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千载之下 谁解忠魂:忠王李秀成临终变节质疑

千载之下 谁解忠魂:忠王李秀成临终变节质疑

  对于太平天国的大多数统帅将领,后人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当然对他们的争议也不少,如洪秀全的不思进取,杨秀清的倨功自傲,韦昌辉的妒贤嫉能。其中最遭非议的要数李秀成。李秀成是个文武兼备,深有谋略的军事将领,颇有石达开之风,是太平天国后期的得力干将。他作战机智勇敢,多次打退清廷和洋枪队的进攻,受封为忠王。在天京危急之际,李秀成还向洪秀全提出“避其锋芒,转战南北”的正确建议,可惜未被采纳。天京陷落后,在突围过程中,李秀成将他的好马让与幼主掩护其突围,结果他自己因“马不能行”,在天京城外东南的方山被敌人擒获。出人意料的是,这样一位为太平天国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竟然在被俘之后写出数万字的自供状“乞降”。在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这样写道“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支柱,虽然犯了不少错误,但不失为一个勇敢的战士;在遭到失败时,为绝望的心理所支配,表现出了可耻的动摇和变节。”
  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综观李秀成的经历,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不负责任的。李秀成多次打败湘军,早被清廷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和湘军可以说是不共戴天的死对头。何况当时天朝已亡,他对清廷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之前他又多次劝曾起兵反正。这样的一安定分子,清廷能容得下他,曾国藩会留下他给自己惹麻烦?李秀成不是傻子,他不可能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也不是傻子,不应该看不到这一点。既然他已无赦免之理,那么他又为什么会向曾国藩乞降呢?果真是贪生怕死,贪图富贵,无耻叛变吗?他真是愚蠢到明知一死却摇尾乞怜,让天下人耻笑,遭后人唾骂,担当千古罪名吗?
  如果他真是一个贪生怕死,贪图富贵的小人,又何必与清军浴血奋战呢?还不如早早归顺,起码加官进爵,胜如现在的身败名裂。或许有人会说,那时太平天国气数未尽,天王对他又器重有加,这种情况下他不会变节。那么什么时候是变节的最好时机呢?在清军重重围困天京之时,天京城内内缺粮草,外无救兵,洪秀全病入膏肓。如果他真是一个小人,完全可以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把天京拱手相让。可他却坐失变节良机,反而向天王提出突围北上的建议。结果碰了一鼻子灰,那时的天国可以说是没的救了。即使这样,他还要逞英雄,死守天京直到城破。城破之后,他本该自己仓皇逃窜,保住自己的小命。可他却要保驾幼主,把自己的好马都让给他。此时变节还来得及,起码可以交出幼天王,卖主求荣,也算得奇功一件了。他为什么不这么做,非得让清廷擒获再投降呢?
  难道是寄希望于老曾顾念多年打仗的交情,幻想他惜英雄重英雄,留下他这条命,并命他在清廷谋个前程。不幸的是他又多次劝说老曾拥兵自重,老曾留着他不是正好让清廷抓着了把柄,断送自己的大好前程,甚而至于连老命都保不住。他放过李秀成,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他不会傻到这种地步吧?
  难道李秀成是傻瓜、疯子,明知活不成,还要给自己扣上一个大黑锅,赚个千古骂名,才死得开心,死得其所?果真如此,他怎么可能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主帅,凭着自己的愚蠢屡次打败老奸巨滑的华尔和老谋深算的曾国藩?
  难道他是要故意装疯卖傻,效法孙膑假痴不癫,希望清廷看他可怜,饶他一命吗?试问慈禧曾国藩这些杀人如麻的刽子手,能发得了慈悲,放过这个平日切齿痛恨的宿敌吗?
  难道他幻想清廷能把他放在枕边好让自己想到太平天国就日夜不宁,警策自己接受教训,励精图治。即便他真有如此天真的想法,清廷又怎会有这般的好心。慈禧可以“量中华之物力,结贵国之欢心”,在她眼中,国计民生算个屁。
  难道说李秀成被老曾忠君卫道的精神感化了,真的要死心踏地归顺清廷吗?然而此时的满清王朝,丧权辱国,民不聊生,腐烂透顶。除了几个奴才走狗之外,谁还会为他效力。他们的鬼话,骗得了谁?即使李秀成真有忠君卫道的思想,他作为洪秀全手下重臣,忠也应该是忠于太平天国,怎么会向蛮夷君主俯首称臣?
