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总参谋长忆汶川救援:胡锦涛主席亲自点调直升机

总参谋长忆汶川救援:胡锦涛主席亲自点调直升机

  人物小传:陈炳德,1941年7月生,江苏南通人,1958年参加工作,1961年入伍。历任团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师长、集团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南昌陆军学院院长、陆军指挥学院院长、集团军军长,南京军区参谋长、司令员,济南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现任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上将军衔。中国*第15、16、17届中央委员。
  利用一切手段查明灾情
  5月12日14时30分,一份特急电报使我心头一震: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后修正为8.0级),具体灾情正在了解之中。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与唐山大地震作比较,这可能是一场罕见的巨大灾难!
  早一分钟了解灾情,就能早一分钟制定出兵方案。胡主席和军委首长要求,动用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以最快的速度、用最短的时间查明灾情。
  我立即传达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特别交代应急办:“这是特殊时期,要建立特殊机制,简化程序,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重要信息不必综合,可以直接用白纸条传来。” 各单位严格落实抗震救灾作战值班制度,主要领导亲自值班,主动、及时、准确上报情况,抢救重点、进度、困难以及问题等不断传到总参谋部。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部分灾区受损情况逐渐探明,但震中汶川等重灾区一直杳无音讯,成为令人揪心的“孤岛”。
  我通过军委一号台搜寻第一线的指挥员,迅速接通了正在带队奔赴灾区的四川省军区副参谋长向怀树同志,他边走边报告所见所闻:灾情异常严重。
  成都军区处于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大量第一手信息要从那里传出。我把电话打到成都军区作战值班室:“要迅速出动赶赴灾区救灾,部队人员进去时要带通信分队,尽快查明灾情报上来!”
  空中各种信息资源被紧急利用起来,重灾区的各种高分辨率影像资料源源不断地报送上来。 一条条消息像拨开乌云透出的一束束弧光,使重灾区的情况初为人知,为党中央、胡主席的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火速调遣14万大军疾驰灾区
  地震发生后,军队应急机制全面启动。根据胡主席和军委指示,成都、兰州军区迅速派出部队奔赴灾区救援。部队一动,全国人民立刻感受到了党中央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和对灾区群众的关心,看到了希望,有了主心骨。
  正在昆明部队调研的军委郭伯雄副主席立即对组织部队参加抗震救灾作出安排,并迅速赶赴灾区现地指挥抗震救灾。军委徐才厚副主席在北京召开紧急会议,对部队抗震救灾进行研究部署。
  12日15时40分,我签呈第一份出兵命令,派某集团军工兵团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赶赴灾区。
  18时10分,胡主席打来电话,询问部队救灾准备情况。我向胡主席报告:“部队4400人正在向灾区机动,但道路保障情况不好。”
  19时20分,我给四川省军区作战值班室打电话,要求值班的省军区苏巍副司令员:“马上组织部队进入灾区,民兵预备役部队可以直接行动,现役部队也可边行动边报告,在灾区附近的一切部队都可以调用。”
  随着灾情陆续报来,我越来越意识到,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仅靠驻灾区附近的部队远远不够,必须立即大规模增兵。根据’98抗洪的经验,为加快部队投入速度、便于组织指挥,同时考虑到当时全军部队执行战备训练任务情况,一个“集中使用济南军区部队、适当调集其他部队、多路多方式开进”的方案逐步形成。
  21时34分,我顾不得平时那些繁琐的程序,拿起电话直接给济南军区范长龙司令员下达预先号令:“济南军区两个集团军立即做好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准备,随时待命出动。”
  22时34分,胡主席来电话指示:“当务之急是救人。兵力出动越多越好、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胡主席还询问了救灾部队输送问题。“部队输送有两条措施:一是空运,空军和地方运力结合起来,据了解,机场问题不大,可以保障起降;二是后续部队铁路输送和摩托化开进相结合。”我向胡主席报告,并简要汇报了用兵方案。
  “可以这么定下来。”胡主席进一步指示,“现在的关键是速度,要抓紧救人!”胡主席的语气坚定而凝重。
  “为加快速度,建议派空军的空降兵赶赴灾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派小分队伞降查看灾情。”我向胡主席建议。胡主席当即同意,并要求注意空降兵伞降的安全。我随即报告军委首长,并与空军领导通话商定有关事宜,要求空降兵某部随时准备出动。
