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清的样板戏为什么会经久不衰半个世纪?
作为“文革”产物的“样板戏”,是一种扭曲了的文艺形式,与之伴随的“十年浩劫”和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曾给人们带来巨大伤痛。但为什么备受“文革”折磨和愚弄的人,在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多年后的今天,却依然对“样板戏”“喜闻乐见”,而且奉为经典呢?
革命样板戏经过有些人的臭批,短暂消失后,竟又死灰复燃,上至主流舞台上如国家大剧院,下至地方舞台,无论中老年人还是大学生,也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工人农民,都乐此不疲地上演、观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文化作品的好坏,要看受众的多少、是否耐看(看的时间长短)。
京剧《沙家浜》拍摄于1963年,至今近半个世纪,我百度了一下京剧《沙家浜》,约7005个视频。
而国际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于1988年的电影影《红高粱》,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桂冠和西方媒体的连篇美誉,至今也仅22年的时间,百度视频才748个。
8个样板戏是江青一手抓的,除《沙家浜》外,还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杜娟山》等。
8个戏,在思想性(净化灵魂、给人力量)、艺术性(古典与现代结合、中西结合)、观赏性,我认为是空前绝后的,至少是什么《红高粱》、《十面埋伏》大制作、大导演不可比拟的,而这,江青功不可没。
样板戏产生于文革,而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为什么人们喜欢动乱政治、崩溃经济年代的文化呢?
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