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中国“天宫一号”模拟对接图
将在海南航天发射场执行任务的五米直径火箭型谱图。
日前有报道称中国已经选拔出女航天员,为了解消息是否属实,以及中国载人航天近期有何进展,中广军事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总装备部原部长张建启中将。
中国空间站突破关键技术,开始进入生产阶段
记者:张部长,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中国载人航天后续发展的趋势?
张建启代表:按照中央四号文件的精神,载人航天发展战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突破人进入空间并且返回技术——这是一切的基础。神舟五号杨利伟等人的顺利的返回,以及神舟六号等,以这些为标记,中国载人航天已经完成了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突破两个关键技术:一是突破航天员出舱技术,第二是突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然后建立中国的自己小型实验室。以神七为标记,航天员出舱技术已经得到了突破。下一步突破交会对接技术——也就目标飞行器,它实际上也是空间实验室的初步状态。等神舟八号、九号以及十号进行三次对接之后,中国航天就能完成第二步工程的任务。
预计2011年初先发射目标飞行器,接着就是神舟八号、九号以及十号的对接。神舟八号进行的肯定是无人对接,至于有人对接是神舟九号还是十号进行,要看八号对接的顺利程度。如果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很顺利,那下面就很可能进行有人对接,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第三步是建立中国自己的空间站,二十多吨的核心舱加上实验舱,构成中国自己的小型的空间站。
记者:空间站是“天宫一号”吗?
张建启代表:“天宫一号”是空间实验室。
记者:这个计划据说要推迟到2011年。
张建启代表:空间实验室计划推迟到2011年上半年。
记者:推迟的原因是什么?
张建启代表:交会对接技术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毕竟中国是第一次在做方面的研究。目标飞行器经过这次重新设计,它的寿命变得比较长,达到了两年。八吨重能达到两年使用寿命,这其中使用了很多新技术。另外交会对接技术上,对数据测量、控制等方面都需要新的技术突破。
神舟八号、九号以及十号,从八号开始就会进行很多改进——从神舟一号到七号在技术上就有很大的变化,它要成为一个崭新的天地往返飞行器,需要进行很多改进,在技术上有一些难度,在可靠性上要求更高。天地往返系统对技术的要求很高,所以为了确保成功出发,宁可稍微往后推一点,也要保证它的成功。
记者:据您了解,这个计划虽然往后沿顺了一点时间,但目前进展还算比较顺利吧?
张建启代表:对。目前来讲比较顺利,所有的主要的技术都已有所突破并进入生产阶段。应该说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生产和实际测试。
记者:中国航天技术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比如生产工艺以及新材料等方面。
张建启代表:在实际生产中确实有一些困难,但都还不是不能克服。更重要的是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载人航天来说是第一位的,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中国不像美国或者俄罗斯那样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中国的国情在这里,毕竟现在经济实力比以前强了。要中国人大会议上大家讨论的民生问题依然还很多,所以在载人航天和升空探测两方面还只能适度发展。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要确保每一次发射都能够成功,这是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最大的挑战。
记者:刚才您谈到了,目前神舟飞船在宇宙中是以天为单位来计算时间的,那么将来空间站要持续使用2年的时候,对技术的要求是不会更高?
张建启代表:是的,到每一个部件可靠性都要求都更高了。表面上只是一个运行时间的延长,实际上它将发生质的飞跃。
记者:以后我们在空间站可以完成的任务,是不是比神舟飞船几天承担的任务多的多?
张建启代表:多很多,因为空间站的使用寿命基本能达到十年的周期,另外它的容积也比较大,因为核心舱就有二十吨。实际上现在我们空间实验室将来发展就会变成核心舱或者实验舱,进一步把它体积扩大,可靠性进一步提高。这样可以进行的实验项目和种类都会大大增加。
记者:在太空上是不是有很多实验在地面是无法完成的,很关键的实验。
张建启代表:对,首先它具备一个失重状态,并且宇宙中清洁度等方面条件都比较好,包括一些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有很多实验地面上无法完成,要在飞船内进行。包括一些材料科学,像神舟七号搭载的固体润滑剂,那类实验就做不了,必须在空间中进行。
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是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记者:刚才也谈到我们国家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感觉到我们国家虽然度过了金融危机,但还是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军费比例都降低了,那么我们载人航天经费有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呢?
