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华简?简式国学?国人之享受
国学,《辞源》载曰“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体系,今复大兴,则其在中华几千年历史文明进程中所承载的意义益彰显。
国学传承实不平坦。近代初期天朝之国屡遭西方列强凌辱却无反攻之力,为寻经世治国的有效道路、免亡国亡种之噩运,国学派扛起传统文化大旗却遭西学派对抗;后五四运动,激进青年“誓打孔家店”强硬抛弃传统文化;十年文化大革命又盲目批林批孔遍扫中华,儒术传统沦为落后迂腐,无立足之地。五四至今百年,宁信亚里士多德猜想,不信老老祖宗的智慧,然为何经史子集、五术六艺、儒释道三家仍可兴盛?经典之力是也。
有识之士已发现五四以来的文化弊端,西方文化悄无声息的殖民使我们抛弃了价值观,没落了信仰,空虚了精神世界。季羡林先生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孰轻孰重可见一斑。幸,我国人渐懂得,重人际和谐、道德修养、礼义廉耻、思想人格的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性,因为这是中华民族能够真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灵魂所在。
我们意识到了要重兴国学,然,如何兴之?
于丹易中天被封为国学界的善男信女,街头巷尾报刊电视,无处不见。讲国学没错,推广国学也没错,是讲、习、推国学的方式错了,国学不是这样读的。必有人问,此言何意?
此处必须提到一个概念“简式国学”,顾名思义,以简牍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国学。其非新鲜之物,造纸术发明前,最实用的材质即是简牍,其中竹为简木为牍,绵延了千余年历史的简牍使得文明教化普及大众,空前发展起来,像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诞生的思想奇葩,都是以简牍为载体记录下来并向后世传递下去的。如果没有竹简书,仅仅是口头相传,我们无法想象老祖宗的思想精华会被漏掉多少,我们也无法想象如今看到的国学还能否称得上国学。简牍,中华竹简书,对于国学,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还原国学经典的阅读方式,倡导真读经典和读真经典,使世人在这个浮华喧闹的尘世真正地找到精神归属和生命信仰,是简式国学和华简存在与重兴的目的所在。为什么一定要是简式国学。吾认为原因有三:一、更加顺心舒适。竹子本身就有节劲而枝柔,有花而不显,有叶而常青的品质,成书,置于案上清新脱俗,让人易于安静下浮躁的心灵,且凝聚千年历史精髓撞击心灵的思想庄重感,岂是纸之轻薄可以代替?二、原汁原味。质朴的方式解读国学,让人们眼观古色,心怀古德,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返璞归真,岂是公交地铁传媒撇两眼于丹讲论语,易中天讲三国,钱文忠讲三字经这种吵闹和演义的现代方式就可以比同?三、“悟”之道。人有悟性且各不相同,然世人皆懒,喜欢吃别人嚼烂的东西,人云亦云。
听于丹讲“论语”,你就算把于丹的讲稿都背下来了,你就能说你懂论语了吗?非也非也。你懂了,也是懂的于丹心里的论语,不是你自己的。那这种国学对你有何用处?竹简之承载,让我们与圣人距离更近,古之贤人都是微言大义,亲读之,亲悟之,岂是别人相告可满足乎?
国学要读的,简式国学更要读。现今之世,国学需之,简式国学更需之。昨日,关掉了电脑,关掉了P3,一卷竹简,一杯清茶,瞬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