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实拍甲午战争珍贵镜头:首见百年前朝鲜战场
混成旅团在仁川港登陆 清光绪二十年(1894)六月,中日两国正式宣战前,为加强驻朝兵力,清廷派遣卫汝贵的盛字军,马玉昆的毅字军,左宝贵的奉军和丰升阿的奉天练军盛字营及吉林练军等共32营,1。3万多人赶赴平壤驻守。中日宣战后,叶志超,聂士成又率领牙山战役败退下来的清军3000多人赶来会合,平壤清军总兵力增达1。6万余人,另有朝鲜军队千余人协助守卫。叶志超在牙山战役后战败夸胜,谎报战功,受到奖赏,七月二十五日(8月25日)奉命统率平壤诸军。消息传出,"一军皆惊"。他根据李鸿章"先定守局"的消极作战部署,派多数兵力在平壤城内赶修工事,未能主动进攻尚未集结完毕的日军,丧失了挫败敌人的良好时机。
日军按照早已制定的作战方针,向朝鲜大举增兵,企图将清军驱逐出朝。七月中旬,担当朝鲜境内攻势作战的日本第一军1。6万多人集结完毕,陆军大将山县有朋(1838―1922)任司令长官,从汉城和元山分兵四路进犯平壤,于八月十六日(9月15日)前完成了对平壤的包围,同时切断清军的退路,于是日凌晨发起总攻。激烈的战斗在平壤城东南,城北和西南三个战场同时展开。
日军混成第九旅团在少将大岛义昌指挥下,进攻平壤城南门(朱雀门)。马玉昆毅字军和盛军一营驻扎在朱雀门南,大同江西岸。日军首先进攻大同江东岸的清军桥头堡,遭到清军猛烈还击,大同江西岸的清军也隔江发炮,暴露在开阔地带的日军进攻部队伤亡颇重。但日本指挥官下令宁死勿退,驱赶士兵拼命冲击。堡内清军与江西岸清军密切配合,顽强抵抗。不久,清军增援部队赶到,士气大振。大岛义昌被迫于午后1时下令撤退。此战日军死伤430多人,平壤守军取得初步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