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浅析前苏联大清洗时期群众的变态心理

浅析前苏联大清洗时期群众的变态心理

特定的社会氛围造就特定的社会心理特征。本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大清洗时期的群众,
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群体.其心理活动自然也受其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历
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大清洗”是一场以“肃清反革命”为直接目的,又以“免职、控诉、审
判、流放、处决为表现形式的政治运动。”①透视和剖析大清洗时期群众的心理态势和心理
活动,对于认识“大清洗”发动和持续的社会心理基础,对于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亚文
化,无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清洗”时期群众变态心理
的具体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历史教训作一初探。
    一、大清洗时期群众变态心理的种种表征
    正如社会个体具有不同质态的心理特征一样,社会群体亦有常态性心理和变态性心
理之分。仔细考察“大清洗”五年之中群众心理活动的轨迹,可以看到这样两种情况:一方
面,从大清洗一开始,就有不少原苏共党员、干部对这一运动表示怀疑,不愿积极跟着跑,
不愿人云亦云,敢于坚持原则②;另一方面,举国上下大大小小的审判会是随时可遇。从党
的高层领导.到军队、共青团、职工会、科学界、文化艺术界、经济界……各行各业.尤其是
其中的优秀分子,许多都遭到镇压.’在大清洗的浪潮中,不仅几十万党员曾举手表决赞成
把“人民敌人”开除出党,而且几百万普通苏联人也参加了集会和示威游行,他们都要求对
“人民敌人”进行严厉镇压。大多数苏联人之所以真诚地对“人民敌人”的活动表示愤怒,是
因为“他们信任斯大林和内务人民委员部机构的缘故”。③两种不同的心态特征作用于社
会.能产生两种不同的社会效应。具体言之,“大清洗”时期群众变态心理主要有以下六方
面的特征。
    i、狂热的索拜心理
    由于对领袖人物的爱戴和信赖而衍变成宗教式的顶礼膜拜,在心理机制上它具体表
现为情感失控、情绪狂热、缺少正常的独立自主精神.片面强调个体的作用并加以神化.以
至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了许多非常现象,诸如对斯大林的无以复加的歌功颂德,亿万人民对
斯大林的个人迷信等等。这种对领袖人物狂热的崇拜心理,沉淀、弥漫于“清洗”时期的群
众心际,并贯穿于“大清洗”的始终。
    2,病态的恐惧心理
    由有限度的恐惧病变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恐惧,是“大清洗”时期群众变态心理的
又一显著特征。在“大清洗”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由于全国所有企事业单位包括公共场
所都有内务部工作人员驻足。全国建立了一大批情报员和告密者组成的、掌握每个人命运的庞大情报网;内务部还为几千万人建立了专门的档案,以便随时都能给某人加上一个罪
名。④因此,“任何一个人,无论他对党多么忠诚,也不论他的历史多么清白,都有朝不保夕
之感。每个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厄运临头,于是,大家都象被判死刑而又不知何时行刑的
囚犯一样,处在高度的恐怖之中。”⑤面对复杂而严峻的社会现实,许多人说话言不由衷,
行动时也总是心有余悸。对于“大清洗”,不是保持沉默,就是唯唯诺诺。“唯其如此,他们
才得以荀全性命,免遭池鱼之殃”。⑥长期、无限度的恐惧感在群众心理的深层结构中发挥
作用,从而导致了巨大的心理压抑和忧郁。
    3、固执的自大心理
    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非常时期、非常条件下往往也会演变成虚骄心和自大狂。在那个政
治冲击和鞭答人头的运动里,似乎人类科学史上一切发明和创造都是来自俄国人,俄罗斯
大地是世界文明的唯一不尽的源泉.时时是“俄罗斯第一”;处处是社会主义至上。许多人
为自己祖国享有大国的殊荣而感到自豪和陶醉。因此,“就沉溺在‘自己的’、‘本民族的’之
类的沙文主义的‘夜郎自大’声中,一切‘西方影响’均被宣布为危险的和有害的。”⑦在这
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反面,也形成了一种虚骄心和自大情绪。在国际社会这个大系统
中,苏联社会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的有机系统,对外来文化,无论是先进的还是
落后的,都斥之为“西方帝国主义的反动文化”,而对自己的文化状况又作不切实际的夸
大。
    4,消极的保宁心理
    与积极的求稳心理不同,消极的保守心理也属于一种心理变态。在俄国文化心理的长
期发展过程中,广大群众形成了朴素勤劳、积极进取的品格。但由于受“大清洗”历史条件
的限制,群众身上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却很少能发挥它的功能。相反,那种安于现状、不思
进取、缺乏开拓竞争精神、害怕新鲜事物的保守心理⑧,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却得到了充
