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开国上将萧克与新中国首所民办大学间的故事

开国上将萧克与新中国首所民办大学间的故事

2008年10月24日中午,开国上将萧克逝世,终年102岁。
  萧克将军百年人生,戎马关山。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暴动、井冈山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次武装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是威扬华夏大地的一位战将。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将军晚年的时候,却对在湖南家乡的一所民办大学情有独钟,自始至终予以关心和支持。这就是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
  九嶷山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农业大学第一任校长乐天宇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回湘南山区创办,当时被誉为“80年代的抗大”。学院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这其中也凝聚着萧克将军的一片心血。
  “要送一所大学进九嶷山”
  毛泽东同志20世纪60年代初曾写过“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首名诗,歌颂九嶷山区的瑰丽的风光及灿烂的文化。此诗题为“答友人”,实则是答乐天宇以及原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原武汉大学校长李达三位故友的。
  乐天宇教授早年在长沙一中读书,与在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同受教于著名教育家杨怀中先生门下。他又是中共建党初期的党员,北京农业大学第一任支部书记,是我国著名的农林科学家、教育家,为我国农林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萧克将军的家乡湖南嘉禾县与乐天宇教授的家乡宁远县相邻,同在九嶷山下,他们早在延安时期就相识、相知。几十年风风雨雨过去,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两位老人晚年虽然都居京城繁华地,但对湘南家乡一往情深,对九嶷山区经济文化落后有切肤之痛,希望改革开放的春风能吹进偏僻的深山里。
  1981年春节期间,萧克将军特地来到后海湖畔的菊儿胡同乐教授家“西窗剪烛”,共话如何到九嶷山创办一所大学,以改变湘南山区教育文化水平落后的状况。
  乐天宇此前不久已到九嶷山考察,他谈起创办大学的一些初步设想:九嶷山地区人文历史悠久,资源十分丰富,急需建设人才,在九嶷山办一所大学可以为九嶷山区乃至全国贫困山区培养一批实用人才。这一设想并已得到当地领导和在京乡亲的支持。
萧克一听,十分兴奋地说:“这是一件大好事,送一所大学回九嶷山很有意义,我完全赞同。”他话锋一转问道:“只是校舍、办学资金和教师如何解决呢?”
  乐天宇很有信心答道:“办学经费我有‘文革’后平反补发的工资,可作为开办费,日常费用可以收取学费,学生缴费入学,教师实行聘请制,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不包分配,打破铁饭碗,也可以实行民办公助,当前的校舍可以借用舜庙,学生住房不够用,可以借用当地农舍,采取寓学于民的方式”。
  萧克接着表示:“学校从小到大,就像我们当年的革命军队一样,逐步发展壮大,逐步改善条件。”
  两位老人还认为,当前的教育体制要改革,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大学机构缺乏活力,既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广大青年的求学需求,教育体制改革要吸取我国传统教育和民间办学的经验,如采取书院办学的方式等等。
  其始也简,其终必巨
  1981年12月13日上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萧克上将,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专程上九嶷山看望在此办学的乐天宇教授及九嶷山学院的全体师生。
  在风景秀丽的九嶷山主峰舜源峰下,乐天宇教授白手起家,艰苦办学,聘请了全国知名教授学者,利用旧舜庙因陋就简权作校舍,开办了中文、农林生物、医学三个专业。湖南各地,包括全国不少地方的莘莘学子闻讯纷纷前来求学,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1987年4月2日,萧克将军在京召见九嶷山学院院领导,他动情地说:乐老八十高龄在九嶷山办学精神可贵,我们支持乐老办学,赞助九嶷山学院,一是发掘九嶷山地区的历史文物;二是提高五岭地区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学院的教学质量不能降低,学生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入学,毕业要达到大专水平。萧克将军的一席话,也点出了乐天宇教授办学真谛是为了开发九嶷山地区悠久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帝舜文化,为了提高当地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萧克将军在九嶷山下亲眼看到乐教授利用舜庙旧址办学,八十老人和一些从全国各地来的教授学者住在四面透风的午门楼,课室是利用舜庙的后殿及借用邻近中学的教室,宿舍不够就租用老百姓的房子,水电不通,就接山上潺潺流淌的泉水,点上昏暗的煤油灯。九嶷山办学条件如此艰苦,老教授办学精神如此可贵,学子们的求学精神如此炽热,感动了这位身经百战、戎马一生的老将军。