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历史上打仗最厉害的竟是一位文弱书生

历史上打仗最厉害的竟是一位文弱书生

一位“射不穿札,马非所便”的文弱书生,竟然是我国历史上打仗最厉害的人,而且每战必胜,从不失手,是历史上真正的常胜将军。与明末袁崇焕一样,他也是文官出身,自身并无万夫莫挡之勇,但却在战场上创造出一次次的旷世奇迹。这位常胜将军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将军陈庆之。他一生身经数百战,没有一场败绩,而且没有一场不是在绝对的劣势中大胜敌军。毛泽东在多次阅读《梁书-陈庆之列传》后,不禁感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引子南北朝时期,洛阳街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童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其意思是,任凭多么精锐的军队,或者多么出名的将领,见到“白袍”都要望风而逃,避之惟恐不及。何为白袍?为什么能够拥有如此的威名和震慑力呢?童谣中的白袍是南朝梁的一支劲旅,因为他们都身着白袍而得名。这支白袍神兵只有区区七千人,那么南朝如此小规模的军队怎么能够给远在北魏腹地的都城洛阳老百姓留下这么威风的印象呢?因为这支白袍神兵拥有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领导者--陈庆之。强将手下无弱兵,在他的带领下,七千白袍神兵一路北上,不到5个月时间,摧毁北魏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路纵横驰骋大战47场,全战全胜,拔城32座,直至最后攻陷北魏首都洛阳。如此的战绩,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着实无人能出其右。翻阅史籍,在陈庆之的戎马生涯中,这次奔袭洛阳只是他众多辉煌战绩中的一笔,在《梁书-陈庆之列传》所记载的他一生无数次重要战役中,没有一场败绩,而且没有一场不是在绝对的劣势中大胜敌军,真乃神人也。


早年经历

  陈庆之可能是个庶族读书人或者小官吏(萧衍后来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写“本非将种,又非豪家”)的儿子。中国古代,尤其是晋后隋前那段时间,庶族(下级地主或者读书人)和士族(高级地主或者读书人)之间的分界线是相当严格的,庶族不大见得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而且他的武艺很差:“射不穿孔,马非所便”,因此陈庆之的青少年,也许还包括中年,是以宫廷侍从的身份度过的。当时的皇帝是梁武帝萧衍,陈庆之跟着皇帝先是下了二十几年棋:“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但他前半生的履历除了这个就是空白了。



初战涡阳

  直到公元525年,陈庆之才有了生平第一次带兵机会,那年他已经四十二岁了。而且那次带兵是被任命为武威将军和其他将领一起去迎接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投的,没打成仗。随即,萧衍任命陈庆之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领兵两千护送豫章王萧综接管徐州。北魏当然不可能丢掉徐州这块战略要地,派两位宗室元延明、元X领兵二万,在陟口一带扎下营寨准备进兵,陈庆之得到消息之后,逼近敌人营垒挥师直击。,这是他实实在在打的第一仗,很可能也是他所有战斗中实力比例与敌人最接近的一仗。战斗的结果,二元的两万人马不过在一通鼓之间被陈庆之的两千人马击溃败逃。

  本来此战胜负已定,奈何陈庆之的直属上司萧综的母亲吴淑媛(不是本名,后宫宫号)大概本是齐末代皇帝萧宝卷的嫔妃,跟了萧衍之后七个月就生了萧综。“宫中多疑之者”,后来吴氏告诉萧综,萧综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实际上是萧宝卷的孩子,于是按照当时的民俗,悄悄挖开萧宝卷的坟,用自己的血去滴萧宝卷的骨头,“俗说以生者血沥死者骨,渗,即为父子”,结果确实渗进去了。他犹自不信,又杀了自己的一个儿子“取其骨试之”,结果又渗进去了。这下萧综深信不疑。萧衍的哥哥全家是萧宝卷杀的,萧宝卷全家是萧衍杀的,这两家姓萧的仇深似海。萧综既然认定了自己是宝卷的儿子、宝寅的侄儿,连夜就带了几个人投奔到延明的大帐里去了。主帅临阵投敌,陈庆之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了,只好斩关后退。两国从此都知道了陈庆之这个名字。

