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人借书
粉碎了“四人帮”,父亲踌躇满志去一家刊物当副主编,上任在即,雄心勃勃地做着准备。印象最深的是订了许多刊物,那时候各省都有自己的文学期刊,当时刊物虽很便宜,他一下子付了四十多元钱,工作十年的大学毕业生每月也不过就这点工资。负责传达室的一位老人很不理解,说父亲一年花这么多订费,真是疯了。
父亲爱买书一直被别人笑话,这方面他确实书呆子气,过去南京并没有几家书店,书店的人都认识,进了门就不好意思空手出来。有一年南京对个人藏书进行评选,父亲被选为了状元,他很得意自满,说我这状元,得花多少银子呀。
书多了常会自以为是,感觉便莫名其妙的良好。但是我能记得却是父亲的种种烦恼,譬如怕人借书,爱书之人在这方面都是吝啬的高老头,偏偏父亲又是有名的老好人,一方面爱书如命,藏书就像秘密情人舍不得别人碰,一方面又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很多人就喜欢夺人所爱,哪壶不开提哪壶,既然你藏书多,跟你借书此乃天经地义。
借书的烦恼古已有之,俗话说借人一痴,还人一痴,意思是说借书与还书都是傻子。明知道有人借书不会还,父亲还是硬着头皮借。有时候,遇到有前科的熟客,他很绝望,往往书刚借出去,立刻又去书店再补买一本。很多书是没办法再买,父亲虽然喜欢交朋友,看到别人眼睛往书橱上扫,他就忍不往提心吊胆。
“文化大革命”中借书有毒害人之说,这真是天赐的好借口,父亲可以理直气壮又小心翼翼拒绝。有一段时候,干脆请木匠将书橱钉上,还贴上封条,上面写着“非开放书籍,概不出借”,仿佛今天的“本书内容含有成人话题,未满十八岁人士不得浏览”。
当然没什么用,那年头文化受到摧残,喜欢读书的人还真是很多。“非开放书籍”反而更像促销的广告,越这样,涎着脸上门借书的人越多。父亲于是只能走极端,他做过的最荒唐事,莫过买了很多牛皮纸,将喜欢的书封面都包起来,这样放在书橱里,除了他自己,别人根本搞不清楚是些什么书。父亲因此十分得意,谁看了一排排的牛皮纸书脊都会发蒙,可惜这仍然是自娱自乐,根本拦不住一个借,登门拜访的人都是有备而来,指名道姓要什么,而让诚实的父亲扯谎,显然是有些困难。
后来拆除这些包装,花了很多时间,拆下来的牛皮纸竟然有一大堆,工作量之大,让干这活的人牢骚满腹,因为这已经是我在劳动。当时并没有去想,几千本书,父亲一本一本包封面,花的时间更多,吃的辛苦更大。
(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