  难道他真是因为所谓的“绝望”,向曾国藩乞降吗?那么他在数次直谏屡遭驳回之时为什么不绝望,在天京危急之时为什么不绝望,在天京陷落之后为什么不绝望?
  其实他真正的目的是要效法蜀汉的姜维的假投降,以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复兴太平天国。他所说号召太平军余众投降,其实就是要保存实力。可惜曾国藩不是邓艾,于是他没有做成姜维。老曾可能早已识破他的心机,在他刚刚想做姜维之时,老曾便挥刀让他饮恨九泉,到那边见他的榜样姜维去了。他们俩个千古忘年之交会在泉台谈些什么呢?假如姜维遇到了曾国藩,那么他就只能做李秀成;假如李秀成遇到了邓艾,他可能比姜维做的还要好。时势弄人,李秀成不但没做成姜维,丢了命不说,还赢得了千古骂名。如果他当初打消这个愚蠢的念头,像陈玉成那样痛骂老曾几句,或许还能得一副厚葬和一个千古英名。
  再看李秀成被俘后的表现,曾国荃为泄私愤,在审讯李秀成时“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叱勇割其股,皆流血,忠酋殊不动”。李秀成轻蔑地对曾国荃说:“曾九,咱们各为其主,而天下事兴灭无常,你今日偶尔得志,何得对我如此狠毒?”从古到今,多少人屈打成招,在严刑峻法摧残下下,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1864年8月7日傍晚被曾国藩杀害,时年42岁。就义之时,李秀成谈笑自若,慷慨赴死。面对如此残酷的折磨,没有伟大的抱负,怎么能够如此坦然?李秀全无愧于“万古忠义”这四个大字。李秀成如果真是个无耻的叛徒,那么历史上谁又能称得上真正的烈士?
  李秀成的自供状,与其说是降书,不如说是遗书。在这洋洋数万言里,他详细回顾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他提出“收齐章程”,希望由他代为招降太平军余部,无非是为了手下将士免于清廷屠戮。尽管李秀成在自述中曲言卑辞,写了许多自污自辱的话,对曾国藩大加褒扬,而且自认大清子民,“尽义对大清皇上,以酎旧日有罪愚民”,“免大清心腹之患再生”。然而细观其全文主旨,都是从全国大局出发,提出的治国安邦之策,他提出了防鬼为上,并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建议。“虽我有我国之广炮之好,实无他炮之强。取到其炮,取到车炮礮<架>,寻好匠人,照其样式,一一制造”。而且据罗尔纲等学者研究表明,曾国藩对李自成自述进行了大量了删改。尤其是七十四页以后,因为李秀成在这部分内容中劝说曾国藩拥兵自立、取清朝而代之,被曾国藩撕毁。1977年12月曾国藩的曾外孙女把李秀成劝曾国藩作皇帝的曾家口碑写给了罗尔纲先生,口碑记录为:“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果真如斯,那么这不仅不是乞降书,而是对曾国藩的劝降书。设若他当时遇到的不是曾国藩,而是袁世凯,历史也许会被改写。可惜他所托非人,曾国藩文人出身,忠君卫道的思想在他脑子里根深蒂固,他不会更不敢叛清自立,故事最终以英雄的悲剧收场。
  富有戏剧性的是;半个多世纪后,我党著名领导人瞿秋白在牺牲前也写了一篇《多余的话》,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被国人视为叛徒。两人的举动真可谓是异曲同工,可以说是历史上的巧合。曾国藩余满清鹰犬,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尚能得到伟大领袖的赞誉。而李秀成这个“革命先烈”,“阶级兄弟”,却由于伟大领袖十六字御笔朱批,以叛徒之名盖棺定论。可悲的是直到今天,不少人仍然寻章摘句,詈骂不止。
  死者已长矣,公道自在人心,这段千古奇冤,拿出来让大家重新评价。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