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关注三农问题生前已勾勒新农村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当代文献研究中心、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和湘潭大学、韶山管理局“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湘潭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120余人参加了会议。庄福龄、朱佳木、有林、侯树栋、沙健孙、梁柱、沧南、许全兴、汪裕尧等专家学者在大会上发言,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在闭幕会上作了题为《毛泽东思想研究需要新视野》的总结讲话。研讨会结束后,与会者们瞻仰了毛泽东故居,向毛泽东铜像敬献花篮,并向韶山管理局赠送了题有“国魂”二字的书法艺术品。
这次研讨会入选论文93篇,基本上涵盖了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方方面面,多侧面、多角度地研究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基本规律的认识,有力地推动了新世纪新阶段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深入发展。
一、关于毛泽东在20世纪中国社会伟大变革中的历史地位
有学者通过分析毛泽东一生的主要经历,进一步阐明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为创建新中国所建立的功绩,全党第一,且富有独创性。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毛泽东继续为党、国家和各族人民立下了重大的功绩,也有重大的过失,但总的说来是功大于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犯了全局性、长期性的严重错误,然而这些错误同他一生的功绩比较,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在领导新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他对于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于振兴中华民族,增强国家实力,保障国家安全;对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情系祖国,情系人民,始终关注着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着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不愧是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领袖。
与会者强调,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必须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这一历史决议,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毛泽东的一生,充分肯定毛泽东在20世纪中国社会伟大变革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应当高度自觉地予以遵循,坚定不移地把它作为研究和评价毛泽东思想的最权威、最基本的根据。
二、关于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有学者指出,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道路,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对中国实际问题的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继承和发展。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不可偏废。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系统学习和成功运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基础和关键。
有学者还具体分析了毛泽东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利用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问题,指出毛泽东以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世界性的理论视野,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和最优秀的成果之一,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与会者强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取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其中,毛泽东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实基础。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对于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关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贡献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也是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一个重点。
有学者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要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是一个十分深刻而又重要的思想。“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使命,就是要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历史课题。有学者认为,50年前,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原理具体地分析当时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上的矛盾,并根据这种分析,提出解决矛盾的方针政策,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有学者指出,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其成果,其中包括了对计划经济的探索及其成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行计划经济,有其历史必然性。今天,任何留恋计划经济体制的想法,都是既缺乏理论根据又缺乏事实根据的;任何试图恢复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都是既不利于跟上时代步伐又违背绝大多数人民意志的。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就错了,几十年来对计划经济的探索就毫无意义了;更不意味着计划经济只有束缚经济活力的弊病而没有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巨大作用。
还有学者运用大量数据分析了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认为毛泽东领导时期造就了新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造就了科技与管理干部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人才资源;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大规模开放提供了基础。一些主要数据表明,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同时期经济发展相比,中国在1952年至1978年的建设成就也同样引人注目。学者们认为,毛泽东领导下这段历史,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建设史,是在严重的挫折中艰难发展的探索史。这段历史的主题和主线,是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四、关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
有学者认为,尽管毛泽东本人没有明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概念,但从他的有关论述、文稿及在他指导下形成的一系列文件指示中,仍可大体勾勒出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构想。今天总结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动摇,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本不动摇。
有学者强调,毛泽东一生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为此进行了卓有成效地探索,这是我们必须加以珍惜的宝贵遗产。在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研究毛泽东当年开辟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的基本经验,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要注意总结毛泽东时代的经验教训,协调、处理好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各种关系。
有学者指出,毛泽东特别强调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支援农村建设。这些可贵的探索与设想,都值得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认真借鉴。
五、关于毛泽东在其他方面的探索和贡献
与会专家学者还多角度、多侧面地研讨了毛泽东在20世纪中国社会伟大变革进程中所作的其他方面的探索和贡献。
关于毛泽东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和实践的贡献。与会者指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中国*的自身建设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功之路。他所提出的关于“两个先锋队”的思想,关于把党建设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关于“两个务必”的思想,关于在执政条件下提高党的领导能力的思想,等等,不仅在当时有力推进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而且对今天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仍然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关于毛泽东对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贡献。有学者指出,那种认为毛泽东只讲政策,不讲法律,对法学缺乏研究的观点是错误的。毛泽东在法学方面不仅不是一无创见,而且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领导制定了新中国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和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奠定了新中国立国、治国的最根本的法律基础。他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法制原则和思想,包括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立法原则;民主的立法原则;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立法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改造第一、给予出路的刑罚思想等,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有学者认为,在教育思想方面,毛泽东具有独特的见解和独有的贡献,其主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培养以实践、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多面手”;培养高尚的“道德人”。与此相联系,他还探索出了一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即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学工、学农、学军;实行半工半读制度;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等。毛泽东的这些教育思想和实践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对于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关于毛泽东的医疗卫生工作思想。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一生就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劳苦大众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所以,关乎人民群众健康的医疗卫生事业在他的心中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1965年6月26日,他要求卫生部“要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六二六”指示发出后,一方面促使卫生部逐步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重点放到农村,另一方面极大鼓舞了广大医务工作者投身农村建设的热情,激发了农民群众彻底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落后面貌的决心,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出现了飞跃发展。历史地考察“六二六”指示,对于加强今天的医疗卫生工作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此外,还有学者对于毛泽东与新中国外交、军队建设、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以及毛泽东的国家利益观、政府价值观,毛泽东的创新精神、语言风格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