  23时50分,胡主席再次来电话询问部队抗震救灾部署情况。我报告说:“重灾区是汶川、北川、绵竹、什邡等地,成都军区某集团军1万人正准备紧急机动,空军空降兵某军6000人13日早上8点即可出发,防疫医疗分队同时赶赴灾区。”
  一个小时后,经胡主席和军委首长审批,总参谋部发出《关于参加抗震救灾的命令》,调动3.4万名官兵参加抗震救灾。
  军队出动的速度,维系着无数百姓人家的重托和生命的希望。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紧急作出部署,铁路、交通部门启动最高等级应急方案,顾全大局,调整运力,优先保障部队输送。
  在四总部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迅速调集军民航63架运输机连续飞行,在17个铁路车站同时装载,摩托化机动部队昼夜兼程,空中投送、铁路输送、摩托化开进、徒步强行军、水路突进……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大投送以超常规的方式迅即展开。
  13日凌晨开始,济南、成都军区22000名官兵陆续从驻地出发,紧急开赴灾区,当晚先头部队已达都江堰灾区展开救援。24时,空运的济南军区和空军空降兵部队11000名官兵先后飞抵成都、绵阳,奔赴灾区投入救灾。在陇南和陕南,兰州军区、空军及当地武警部队4000多名官兵也在第一时间抵达灾区……
  两天来不断传回的情报显示,地震灾情比最初预想的要严重得多,灾区还需要增兵。根据胡主席和军委首长指示,总参谋部紧急筹划下一步用兵方案。
  14日12时20分,胡主席打来电话:“前方说兵力不足,还需要再出动3万人。”我报告胡主席:“再出3万人没问题。济南军区还有2.2万人做好了准备,空降兵还可出部分兵力,海军陆战队1个旅也已准备出动。请主席放心,兵力需要多少就出动多少。”
  灾区大部分地区道路不通,大多处于山区,空运空投急需大量直升机。14日晚20时,徐副主席主持召开空运空投协调会,传达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精神,决定立即从全军调集增派直升机。
  夜里23时,我向胡主席报告了两个情况:一是直升机已组织好了,二是今天增派的3万多部队已开始出动。胡主席指示,“直升机除了已在前面的36架,还要再出动60架,民航也出动30架。”随即,我签呈命令,增派陆航直升机赶赴灾区。
  数日之间,军队先后调遣14万多部队进行抗震救灾,涉及地域之广、动用力量之多、投入速度之快,都创下了我军抗灾历史记录。某集团军“红军师”先遣部队25小时机动1200公里,海军陆战队某旅43小时机动1860公里,火速赶往灾区,赢得了抢救生命的宝贵时间。国外媒体称,中国军队在震后的反应之快令世界震惊,并称这一壮举为“救援大长征”。
  陆海空各路大军云集灾区,科学组织尤为重要。5月13日上午,军委召开专题会议,决定成立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组,由我担任组长,葛振峰副总参谋长、总政贾廷安副主任、总后李买富副部长、总装李安东副部长任副组长,在胡主席和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下,按照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总体部署,组织指挥军队抗震救灾行动。
  当天下午,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坚决贯彻胡主席和军委决策意图,把抗震救灾工作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严密组织部队行动,全力做好各项保障,切实搞好协调配合,坚决打赢这场硬仗。
  会议要求,为提高组织指挥效率,部队到达灾区后的组织输送和用兵安排由成都军区负责。
  13日23时20分,我向成都军区李世明司令员传达会议决定,明确:“现在到灾区的部队和医疗队归成都军区统一指挥。”
  这次抗震救灾,十几万兵力在复杂困难条件下遂行任务,保障工作面临很大压力。根据军委指示,建立总部、成都军区联指和任务部队三级保障体系,组织各项保障。
  在灾区固定通信设施严重损毁的情况下,综合运用航空航天和技术侦察等先进手段获取灾区影像数据,紧急开设应急通信站和野战气象水文站,紧急配发卫星导航定位装备,确保了通信和测绘气象保障。
  为解决部队吃饭、饮水、住宿、卫生、供油等具体问题,紧急为部队配发炊事车、净水车,补充军需、卫生和野营物资,协调地方供应商、军粮站、加油站,提供及时到位的后勤保障。
  采取前送预置、应急采购、调配补充和联合保障的方法,向灾区调拨土木工具、工程机械、液压钳等专用器材,全力提供装备保障。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按照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部署要求,迅速调集大批先进的挖掘机、推土机、净化水设备等急需装备器材,有力支援了部队抗震救灾行动。
  人的生命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
  “要把挽救人民的生命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把抢救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一切努力施救。”抗震救灾一开始,胡主席就作出重要指示。
  12日夜,温家宝总理在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强调:“当前第一位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
