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美国:泪水冲不走战争梦魇

美国:泪水冲不走战争梦魇

死亡不可贵,生命价更高。芝加哥格兰特公园,战靴是“伊拉克战争的代价”展览的主角,每一双靴子都代表一个在伊拉克阵亡的士兵。



   “我本不希望这么早‘复出’,但这项中心任务比以往更艰巨。”——“反战母亲”辛迪·希恩决定复出参加2008年美国国会众议院选举。

    60号墓区中新的墓碑不断竖起,一拨拨上了年纪的老人前来吊唁,白发人送黑发人,凄凉无比

    每个周六,葆拉·戴维斯老人都会来到60号墓区,为儿子送上一束鲜花。“我这辈子再没别的指望了。只有在这里,我似乎还能找到点儿安慰。”两年前,戴维斯的独生子在伊拉克阵亡,时年仅19岁。

    战争带给美国人的伤痛,明白无误地写在这位母亲的脸上,更刻在华盛顿市郊阿灵顿国家公墓的20多万座墓碑上。60号墓区,则是专门安葬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阵亡者的专区。
    过去的一年,似乎永无宁日的伊拉克乱局仍是布什政府最大的政治包袱,也是当今整个美国不断滴血的一个刺眼伤口。而在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正卷土重来。“9·11”后,美国政府带着“改造世界”的雄心发动了这两场战争。但时至今日,当初的抱负早已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梦魇。

    冰冷的数字,绝望的眼泪

    戴维斯早年丧夫,与独子一直相依为命。儿子死后,她一人孤苦伶仃。这两年来,她每周六都会到60号墓区为儿子上坟,风雨无阻。在这里,她还认识了一位与她遭遇相似的老太太,两人还成了朋友。而一起上坟,就成了她们的“聚会”时间。

“我哭过,但现在眼泪哭干了,剩下的只有绝望了。”她说。在整个60号墓区,新的墓碑不断竖起,地下埋葬的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看着一拨拨上了年纪的老人前来吊唁,白发人送黑发人,凄凉无比。

要衡量美国为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付出的代价,数字是最简洁的说明:一是军费支出,二是伤亡人数。据华盛顿独立智库—军控和防扩散中心最新统计,美国国会迄今已累计批准了7000亿美元的伊、阿战争军费,是朝鲜战争的两倍,第一次海湾战争的7倍。伊战和阿富汗战争已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昂贵的战争,仅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2007年,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上的费用达1376亿美元之巨,相当于每个美国家庭负担5000美元。而截至12月20日,美军在伊拉克已死亡3896人,在阿富汗,美军阵亡的数字是400人。

    “关于战争的战争”

    伊、阿战争改变了美国的政治格局。在两场战争的同时,美国国内的反战斗争一直也没有停止,这被称为“关于战争的战争”。

    布什因伊拉克战争沦为“跛足总统”,民主党人也是凭着反战主张在2006年中期选举中夺回了国会控制权。但一年下来,尽管民主党人不断在国会提出要求撤军的议案,但终因难以争取到足可推翻布什否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票而毫无建树,这让草根阶层的反战人士大失所望。

    作为民间反战的“旗手式”人物,“反战母亲”辛迪·希恩再次出手了。作为民主党的支持者,7月23日,希恩及其支持者前往华盛顿国会山请愿,要求民主党人启动弹劾布什的程序,但遭到拒绝。她当即宣布将履行诺言,与佩洛西竞争众议员席位。最近,希恩的竞选总部已正式开门营业。

    目前,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分别驻有15.8万和2.5万军队。近期随着伊拉克暴力冲突的减少,军界不少人呼吁把更多的资源投到阿富汗。但不管怎样,对布什而言,由他发动的这两场战争已成了烂摊子,在伊、阿之间重新平衡,只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拖延时间而已。而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双重梦魇”,恐怕还要继续做下去。
为了明天.
希望通过战争来缓解国内的矛盾,这一向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小聪明,但不管是哪国人,大家都是渴望和平的,只有和平,人民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我想起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了,血腥的场面也许永远也忘不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噩梦如今依然延续着。美国虚伪的嘴脸至今依旧那么明显。
  呼吁和平~
为什么标榜自己是最注重人权的国家反而是最先挑起战争的,他难道就不知道战争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吗?!所谓的人权在战争面前又如何保证?!

TOP

为什么标榜自己是最注重人权的国家反而是最先挑起战争的,他难道就不知道战争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吗?!所谓的人权在战争面前又如何保证?!

TOP

什么人权啊,鸟屎。他们就只想着什么时候称霸世界,平日标榜着“人权”也就是虚伪的表现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