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日本隼鸟号时隔7年返回地球被誉“不死鸟”

日本隼鸟号时隔7年返回地球被誉“不死鸟”

6月13日在澳大利亚南部伍默拉附近的沙漠地带拍摄的日本“隼鸟”号探测器的密封舱下降的图片。“隼鸟”号焚毁前释放出可能收纳有小行星岩石样本的密封舱,如果密封舱内确有样本,这将是人类首次直接获得月球以外天体的岩石样本。
今年6月3日,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开始让“隼鸟”离子引擎持续喷射,以修正轨道。5日,喷射按计划停止,意味着“隼鸟”完成回归地球前的最后轨道修正。多灾多难,百折不挠,“隼鸟”由此也博得“不死鸟”的尊称。

“丝川”小行星以日本已故“火箭之父”丝川英夫博士的姓命名,与地球直线距离约为3亿公里,长约540米,宽约300米,表面崎岖不平,外形就像个大马铃薯。这颗小行星是从太阳系形成初期就存在的天体中分裂出去的,已经有“数千万到数亿年的历史”。


2003年5月,“隼鸟”随日本国产的M5运载火箭从鹿儿岛县升空,飞往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丝川”。研究初衷是测试利用离子引擎实施星际航行的可行性,伺机登陆“丝川”,采集岩石样本。


6月13日,日本“隼鸟”号探测器的密封舱下降画面。据最新消息,电磁波已确认“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的密封舱落地,从直升机上肉眼也可看到密封舱。密封舱状如炒锅,直径40厘米,高20厘米。回收后,密封舱将被运回前线指挥中心,在那里经清洁处理,装入充满惰性气体的包装袋后,用专机运返日本。


TOP

图为日本“隼鸟”号探测器一比一比例模型。




TOP

图为2006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发布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在小行星上着陆的模拟照片。在执行探索任务的同时,“隼鸟”号还将装有149个国家的88万个名人姓名的塑料薄片的金属球留在小行星上,这些名人包括美国电影制片人史匹堡和英国科幻小说家克拉克等。


TOP

2005年11月,“隼鸟”拍摄的“丝川”小行星照片。“隼鸟”号于2005年到达“丝川”小行星。科研人员希望着陆时的冲击可以令“丝川”小行星表面的一些物质进入探测器密封舱的开口处。如果能回收这些来自小行星的物质,则可为人类了解太阳系形成初期的情形提供珍贵线索。


TOP

6月13日,日本“隼鸟”号探测器的密封舱下降画面。“隼鸟”虽然两度在小行星“丝川”表面着陆,但岩石样本采集设备未能打开,不过,着陆时可能有地表土砂进入开口的密封舱。日本时事社说,确认是否采集到小行星岩石样本,可能需要一个月以上时间。


TOP

6月13日,日本“隼鸟”号探测器的密封舱下降画面。“隼鸟”虽然两度在小行星“丝川”表面着陆,但岩石样本采集设备未能打开,不过,着陆时可能有地表土砂进入开口的密封舱。日本时事社说,确认是否采集到小行星岩石样本,可能需要一个月以上时间。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