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勤抗日“壮举”
一、欺压民间抗日组织
1938年3月,韩德勤首先将支持抗盟的国民党淮阴县长撤职,并下令逮捕了苏北抗盟理事、国民党员夏仲芳和张一平,通缉吴觉等抗盟骨干;胁迫参加抗盟的国民党员登报申明退出;严禁翻印和传播延安报刊和文件。并利用其掌握的区乡政权和地方顽固派势力,从下面对抗盟组织进行破坏。10月,又干脆以苏北抗盟不符合《江苏省民众组织条例》为借口,宣布予以取缔。苏北抗盟在韩德勤的政治高压下,被迫解散,抗盟所领导的活跃一时的抗日宣传队、自卫队、模范队也终于解散了。
曾有两位民间抗日组织头领向韩汇报工作,韩抓住杀了。
二、作战溃败,被老蒋严斥
1938年4月,日军华中派遣军分两路向苏北腹地推进。韩德勤、李守维等率部迎战,结果一触即溃,致敌在11天内连陷兴化、盐城、阜宁等县城,对徐州形成大包围的态势。为此,连蒋介石也不得不通电斥责韩德勤:“查阜宁之敌,不满三千,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日下竟有窥东海遮断陇海之趋势,该副总司令所部兵力优敌五倍,而丧师失地,影响主力侧背之安全,将何以自解!”其实,在敌人进攻阜宁城时,韩德勤也曾亲赴前线指挥,不意敌猛然从后面抄过来。韩将军慌得连汽车都未及上,落荒而走。回到清江,好几天都精神恍惚,打电话把听筒拿在手里有些不知所措,连连说错话。后来就很少听到韩德勤上前线的消息了。
不过韩德勤在当时的临时省会清江也还干了一桩大事:把在沪宁线被冲散的中统、军统特务,以及苏北残存的两个系统的特务重新网罗起来,成立了以韩的心腹为首的省特工指挥部。
1939年2月,韩德勤还未听到日寇进攻清江的枪炮声,就率领数万部队拖枪遁走,辗转撤退到兴化去了。3月初,日军于一日之中连占淮阴、淮安、涟水3座县城。至此,淮属地区的主要城镇和交通线几乎全部被日军占领。1939年6月,韩德勤部奉顾祝同收复涟水之命,指挥33师翁达旅承担此项任务。攻击部队从东门攻入,日伪军夺门而逃。33师进城后,部分人乘机抢掠,军心涣散,加之淮阴、新安镇增援之敌赶到,反攻入城,并占据制高点封锁扫射,33师遂乱作一团,少数未及撤逃的,几乎全部毙命。此后,就很少听到韩德勤部与日伪军接仗的消息了,其33师也得了个“三十三溜”的别号。
三、欺压百姓
上面提到的收复涟水之战“部分人乘机抢掠,军心涣散”外,
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弄得民不聊生。一方面,他为反共反人民战争的需要,弥补财政亏空,向广大人民群众加紧收缴管辖区的所谓“战时特别税”,另一方面经重庆国民党政府财政部批准,江苏省农民银行发行一元面额的新钞券万元(因时局变化,仅完成发行额的三分之一)。因其票面为嫩绿色,被群众贬称为“绿田鸡”。后因一文不值,群众用它糊墙纸。
韩德勤部下军纪败坏,群众怨声载道。韩军偷鸡摸狗,行凶劫掠,搞得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民众无不切齿痛恨。黄桥决战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天上一个扫帚星,地下有个韩德勤,手下白养几万兵,只会欺侮老百姓。
四、摩擦专家
仗着自己有“省主席”头衔和拥有10几万部队,不断向新四军摩擦。结果呢?不得人心,当地士绅反对,连其他抗日武装也不积极,导致惨败。
他被活捉,足见搞摩擦之积极。
现在世道反了,居然鼓吹起连GMD都不好意思提其名字的韩德勤之抗日“功绩”——说穿了,不过因为他是“省主席”,因此把境内所有抗日力量(除GCD外)功劳都归到他头上罢了。但是,右右为什么不把新四军的抗日功劳也归于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