  军委郭副主席、徐副主席要求广大官兵不惜一切代价,千方百计抢救人民生命财产;要把抢救人的生命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根据中央领导和军委首长指示,在给部队下达预先号令的时候,我特别强调,“要急人民群众之急,解人民群众之难,奋力拼搏,努力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当时,灾区余震不断,一日数震,有的高达6.3级,危房倒塌,山体滑坡,乱石横飞。这种险恶的环境对部队救灾行动既是极大的困难和阻碍,也是极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在抗震救灾初期缺少工程机械的情况下,官兵们昼夜连续奋战,依靠携行的土木工具和双手挖掘搜救被埋被困人员,不放弃任何一个抢救生命的可能。
  从废墟下救人离不开专业工具,需要筹措调集先进的工程机械和设备器材。我在给部队下达命令时一再叮嘱部队领导:“要备好救灾工具,你们去首先是救人,没有救灾工具不行;要注意科学施救,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
  新世纪新阶段的人民解放军毕竟不再是当年那支只有小米加步枪的部队了。道桥筑城、医疗防疫、核化防护、卫星通信等一支支专业技术力量紧急赶赴一线,生命探测仪、透墙雷达和破拆工具等专业救援器材源源不断运抵灾区,救援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现场指导,救援效率明显提高。
  某工兵团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转战都江堰、绵竹、北川、映秀等重灾城镇,挖掘被埋人员1100余人,生还49人,搜寻定位幸存者300余人。北京、济南军区使用野战医疗方舱在绵阳、德阳开设2所战地医院,运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紧急救治重症伤员,解决了救灾燃眉之急。
  作为一名老兵,我深深地理解军队对人民的深情大爱;作为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组组长,我深深地为中国军人的英勇而骄傲和自豪。
  城镇的灾情,深深地牵动着胡主席的心;偏远山村受灾群众的安危,同样深深地牵动着胡主席的心。
  5月16日上午,在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在攻坚克难的紧要关头,胡主席赶赴四川地震灾区,实地察看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在北川中学,当胡主席得知还有数百名师生被埋,他坚定地说:“当务之急仍然是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地抢救。”
  在漩口镇,胡主席进一步指出:“现在许多村的灾情还不清楚,要组成小分队,尽快赶到村里。能走水路的走水路,能走陆路的走陆路,没路的地方就靠腿,要尽快进去,搞清楚灾情,解决群众眼前的困难,对伤员进行及时救治。”
  胡主席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的救援队伍都深入到每个村,把群众基本生活安顿好,我心里就踏实了!”
  17日夜,胡主席在成都召开会议,作出重大决策:“要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公安消防特警的突击队作用,在救援队伍进入所有乡镇的基础上,尽快进入所有村庄,排查每一处倒塌房屋,竭尽全力搜救被困群众。”胡主席的重要指示,是对全军将士的紧急动员令。
  为贯彻落实胡主席重要指示,5月16日和17日,郭副主席在成都两次召开抗震救灾部队领导干部会议,就做好部队抗震救灾工作,特别是把救援工作向乡村拓展、“进村入户”进行紧急部署。
  17日,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组和成都军区联指下发全力推进救灾工作向村寨扩展的指示,要求广大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克服一切困难,确保按时间节点到位,坚决完成任务。
  19日,郭副主席带工作组,乘直升机到灾区村寨,对部队“进村入户”情况进行实地检查。21日,徐副主席赶赴陇南灾区,深入山村慰问受灾群众,勉励官兵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坚决完成胡主席赋予的任务。
  为尽快赶到一处处亟待救援的村寨,70多名军以上领导带领6万多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编成1400多个小分队,采取机降和徒步的方式,跋山涉水,昼夜突进,全面展开进村入户行动。
  19日14时28分,2万多名首批“进村入户”官兵克服千难万险,全部进入重灾区174个乡镇1480个行政村,逐户逐人施展营救,为灾区人民带去了生命的希望和生活的勇气。
  吃饭、穿衣、喝水、居住是灾民生活的基本保证。仅四川灾区就有3000多万人,每人每天一斤粮就要1.5万多吨,在道路阻断、空运受气象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保障压力越来越大。
  救灾一开始,胡主席就指示要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郭副主席指示:“部队战略储备能支援的就支援,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用运输机空投,条件不行就用直升机。”
