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绝密内幕:中国歼14将采用全球独一无二的气动布局 推荐

绝密内幕:中国歼14将采用全球独一无二的气动布局 推荐

目前,世界范围内只有美国的F-22和F-35这两种第四代战斗机实现了实用化。其中的F-22作为世界上第一种服役的第四代战斗机,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其他国家发展四代战机的“范例”。各国在四代机的研制,尤其是在对各项性能的取舍在很大程度上都以达到或超越F-22作为目标。目前,美军自己已经拥有顶级的F-22。而不久的将来,其性能和价格相对较低的F- 35将开始大规模装备美军和其在中国周边的盟国如日本和韩国以及南亚的印度,甚至最终将直接出售给中国台湾省。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被美制四代战机保卫的国家。这对于中国国家安全构成严峻挑战。美国的航空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是最强大的,因此他的四代机得以追求全面的“4S能力”。中国在军用航空等相关技术方面,与美国相比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那么,作为美国首要假想敌和扼制对象的中国,在发展自己的四代机时究竟该以哪种性能为优先发展的重点,来抗衡美制四代机呢?我认为,应该突出的隐身性、高敏捷机动性和航电系统
我一直认为,四代机之所以具有如此优势,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其拥有强大的隐身能力。以美制F-22为例,通过使用雷达吸波涂料和吸波复合材料,以及对总体气动布局的优化设计,其雷达反射截面只有三代机的百分之一。这就使美军在与其他国家三代机对抗时占有绝对优势。同时,F-22的 APG-77相控阵雷达空对空模式下最大探测距离达270公里,如果与缺乏隐身性的传统三代或三代半战机交手,将出现这样一种情况:F-22的雷达配合综合电子战系统中,可以在100多公里外发现三代机。配合其新型远程空对空导弹,可以在100多公里外对三代机发起超视距偷袭攻击。而此时的三代机由于机载雷达无法探测到F-22,甚至连对手都不知道在哪。则极有可能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被对手击毁,如此将构成F-22对三代或三代半战机的单方面屠杀。同样的,强大的隐身能力以及其所带来的高隐蔽和高突防能力,加之先进的航电系统和远程空对地打击武器,也正是F-22敢于挑战S-300等先进的远程防空导弹系统最重要的原因。因为他可以看到对手,对手却不能看到他。
面对这种危险局面,有很多网友认为,中国的四代机如果能够具备强大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则可以依仗速度优势尽快冲到F-22附近,依靠火控系统和近距离导弹,在近距离格斗中将其击落,这样可以部分弥补隐身能力的不足。但我认为这种观点存在严重漏洞。
首先,这属于最典型的“近身肉搏、拼刺刀”战术。要想取胜先决条件就是必须保证可以冲击到F-22附近近程空对空导弹有效射程内,而这种战术早就出现过。在震惊世界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空军当时装备有新型美制F-16A,与之对阵的则是叙利亚空军的苏制米格—23MF。实战中,作为三代机的F-16A在近距离格斗中对二代的米格—23MF占有绝对优势。唯一不足的是,当时的F-16A属于早期型号,缺乏中距空战能力。因此叙利亚的米格—23MF总是首先发射苏制R-23R“顶点”中程空对空导弹,力争在30公里射程内抢先击毁F-16A,尽可能避免卷入和F-16A的近距离格斗。而以色列的F-16A为摆脱这种劣势,通常都会以最大速度全力冲击到米格—23MF附近进行近距离格斗。一旦进入近距离缠斗,F-16A对米格—23MF就占有绝对优势。
尽管有这个先例,但我认为,经过几十年的技术发展,现在与当时的情况相比有很大不同。米格—23MF对F-16A两者诸多性能,尤其是在隐身性和探测能力方面与现在四代机和三代机对比有巨大差异。由于F-22在隐身性上对比三代机具有绝对优势,三代机根本无法在远距离上发现对手就会被对方在近百公里外击毁。试问如果连对手的位置都无法确定,又往哪里冲锋呢?而四代机则可以在如此远的距离上将三代机逐一敲掉。如果在隐身性能上无法作到和F-22相抗衡,则中国未来的四代机势必在远距离超视距空战上处于劣势。
因此我认为,中国国产四代机必须将隐身能力作为绝对首要技术指标。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战机隐身性能主要是靠使用吸波涂料和吸波复合材料,以及优化机体结构和气动布局设计来达到的。目前,中国在雷达吸波涂料和吸波吸波材料技术上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已经在国产新型战机如歼-10和歼-11B上普遍使用,收到良好效果。未来的国产四代机如果要达到同F-22匹敌的隐身能力,在复合材料如特种石墨/碳纤维复合材料和环氧树脂材料,以及雷达吸波涂料的使用比例至少要达到占机身总体的30%以上。此外机体气动布局设计同样重要。近年一系列航展上展出的多种国产概念机模型,以及歼—10系列的最新改进型歼—10B 的外部优化设计表明,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展。那么,除了这两种传统受外,还有没有其他辅助手段弥补中国四代机可能在隐身性上的不足呢?
