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血洗美韩联军:抗美援朝未公开的第六次战役

血洗美韩联军:抗美援朝未公开的第六次战役

目前,我军战史都有一致的结论: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过五次战役。后来有消息披露,中朝方面曾策划过第六次战役,但没有实施。
笔者认为,这个“第六次战役”实质上实施过,就是1951年夏季、秋季防御作战。
1951年夏季、秋季防御作战,从几个方面看,都应当是战役级别的交战,甚至可以认为是第五次战役后的双方第二次战略决战。
从交战地域看,战场从东到西沿三八线展开,横贯朝鲜半岛;
从双方动用兵力看,联合国军动用了14个师,中朝军队动用了人民军3个军团、志愿军6个军。双方动用的兵力,非常接近第四次战役的水平。
从交战的损失看,更应当是战役级别的损失。中朝方面称,联合国军损失16万人,推进了2-9公里;美国方面称,消灭*军队23万多人。就双方宣称的歼敌数字看,也是大大超过了前五次战役。
从交战的结果看,1951年之后,双方战线基本稳定,奠定了停战谈判的基础。
如果说,上甘岭战役可以称为“战役”的话,1951年夏秋季的战斗没有理由不称为“战役”。
但是我国军史没有给以“战役”的定性,我认为,由于是联合国军主动发起的全线进攻,我军基本上全线处于守势,只是在防御间隙穿插了战术反击,因此,不愿意过分渲染。
其实也完全没必要计较什么先后手。从实际效果看,1951年夏秋季的战斗无疑也中朝军队的大胜。
从美国和西方的相关资料看,1951年夏秋季之前的战斗记载的非常详细,其后就开始模糊了,1952年之后的战斗,根本就不提了。比如,李奇微的《朝鲜战争》,对于这一时期的交战只提到了“血岭”和“伤心岭”,其他书籍中的记载也是大致如此。这实际反映了自那以后,联合国军再次陷入了被动。如果说第五次战役是双方战场态势的转折点,那么,1951年夏秋季战斗可以认为的实力消长的又一个分水岭。
关于中朝方面的歼敌数字,笔者起初也是不太相信,后来看到美国人撰写的《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一书中介绍,“据统计,这一时期,特别是9、10月两个月内,联合国军共有6万人伤亡,其中美国人占2.2万人以上。”我才开始相信。书中还记载了几个美国师的损失,美2师3700人,骑1师2900人,“第3师于9月28日至10月6日期间,在铁原正西三角地带的血战中也付出了死伤500多人的代价,只拿下几个小山包”,就这些伤亡数字看,要比前几次战役中美国承认的损失大的多。
可见这期间联合国军的损失的确是非常大,月平均2-3万人,4个月下来应当在10万(毙伤俘)上下是没问题的。
至于中朝方面的损失,美国方面宣称23万有点离谱,这相当于中国志愿军6、7个军!日本人撰写的《朝鲜战争》给出了美国人的计算方法。

“……山上遗弃了550多具尸体和很多的弹药、粮食。美第2师估计,北朝鲜军仅在血染岭遭受的损失就在1.5万人以上。但不清楚其计算的根据,美国公开史料也注记说:‘这种估计是熟练军官推断的,可能与实际数字有相当的差别’。…….在从8月18日到9月5日攻击血染岭的3周时间内,联合国军所受的损失实际是战死326人,负伤2032人,失踪414人,共计2772人。”
从朝鲜人民军战士的550多具遗体推算出1.5万人的损失!
“……北朝鲜军遭受的损失好象是极为巨大,估计北朝鲜第6师、第12师、第13师和中国第204师的损失达2.5万人(确认遗体,1473具,估计死者8389人,负伤者14204人)……”
从1473具中朝战士的遗体推算出2.5万人的损失,显然也属于“这种估计是熟练军官推断的,可能与实际数字有相当的差别”。
日本战史研究人员指出:“…..也许是从联合国军的损失倒着算出来的,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战场上遭受巨大损失的部队报告总是说给与敌人的杀伤比己方还要大的例子不是没有的,特别是多发生自己打得不好的情况之下。”
第三方的评论应该是客观的吧,尤其是亲美的第三方。
据国内有关资料介绍,在1951年夏秋战斗中,中朝军队伤亡在9万多人,损失也是非常大,但是考虑到联合国军在空军、炮兵和装甲兵上的优势,这样的战果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在研究抗美援朝战争时,往往多关注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实际上在1951年夏秋,苏制装备逐步到位的中朝军队在防御战中再次彻底扭转了战局。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