那天下午,在临时用木椽皮装修而成的舜庙后殿的简陋教室里,萧克将军为全院师生200人作报告,他激情洋溢,声情并茂,肯定乐天宇教授八十高龄为民办学的奉献精神,指出九嶷山学院办学方向是对头的,虽然现在是一棵幼苗,必将长成蔚然一片的参天大树。将军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遒劲大字:“九嶷山学院其始也简,其终也巨。”笔者查证,此题词引自《庄子》内篇《人间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1992年的春天,将军又亲笔书写成条幅赠给学院,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1987年3月10日,萧克将军在京接见九嶷山学院的同志时还动情地回忆起这次上九嶷山的情景说:“要宣传乐天宇办学的经过,乐老的精神非常可贵,他是我的一位好朋友,我上九嶷山看他时,还在那里睡了个午觉,80多岁了,仍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办学,值得我们学习。”
  1982年7月28日,萧克将军亲笔致信乐天宇教授:“去冬我到九嶷山,归途中曾想到学院的基本建设太困难,像现在这样艰苦奋斗固然是好,但可考虑得到公助,减轻此困难,你意如何?”信中十分关切学院建设发展,殷殷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不久,在萧克将军的关怀下,为解决学院交通运输困难,南京军区捐赠了两台车辆,一是两吨半的货车,二是小吉普车。
“大城市里出人才 山区也能出人才”
  乐天宇教授因患脑溢血,于1984年7月15日在湖南宁远县不幸逝世。乐天宇教授走了,对九嶷山学院这一幼小生命无疑是当头一棒。学院何去何从?学院师生代表与乐天宇教授长子乐燕生(原河北机电学院教授)商议后决定,找萧克将军汇报全院师生的要求想法。将军听后,问其有何打算和要求,乐燕生当即表示要求萧克将军致信湖南省委,请省里支持把学院办下去。将军想到,老友未竟之事业应该继续下去。在此九嶷山学院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只有站出来力挺支持。
  1984年9月的一天,乐燕生等人持萧克将军给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的信到长沙。熊清泉根据萧克将军的意见和要求,在信上做了四点批示,表示乐老病逝,学院还是应当办下去。
  九嶷山学院因为有萧克将军的关怀,得到了熊清泉同志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继续秉承乐老教授的“贵自学、敦品德、勤琢磨、爱劳动”十二字方针,学院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并在冷水滩建立分院,办学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这之后连续多年来,萧克将军虽年逾耄耋,身在北京,但仍十分关注远在南方的九嶷山学院的发展:
  ——1985年2月,学院的第二届董事会筹备会在北京召开,萧克将军应邀亲自出席并作指示,并推荐北农大校长安民为名誉董事长、北农大教授张仲葛为院长、乐燕生为董事长。
  ——为解决学院资金短缺的问题,萧克将军曾亲笔致函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说明学院愿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四化”建设人才,请国家民委给予资助。不久,国家民委给学院拨款5万元。
——萧克将军多次接见九嶷山学院的领导和学生,研究九嶷山学院如何办学管理的问题,并为学院解决一系列的困难,使学院得以顺利发展。
  无独有偶。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同志也十分关心九嶷山学院的发展。1985年7月2日,以“*同志处”名义给学院团总支并学生会来信鼓励。*同志在信中说:你们学校克服种种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养人才奋斗,这种精神是可嘉的。谨向贵校的教职员工表示敬意,并向广大同学问好。
  春风化雨满园芳。自1985年九嶷山学院首批毕业生踏入社会,至今24年来,毕业生遍布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社会上广受欢迎。
  1989年9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记者撰写的题为“人才市场的强反差”的通讯,文中写道,在云南为期5天的人才交流大会上,一些重点大学毕业生无人问津,而民办院校九嶷山学院推荐的99名毕业生,却被用人单位预定一空。通讯见报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多家报刊转载。
  许多教育界专家认为九嶷山学院为老、少、山、边、穷地区培养人才是完全正确的,坚持用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激励学生的教育方法是十分成功的。这印证了萧克将军于1990年学院十周年校庆之际,为学院的题词含义:大城市里出人才,山区也能出人才。
  跨入新世纪后的2002年6月的一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培植亲手向九嶷山学院负责人授予“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的牌匾称号。
  2005年6月,湖南省政府正式批复永州市政府,同意在原专修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湖南九嶷山职业技术学院,纳入普通高等学校序列。自此,九嶷山学院这一当年得到老将军深切关怀的民办大学走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