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对联[弓谈箭议]
说对联
说到对联,实际上,之前很多年都是会很自然的接触到的。过年的时候关注以外,实际上生活里也很多人都是比较在意的,因为除了家里要在春节过节贴春联外,很多讲究的家的大门两侧都是贴对联的,在过去,识字读文的人不是很多,这个对联往往体现了这一家的品味和文化层次的。
父亲一直有写对联的习惯,家里的对联自然和其他人家的有所不同,很多都是和时代有关的一些内容,不完全是其他家的那种恭喜发财之类的内容,父亲往往会自己写一些和他的工作或者是时代特色比较相关的,不过在农村,大概也没有多少人关注具体的文字内容,看这红纸上写着字有店喜庆气氛也就够了。
所以,我上学的时候,课外除了看一些课外的文学作品外,对一些古典的诗词和对联也比较感兴趣,有一段时间甚至专门借阅关于对联方面的书来看,觉得对联和诗词比起来,对联的对仗往往更加工整,而且内容同样是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华。
所以,有一段时间,我是经常看对联的,尤其是一些名联,更是非常喜欢,在我了解了一些对联背后的故事以后,还知道了不少的历史典故,所以,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很多,实际上比诗词更精彩。
一些比较熟悉的,可能大家很多人都听过的,比如曾经吸引很多人来对下联的“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后来出了很多下联,不少对的很牵强,当然也有对的比较好的,但是有很多对联对是对上了,对仗做到了工整,可是在韵味上未必就能比肩甚至是有所超越,记得当时大家觉得对的还不错的是:“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对仗工整,可是在内容上,还是不甚完美,韵味上总感觉差了一点。
再就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对的比较好的下联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虽然看着工整,但是并没有感觉对的比较理想,再就是一些比较近代的上联没有好的下联的,比如“无锡西山山无锡”,“近世进士是近视”还有“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好像比较好的下联一直也没有人对的上来。
还有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上联是“寄宿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清一色的偏旁,似乎要对出来下联更是难,我记得当时有人对出来一个都带走之旁的下联,但是内容和通畅程度上,却是不甚理想,所以具体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前几个字好像是“远避迷途”,我想一个好的下联,意味着高水平的超越,不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
虽然字数不多,可是一个对联里,往往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文学造诣,这不比那些大块头的文章简单,甚至好的对联要比那些肤浅的大块文章更难得,更能体现文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