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天生杀人狂》——暴力启示录

《天生杀人狂》——暴力启示录

  富足的生活不能掩盖精神和心灵上的苍白,于是媒体只能挖空心思的对大众的消费欲进行刺激,马克思对此曾有非常生动的描述:“工业的宦官投合消费者最下流的意念,充当他和他的需要之间的牵线人,激起他的病态的欲望,窥伺他的每一个弱点,然后要求对这种殷勤的服务付报酬……”像“美国狂人”节目和韦恩-盖尔就是“工业宦官”的突出代表,以报导耸人听闻的杀人案和暴力杀人狂为能事,对人的感官和心理进行刺激,其目的无非是能吸引更多的人收看节目。以此推论,报刊是为了增加销量,电影是为增加票房,米基这样“出类拔萃”的狂魔就是他们发财的工具,谁炒得最热,谁就最能牢牢地抓住消费者口袋中的钱。有意思的是米基对此心知肚明,在接受韦恩采访时说媒体好比人造的天气,韦恩使杀人不纯洁,因为他将恐惧当作买卖。对暴力杀人狂的报导满足了大众畸形的好奇心、想像力和偷窥欲。恶俗媒体特点之一就是“人工造星”,对那些具有潜力的人进行炒作,让他们成为“明星”,具有轰动性的杀人狂当然不能放过,唯一不一样的是杀人狂不怎么需要包装,只需加上一些令人恐怖的头衔就行。美国现代的许多杀人狂如理查-曼森、约翰-盖西、泰德-邦迪都是名噪一时的新闻人物,他们极为疯狂的行为曾被各种新闻和娱乐媒体进行大肆的报导、渲染、添油加醋,无形中他们都成了明星,并受到一些没头脑的人的模仿和崇拜。而自“海斯法典”被等级制取代以来,暴力血腥在电影和电视中被越来越频繁的表现,这对本身就是美国社会头号公敌——暴力犯罪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米基和梅乐莉正是看这些东西长大的,他们也想成为“明星”,因此每次杀人都要留活口以便让人知道他们如何杀人,并以此为荣;米基得知自己名气不如曼森大时才答应接受韦恩的采访,还特地在节目前剃了个大光头(等于换个造型)。影片中,米基和梅乐莉确实成了全球风云人物,暴力文化的英雄,上《时代》、《人物》、《新闻周刊》等著名杂志封面,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的年青人都将他们视为偶像,“酷”、“男子汉”、“最棒的”……是他们对这对狂人的评价。日本“砰、砰、砰”摄制组特地不远万里对米基进行跟踪报导。其实人们也清楚米基和梅乐莉太过疯狂,罪行令人发指,但就是禁不住想要一探究意,这正是人的弱点,像韦恩-盖尔这样的人正是抓住这个弱点,而他所需要的观众必须是一些分不清好与坏的白痴,给什么就看什么,而且胃口大得出奇。(韦恩把观众当成白痴的例子之一就是在一段节目中,扮演梅乐莉的竟是个男人!)在这里,奥利弗-斯通的用意不言自明:如果杀人狂只是一堆火的话,那么无孔不入的恶俗媒体就是油,从而使疯狂的火焰铺天盖地的烧遍社会,如果有些人还不是天生白痴的话,那么恶俗媒体别有用心的引导他们变成可随意控制的白痴。说它恶俗,却连掌握国家机器的杜埃-克瓦斯基都怕它三分,可见影响力之大(其实,美国总统也怕)。
  本片构思来自于昆汀-塔伦蒂诺,因此也打上了塔伦蒂诺特有的印记,即对暴力、美国大众文化的热衷表现和对此的黑色幽默感,但塔伦蒂诺对斯通所进行的全面修改不太满意,认为丧失了许多幽默感。但从两个人的导演功力和风格来讲,包括仔细看过《天生杀人狂》后,能发现斯通其实借助塔伦蒂诺对美国大众文化的熟知,在黑色幽默之上明确增加了一层对美国社会、大众、观众的质疑:谁比谁更疯狂,谁制造的疯狂?从而使《天生杀人狂》从一部充斥暴力的黑色幽默片“进化”为一部表现暴力而不渲染暴力的社会批判片,穿透力变得更强,影片中令人啼笑皆非又令人深思的一切,就是奥利弗-斯通对美国媒体、美国大众文化、大众心理的无情讽刺。暴力?血腥?不过是一层皮罢了。
来源:http://www.songbeng.com/juqing/dynews/6862.html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