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膜行业发展失衡,需要向规模化迈进

膜行业发展失衡,需要向规模化迈进

中国的引进,多是整条生产线的引进,引进后,由于消化吸收不够,生产的产品往往达不到原设计水平;而日本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是引进核心设备,然后自己再投资开发创新,因而,生产出来的产品比引进核心设备的原产品质量还要好。北京家用净水机



膜行业的历史与现状  打码机



中国膜技术的发展历史已经走过了40年,膜工业也有了30多年的历史;从1983年开始,国家就把膜分离技术的开发列入了科技攻关星火火炬863以及自然科学基金等发展计划,总投资数亿元。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膜技术的总体水平仍较低,膜工业的规模也很小,与世界膜技术大国相差甚远。究其原因,除受重视的程度、原材料质量制约等对许多行业和技术品种来说共同的基本因素外,是否还有其它原因?



上个世纪80年代,是我国膜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回顾,结合我国膜技术发展的历史,总结一些经验教训,对今后我国膜技术的发展可能有所裨益。吹瓶机   



同期,进入中国膜市场的外商,反渗透产品方面主要有美国的杜邦和陶氏化学等公司。日本日东电工在80年代末曾连续几年在北京、上海、无锡等地召开产品介绍会,寻求在中国推广其产品的合作伙伴,但毫无所获。所以,直到1993年,国内的膜市场,RO、UF、MF、气体分离膜的年总销售额还不到1亿元人民币,和异相离子交换膜及电渗析的年销售额差不多。膜市场的发展速度缓慢。究其原因:第一,国产膜产品刚刚研制成功,售价虽较低,但性能不高,用户还不放心;第二,进口膜虽然性能好,但售价太高,一般用户买不起;第三,科技攻关,替代进口的宣传影响了膜产品的进口。液体灌装机



90年代的中后期,世界膜市场发展有一新的飞跃。90年代末的年销售额比90年代初增加了一倍多,达50亿美元。世界膜市场的发展理所当然的要影响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日东电工收购了美国海德能公司以后,聘用了一位刚刚在日本读完膜技术的工学博士——徐平,并将他派回中国出任海德能公司驻华首席代表,专门负责膜产品在中国的促销工作。徐平先生对中国膜市场的研究立见成效;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很快凿开了中国市场,极大地促进了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1996年下半年,海德能向中国进口的聚酰胺复合膜元件,4040每支300美元左右;8040每支800美元左右,比原价降低近一半,和刚入市场的中国膜产品售价相差不多。这个售价,犹如一颗集束炸弹,一下子轰开了进口的闸门。1997年以后,陶氏化学、流体系统以及世韩等公司也相继降价,幅度最大的是4040每支降到200美元。进口量几乎是连年翻番。到20世纪末,年进口量已超过2000万美元。与此同时,中国各种所有制膜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多数是用进口膜元件做工程。中国膜市场的繁荣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工艺的改造和技术的发展。矿泉水设备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