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关于“对仗”知识的介绍
对仗是中国语文修辞的一种独特形式,汉时的骈文,唐时的律诗,宋时的一些词都需要对仗。使用了这种修辞方式,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回味无穷之感。个人认为,对仗用得好的,当数诗圣杜甫了。拭举一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各位可以朗读一下,有一种音韵和谐,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
对仗有好几种类型:从内容来看,有工对、借对、邻对、宽对等。
一、工对。工对——所为工对,就是对偶工整的对仗。凡是同一小类事物的字词构成的对仗,都是工对。如天文类对天文类,器物类对器物类等等。范围越小的同类事物的字词相对,越算是工对。工对有以下几种:
(一)、属于同一小类事物的名词构成的对仗。):“沧波淮海东流水,风雨扬州北固山”,其中“淮海”对“扬州”是地名对地名,“东流水”对“北固山”是水和山相对,而且其中“东”和“北”又是方位词相对。
(二)、不属于同一小类事物的名词,但是经常被并列使用的,如“天地”、“金玉”等等,这些字词构成的对仗,也是工对。
(三)、否定词(如“无”、“不”等)相对,反义词(如“无”、“有”等)相对,也是工对。如李商隐《无题》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四)、双声词、叠韵词互为对仗,也是工对。如杜甫《九日》中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萧条”(叠韵)对“衰谢”(双声)。
(五)、句中自对(同时构成两句相对)也是工对。又如魏源《秋兴》(之八)中的“荒年谷贸丰看玉,下赋田征上赋钱”,上句“荒年”对“丰年”,下句“下赋”对“上赋”都是句中自对,同时又构成两句相对。
二、借对。借对也是一种工对。所谓借对,就是借用某个字的字音或字义,来跟它相对立的字构成的对仗。汉字中有很多字是一字多义或一义多字的,因此提供了借音或借义的方便条件。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时用某个字的字音不能跟同它相对立的字构成对仗,但是借用这个字的字义却可以构成工整的对仗;有时候,用某字的字义并不能跟同它相对立的字构成对仗,但是借用这个字的字音却可以构成工整的对仗。因此,在对仗中就创造了借对的办法。
(一)借义。凡是一个字有两种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跟同它相对立的字构成对仗。如“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石”字本义是“土石”的“石”,现在借其另一义(“金石”的“石”)与它相对立的“金”字相对。又如“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君”本义是“君臣”的“君”,现借其另一义(第二人称代词“你”)与它相对立的“客”相对。
(二)借音。凡是用同一读音的另一个字来跟它相对立的字构成对仗,就是借音的对仗。这类对仗大多数都是颜色对。如“清江无限好,白鸟不胜闲”。“清”的读音为“青”,跟下句的“白”相对(“青”和“白”都表示颜色)。又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借“沧”的读音为“苍”,跟下句的“蓝”相对(“苍”和“蓝”都表示颜色)。
三、邻对——邻对就是相邻两类不同事物的字词互为对仗。比如“天文类”跟“时令类”相对,“器物类”跟“衣饰类”相对,“地理类”跟“居室类”相对等等。如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李商隐《筹笔驿》)上句的“笔”对下句的“车”,是文具对器物。又如鹊辞穿线月,花入爆衣楼。(李贺《七夕》)上句的“鹊”对下句的“花”,是鸟兽对花木。
四、宽对。凡是词性相同的字词互为对仗的,叫做宽对。宽对一般只要求名词名词(不限类别),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就可以了。宽对是比较自由的对仗,律诗中用得很广泛。“如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刘禹锡《始闻秋风》)上句的“边草”对下句的“边草”对下句的“青云”,是草木对天文。
五、流水对。流水对是一种上下两句意思连贯、一意相承,或者是互为因果,不能相互倒置的对仗。前面所提的四种类型的对仗,上下两句基本上说的是并行的两件事或两种情况,两句位置颠倒,一般也无损于原意。但是流水对则不然:如果上下句位置互换,那么,要不就是意思变了,要不就是语意不通。如行看果下苍苔地,已非人间白头瓮。(王安石《四月果》)这一联是因果关系:“苍苔地”是由“白头瓮”变化过来的;从语意上看也不能颠倒。又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这一联是说,作者早年曾以“塞上长城”自许,现在已经是两鬓斑白,“垂垂老矣”。从时间顺序看,两句的位置不能颠倒。
总之,近体诗的对仗,不像写诗的平仄那么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大概遵守一定之规也就可以了。如太死板、太拘泥就会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写不出意境优美,语言流畅的好诗了。所以现代的对仗不要求那末严格了。包括写对联也是如此。
--作者/枕玉而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