这就是电子对抗。目前三代或三代半战机通常是将电子战系统,以及火控雷达等作为不同的子系统进行分别设计的。尽管可以通过数据总线或光纤网络实现交联,但与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还有一定差距。例如电子战系统和火控雷达等基本上是各司其职。我认为,未来的中国四代战机必须在初期设计时,就将电子对抗系统与机载雷达和其他航电系统作为一个综合整体进行统一的一体化设计。而综合一体化航电、火控和电子战系统正是未来战机的发展方向。如果中国四代机自身能够具有强大的电子对抗能力,将可以有效压制美国四代机上的机载雷达系统。如此将可以有效弥补隐身能力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
如果能够在隐身能力上和美国四代机打成平手,那中国四代机就获得了与对手放手一博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将是很多人认为早已经过时的作战模式——近程高机动缠斗。而这正是为什么我将高敏捷机动性作为中国四代机仅次于隐身性的重要性能的重要原因。
目前,现代化空战进入超视距时代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但这种方式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可以用雷达探测到对方,然后才能使用远程空对空导弹进行攻击。排除电子干扰等其他因素,四代机之前的机种由于不具备隐身能力,因此双方的机载雷达都可以远距离发现对方,可以在近百公里的距离上相互发起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之间的对抗是对等的,但四代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由于具有强大的隐身能力,四代机可以在对方根本发现不了的情况下单方面对敌机发起超视距攻击。而三代机在此情况下甚至可能还没有发觉就已经被摧毁。这种作战方式已经成为只属于四代机如F-22自己的“超视距攻击”,将直接导致空战呈现一边倒的单方面屠杀!
但我认为,如果中国四代机可以在隐身能力上达到与F-22相匹敌,那空战将呈现出一种截然相反的局面——由于双方机载雷达都看不到对方,远距离超视距攻击也就无法进行。如此,双方只能在冲到近距离后展开近程格斗。如此,四代机出现之前早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近距离空中格斗将重新成为一种重要空战模式。而这就需要中国四代机必须具备达到或超过美制四代机的高敏捷机动性。只有如此,才能在近距离空中格斗中占的先机。
中国四代机获得高敏捷机动性可以通过发动机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和优化气动外形布局等获得。F-22所使用的F-119发动机,是第一种具备推力转向能力的实用型发动机。但他也有一个缺陷,就是矢量喷嘴只能做二维俯、仰角度变换。中国四代机的矢量推力发动机如果能够具备全向矢量推力功能,则可以在近距离格斗中占据相当优势。此外,四代机与三代机重要不同,就在于其一开始就是将矢量推力发动机和战机机体结构,以及气动外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综合设计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将矢量推力发动机的优势和性能彻底、充分的发挥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我始终认为,俄国一系列使用矢量推力发动机技术改进后的三代机如苏-35等这些 “嫁接品”无法充分将该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在矢量推力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在一些公开航展或宣传资料上,中国已经多次公开过在这方面取得的进步。此外,气动外形的设计也至关重要。中国四代机必须在保证不破坏隐身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在气动布局上进行考虑。例如,可以考虑使用近耦合鸭式前翼气动和三维鼓包无附面层隔道以及“V”字型双垂尾等技术,而且据了解这一动作正在进行当中,中国军方也私下强调了这一点。但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必须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整体翼身融合。目前国产的歼-10和歼-11系列上已经部分采用了翼身融合融合技术,但与四代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整体翼身融合。整体翼身融合技术不但关系到战机的敏捷性和机动性,还直接关系到战机的隐身能力。中国四代机必须作到在近距离敏捷性和机动性上达到或超过美制 F-22的水准,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在近距离格斗中击败对手。
