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粟裕为什么最后孤家寡人?-自视过高而众望不归

粟裕为什么最后孤家寡人?-自视过高而众望不归

  粟裕为将几十年,不能说其打仗不行,也不能说其带兵很行,因为从历史上看,粟裕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团结部下与同级,也一贯与直接上级搞不好团结。
  从历史上看,粟裕在红七、红十军团当参谋长时,与当时的军团长寻淮洲不和,总认为寻不会打仗。粟利用寻淮洲与政委方志敏的不和,与方合伙打击寻。其实寻原本也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在军事上比粟要强。而粟就不服寻淮州的领导,利用方志敏不懂军事{毛泽东曾经把方志敏、彭湃、瞿秋白三人评为我党内完全不懂军事的三个领袖},但却与寻淮洲争夺军事领导权的矛盾,站在方的一边打击寻,结果导致寻淮洲被事实上夺掉了军事指挥权,而在方的狂热下和粟的指挥下,最后红十军团全军覆没。寻淮洲战死,方志敏也被俘。只有粟一人得以逃上山去。
  解放战争期间,在华中,粟先是与张鼎丞不和,要求中央不让张跟随野战军行动,后来在到了山东两军合并以后,山东野战军内不少将领也不服粟,主要是与谭震林、陈士渠、叶飞、许世友等不和。两军合并后,陈毅在华野前委全会上有个讲话,中心意思是教育大家要信任粟,因为粟是毛主席和中央派来的,首先是中央信任粟,所以大家也要信任粟。以当时陈毅在华野的威信,显然是要明显高于粟。
  为什么这么多将领对粟不服呢?最主要的是粟人格上有缺陷。
  其一,是粟自视过高,打仗时不愿意听下面将领的意见。在济南战役时,许世友对粟的指挥不满,认为主攻方向选择不当,进攻时的指挥协调也不够统一亲自发电报给陈毅和中央军委。后来,陈毅决定把攻城的总指挥交许世友,结果很快将济南拿下。
  其二,粟一贯自以为功劳大,打了胜仗总是把功劳算作自己的,打了败仗总是在部队下面找原因。惹的众将领多心有不服,打起仗来牢骚满腹。这也是为什么华野最后只宣传粟一个人的原因。华野机关把打胜仗的功劳都记到粟的名下。而其他将领在全国就不太响亮。不象林彪,林彪从来打胜仗都是极力向中央军委汇报下面各位将领的韬略和英勇,因此,最后四野出了邓华、韩先楚、刘震、洪学智、吴克华、梁兴初等那么多名将。而粟在金门战役失败后,首先把战役失败的责任推给叶飞,好象完全与他无关。
  其三,粟裕平时不善于与部下交流,平常总是关起门来自己研究东西,很少下部队。到了部队也不善于鼓动部队的士气、关心部属的疾苦。粟在开会时,一般不允许下面提意见,在粟眼里,困难都是能克服的,至于如何克服,那都是下面的事,与他无关。因此许多将领都对粟的作风不满。认为粟目中无人。不善于团结,不体谅下级将领。
  建国后,粟担任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与几位老帅的关系都不太好。先是与总参谋长徐向前、代总长聂荣臻多有不和,后来当了总参谋长又与国防部长彭德怀不和,到了苏联回来后,给毛主席搞了个报告,要求毛主席决定,是搞国防部体制还是搞总参谋部体制。其实质就是要象彭德怀要权力。有点军事政变的味道,结果引起了一场政治斗争自己也被逐出政治舞台。
  粟在军队内,是最少朋友,最多对头的一个人物。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说到底,他最大的弱点,就是在人格上有缺陷。刘伯承在总结自古名帅名将的为将之道时讲到,严、勇、智、仁、信五大品德,缺一不可。而粟在这上面就不全面,所以他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千古名将,人们只言其略,而难以赞其德。因此,粟没当元帅是真正的历史的公正。
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