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国家统一战略的新视角
[内容提要] 中国国家统一战略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又是一个严谨缜密的战略体系。它所依托和作为思想基础的独立自主理论、国家利益理论、和平发展理论和实事求是理论经过实践检验并具有强大生命力。它所遵循的主体性原则、民族性原则、和平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是指导统一实践成功的政治基础和国际基础。?
[关键词] 中国 台湾 国家统一 和平发展?
目前,台海形势暗流汹涌。2003年底,台湾当局公然提出“2004年公投、2006年制宪、2008年实施新宪法”的“台独”时间表,将两岸关系抛至谷底。2004年初,出于年初总统选举战略的需要,台湾当局迫不及待地抛出了两个“公投”题目,直接挑衅中国国家统一战略的底线。虽然两项“公投”议题最后因投票人数未过半而失败,但此举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两岸由对立走向冲突、中美由分歧走向对抗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并随时可能加剧,中国国家统一战略选择空间面临严重挤压。本文试通过对中国国家统一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的重新解读,充分揭示统一战略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为研判动荡不安的台海局势的走向提供理性参考。?
中国的国家统一战略是本着实事求是、知已知彼、国家利益至上等原则制定的科学战略。它既是一个完整科学的思想体系,又是一个严谨缜密的战略体系。作为思想体系,它科学地阐明了我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思想的依据、核心和立场方法。作为战略体系,它不仅确立了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还规定了应采取的战略手段和应该遵循的一系列指导原则。它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独立自主理论与贯彻始终的主体性
独立自主理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教训的总结。
独立自主是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制定内政外交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各国人民应根据本国的情况和自身条件,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一切事务,尤其是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及自己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问题。?
台湾等历史遗留问题是中国主权范畴内的问题。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以我为主的原则解决台湾问题,这种主体性是统一战略的演变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核心原则。?
大陆处理和解决台港澳问题的主体性原则是相当明确的。国家统一战略的精髓就是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完全统一,即统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国号之下。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国家意志的充分体现,是中华民族利益的根本所在。一个中国原则既是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又为现行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原则高度认可。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武力解放台湾”战略,就是为了让分裂的台湾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1949年中国政府发生了更迭,根据国际法原理,一个国家的旧政府一旦被推翻,它便无权代表这个国家,而只能由新政府取而代之。因此,中国政府有权在自己主权范围内消灭反对势力,实现完全有效的统治。60年代初,为了“联蒋抵美,维持一个中国”,大陆政府曾提出“一纲四目”方针,承诺“如果台湾回归祖国,一切可以照旧”,但前提条件是外交权归属于中央政府。因为外交权是以主权国家为行为主体的,是国家统一的重要标志。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独立的主权统一的国家,其外交事务都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地方政府无权涉足。这一规定再次将台湾定位为一个中国原则下的地方政府。70年代末确立的和平统一战略虽然在统一方式上作了调整,但是统一的主体性丝毫没有改变,中国政府明确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并对一个国家的丰富内涵作了具体诠释,即是指坚持一个国家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一句话,必须是以中国大陆为主体实现统一。这是构想的核心,也是实现构想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
大陆处理和解决台湾问题的主体性原则也是坚定不移的。自祖国和平统一战略确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坚定不移地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贯彻落实“八项主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积极务实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以最大的诚意、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解决两岸政治分歧,愿意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上务实平等地推进两岸对话与谈判。?
同时,在积极追求国家统一目标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想方设法维护和实现一个中国原则。中国政府十分清楚,台湾问题的解决困难重重,它将是大陆主张的“和平崛起”的最大障碍。障碍之一是台湾岛内独立势力的迅猛发展和独立危机加剧。中国政府没有将问题的解决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觉醒,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台湾内部政治力量对台独势力的牵制,一厢情愿地回避“和平台独”的趋势。对于台湾当局的分裂言论和分裂举动,中国政府一方面“听其言,观其行”,主动应对;另一方面加紧军事准备,以备万一。障碍之二,台湾问题的国际化趋势加剧。台湾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内政问题,国际势力的介入是有目共睹的,它是台湾问题形成的关键,是台湾问题长期悬而不决的关键,是台湾问题未来走向的关键。中国政府的立场是明确而坚定的:决不允许外来势力操纵台湾问题。早在1958年由毛泽东起草、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就明确宣示:“台、澎、金、马是中国领土”,“这是中国内部贵我双方有关的问题,不是中美两国有关的问题”。当国际亲台势力向中国施压,试图强迫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不使用武力”的承诺时,中国坚决顶住压力,不厌其烦地向国际社会解释本国政府的立场,并取得广泛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始终主动应对,而不是被动应付,它掌握着最终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导权。?
