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死不认错,都是“面子”惹的祸

死不认错,都是“面子”惹的祸

——评赵本山春晚小品《捐助》  
2010年央视春晚如约而至,节目制作水准还是不错的,尽管观众众口难调,但剧组的集体劳动还是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的。说到具体节目,赵本山的小品可谓是万众期盼,赵本山能有今天的成就,从其自身讲,至少得益于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赵本山有自己的成熟且稳定的创作班底和表演团队;二是节目题材贴近现实生活;三是表演语言非常生活化。老赵的成功再次证明,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个人的最大价值。尽管其表演形式有时很令人反感,但其作品能够得到群众欢迎,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就像去年的《不差钱》,相当多的人把目光集中在小沈阳的变态角色的上,却完全忽略了“不差钱就差关系”的尴尬事实,在嬉笑调侃间,把社会的潜规则以及当事人的种种矛盾心态暴露给世人。今年赵本山的作品《捐助》搞笑依旧,在笑过之余,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赵氏的作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呢?  
我考虑了一下,大概可以用这是一场由“‘面子’惹来的麻烦”来概括。那么,是怎样的麻烦呢?我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农民的被富裕。农民富裕了吗?立场不同,标准不一,答案自然各异。不过按赵氏剧中角色的说法是富了,但亲家的穿着还是很差的,15000元几乎是辛苦一年的收入。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评说农民富了,恐怕会有相当多的人提出反对意见。但它确实是一种被主流反复强调的事实,赵氏一边嘴上讲“农民富了”,但心里并不踏实,他的那位更容易讲实话的亲家是把这些钱看做将影响自己后半生的“巨款”的,以此情节安排就足见当今农民的被富裕是多么的无奈。不管老赵是否有意,他的节目已经触及到了三农问题。农村的问题是什么?是基层组织荒漠化。农民的问题是什么?是第一产业收益低,农民个人无积累或积累少。观众在哈哈一笑间,就把披在农村、农民、农业上的温柔的纱巾撕的粉碎。  
二、当事人被决定。日常生活中,对于普通人而言,一次捐出3000元不是小事情。且不说小品中赵本山捐款是不是被组织者忽悠了,仅就其捐款而言,农民的朴实与真诚还是表现出来了,只是捐多了且慷了他人之慨。剧中的赵本山和亲家都是捐款者,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但二人的反映大不同。是不是应该把钱要回来,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围绕这个焦点,双方的分歧则集中于自己的权利能否被“代表”,正如当今世人基本都知道应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是好事,但自己的权利到底是什么、如何维护、能否维护却是当今社会的普遍问题,一个捐钱的小意外,却反映了小市民、小农的普遍困惑与无奈,能不引起共鸣吗?按理说,问题并不复杂,捐钱数额远超过自己的本意,只要适当说明,相信受捐者能够理解并妥善解决的。但为什么不能按常理解决呢?这就引申出了下一个问题。  
三、破财是小,失节(面子)是大。当面对追风而至的媒体时,剧中的老赵知道自己犯了大错,甚至连带了亲家。但是当得知此事正成为世人关注且可能影响自己的社会形象时,他便打肿脸充胖子了,当然,亲家对此是反对的、不满意甚至要揭露的,老赵则不惜一切方法、手段压制这种反对,原因只有一个,此事关系面子,错了也不能承认。既然事已至此,老赵出丑也就不足为怪了。看到这里人们就会怀疑,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傻的人,明知道自己错了,还死不承认,不肯改正,眼看着自己受到损失呢?答案是确实有,而且就在现实中不断上演,这也是赵本山及其团队所演绎的小人物们能够吸引观众的原因所在。  
在赵本山的作品中,他多半表现的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意识形态与行为,我们批评他的土、他的低俗,却不能否定他的代表性。那就是赵本山表现出来的小农、小资产阶级的狭隘、自私、虚伪、虚荣等等局限以及被大资产阶级的嘲弄与欺骗。观众在嘲笑赵本山的剧中人物时,其实往往就是在嘲笑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一个被现实的虚幻所麻痹的现代版的阿Q。  
在此,我们不妨引申一下,在农村以小农经济为主、在城市以私有经济为主的中国,小农、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大行其道是必然的,当它影响国家决策时,其危害也是显而易见且难以改正的,君不见我国有多少事情与《捐助》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我们嘲弄鲁迅笔下的阿Q时,可曾想过我们正在争当现代版的阿Q呢?  
春晚是给领导看的,P民兴趣已经转型了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