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口》好剧上映 王姬:有“汉味儿” 更有“汗味儿”
鄂产影视闪耀全国荧屏,继电视剧《圣天门口》后,又一部展现辛亥革命(微博)风云变化的史诗剧《大汉口》,将于今晚登陆湖北卫视(微博)和北京卫视(微博)。该剧由省委宣传部、省广电总台等单位联手打造,郑克洪执导,王姬、杜淳(微博)、苏可、谭晓令等主演,是一部正面表现大汉口往事的传奇史诗,它以辛亥革命为发端,通过陆家三个兄弟不同的人生信仰和选择,把家族兴衰沉浮融入到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抒写了一部精彩沧桑的近现代中国历史画卷。
昨日,《大汉口》在汉举行媒体看片会,导演郑克洪、主演王姬、谭晓令与记者连线,讲述剧集创作初衷与拍摄花絮,他们一致表示:武汉的酷暑最难忘。
“码头文化”经典再现
电视剧《大汉口》的创作与拍摄,源于导演郑克洪的家乡情结。“我一直很想拍英雄主义情怀的历史题材剧,而武汉有这样的地域文化精神,所以最终选择了以武汉为背景展开故事。”在他心中,武汉码头最难忘,“码头上人来人往,充满生命力,只要往那一站,就能感觉到历史的气息,让人有创作欲望。”
武汉关、江汉路,天桥下的武汉说书人……《大汉口》的片花渗透浓浓武汉味。郑克洪说,《大汉口》去年夏天在汉拍摄,与武汉有关的戏都在本地取景,“汉口的汇丰银行、武昌的中医院,只要大家细心去看,就一定能发现熟悉的场景。”他还透露,整部剧地域文化很浓,“从头至尾,大家可以从背景音乐里找到楚剧、汉剧的曲调,剧中有大街上说书的、演戏的,当年最流行的现象都在剧中有所展现。”
“武汉商人”跃上荧屏
剧中,青年演员杜淳饰演的陆修武,是一位从事建筑业的商人,他把修建长江大桥作为建造“新世界”梦想的集中体现。郑克洪介绍称,这个重点描摹、贯穿剧情始终的人物,其实是武汉商人的杰出形象代表。不过,郑克洪表示,陆修武的人物原型很难找到,但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人的影子,“可以说他集合了武汉商人的特点。”
郑克洪认为武汉商人的特点是“码头文化”精神特质的体现,“他们的身上有自强不息、励精图治、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开放、包容的心态。”他表示,杜淳塑造的这个有血有肉的武汉商人形象在荧屏上“立”了起来。
“火炉酷暑”令人煎熬
实力演员王姬在剧中饰演陆氏三兄弟的母亲“黄瑾”,这是一个动荡年代中社会最底层的女人,她是全家的精神支柱,每每在危急关头总能力挽狂澜。曾多次塑造母亲角色的王姬表示,黄瑾的难度在于她被赋予“长江母亲河”的化身,“她承载的是中国母亲的形象,这是高难度的。”
戏中历经沧桑,戏外没少吃苦,王姬在拍摄期间深深感受到何谓“汗如雨下”。她说,拍《大汉口》时正值武汉三伏天,演员们的衣服从早到晚没有干过,“我没晕过去已经是万幸了!”不过,她也表示,在武汉盛夏拍戏算是很好的锻炼,“以后天底下没有我应付不了的气候!再热的天气,在我眼睛里都是小菜一碟,我估计到非洲拍戏都没这么热。”
“京剧老旦”首次触电
剧中有一位演员身份很特殊,她就是与杜淳上演感情戏的演员谭晓令。据了解,谭晓令出身于梨园世家,她的祖父谭世秀是京剧大师谭鑫培的曾长孙,而她本人不仅是国家京剧院(微博)的“当家老旦”,还是导演郑克洪的妻子。
首次触电荧屏,谭晓令就获得导演丈夫“有天赋,功底深”的称赞。被问演京剧和演电视剧有何不同?她说,“京剧表演更程式化更夸张,而在镜头面前,需要完全抛开那套程式,要融入角色,做出真情流露的表演,我觉得两者是相通的,而且能互相帮助。”
拍摄《大汉口》时,正是去年的七八九月,这可让拍戏多年的王姬见识到了武汉夏天的威力,“我这才深切体会到什么是"挥汗如雨",拍完这场戏,再没什么天气会让我扛不住了!”
王姬介绍,自己在剧中饰演的母亲既保有传统妇女的美德,也接受了进步的思想,在近半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艰辛地维系着全家的完整和进步。“每每到了危急关头,她都能挺身而出,是陆家的精神支柱,而且要从17岁演到70岁,跨度非常大”。
说起剧中的三个“儿子”,王姬形容大儿子太现实,三儿子太理想,二儿子则把现实和理想融合得比较好。她尤为认可“大儿子”苏可的表演,“一开始知道他是中戏的老师,我还有偏见,没想到这位老师很有爆发力,而且很带动片场的气氛”。要知道,这位老师可是教出了邓超这样的高材生哦。饰演“二儿子”的杜淳虽戏份吃重,可王姬却说打的交道最少,“基本看不见人,演完就闪了,很少在组里待”。
去年拍戏时,正好赶上武汉夏天最热的时候。由于是年代戏,房间里自然不能出现空调,又因为同期录音,不允许电扇呼呼生风,“在棚内温度已经不能控制了,一量,居然达到50摄氏度!”顿时就把王姬“震住了”,“汗从来没干过,一拧衣服全是水,脸上的妆也根本挂不住”,在汗水和化妆品的混合作用下,到后来很多演员连粉都上不了,“因为脱皮了”。虽被武汉的天气震住了,不过拍完这部戏却也让王姬爱上了这座城市,“下次再来武汉,有人请我吃大餐我都不稀罕,我只需要一碗热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