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惊讶海地地震中国快速反应前所未有,美国不甘示弱

惊讶海地地震中国快速反应前所未有,美国不甘示弱

世界各国的紧急救援小组14日相继抵达遭遇大地震的海地,援救灾民的工作已全面展开。其中令人瞩目的是,中国的救援队第一批赶到,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反应能力。
据报道,由士兵、医师和地震专家等60人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地震发生约33小时后已经到达灾区。据说中国是第四个到达的国家,仅次于美国、冰岛和波多黎各。
在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大楼内的8名中国人在地震中下落不明,这也引起中国方面的关注。中国应联合国邀请,向海地派遣了约150人的警察部队,负责维护治安等任务。
此外,中国紧急派出救援队似乎也带有政治目的。海地与中国没有建交,与台湾保持着外交关系。中国通过救援可以向国际社会展示其"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可以借此施加影响力,为今后建交做准备。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今天说,在18日前将有1万美军前往海地及周边地区,帮助分发援助物资及防止在绝望的地震幸存者中爆发骚乱。
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宣布,周六她将出访海地,她声称要"与时间赛跑",赶在焦虑和愤慨情绪激发起更多问题前,迅速使这个国家恢复稳定。
美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说,美国"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周五的到达就像是突然有了"第二座机场"。中国与海地没有建交,但承诺援助420万美元,一架货机今天运载其中200万美元的援助物资从北京启程。
牛津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曾锐生说,中国大概认为这是向世界上更多人展示其"软实力"的机会,"在北京看来,不落在台湾救援工作的后面是件好事,而且在美国的后院发挥积极的人道主义作用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且花费不高"。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今天表示,对海地的援助不带政治色彩。她说,四川地震以后,其他国家曾援助中国,现在中国也能施以援手。
海地大地震促使世界各国慷慨相助。即便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些国家也伸出了援手。例如,在金融危机中受到沉重打击的冰岛派去了一支救援队,毛里求斯也捐了款。印度尼西亚承诺,将向海地派遣一支人道主义救援队。世界赤贫国家之一的孟加拉国也已向海地派遣了医疗人员。本地区一些国家虽人口稀少或资源相对匮乏,但也伸出了援手。萨尔瓦多承诺,向海地派遣一支12人的搜救队。玻利维亚向海地灾民提供了血液和食品。邻国古巴则向海地增派了医护人员。
生死竞速60小时——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三夜与“三业”


1月15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联合国维和士兵搬运尸体。当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在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大楼废墟中,挖掘出一具外国人尸体。目前,8名被埋在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总部大楼的我失踪人员的具体位置已经基本确定,救援工作正在进行。新华网记者邢广利摄
新华网北京/太子港1月17日电(记者胡浩、邢广利)整整60小时,他们不眠不休;整整60小时,他们全力挖掘;整整60小时,他们在与死神赛跑,为生机奋战——自当地时间14日下午3时抵达,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在海地地震灾区展开了两天三夜的医疗和搜救行动,用专业的技能、职业的素养和敬业的精神,从生死边缘挽回一个个生命。
“平均每个队员都参加过至少2次国际救援任务”
海地,总统府前广场,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正在为受伤人员进行治疗。他们动作娴熟,处理迅速,诊疗专业。
据救援队首席医疗官侯世科介绍,医疗分队由15人组成,其中包括11名男队员和4名女队员,专业涉及骨科、普外科、重症监护科、心内科和呼吸科、脑外科等等。“这些队员都是经历过多次救援的老队员,有丰富的救援经验。”侯世科说。
在受灾人员如此之多,灾情如此之重,救援和医疗器械却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专业的经验成为争分夺秒拯救生命的关键。
据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苗崇刚介绍,此次前往海地的救援队成员“平均每个队员都参加过至少2次国际救援任务”,经验相当丰富。
中国国际救援队,亚洲第二个拥有重型救援资格的队伍,联合国评定的第十二支重型救援队伍,曾参加了6次国际救援任务和5次国内救援任务。在救援队成员名单上,我们看到了一串熟悉的名字:
黄建发,赴海地中国国际救援队总领队。他是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灾害评估专家、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中国联络员,更是阿尔及利亚地震、伊朗地震、印尼地震海啸、巴基斯坦地震救援的亲历者。
刘向阳,世界救灾比武擂台,他数次夺冠;国际地震灾害救援和国内地震灾害抢险,他屡建奇功,在汶川地震中发明的“笼式救援法”成功救助了多名幸存者,在全国地震救援系统得到推广。
侯世科,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他曾带队参加印尼地震海啸、巴基斯坦地震等14次国内外灾害救援,用精湛的医术和不畏艰险的精神,完成了历次救援医疗任务。
专业的技能,奠定了生死竞速的可能;敬业的精神,创造了劫后重生的奇迹。




1月15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联合国维和士兵搬运尸体。新华网记者邢广利摄

“只能强制队员们轮休一小时”

1月,正值海地的夏季,持续的高温给救援工作增加了格外的难度。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们的努力,却从未停歇。

由于我国救援队负责的联合国驻海地代表团总部大楼废墟的地理位置特殊,背靠山体,建筑物在半山腰上,让救援作业面变得相当狭窄,大型机械难以展开工作。废墟中垮塌的楼板只能经过切割后,再用唯一的一架吊车吊起。大量的挖掘工作只能依靠人的双手来完成。

手掌被锹镐等工具磨起水泡、红肿,长时间炎夏中的工作导致脱水——救援队队员们却无一放弃。在60小时不间断的搜救中,他们身体疲累,却精神高涨。

“考虑到身体的承受能力,现场指挥只能强制队员们轮休一小时,原地打个盹再继续奋战。”苗崇刚说。

目前,经过连续60个小时工作,救援队已完成联合国驻海地代表团总部大楼废墟搜救任务,下一步将根据联合国现场救援协调中心的安排,继续在海地其他灾区开展搜索营救行动。

“悲伤,却不能因悲伤而停止搜救”

“战友!我们接您回家1,一名头戴橙色头盔、身穿橙色工作服的救援队员眼中噙着泪花,手里举着这块牌子,白底黑字地写着队员们的心情,两个“感叹号”被重重标出——当地时间16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在联海团总部大楼营救现场发掘出被埋同胞遗体后,救援队员和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员面向遗体站成五列,举行了简短的现场默哀仪式,并致以三鞠躬。

当时已是凌晨3时,擦干泪水,忍住啜泣,救援人员继续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搜救遇难人员。

在找到这具遗体后,队员们又发现了属于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照相机和摄像机各一台,另有一只“中国制造”的鞋子。

这样的场景,让人怎能不伤心,怎能不落泪。然而,职业的素养让他们落泪却勇敢,伤心更坚强。

救援队医疗分队队员张雪梅告诉记者,受灾民众中,老人和孩子外伤后严重感染的患者非常多,作为一个母亲,她十分心疼那些受伤的孩子。有一个在姐姐陪伴下来到医疗点的女孩有七八岁,头皮上有巴掌大的撕裂伤,志愿者给她做了简单缝合,但已严重感染的伤口满是血和脓。张雪梅给她做清创时,她疼得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但强忍着不肯哭出声来。

“那个坚强的女孩让我感动。”张雪梅说。

经历过无数次的生死离别,看到过数不清的感人场景,队员们说,他们仍然会心痛难过。但是,“悲伤,却不能因悲伤而停止搜救。”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