此外,近距离格斗中的另两个要素就是配套的武器系统和航电。首先就是航电系统,其中由首推红外/热成像光电探测系统。我认为,四代机如F-22“超强隐身性”只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即便是目前美国的王牌F-22和B-2也从来没有敢说自己绝对不会被发现!美国绝对无法让自己的战机作到彻底的消除红外和热辐射。即便是静止的停放在地面的F-35也会产生一定的红外和热辐射信号。而作战中,战机发动机以及开火后的导弹发射,甚至连座舱中的驾驶员都会产生相当强烈的红外和热辐射。因此红外光电探测系统在对抗隐身战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中国在红外光电探测系统的技术领域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以国产新型J-11B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上装备有新型国产量子阱红外搜索跟踪和光电瞄准系统为例。该系统综合了红外/热成像传感器、激光测距/瞄准指示器和电视瞄准系统,可以在92.6千米外发现发射导弹的敌机,完全可以满足需求。我认为,与现役三代机只能照顾前半球的的前视装置相比,中国四代机必须具备以战机为核心,覆盖整个360球形面的全向红外探测能力。这就需要在整个机身部署多部红外探测装置。红外光电探测系统的缺点是受气象条件等影响较大。而中国四代机上的综合电子对抗系统则可以起到被动雷达的作用。中国四代机可以在自身雷达不开机的情况下,在己方预警监视网的指挥下,依靠自身装备的红外搜索跟踪和光电瞄准系统,通过数据链引导远程、超远程空—空导弹对敌方目标发起攻击。在机载雷达方面,根据国内权威媒体报道。中国为第四代战斗机配套研制的全新国产机载数字式有源主动电扫描相控阵雷达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正处于上机试验阶段,机载雷达项目是已知的中国第四代战斗机配套项目中进展速度最快的。目前,先期型号已经开始装备歼-10B和歼-11BS。因此我我始终认为,俄国一系列使用矢量推力发动机技术改进后的三代机如苏-35等这些“嫁接品”无法充分将该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最重要的原因。
进入近距离后,则可以使用近程空对空导弹进行格斗。目前,中国在新一代近程空对空导弹上依据取得突破性进展,已经开始批量服役。这就是国产最新型霹雳- 10近程空对空导弹。霹雳-10与其前辈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该单采用了“光杆”布局,这明显是为了配合未来四代机的内置弹舱而设计的。霹雳-10具备大离轴全向攻击能力,在性能上完全可以与美国最新型AIM-9X相匹敌。与综合火控系统和四代战机高机动性相结合,将可以发挥出强悍的威力。
至于超音速巡航能力,我认为对于中国未来四代机来说并没有过大的作用。超音速巡航需要发动机提供强大的推力,而这种大推力发动机恰恰是中国的弱项。而且对于中国以防御为主的国防政策来说,现有的高亚音速经济航速完全可以满足需要。而现有涡扇-10发动机已经可以满足这一需要。中国完全可以在未来技术成熟后再考虑开发超音速巡航能力。而短距起降能力,如果具备推力矢量技术等,则可以很容易的得到解决。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在大推力军用航空发动机方面技术实力不足。因此完全不必要由于过于追求超音速巡航能力而延误整个四代机项目的研制进度。与超音速巡航能力相比,隐身性和高机动性对于中国空军来说要重要得多。而且中国在这两方面,以及战机航电系统上已经具有相当的技术能力,完全可以满足需要。中国或许在一些技术如大推力发动机或电子系统上落后于美国,但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对自己掌握的诸多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后弥补某些方面的不足,作到自己的四代机在综合性能上与美制同类战机相抗衡。这种方法早已有成功的先例。苏联在很多技术领域都落后于美国,但他却可以通过将多种技术有机整合后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最终研制出足以匹敌,甚至是强于美制F-15的著名的苏-27。中国完全不必照搬美国的标准而去贪大求全。只有充分结合中国的实际技术能力和作战需要,才能开发出适合中国空军需求、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自己的四代机。相信在中国行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国自己的四代机必将让所有对手胆寒!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