国家利益理论与坚定不移的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利益观与以追逐权力为核心内容的资产阶级国家利益观是根本对立的。它认为,国家利益由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三个方面构成。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经济利益是政治利益的基础,政治利益是它的集中表现,而安全利益则是二者在国家关系中的延伸。国家利益的内涵就是上述三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国家利益按照汉语逻辑理解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国际政治范畴中的国家利益,是指一个民族国家的利益;另一个是指国内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利益,是指政府利益或政府所代表的全国性利益。民族性所要求的国家利益涵盖两个方面,但重点在前者。
国家统一战略确定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和繁荣昌盛,这充分维护了国家利益,也使不同阶级的利益在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得到了协调。?
国家统一战略的民族性突出表现为统一的政治基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两岸政治制度迥然不同、意识形态严重对立、社会生活千差万别,什么才是维系两岸统一的纽带呢?爱国主义是最好的桥梁。从地理构造、历史文献、出土文物、民族语言、文化宗教、道德伦理、风俗习惯,乃至建制沿革与两岸人民的亲属血缘关系等方面,都无可置疑地证明台湾和祖国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有史籍以来,台湾的开拓、发展和疆域的完整统一凝结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血汗,融汇着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纵观古今,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反对分裂、坚持统一的历史,也是一部统一战胜分裂的历史,统一的时间要比分裂的时间长得多。这是因为,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儒家学派就提出“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这个思想传统一直绵延到近代。其间,它曾一再转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对维护和促进统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由此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自然而然成为我们实行一国两制的共同政治基础。不同社会制度的人民都要以整个民族利益为重,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
国家统一战略的民族性还表现为,它始终站在民族利益的立场上、坚持民族本位的思维方式,强调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过去,国共两党在政治上虽有巨大的分歧,但彼此却存在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双方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当年双方针锋相对争论的焦点是谁是一个中国的代表问题,而不是要不要一个中国的问题。因此,当20世纪50年代外部势力策划台湾独立时,中共呼吁台湾蒋介石以民族利益为重,“和为贵”,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新时期,中国政府面对台湾分离势力越来越猖狂,台独由渐进式向急进式挺进,两岸面临战争考验的危机局势,出于民族大义的考虑,呼吁台湾当局回到一个中国的原则框架内,并承诺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双方的谈判地位是完全平等的,谈判的空间是广阔而开放的,即使是敏感的政治问题也可以进行充分讨论。同样,出于捍卫民族整体利益的考虑,中国方面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不容讨价还价的决心: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决心不容任何人置疑。因为实现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崛起,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的崛起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民的夙愿。而目前台湾问题已成为中国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军事上,台湾的分裂主义分子使中国卷入战争的危险不断扩大,破坏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安全环境。外交上,台湾问题严重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破坏我国的战略环境;经济上,台湾的金钱外交使我国浪费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如果解决了统一台湾的问题,中国崛起的道路将会比现在顺畅得多。一句话,“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台湾不管以何种方式都不可能独立,也不可能久拖不决,以拖待变。?
和平理论与与时俱进的和平性
由于客观形势的制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侧重强调用革命与战争的办法维护世界和平,这一理论长期影响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观点一直是认为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于是,从50年代开始,我们立足战争,准备大打、早打,积极备战,准备打原子战争。“我们好多的决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山、洞、散’的方针在内,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直到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时,中国领导人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仍然是:战争迟早要到来,但能够推迟,推迟得越久越好。这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从国内看,由于我们长期处于时刻准备打仗的状态中,丧失了经济发展的许多良机,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从国际上看,由于我们强调战备,不少人便认为中国好战,使我国外交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在很长时间里,中国不得不在一种非常困难和孤立的环境中开展外交工作。
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个地区的热点逐渐降温,各国之间,包括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封锁、冷战、发展到协商、对话,并趋于全面缓和。对此,邓小平经过多年的冷静观察和客观分析,得出了“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科学论断,从而抛弃了“战争与革命”的旧观念,树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新观念。新时期和平理论的要旨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发展,和平成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发展起来了才能有效地维护和平,发展成为和平的重要条件。因此,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和平、更需要发展,“中国需要在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来发展自己”。?
新时期祖国统一战略的最大特色是和平统一,这是把握和适应时代主题的产物,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当今世界局势及本国所处的国际地位而逐步形成的科学构想。 ?