  各部队认真贯彻胡主席和军委首长的指示要求,坚持救人救灾紧密结合、同步展开。
  地震后的一周内,部队紧急筹措30万日份野战食品、28万套被装、2万袋代血浆和3.5万顶帐篷,7天内全部空运至灾区。
  在都江堰、绵竹、北川、平武等极重灾区,部队集中开设野战饮食供应站和供水站,每天为灾区群众提供热食、饮用水。
  救助伤员是抗震救灾的重中之重,军队医疗卫生人员迅速组织起来支援灾区。地震当晚,军队紧急抽组50支医疗队,次日空运进入灾区。
  抗震救灾期间,全军共有108支医疗队、3700名医务人员赶赴灾区,救治伤病员80万余人次,收治伤病员7万余人,以最大努力挽救受伤人员生命。
  在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条件下,陆航部队出动上百架直升机飞行4000多架次,转移危重伤员、解救被困群众7800余人,空运空投救灾急需物资2200多吨。
  集中精兵锐器,打赢三场硬仗
  在第一阶段救人的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又面临打通交通线、排除堰塞湖险情、卫生防疫三个大硬仗。
  路,至关重要,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攸关千千万万人的生命。现在,交通线就是生命线。
  5月17日,在成都召开的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胡主席指出,“当务之急是要组织精兵强将,克服各种困难,在最短时间内恢复通往重灾区的道路交通,确保抢险救援人员、设备和受灾群众急需的生活物资能够及时运进去,确保受伤群众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打通生命之路,刻不容缓。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对修复道路作了总体安排。
  根据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组的部署,武警交通部队紧急抽调各地机械操作手组成抢险突击队,进驻都江堰市紫坪铺镇;第二炮兵从全国7个省市抽调上千名工程技术人员,迅速在北川集结;一支支军队工程部队派出最强的队伍、最好的设备,以最快的速度,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到川蜀大地……
  摇摇欲坠的悬崖边,湍急咆哮的岷江峡谷旁,军地施工队伍合力奋战,抢通“生命线”的接力赛如同硝烟四起的战场。机械的轰鸣,雄浑的口令,钢钎、铁锹与顽石的碰撞,吹响了“生命线”上嘹亮的冲锋号……
  5月13日,通往北川和青川的道路被抢通;
  5月14日,通往平武和卧龙的道路被抢通;
  5月15日18时,绵竹至北川的道路被抢通;
  5月15日21时,震后第一条通往汶川县城的道路被抢通;
  5月17日,通往映秀镇的道路被抢通;
  5月24日9时53分,宝成铁路109隧道打通……
  
  一条条“卡脖子”路段被打通,扫清了救援部队和救灾物资全速进入灾区的障碍。
  紧急排除堰塞湖险情
  大型堰塞湖抢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据史料记载,1786年康定大地震、1933年叠溪大地震,均发生了堰塞湖溃坝的惨剧,淹亡人员数倍于地震直接致死。
  汶川大地震造成34个堰塞湖,其中唐家山堰塞湖被列为一号风险湖。
  党中央、国务院对唐家山堰塞湖高度关注。5月22日晚,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决定立即成立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由军队承担主要突击任务。
  事关重大。温总理委派葛副总长参加堰塞湖抢险指挥部。我立即从军队科研院校挑选一批专家赶赴唐家山堰塞湖。
  军地双方专家研究制定了多个排险处置方案,其中包括:紧急疏通唐家山堰塞体右岸基本连通的低洼沟槽,形成人工泄洪通道,达到降低堰塞体前水位的目的,减轻上下游洪水灾害;采取措施应急防护泄洪通道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部位,以防人工泄洪通道沟冲刷下切……
  5月28日,我乘直升机前往唐家山堰塞湖。从空中俯视,湖面平静如镜,但坝体内外水位高差超过60米,犹如一盆水悬在数十个县城乡镇上面!
  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坝体上,数百名官兵在认真清理废墟,操作手驾驶挖掘机在紧张开挖泄洪槽,一些官兵忙碌着进行石料储备……在坝顶,我现场察看了坝体地形,详细询问了抢险情况,研究排险问题。
  5月31日,唐家山堰塞湖应急疏通工程提前超额完成任务。一条长475米、宽50米、深12米的导流明渠呈现在唐家山堰塞湖坝上!但泄流进展缓慢,必须采取措施加快泄洪槽流量!
  6月7日,军地双方专家经过磋商,确定了一套施工方案,就是一方面拓宽、加深导流明渠,尽快提高泄洪能力;另一方面采取机械施工和人工爆破相结合的方法,在现有导流明渠的附近再增加一条泄洪渠,利用洪水冲刷力把两渠之间的土石携带走,从而自然扩展为一条更宽阔的大泄洪槽。
  6月10日15时15分,被堰塞体阻隔了29天的洪水,按照人们的意愿顺利通过了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
  11日16时,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郑重宣布,全线解除黄色警报。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实现了“安全、科学、快速、不死一人”的目标要求,创造了世界特大堰塞湖抢险的奇迹!
