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当户对”——经久不衰的和谐美学
“门当”与“户对”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这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
从古至今,强调不息的是这一和谐美学原理。一提到 “门当户对”,就会有人给扣上一顶腐旧思想的帽子。如果单纯从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地位这些外在的形式表现,要求对等、相应的话,那是绝对的说法。
有人初见,会有恍然相识千年的感觉,对方的谈吐、见地和自己不谋而合,相逢恨晚;有人相交甚久,依旧陌生如初,停留在平淡的一声问候,说说天气,撬不开一句心里话。性情的相吸,来自相似的灵魂追求,这建立在个人的文化修养、思想内涵,人生观乃至价值取向的选择上。
一个满身铜臭、以追求物欲最大满足化的人,与一个两袖清风,不为三斗米折腰的人说话,那肯定是说不到一处去。只喜欢追求物欲的人,内心是货币膨胀,眼光朝着可投的商机,两袖清风者,内心是清清河流,眼光向着自然田野。两人相交,一方在思想层次上略胜另一方,已显差异,更何况是如此的南辕北辙,不背道而驰就有显违反自然客观规律。有人说,喜欢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所谓近朱者赤,能肥沃思想田园。一个巴掌拍不响,倘若优秀者的见解得不到你的理解,你的回应,索然无味的对方热情就不再高涨了;倘若他唱你和,如鱼得水,相辅相承,这样的交流有几人不为之神往呢?
古有大家闺秀下嫁穷书生,过着穷苦日子乐不可支,也有满腹经纶的先生娶了大字不识一个的农家女,照样过得幸福美满。到了现代,两个有着相似家庭背景、文化深造的年轻人,结婚以后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分歧,造就心理鸿沟,他们各执己见,带着几十年来的成长个性,碰撞着对方的强硬,结果就是两败俱伤,玉石俱焚。
经济、地位、财富、异源文化差异,都不是最为尖锐的矛盾,能够使自己具备足够的心理及调适能力,去克服双方带着个性化的调适困难、价值冲突或心理矛盾,能够放弃自己强烈的执着愿望或要求,努力去理解、接纳和适应彼此身上无法改变的文化印记,此为和谐之道。
交友,婚姻,讲求的就是和谐。“门当户对”不是拘泥一格的框框,拷着传统社会按政治等级和经济贫富而划分的沉重枷琐,还原它更为辽阔、自由、平等的领域,擦出性情灵魂的火花,结出和谐之道的奇葩。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