  公元527年,陈庆之从曹仲宗伐涡阳,从他领兵甚少但有假节,而且可以参与军机,很可能是监军一类角色。北魏则派遣宗室元昭等人领军十五万救援,前军部队赶到驼涧。当时手下只有两百人的陈庆之建议夜袭,另一将领韦放则认为敌军的前锋部队都是精锐,不易取胜。陈庆之最后说你们都不去我带我那两百人去。于是,他带领自己的部属二百,长途奔袭四十里,一夜之内击败了北魏的先头部队,北魏的大部队听到先头部队被打败了,全军震恐,行动迟缓,士气大跌。

  但双方的实力比较实在是相差太多,因此双方在涡阳附近打了近一年,战斗上百次,胜负还未分,但北魏已经在梁军的后方筑起营垒,形成夹击之势。曹、韦二人实在是打不下去了,准备撤退。陈庆之拿着假节在大营门口堵住部队,说:“共来至此,涉历一岁,糜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曹、韦吓住了,把指挥权交给了他。陈庆之立刻率领精锐突袭北魏援军自以为坚不可摧的十三道营垒,大获全胜,魏军的尸首淤塞了淮水的支流。但这些和陈庆之后期的军事辉煌比起来,简直微弱得不值一提。


率军北伐

  北魏后期,朝政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大通二年,北魏发生内乱,有实力的诸如萧宝寅、葛荣、尔朱荣等纷纷割据,而且尔朱荣大肆屠杀北魏皇室,没实力的象北海王元颢,就只有象春秋时期那样自托他国,借助他国的力量去成为本国的皇帝。于是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降梁,并请梁朝出兵助其称帝。萧衍不好回绝,于是以元颢为魏王,并以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兵7000人护送元颢北归上洛阳称帝,萧衍很可能完全是敷衍一下元颢而已。更有可能的,他在出征之前就悄悄告诉自己视为心腹的陈庆之:打着玩玩撤了就得了。

  但就是这次敷衍,成就了陈庆之的赫赫声名。元颢也没打算真的打下洛阳,他出兵不久就称帝不走了,给封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继续督军西上攻荥阳。委任他自行战斗。于是在连绵的春雨之中,陈庆之带领自己直属的区区七千部队,开始了神话一般的北伐之旅。

  直趋洛阳

  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陈庆之领兵乘北魏征讨邢杲起义军之际,乘虚攻占荥城(今河南商丘东),进逼梁国(今河南商丘)。

  陈庆之攻克荥城后,进军睢阳。睢阳的守将叫做丘大千,就是在陈庆之初阵中以十倍兵力据营防守而仍然被打败的那家伙。现在这仗几乎完全是当初那仗的重演:七千对七万,一样的一比十,一样的军力多的反而防守,不过这次丘大千吸取教训,连筑了九座营垒抵挡而已。但结果毫无二致:陈庆之一上午就攻陷了其中三座,丘大千完全失去了斗志,于是举众投降。元晖业率领近卫部队两万人占据考城阻挡陈庆之,考城四面环水,易受难攻。陈庆之“浮水筑垒”,攻下考城,生擒元晖业,“获租车七千八百辆”。胜利之后,陈庆之继续进军洛阳。一路上有不少地方闻风归降。

  五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众扼守荥阳(今属河南)、虎牢(今荥阳西北汜水镇)等地,以保卫京都洛阳。魏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等率羽林军7万守荥阳,以据梁军。魏军兵锋甚锐,加上荥阳城坚,陈庆之攻之不克。时魏将上党王元天穆大军将至,先遣其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胡骑5000、骑将鲁安率夏州步骑9000增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骑兵1万,进据虎牢。魏军共计30万人,对梁军进行合围。元颢派人劝杨昱投降,但被拒绝。不久,元天穆与尔朱吐没儿相继而至,魏军一时旗鼓相望。没想到包围圈刚刚形成,还没来得及进攻,陈庆之已经攻下了七万守军的荥阳。


荥阳城未克时,梁军将士皆恐,陈庆之解鞍秣马,对将士们说:“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天穆之众,并是仇雠。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梁书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