  与此同时,经过艰苦的努力,军队与地方专业力量一起,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其他19处堰塞湖排险任务。
  5月14日中午,胡主席给我打来电话时特别叮嘱:“要考虑防疫工作。”中国历史上有个说法,叫做“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新中国救灾历来强调救灾与防疫并重,这次军队救灾工作一展开,总后、总装就对防疫工作进行了紧急动员和人员物资准备,我将有关情况向胡主席作了汇报。
  根据军委的部署安排,全军各大单位疾控机构和各军医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302医院等单位的一支支防疫队,迅速赶赴灾区。他们肩扛防疫装备,身背杀灭药品,每天消毒掩埋遇难者遗体、处理牲畜尸体、净化水源、喷洒消毒药水,奔波在灾区的各个角落,打响了一场防止疫情的阻击战。
  5月底,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对灾区卫生防疫工作作出统一部署,军队主要担负汶川、理县、茂县三个责任区1万多平方公里的防疫任务。
  军队卫生防疫力量整合成48个防疫分队,在防化部队的配合下,采取属地负责、分片包干的办法,对遗体安葬点、垃圾场、污水源、灾民安置点反复实施消杀灭,及时掩埋处置遇难者遗体,培训地方防疫骨干,发放教育宣传手册,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高标准完成“八项任务”
  6月3日,胡主席在视察甘肃灾区时明确要求,军队和武警部队要按照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在安置受灾群众生活、救治伤病人员、加强卫生防疫、帮助群众清理废墟、修复道路等基础设施、支持恢复生产、搞好重建规划、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8个方面的任务中,继续发挥突击队作用。
  6月5日至9日,徐副主席到四川重灾区看望一线官兵,并于8日在成都出席抗震救灾部队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确保部队保持持续旺盛的战斗力,圆满完成抗震救灾后续任务。
  
  经与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交换意见,我们研究决定,将军队救灾力量编组为道路抢修、场地清理、卫生防疫、堰塞湖排险、简易住房作业、地面运输、抢收抢种和维护社会秩序等8类主要力量。
  6月17日,我主持召开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组第五次会议,会议要求各部队要确立较长时间执行任务的思想,从工作安排、行动保障和部队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的准备,在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施工的前提下,有重点、分步骤、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为恢复重建作贡献。
  修复道路是恢复重建的关键工程。有关部门紧急调集工程专业力量参战,采取急造公路、架设野战门桥和轻便钢桥等方式,在初期抢通道路的基础上,集中工程施工力量,重点完成了13条500多公里施工难度大的道路抢通任务。
  针对偏远山寨群众自救能力不足的问题,部队持续推进“进村入户”行动。采取旅团包乡镇、营连包村庄、排班包组户的方式,深入乡镇村庄,清理倒塌房屋、参加抢收抢种、整修农田水利设施、组织巡诊巡治、帮助恢复基层组织,为恢复山区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稳定人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确保灾区学生能够有学上,部队搭建临时学校,为4万多名学生及时复课创造了条件。军委决定,济南、成都军区和海军、空军、二炮、武警部队在四川灾区各修建1所有一定规模的中学,兰州军区在甘肃、陕西灾区各修建1所中学,统一命名为“八一中学”。
  灾区重建是一场特殊的硬仗。广大官兵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全力以赴投入恢复重建。成都军区数千个党员突击队主动承担最艰巨、最危险的任务,很多党员痛失亲人、家中受灾,把悲痛埋在心里,全身心投入抗震救灾斗争。一线部队深入开展入党入团和立功创模等活动,涌现出了“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抗震救灾英雄战士”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从7月21日起,担负抗震救灾任务的部队采用铁路、摩托化和空中机动方式,开始分期分批回撤。一座座城镇、乡村,到处呈现出依依不舍、挥泪惜别的感人场面……在映秀镇,从集结地到登车点,短短500米的距离,官兵们走了整整一个半小时。
  8月25日,主力部队基本撤离抗震救灾战场,少数工程、医疗、防疫部队继续在灾区执行任务。
  11月6日,军队胜利完成全部抗震救灾任务。11日,二炮最后一批工程部队回撤。15日,武警最后一批交通部队归建。14万大军顺利回撤,没有发生任何事故。至此,军队抗震救灾行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再见,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父老乡亲……
  敬礼,劫后重生、金瓯再造的巴山蜀水……
来源于网络
赞赏胡主席这次救援行动。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