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卓以和谈中国无诺贝尔奖:缺乏科学精神
南方日报7月29日报道
丘成桐: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卓以和:美国朗讯公司半导体研究副总裁、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到现在都还没获得诺贝尔奖?”7月26日,在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上,61岁的丘成桐和73岁的卓以和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不约而同地提出这样的问题。
“现在中国年轻的科学家和学者,不像我们这一代人,当年为了科研愿意拼命,从早到晚做研究。新生代研究者把工作时间限定为朝九晚五,休息时间就出去玩。”两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中国年轻学者的科学精神颇为担忧。
症结 中国学者缺乏科学精神
“中国目前缺少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尖端人才,学者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十分急功近利,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自我满足了。坦白说,在中国很少看到年轻人日以继夜地为了某个科研项目去努力。”丘成桐认为这是中国远离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
丘成桐说:“得诺贝尔奖要作出有很大创新性的贡献,中国的创新人才还差很远,大学也没有形成创新的浓厚氛围。很多年轻教授想着怎么评上杰出青年等奖项,到了四五十岁又想着当院士。他们看到的是物质好处和社会地位,而不是发现科学精要时带给自己内心的快乐。”
丘成桐表示,中国家庭从孩子上小学就开始训练他们为高考做准备,在学校里老师帮学生猜高考题目,学生照着模型去练习,完全埋没了人的创新能力。
“最高尚的境界,就是中国有一群优秀年轻人真正为了人类求知欲望来做学问,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能做到这个,很快就会有中国科学家拿到诺贝尔奖。”丘成桐说。
退步 名校生考不过哈佛入学试
“高考不考微积分,很伤害中国整个科技的发展。因为微积分是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文艺复兴第一个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发现微积分,后来全球科技才开始长足发展,”丘成桐说。
丘成桐介绍,中国高考为了标准化,担心很多学生学不懂微积分,就干脆不考。高考不考,学生也不学。但是,美国的中学是要学微积分的,学得好的大学生在20多岁就开始做相关研究了,而中国学生到了大学才学这门课,浪费了很多时间。“中国一定要培养一批精英学生,要跟全世界开展科技竞赛,人家能懂,你也要能懂,不能为了公平起见,大家都不懂。”
“近10年中国出去的留学生比20年前水平差了很多。以前来哈佛的中国留学生会轻松考过博士入学考试,而且得到很高分,但近几年中国名校的学生到哈佛却考不过入学考试。”
丘成桐说:“现在很多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不是为了做很深入的研究,他们大多都想着怎么样在毕业之后到华尔街上班挣钱。”
“我在美国遇到很多中国去的人才,我问他们要是回国的话,什么是最要紧的条件?很多人回答我说,最要紧的是自己需要一个靠山。”卓以和说,“中国现在的问题是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会用的问题,有了人才怎样留住?应给他们提供一份稳定的薪水,还有稳定的研究时间。”中国要想留住人才,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怪象 名教授不屑给本科生授课
“在学校里要端正学风,教授和学生都要做到这样,”丘成桐说:“世界上抄袭别人的学者很多,但被发现后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但在中国,抄袭者被发现后还大摇大摆地走在学校里,真的是很奇怪。这让学生怎么看?教授在台上告诫学生要诚信,学生则在台下偷笑。一个老师面对几百个学生,一个校长面对一两万个学生,学生会想:老师、校长都能抄袭,我为什么不能做。学风不正,再怎么谈诺贝尔奖都是假的。”
“中国要大力提倡自主创新,首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惩抄袭者。不仅是工业创新,学术创新也是这样。一个好的创新研究动不动被人家抄去了,研究者情何以堪呢?不搞好这个,自主创新没法谈。”丘成桐说。
卓以和说,美国很重视从小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在学界若发现有人抄袭,就将抄袭者解雇。
“中国很多有名的教授不重视教学生,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名教授觉得自己有名,要做研究,很伟大,教本科生显得水平太低。但是哈佛大学是全世界第一流的吧,哈佛就要求每个教授都要教本科生,中国学校太宠名教授了。”丘成桐说。
丘成桐介绍,美国的自然科学基金有很多人去申请,申请者要讲清楚自己对教学有什么贡献。有这个机制后,名教授也不得不花心思去教本科生。美国没有教授敢说自己是做研究的,不教书,但在中国常有人讲。在这方面,美国的机制值得借鉴。
出路 建中国的“贝尔实验室”
卓以和说,做实验需要和最好的科学家一起合作,尤其是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交叉在一起,产生了灵感,就是新发明的开始。
“所以我希望中国有这么样一个实验室,能够集中最优秀的研究者一起工作,像美国的贝尔实验室一样,将有力促进中国的自主创新。政府加大经费投入保持实验室的运营,不要给研究者太多的压力,不要规定他们一定要在三五年内出成果,有时候十几年才真正将一个发明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卓以和说。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