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十三钗指东打西,老谋子的惯用伎俩啊

十三钗指东打西,老谋子的惯用伎俩啊

老谋子的电影一直都习惯于在华丽的背景下展开叙事,虽然情节苍白,场面上却十分唬得住人。《金陵十三钗》无疑要创造一个先例,那就是在残破和血腥的抗日战场上,为我们讲一个“见义勇为”的故事。
   但是谋电影里最不可缺少的两大元素在片中还是会继续,美女流和帅哥流照样可以在血染的南京找到舞台。《金陵十三钗》和著名的“金陵十二钗”只差了一个字儿,以至于我没文化的以为这部片子和红楼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后来才知道,此十三钗和彼十二钗不仅毫无联系,就连身份也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好了,开始讲故事,十三个妓女和六个国军大兵被贝尔收留在教堂,此时南京已经血雨腥风,日本人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屠城。但是十三个妓女却和这些大兵,包括贝尔在这个闭塞狭小的空间里产生了一些莫名的情愫。但是就算日本人不攻破教堂,导演也会带领大家闯进来的,于是日本人来了,大兵被杀,十三个妓女有感于被救之恩,丧“夫”之痛,怀揣剪刀,准备代替女大学生去和日本人吃饭.......
   就这样一百个字儿不到,故事基本已经交代完毕,也正是有感于此,很多人才立誓:誓不进影院,不能再被老谋子骗了。其实对于严歌苓的小说,我绝对没有不敬之意,但是对于很有嫌疑的利用道德优越感来博眼球,我却颇有微词。
   历史不能忘却,但是历史注定不是艺术,为什么同为惨案的南京大屠杀和旅顺潘家峪在银幕上遭受了如此不同的待遇。《拉贝日记》、《南京!南京!》,还有数不胜数的内地、台湾作家对这段历史的描绘,已经让南京大屠杀成为一个符号,代表了中国人的屈辱和日本人的残忍。谁都可以想象,在几十个日日夜夜里日本人杀人的效率和手段已经超出了历史上任何一场屠杀。
   但是如此反人类的历史和不堪的记忆似乎已经成为了电影院里的梦魇,一拍南京,就要有女人被强奸,一拍南京,就要有男人像受了瘟疫的猪狗一样被活埋,一提到惨案,南京就变成了历史和商业化的噱头,导演们用触目惊心的艺术夸张和表现手法让你反胃,让你愤怒,殊不知在这种表现背后,他们也伤害了无辜的你,历史不能被忘记,历史却不能成为吸金石。
   所以,请放过南京吧。就算没有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南京人也从来都在正视这段历史,每年南京的学生和社会各界也都会把纪念南京大屠杀当成勿忘国耻,催人奋进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也并没有谁因为不看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就忘记了这段历史,正如一位西人所说,十字军东征是一次宗教旗帜下的人性毁灭,南京大屠杀又何尝不是一次军事目的下的人性毁灭。对于这类历史的影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以客观和健康的心态去接受,所以一部电影不能把自己标榜成里程碑式的纪念,它所传达的精神更不足以代表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审视,在这种题材里上大做文章,很容易演变成对观众心理上的伤害。
   《金陵十三钗》同样不可避免这些冲突和质疑,也许几年前,哪位导演要将南京和唐山搬上银幕,很多人都会在心底里发出赞叹和支持,但是在今天,当眼泪也能成为一种赚钱工具的时候,再涉及这类题材就应该小心为妙。张艺谋对于这些问题和不能避免的前作还是有充分的准备,至少在他的话语中,还是能看到一丝“不一样”的愿望。比如加入了中国人“浴血奋战”的一条线索,要“表现中国人的血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十三位风尘女子的“传奇性”和崇高的“人道主义”。
   由此似乎可以推断,
金陵十三钗下载将把南京这部完全可以用哑剧来叙述的屈辱史变成一个多立面,多线索的时代剪影,甚至能再某种程度上能让观众从阴霾的杀戮中浮出水面,吸到一口叫做“抗争和不屈”的空气,当然一切还要上映之后才知。
   如果真是这样,善莫大焉,就像老谋子所说,中国人是有血性的。单纯的被杀戮和被强暴只会让我们更加愤怒,却得不到感动,好的作品,不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让受伤的灵魂有得到救赎的可能吗?当我们播放着三十万同胞如草芥一样被剥夺生命的画面时,我更希望从三十万愤怒的灵魂里找到最不屈的那颗,至少它能给我力量,和某些走下去的可能。
   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添加了诸多火药味,彻底修改了原著浓郁的文艺调子,变成一部民族主义的主旋律——估计严歌苓原先若有若无的民族性格弱点插件已经被Debug掉了。批判现实主义基本上在当今正规文学作品中死亡,沦落到成网络上的口水宣泄,你还能指望电影做的更好吗?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