分体现。在全盘集体化之后的苏联集体农庄中,人们“出工一窝蜂,大家磨洋工”、“干好干
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无疑可以看作是这种心理特征的最好注脚。“大清洗”年代这
种心态也反映在群众一般生活和习惯之中,办事常常不讲时间和效率,循旧性思维方式支
配着人们的行动。“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等观念、态度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为“理所
当然”,而且还“理所当然”地传递给后来者。
    5、幼稚的盲从心理
    相对于从众心理而言,盲从心理是一种缺乏理智感的心理障碍。群众中的相当一部分
人,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分不清是非、美丑和善恶,仅仅把对领袖人物的态度作为判别
“左”和“右”、“革命”与“反革命”的唯一标准;一切都以领袖个人的是非为是非,毫无自己
的政治判断力。比如,当年除少数反对派外,广大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还都是拥戴、支持斯
大林的⑨;再比如,那些坚信党的口号、一直把斯大林当成“自己人”的人,就真的相信“清
洗过程中被处决了的社会革命党人、被流放出国的托洛茨基、被消灭了的反对派、被枪决
了的元帅们确实是‘帝国主义的雇佣者’”⑩,清除这些雇佣者是有深远意义的,因为,“他
们相信:他们每消灭一个叛徒,就可以在以后挽救成千人的生命,乃至于整个国家的命
运。n ,^,所以,对于被清洗的大量死难者,没有谁公开表示过不满。@
      6、扭曲的逆反心理
    顺从心理的对立面是逆反心理。如“大清洗”期间关于阶级斗争的观念被漫无限制的强调,各种报纸、杂志、广播以及大大小小的审判等无时无刻不在传播“阶级斗争新动向”
的信息,虽然它在开始的时候对增强人们的阶级斗争观念有一定作用,但这种信息超过T
社会的实际情况及其承受能力的时候,人们就对它感到淡漠、厌倦乃至憎恶了。比如,“人
民对斯大林专制的憎恶日益加深,甚至影响到党内的积极分子,就连国家政治保安局内也
士气不振,……工厂的墙上,处处可见反对斯大林的愤怒标语”便是明证。⑩群众开始由关
心政治、积极参与政治,最后发展为对政治敏感、甚至反感,这种反常现象所体现出来的心
理特征,在“大清洗”的后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影响清洗时期群众变态心理形成的基本因素
    社会心理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群体自身的主观因素和非自身的客观因素两个方
面所起的作用。影响“大清洗”时期群众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
如下几点:
    其一,封闭式的社会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大清洗”时期苏联的社会格局基本上是垂直隶属型结构。反映在政治体制上就是自
下而上层层隶属,高度集中,社会内部各组织、组织内部各个人没有应有的自主权和相对
独立的地位;就经济体制看,国家以指令性计划和统一的经济模式来调控整个经济领域的
活动,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粮食生产,长期忽视经营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在意识
形态方面同样也表现出高度集权的特征。这种集权又和大清洗交织在一起,造成意识形态
领域里极不正常的状态。这种封闭式的社会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作用于群众的心理活动,使
得群众常态性社会心理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压抑,而变态心理却能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潜滋
暗长。
其二,“左”倾理论政策的影响以及斯大林晚年的错误引导
“大清洗”时期,“左”倾路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它直接影响着群众
的心理活动。比翅,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不适当的阶级政策;又如1934年
12月,在斯大林主持下通过的一份《关于修改各加盟共和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的决议》,
即指导大清洗的纲领性文件更是集中体现了斯大林一整套“左”的理论方针政策.《决议》
规定:<1)有关恐怖组织和对苏维埃政权工作人员进行恐怖活动的侦察工作不能超过十
天;(2)控告结论在正式开庭审判前一昼夜交给被告,(3)原告、被告双方都不参加审判;
(4)不接受判决上诉书和赦免请求书;(5)极刑判决被宣布后立即执行。@这些命令和规定
的内容几乎是荒谬绝伦的,它不仅对清洗运动走向高潮起到了火上加油的作用,而且构成
了大规模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秩序残暴行为的基础,为有意识地制造各种冤假错案大开了
方便之门。根据这些规定,任何不同意见都会被指控为“策划”恐怖活动,被告被彻底剥夺
了申辩、上诉的权利,即使明明是冤假错案,司法机关也可以明目张胆地不予调查复审,只
要愿意,可以把任何人杀了再说,即使造成严重后果也在所不惜,与此同时,由于在意识形
