且产生适当的效果。
所以,当我们把目光从空中精确打击和精确制导弹药等“现代战争明星”身上移开,认真检视事实后我们会发现,只要有效使用传统炮火,其覆盖范围内的火力打击效果一样会取得非常惊人的战绩,虽然一些效果在近几年还没有获得业界的完全认同。
本文通过检视从1988年开始进行的野战火炮打击效果试验研究,以及相关模型和模拟数据的一些背景,并回顾苏联152毫米和美国的155毫米炮弹这四年里的火炮实验的结果,向读者展示野战炮的被忽视的“惊人”杀伤力。
背景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陆军开始引入‘对抗型作战模型’,对推演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影响性分析。这是战斗训练模拟工程发展的产物。不过,这些模型和模拟的对于解释和诠释问题的现实意义,完全取决于它对战场的真实战模拟效果和数据库的准确性。
随着对抗型模拟复杂程度的升级,军事分析家们在比较和分析美国与苏联在高爆弹(HE)碎片杀伤效果的评估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思维模式” 的区别。高爆弹的北约和前华沙条约组织均使用的基本炮兵弹药。
在对“软”目标——例如人员、卡车和雷达等无装甲保护的目标时,美国和苏联高爆弹的毁伤效果都大致相同。
但苏联和美国在对击溃或击毁装甲目标时,所需的高爆弹数量上则相去甚远。例如,假如要对一辆装甲运兵车造成30%的损害,苏联估计需要的高爆弹数量比美国少2.8枚。“30%损害”的定义是指使车辆不能继续参与战斗,但这种损害并不足以“摧毁”车辆。苏联在对坦克造成30%损害的弹药估计量上只略高于其对装甲运兵车造成相同损害所需的数量。
美国方面的数据库是1972年建立的,都是在对直接命中坦克所达到的损害效果的数据模型发展而来的。为了确保在炮火范围内直接命中目标,建立这些模型需要发射大量的炮弹。不过,在经过一段时期内大量发射炮弹确实能籍以证明由此所能达到的损害程度到底能到什么程度。但评估标准的失实却淡化了抗型模型中关于炮击效果的判断。美国的军事分析家知道模型数据中衡量高爆弹产生的损害影响的标准是不准确的,但他们却没有得到更为详实的数据用来更正这些失实的模型数据库。
炮火损害效果试验
1988年,苏联陆军(部队发展)副参谋长命令苏联炮火损害效果(SAE)研究部门验证模型所使用数据的有效性。在进行测试之前的文献检索中,苏联提出了一份题为《对据点射击的损害效果》的报告。这份报告成为比较美国和苏联对损害效果预计差异的“基本案例”。
苏联的报告称:122毫米、120毫米迫击炮和152毫米炮弹都能对坦克和装甲运兵车造成非常高的损害战果。以前,关于对美苏炮火评估效果差异之所以悬殊,其解释都是苏联在建立损害标准的方式上高估了其炮火损伤效果的有效性。但在现在,能为这种差异给出其他的可能的解释就是美国模型的数据库不正确或没有被正确地使用。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苏联的大型数据库的确是在大量的实弹测试程序与结果上发展而来的。
在建立损害标准时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差异。苏联有两个标准:“损害”——意味着无法继续战斗;另一个是完全被“击毁”。美国则使用“预计维修时间”作为模型的损害标准。如果损害可以在30分钟内的修复,则不记为“损害”,30分钟至1小时可以修复的,列入“损害”,等等依此类推。
虽然美式评判标准似乎没有苏式标准更“现实”与简单,但进行研究分析的专家却固执的决定在炮火损害效果测试中仍然继续使用美国现行的标准。
一个很重要问题是,美国在对装甲车的损害效果上数据有限。最后一次实弹测试还是在1972年所以进行的,使用的炮弹是二战制造,目标装甲是来自韩国的老式装甲目标。自那次试验之后,炮弹并没有明显地改变,但是装甲车辆的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了解决实弹射击数据缺乏的问题,美国所进行的新的“炮火对装甲目标的损害效果测试”围绕着四种测试进行的。测试一和测试三是为了比较实弹模型预测的人工操作效率试验。测试之二和之四是旨在收集用以升级或更正数据库的技术试验的数据。
试验结果
新的“炮火对装甲目标的损害效果测试”的首次试验被安排在1988年进行的。研究人员证实,美国155毫米高爆弹相与苏联152毫米高爆弹效果相当。试验使用一门M109155毫米榴弹炮,采取苏联使用的射击角度和发射程序。目标放置在阵地中,有美国卡车、M113和M557装甲车、M-48坦克等。采用几种不同的计算机模型来预测结果。试验中使用56枚各型引信的炮弹,包括点引爆(PD)和可变时间(VT)引信的高爆弹等,共发射了3轮。
对卡车和人员所产生损害效果接近模型的预测效果。但是,对装甲车和坦克的实际损害效果均显著高于以前的模型预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