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异军突起,堪称猛将,以文议政
金庸脱离了大公报,和他中学时期的同学,沈宝新先生,合创明报。明报在香港,销量不是第一,但是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之中,它是第一大报,在国际地位上,是第 一大报。连美国国务院,都会三番四次,请金庸去商议国家大事,中华民国总统,也曾数次召见金庸。
明报不但使金庸的地位提高了,也使金庸的收入大大增加。可是明报在出版的初期,却是一份小型报,销数最差时,不过五六千份,工作人员不超过十人,全是凭藉 金庸的才能和努力,合伙人沈宝新的才干,初创时期的工作人员如潘粤先生、戴茂生先生、雪坡先生等等的努力,才逐步创出了日后的天下,同时它能成为中文报纸 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的其中因素之一,是不做大陆zg的应声虫,见解犀利、新颖而嬴得人们的青睐。
明报草创之初,金庸在明报上撰写“神雕侠侣”,接下来,大部分小说,也全在明报上发表,一直到“鹿鼎记”。在“鹿鼎记”之后,就未曾再撰写小说,而专注于 明报的社评。
明报社评,绝大多数由金庸亲自执笔,在当时它以见解之精辟,文字之生动,深入浅出,坚守原则,人人称颂。就算意见完全和他相反的人,也不能不佩服他的社评 写得好,这是金庸在写小说才能之外的另一种才华的表现。
想当初,对大陆当局试制原子弹,金庸的《明报》持强烈反对态度。陈毅针对苏联和赫鲁晓夫的制裁,撤走专家,收回核弹样品,嘲讽中国妄想 造原子弹一事,说了一句宁可不要裤子,也要核子的愤慨话。金庸批评这种说法,认为强国在于亲民,现在人民穷得连饭也没的吃,实在不该去发展核子武器。
他的言论受到香港左翼报纸的猛烈抨击,《明报》便与《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展开了一系列笔战。此为金庸与左翼阵营“决裂”之 始。强国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那时金庸的这一思想无疑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治国理念。《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
由金庸执笔的明报社评,其影响已可与当年的大公报相埒。由于坚持民主、自由的思想原则,后来金庸还曾和大公报发生过一次极为剧烈的笔战,这次笔战,金庸所 写的几篇文字之精彩,真令人叹为观止,只可惜这些文字,竟未曾结集出书。
这时期的金庸,可以说完全是一个侠义肝胆、为民请命的角色,没有一点后来“老而糊涂”的影子,这期间他还用那支生花妙笔,借助武侠小说大量地讽喻大陆现 实。
1、丁春秋、任我行
用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来隐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始于《天龙八部》。“星宿派”是在隐喻什么组织,明眼人一看便知, “千秋万载”的丁春秋老怪与某人互相辉映,明白了之后,读者一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同样性质的隐喻,在《笑傲江湖》任我行身上又出现了 一次。
《笑傲江湖》中写了极权令人腐化的过程。任我行对属下本来是兄弟相称的,可是在听到了“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之后,在得到了教众的拜见之后,想要阻止,一 转念间,觉得高高在上,也没有什么不好。先是觉得没有什么不好,继而觉得简直好得很,再继而觉得非这样不可,这就给现实版的任我行作了注脚:权 力使人腐化的过程。如果当时金庸回大陆参政成功,身处政治旋涡,老舍的跳水自尽,他非羡慕死不可,因为“任我行”一定会专门为他制造出一种政治夺命三尸脑神丸 来让他吞下不可,从而让他住手不再写,这绝不是什么假设,最起码牛棚猪窝是看好让他住定了。
任我行最后在仙人掌峰的顶上,直摔了下来,自此与世长辞,象征了一个在权力顶峰的人摔下来之后的下场,很有讽世意味。所以,如果将这些小说创作的年代,和 当时在中国大陆上发生的事结合起来看,更加有趣,《鹿鼎记》中“神龙教”是“星宿派”的进一步,是“朝阳神教”的进一步。隐喻 文学到这一地步,已是登峰造极。
2、教主夫人与江青
1967年11月5日,毛泽东在谈话中说到“要吸收新血液,要吐故纳新”。此后又多次提及。1968年10月《红旗》第四期社论引毛泽东进一步阐发的话: “一个人有动脉、静脉,通过心脏进行血液循环,还要通过肺部进行呼吸,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这就是吐故纳新。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 朝气蓬勃。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10月16日,《人民日报》转载此文。随后,全国开始了以“吐故纳新”为方针的整党运动。(《毛 泽东大辞典》第1233、844、1238页,广西人民出版社、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只是除了毛泽东之外,当时人们弄不清楚谁是新血 液,谁是废料!
《明报》、《明报月刊》以报道、分析形势而著称,金庸自然对此倍加关注,时评政论之外,竟也落墨于不期而然之间。就在《红旗》社论发表和转载期间举行 的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上,刘少奇被吐故纳新,开除出党了。半年后“九大”召开,林彪、江青的亲信大量进入中共中央。
1970年初,金庸小 说与大陆时局竟又惊人地同步起来,同时大陆局变也给金庸的创作提供了灵感,1969年10月23日开始写起的《鹿鼎记》中,神龙教教徒为糊弄教主而伪造的 天书中就有一句“吐故纳新”。接下来的场面就更具历史内涵了:教主在夫人的操纵下大力发展少年教众,迫害黑龙使等老一辈教众。“黑龙使叹了口气,颤巍巍的 站起身来,说道:‘吐故纳新,我们老人,原该死了”。这句话,正是那时期在权斗时败下阵来的人的心声,而教主夫人与少年教众,从头到脚都闪烁着江青和红卫兵们的影子。
金庸曾说:“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划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笑傲江湖》后记)但如果影射的内容拆射了人性呢? “吐故纳新”就是这样人性地记录了历史,稍一深究,历史的真实便迎面扑来,让你禁不住往现实中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