态领域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得不到解决,强调的是“人民忠于领袖”,而
不是“领袖忠于人民”,在群众心目中,斯大林的地位因此而不断提高,甚至达到登峰造极
的地步。而雅戈达、叶若夫、贝利亚这帮奸传小人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自称是“斯大林路线
的忠实捍卫者和执行者”,打着革命的旗号,到处煽风点火,蛊惑人心,陷害忠良,以至许多
人被他们欺骗、愚弄和利用。
其三,俄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定势 以沙皇为政治核心、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俄国封建传统文化,经过近现代史上外来文
北的多次冲击?虽已日薄西山?但并未从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消失,相反,由于历史凝聚
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它逐渐变为一种心理定势而植根于群众的心理结构之中。传统文化
中许多消极的成份.诸如偶像崇拜、个人迷信、绝对平均主义等观念意识,作为一种心理定
势仍然时时处处左右着少、们的行为取向和价值取向。“大清洗”时期在群众身上体现出来
的“重权不重法,习惯于家长制作风,留恋集权制、终身制”等心态特征,就是封建传统文化
心理的故态复萌。
其四,广播、电影、戏剧、报纸、杂志等复制环晚的刺激作用
“大清洗”期间,塔斯社、《真理报》、《消息报》以及其他一些大众传播媒介成为替清洗
“反革命分子”、“右倾分子”、‘恐怖分子”、“间谍”、“卖国贼”张本的喉舌和工具,在复制环
境的刺激和影响下.群众变态心理不断被强化,这样,那些文化素质较差、缺乏明察是非能
力的群众一味地相信欺骗,甚至被宣传弄得神魂颠倒,也就不足为怪了。⑩
三、值得吸取的几点教训
社会变态心理的形成要受特定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它又对社会存在和发展产生一
定的消极影响。“大清洗”时期群众中相当一部分人在变态心理的驱使下,导致了一系列越
轨行为的产生,使整个民族、整个社会长期处于一种动荡不安、风雨飘摇的局面之中,其教
训是极深刻的。
首先,只有矫正群众的社会变态心理才能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大清洗”时期.
群众变态心理滋生和助长了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席卷全国的“诬陷”、“审判”风、“揪叛徒”
风等频频刮起,冲击了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和谐、互助、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被冷漠、斗
争、怀疑所替代,社会风气被严重败坏,而群众变态心理又为社会不正之风提供了生存的
心理土壤。所以,要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就必须矫正群众的变态心理。
其次,重视和发展教育事业提高群众自身的文化素质,是防止群众心理活动发生变态
的关键。教育能消除愚昧,能增强群众认知能力和免疫力。如果对教育事业不重视或重视
不够,结果只会导致无知、盲从、迷信、保守现象的大量存在。正如启蒙学家和百科全书派
学者歌德所说的那样:无知是最大的祸害。无知一旦当权,就会鼓动无知;依靠无知,就会
产生希特勒主义这样的历史怪物。⑩又如列宁所说:“忽视了高深知识的学习,只会便利骗
子手蛊惑宣传和反动派愚弄那些只学习字母的人”。⑥
再次.要形成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必须有一个良好、稳定的社会氛围。前苏联三十年
代“大清洗”的历史实践,从反面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创造健康的文化心态,需要
有合理的社会规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法律的等等;需要有正确而稳定
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变和根除小生产观念,涤除传统
文化之糟粕,吸收外来文化之情华。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群众才能在急剧、复杂的社会动
荡中不致于因为失去行为规范的“参照系”而发生心理失衡.
总上所述,三十年代苏联“大清洗”的发展与群众的变态心理是密切相关的。群众变态
心理的形成有赖于“大清洗”所提供的历史条件,同时它对当时的社会又起了一定的消极
作用。在逐步实行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改革的今天,为提高我国人民对改革的心理承受
能力,为了实行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我们对半个多世纪以前苏联“大清洗”时期那
些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观念、心理特征进行一些反思与回顾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源自网络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