张建启代表:载人航天工程本身按照中央的要求,它是适度的发展,并且目标都是有限的,它本身是一个重点规划的工程。这方面没有受到什么的影响,国家一个方面是正常投资,另一方面在工程管理上也是坚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的。另一方面也尽可能做到一个项目多种用途,中国的飞船跟国外最大的差别是,国外飞船它的留轨舱一般是作废处理,而我们精打细算,把留轨舱又做卫星来使用。
这一次神舟七号出舱活动的气闸舱,国外都是用完就报废了,而我们把它用作小卫星进行储备,为我们下一步交会对接做一些技术储备,通过精确的管理和综合的利用降低它的消耗或者让它产生最大效益。
记者:每一分钱都要起到最大的效益?
张建启代表:对,在这方面做的很多实验,为我们其他领域也做了一些铺垫。像神舟七号就做了中继卫星的实验,这也为下一步如资源卫星等技术奠定了一个基础,我们做了很多超前的事情。
记者:同时,航天事业也不是纯投入,应该也会带来产出,也会产生经济效益吧?
张建启代表:对,航天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在航天领域,按照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计算方法,应该是1比8、9到10的投入和产出比,效益是比较高的。包括通讯卫星,现在家家收看电视等,效益是可观的。还有中国目前发展的导航卫星,产出也比较多。
除了经济效益以外,载人航天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无论美国也好、俄罗斯也好,都把这个放在第一位。第一是展示国家综合国力,另外也提高整个民族凝聚力,使整个民族团结一心,更加投入国家建设当中。在这方面产生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中国载人航天建设,培养了人才,拉动了经济
记者:当年为了第一个升上太空和第一个登上月球,美国和苏联两个国家争的很厉害。
张建启代表:对,载人航天问题美国国内争论了40年,要不要做?为什么要做?最后才有了统一的看法。它是彰显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工程,并且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更明显。中国研究载人航天的时候面临一个困难,当时文化大革命造成人才断档,但通过对载人航天工程的投入,培养一大批新生的科学技术人才——不光在航天,电子、材料、机械加工等方面,使中国的科研水平整体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到很多单位去看过,以前我们欠帐很多,科研条件很差。通过这些大工程的投入——尽管投入不是很多,因为那个时候钱还很值钱,整个科研条件上去了,为中国后三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特别表现在科学技术上。
记者:这是无价的财富?
张建启代表:对,特别是人才的培养。现在无论航天、电子、包括机械精加工等方面,骨干普遍都是30多到40多岁这批当时的年轻人,这是现在花多少钱也无法达到的。
记者:我们也知道进行空间站研制的很多单位在上海、天津,而新发射场建在海南,这些大型项目落户地方以后,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也很大吧?
张建启代表:对,有些项目建到天津以后,对天津渤海新区的建设是一个拉动。发射场建到海南,它对海南当地经济和群众生活也是一个拉动,带动整个海南相关产业。据了解,发射场进入海南以后,在文昌一下吸引了很多相关单位在当地投资,大约超过海南发射场投资的五、六倍,使当地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另外长远来看,将来海南发射场它重点事发射高轨道卫星以及通讯卫星,那么通讯卫星如果在西昌发射或者在海南发射有什么不同呢?在海南发射的卫星比在西昌发射的卫星寿命要延长两到三年,因为它温度低。那两到三年,现在通讯卫星一般是三十到四十个转发器,如果从经营角度来看,那么发射两三颗卫星,多盈利增加的钱就能把发射场建设起来,所以这个经济效益也是很高的。
记者:这说明航天发展也成为国家战略投入?
张建启代表:从长远发展这是必须走的一步。现在提出环保、低碳经济等理念,因为现在运载火箭用的燃料是四氧化氮,是有毒有污染,所以我们必须发展液氢、液氧以及液氧煤油和固体燃料等新的技术,这样才能最大幅度的降低对环境污染。
(资料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