国家统一战略的和平性首先表现为对“和平统一”方式的不懈探索。在冷战激烈的时代,中国政府就在两岸问题上开始探索用和平方式解决。1955年5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首次正式指出,中国人民解决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方式与和平方式。1956年7月,周恩来又指出,国共为什么不可以搞第三次合作呢?我们对台湾决不是招安,而要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商量安排的。1956年10月,毛泽东提出,如果台湾和平统一,一切可以照旧,台湾现在可以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1957年春,我有关方面明确表示,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1963年初,周恩来进一步把毛泽东的思想概括为“一纲四目”方针。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加上“左”倾思想的干扰,在我国的对台政策中“武力解放”思想牢牢占据了上风,和平方式未能纳入统一轨道。80年代以后,邓小平同志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崭新内涵的和平解决台、港、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国家统一战略的基本内涵被浓缩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尽管中国保留了对台使用武力的权力,但这并不影响新时期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和平方式。?
国家统一战略的和平性还表现为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挥。“两制并存”即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平共处,是一国两制构想的现实基础,这是将列宁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原则用来解决国内问题的成功运用。不同社会制度的长期共存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谁也吃不掉谁,只能实行综合国力竞争的和平共处,既然“一球”可以两制,为什么不能把和平共处原则运用于国内,实行“一国两制”呢?“和平共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而且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方法”〖ZW(〗邓小平文选(第三卷):97〖ZW)〗。就历史而言,以往也可以说已经出现过“一国两制”的实例。例如,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之前,南方各州保持奴隶制生活和生产方式,北方各州则取缔了奴隶制,客观上是“一国两制”。但是这只是人类处于无意识、不自觉状态中的一种实践。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针对中国实际,明确而自觉地提出来的,并形成一整套理论、方针、政策。随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证明这一构想是行之有效的。这又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国际社会普遍赞赏中国的和平统一战略,它也将成为中国争取国际社会支持的良好平台。?
实事求是理论与丰富多彩的灵活性
“实事求是” 是我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在总结中国革命多次胜利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在同党内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确立的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字面意思,按照毛泽东的阐述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灵魂。毛泽东在指导对外斗争中,始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地采取恰当的对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实事求是就是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教条主义。“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因此,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的统一。思想路线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因此,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统一战略从“武力解放”演化为“和平统一”的过程中,不同阶段提出的策略方针,始终贯串着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实事求是精神,它是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典范。?
首先,统一战略随着两岸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丰富和充实。50多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政府的国家统一战略有三次重要的历史性转变:第一阶段:50年代初期至50年代中期,国际社会处于冷战高峰,东西方两大阵营壁垒分明,海峡两岸国共仇恨炽烈。国民党依靠美帝的支持,建立起了军事戒严体制,企图“反共复国”;大陆政府则提出“武力解放台湾,消灭蒋介石集团”的武力统一战略。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国际形势依然保持紧张,但出现由美苏双边对抗为主转为美苏中三边对抗的复杂局面。国民党政权日益认识到“反攻大陆”希望渺茫,1958年,蒋介石提出“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的方针。从60年代开始,台湾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台湾政治进入专制统治时期。大陆政府面对复杂的形势,在台湾问题上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高度的灵活性,提出了“以武力解决为主,争取和平解决的方式”的新思路。第三阶段:70年代末至今,实行“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和平统一战略。?
其次,统一战略的政策措施形式多样,拓展了战略空间。中国政府在解决统一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是决不含糊的。但是,在具体政策和措施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从统一对象看,认为凡是拥护祖国统一的人,不论其阶级、党派、政治信仰如何,都是爱国者,都是我们可以团结争取的对象。从统一形式看,构想设计了特别行政区的解决办法。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并保持财政独立,自行制定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等政策。它既尊重台湾和港澳的历史和现实,又尊重港澳台同胞的愿望;既坚持港澳台主权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又能保持港澳台经济的繁荣。从统一方式看,强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我国的一贯主张。自一国两制构想提出以来,我们从来没有在台湾问题上放弃使用武力。这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但是,如果台湾独立或外国势力介入或久拖不决,我们绝不容忍分裂祖国的图谋得逞,绝不坐视任何一块领土从祖国的版图上分离出去,我们会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武力统一的底线对台独分子是震慑,为问题的解决留下了回旋空间。
综上所述,统一战略所依托的理论合情合理,所采取的措施合时合宜,其特质决定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不管台海局势出现怎样的变化,中国必将采取更加有效的政治宣传、加紧提高武力威慑的可信度,灵活应对外部势力的干涉,决不错失解决台湾问题的机遇。?
收稿日期:2004.08.10?
作者简介:王英,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博士,江苏省行政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