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船艇大队军人战斗部署操演
抢滩登陆作战
解放军报3月30日报道 他们身着陆军服,却驰骋我国3大海域。作为我军惟一一支担负海上输送作战保障任务的陆军船艇部队,南京军区某船艇大队组建8年来,开展跨战区训练、跨海区保障、跨军兵种协同,先后出色完成40多次重大演训任务,被形象地誉为“陆军海战队”。3月24日晚,该船艇大队大队长方荣松做客中国军网,为网友解读“陆军海战队”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瞄准使命任务不偏航
镜头回放:虎年伊始,大队将部队拉到海上开展训练,一艘艘船艇开足马力,在万顷波涛中穿越“敌”层层火力拦阻,按战斗编队依次抢滩。
网友:最近,10多家中央媒体宣传了你们大队的先进事迹,你们与其他船运部队有什么不同?
方荣松:作为全军惟一一支担负海上输送作战保障任务的陆军船艇部队,大队的组建绝不能只是一般船运大队的重复建设,而是标志着陆军新型海上作战力量的诞生。与船运大队不同的是,我们从组建之日起就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战斗队”,打仗和准备打仗是我们的任务。
方荣松:正是在使命任务的牵引下,大队克服组建之初遇到的很多困难,坚持边组建、边接装、边形成战斗力,用行动叫响了“陆军海战队”这个称号。
网友:大队从“保障队”到“战斗队”,你也从保障部队演练的“船老大”成长为船艇编队的海上联合指挥员,如何实现角色转变?
方荣松:我在这个兵种已经有30年,原来我们主要是保障和配合,大家都习惯地叫我“船老大”。可大队要在未来三军联合作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从“保障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保障为参与,变配合为组织指挥。我们先后与10多个军兵种、30多个专业开展联战联训,提高指挥员的协同意识,逼着官兵按照打仗标准实现无缝链接。
超常举措育“陆海骄子”
镜头回放:一次演练,上级随机抽点10名官兵,要求组成船艇战斗单元。财务助理员李爱民带领打字员、保密员等“八大员”驾船操艇,指挥某新型登陆艇紧急出动,全速驶向深海,让考评组成员刮目相看。
网友:组建8年来,你们从一条艇几个人到现在人人具备陆海作战复合素质,其中的秘诀是什么?
方荣松:成就非常之事,需要非常之人;造就非常之人,需下非常之功。我的秘诀就是超强度、高难度的训练。一次,船艇编队千里奔袭抵达某集结海域,官兵们已疲惫不堪,我发现当时的气象条件非常复杂,而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练出官兵们的过硬素质。我立即组织大家展开靠离码头训练,一直训练了3个多小时,直到每个人都掌握了这一动作要领。后来,这批干部全部担任了艇长,全都参加过多次联合作战演训保障任务。还有一次,为了让5名改行的干部尽快胜任艇长岗位,我带领他们在海上进行为期3个月的封闭式集训,让他们掌握船艇指挥的基本技能,当年就能完成重大演训保障任务。
网友:听说你们大队个个能驾船操艇,每个士兵都是一专多能、一兵多用的“全能战士”,这是怎么做到的?
方荣松:我们针对大队人少岗位多的实际,广泛开展“全员学开船”活动,我们党委班子成员,包括所有的政治干部都能驾船操艇。开展艇型互换、岗位互换和专业互换为主要内容的一专多能训练,人人胜任多个船艇战位。
如今,大队100%的营以上军官能指挥编队、操纵全部艇型,70%的士官能够熟练掌握3个以上专业技能,100%的士官能够实现岗位互补。
惊涛骇浪砺战斗意志
镜头回放:去年8月,某修理工程船顶风出港执行任务,船艏大门由于巨浪拍击剧烈震动使内保险出现裂缝, 晕船的焊工杨永明让战友将自己绑在舱壁扶手上,一边吐一边焊接,经过10多分钟的顽强拼搏,终于焊牢裂缝。
网友:在大风浪面前,能顶住晕船就很不容易了,可你们还要在海上进行作战指挥,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你们?
方荣松:中国有句古话:“人生三大苦,行船打铁磨豆腐。”我们的官兵总结了一首“身”有体会的“晕船诗”:一言不发、二目无神、三餐不进、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久(九)卧不起、十分难受。克服晕船是每名官兵上船后的第一堂课,因为他们首先要在船上站稳脚跟。我们每年都要和大大小小的台风“亲密接触”10多次。我们就是要向桀骜不驯的大海挑战,磨砺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百折不挠的战斗作风和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一次,船艇编队碰上了特大台风“凤凰”,2名新兵用背包绳把自己绑在扶手上,一直吐了5个小时,坚持到了锚泊地,也完成了“陆军水兵”一次必不可少的磨砺。
网友:你们每年都要超负荷跨海区保障作战训练,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作为大队长,你是怎么让大家始终保持旺盛战斗力的?
方荣松:比狂风更坚韧的是水兵的意志,比巨浪更猛烈的是水兵的胆气,比怒涛更强悍的是水兵的精神。大队全员额、全要素、全装备、全过程参加重大演训活动40多次,靠的就是这股不畏艰难、舍我其谁的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