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当爸爸来敲门》不是冯小刚草根文化电影

《当爸爸来敲门》不是冯小刚草根文化电影

冯小刚可谓是中国电影界的一朵奇葩。他从电视转行到电影,从拍摄草根文化的贺岁电影到场面宏伟的特效大片再到阐述人性诉说亲情的心灵史诗,冯小刚无不驾驭有方。可以这么说,冯小刚已经从一个以往的普通导演升级到了今天的电影大师。说他是电影大师一点都不为过。因为他是当今中国唯一一个能够把故事、大片和票房这三个难以把握的名词连缀在一起的人。

不过在今天,当我们说到冯小刚的时候,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提到他早期的作品,比如《甲方乙方》、《没完没了》等。去年的《唐山大地震》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奇迹。但很少会有人把这部电影定义为冯小刚的电影风格。人们说到他的风格就只会说他早期所拍摄的那些讲述草根文化的贺岁电影。

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可以用几个名词来说明——“浮华都市、底层人民、赚钱追梦、反思人生”。对于冯小刚的电影,我们看了一定都会笑。但这种笑绝不是我们在看香港喜剧电影时为了映衬那些恶搞剧情而表现出来的肤浅的笑。而是源自我们心底的对于剧中人物窘境的感同身受。这种感同身受让你在笑的同时会隐隐觉得一点难过。因为他们展现给你的是你可能也在经历的生活,是真实的故事。你的笑是对他们的一种心理认同。你能感觉到他们,也能感觉到自己。

草根文化电影,似乎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它了。现如今电影界的很多新晋导演们都喜欢拍一些能够表现奢华人生的电影。大多数导演都愿意与一群富家子弟一起在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中探讨爱情的真理。像冯小刚那样站在普罗大众的思维上去想问题的导演已经少之又少了。

今年11月4日,被誉为故事电影的《当爸爸来敲门》将会上映。同以往的冯氏贺岁电影相似,这部影片也是讲述草根文化的作品。影片的表述形式会让我们看到冯氏贺岁的影子。看到剧中人物经历的尴尬你会笑。但是笑了之后,你又会被感动。

《当爸爸来敲门》的主角们都来自于社会底层。他们是被现代化城市主宰的一些人。为了追求梦想,为了赚钱养家,为了博得别人的重视,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过着压力重重的生活。他们经历的故事令人啼笑皆非。然而当他们摆脱浮华,把真实的自己呈现给我们时,我们又会被他们感动。似乎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久违的纯真。

冯氏贺岁片一直都是这样。电影的主角往往都是一些很善良的人。但在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中他们往往又很市侩。这种市侩就是草根文化的一个突出表现。他们的市侩不是小市民式的奸猾,而是劳苦大众特有的幽默处世观。在城市中他们遭遇各种压力,往往这些压力都来源于经济的窘困。为了赚钱他们想出各种奇招,想在纷杂的社会中创出一条纯粹的人生路。面对尔虞我诈的社会,他们更珍重亲情、爱情和友情,他们是一群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小人物。

我们看多了大片,就会回味那些有故事的电影。我们常会说起,如果冯小刚今天再去拍他的贺岁电影还会不会有很多人去看。大多数人都认为冯小刚的电影永远都会受到影迷的支持,尤其是他的贺岁电影。因为人们喜欢看这样的故事。喜欢感受剧中人物的草根人生。谁说去看电影一定要看特效大片。如果是一部讲述好故事的电影也同样会受到很多人的青睐。更何况是冯小刚的电影。

说到好故事,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去年4月份上映的《人在窘途》。直到今天我们一定还会对这部电影津津乐道。谁也不会说他掏了腰包看这部电影会后悔。为什么呢?因为《人在窘途》就是以草根文化取胜的电影。我们寻常老百姓喜欢看这样的电影。小人物们的生活,乐观与悲痛交织在一起。城市的夕阳下,无助的感叹中。未来的梦想,明天的午餐和今晚的去向。小人物们可以用幽默来鼓舞自己感怀他人,但却不能让他们摆脱现实压力所带来的禁锢。

我们怀念冯小刚的草根贺岁。也期待有更多不同的导演拍出更多的草根电影。就像《人在囧途》。他继承了冯小刚的草根幽默,又将它发挥出了自己的风格。草根电影很有意思,电影的故事往往很完整。它不会被导演们整成枯燥的大片或是玩弄成先锋艺术电影。草根文化电影的核心就是以故事打动人,以完整的剧情来吸引人。也许故事平常简单,却能让我们悟出不同寻常的人生真理。

希望11月4日的《当爸爸来敲门》能够再次让我们看到草根贺岁的身影。让我们寻找到那久违的草根电影历程。也更加希望,在《当爸爸来敲门》退出银幕之后,还会有越来越多同类型的电影诞生。我们需要那些银幕中的草根人民给我们现实中的草根人民带来更多欢乐。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