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曾经的好莱坞大亨 — 霍华德·休斯

曾经的好莱坞大亨 — 霍华德·休斯

好莱坞作为美国梦幻的制造地以及美国神话的代表,聚集了各种各样雄心勃勃甚或传奇式的人物。时光的流转,一代代巨星老去,或被星光熠熠的新人的光芒所掩盖;一位位创造过票房奇迹的导演,被加冠晋爵,永远载入电影辉煌的史册。还有一些人,却可能已被我们所遗忘——但这并非因为他们只是好莱坞里的芸芸众生,他们甚至也是好莱坞历史的创造者。只是历史有太多的机会或是诱惑,让他们终究与电影只是擦肩而过。这其中的一位,即是霍华德·休斯,一位曾经的好莱坞花花公子式的大亨级的人物。

  实际上,霍华德·休斯的名望远远超出了好莱坞。在美国,他名字就像华盛顿和亚伯拉罕·林肯一样几乎妇孺皆知,并被视为偶像式的“美国英雄”。这不仅因为他是美国少有的几个享有世界声望的富豪之一,而且,他更以著名的飞行家和飞机制造家创下了美国航空史上多项奇迹。他14岁时即学习飞机驾驶,30岁时,曾驾驶自己设计的H-1飞机创造了每小时566公里的飞行纪录,接着又创造了91小时环球飞行的世界纪录,并获电影天堂得美国国会颁发的奖章。他为美国军方研制的H-4巨型水上飞机,至今还保持着最大翼展的世界纪录。其机身高度同空中客车A380相同,并列世界第一。他的一生可谓轰轰烈烈,仅飞行就经历了无数冒险和死里逃生。而人们提起最多的则是他为军方改进的H-1战斗机因竞争对手洛克希德公司的潜规则运作,最终未被选中,但据信其设计却为日本二战期间著名的新零式飞机所盗用——因两者在外形和性能上都极为相似,结果使这种飞行最快的飞机在袭击珍珠港中一举成名,成为让美军极为头疼的日本主力机型。而休斯后来设计的FX-11型侦察机,则成为日后U—2侦察机的原型。


摔不死的冒险家

  不过,休斯的冒险不仅在天空。少年时代的休斯就宣称他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员、最好的飞行家和最好的电影制作人。上学期间,休斯从不在乎是否能拿到学位,却以一个惊人的决定盘下了家族的资产。20岁不到,他和妻子来到洛杉矶,开始投身于电影业。第一次投资,休斯被一个小骗子演员涮了一把,赔钱不多,但那部影片的片名《花花公子荷根》却颇能显示出年轻时代的休斯行事的风格。而后,休斯开始向好莱坞大亨之一的戈德温虚心求教,选中了一个名叫《阿拉伯之夜》的剧本,并请来著名导演迈尔斯通执导,结果大获全胜,获得了第二届奥斯卡最佳喜剧片奖。
  休斯并不满足于此。一次,当他驾驶飞机在海岸上空盘旋时,忽然突发奇想,决定快播电影天堂拍一部真实的表现空战的片子。他决定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空军一次越洋轰炸德国空军基地的故事为题材,更重要的是,他决定用真正的飞机,拍一部比实战还要刺激的空中大战片——这就是1930年问世的好莱坞大制作空战片《地狱天使》。  
  这部电影的全部动机实际上就是为了拍摄那些惊心动魄的空战场面,它也成为后来观众观看这部影片的理由。影片的投资高达380万美元,这一纪录直到9年后的史诗巨片《飘》的问世才被打破。休斯为此租用了80多架飞机,其中有法国的斯巴达战斗机、英国的SE5战斗机、骆驼号轰炸机、德国的佛克战斗机;其雇佣的飞行员多达135名(多为参加过一战的飞行员),使用的摄影师则几乎占到好莱坞摄影师总数的一半。而更为疯狂的是,在拍摄过程中,他又突然要拍摄击落德国著名的齐柏林飞艇的场景,而且是要真的飞艇。他的秘书闻之大吃一惊:“那一艘飞艇要50万美元呀!”休斯则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是的,就买那种飞艇,然后让它轰轰烈烈地爆炸燃烧。”  
  为了实现梦想,休斯炒掉了包括迈尔斯通在内的两任导演,最后干脆自己直接上阵。他要求飞行员从高处冲下去,然后撞在地上让飞机爆炸,但遭到所有人的拒绝。于是休斯干脆自己上了飞机,呼啸着冲向地面。结果没等他跳伞,飞机已经撞地,并翻滚起来,所有的人以为这位导演兼制片人必死无疑。然而在飞机即将燃烧时,休斯居然艰难地从驾驶座里爬了出来。他的伤势并不太重,只是脸颊骨折——这在他冒险的飞行生涯中的确不值一提。不过,在影片拍摄过程中,还是有三位飞行员死于非命。  
  而休斯在这部影片中的另一个豪赌是,当影片已接近完成时,休斯发现有声电影已成为时尚,而他的影片是无声的。于是休斯不惜把大部分镜头重拍了一遍,甚至炒掉了挪威女演员葛丽泰·尼森,而换成了英语显然更为出色的简·哈罗,结果使18岁的简·哈罗一举成名。影片的确创造了惊人的上座率,被视为当年好莱坞电影的一个奇迹,并以有史以来最为壮观和真实的空战场面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快播电影影奖的提名。但影片在艺术上却被指为乏善可陈,简·哈罗的性感形象也颇遭诟病。休斯的妻子也因其只顾自己的电影而与他离婚。而制造出这一切“后果”的休斯其时不过20来岁,一个大男孩而已。它倒是印证了后来奥逊·威尔斯的一句名言:拍摄电影是一个男孩所能制造的最大的电力火车或是飞机等诸如此类的东西。
第一部敢于和海斯法典对抗的电影
  休斯的疯狂当然不会止于此。紧随《地狱天使》之后,他又作为制片人加入了30年代经典强盗片的拍摄行列,其成果就是当年三大经典强盗片中之一的《疤脸大盗》。这部电影又让休斯开始从与天斗、与地斗转向了与人斗。影片完成于1930年,但一直延迟到2年后才公之众。原因是他和导演霍克斯的“胆大妄为”,在影片中过多地展示了野蛮的暴力、杀人,甚至是触犯禁忌的乱伦意向。无论好莱坞多么宽容,也无法容忍这些前所未有的描写。于是,海斯办公室和地方审查机构从一场表现一个躺在医院里无助的歹徒,被疤脸大盗托尼·卡蒙特和他的同伙追到医院杀死那场戏开始,几乎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对影片大加删砍。他们认为影片把犯罪集团头子卡蒙特的崛起描写的太过容易,而卡蒙特那些公然的犯罪场面,应该通电影天堂过更加符合法律的结果来得到弥补。即,他最后不应该仅仅是被打死在排水沟里,而应有一个更惨的结局。休斯起初还算配合,他下令重拍了多场戏,最后让卡蒙特以大规模屠杀的罪名被判处绞刑,尽管那时美国已经废除了绞刑而代之以电椅。这些改动再加上其时一位新闻编辑马歇尔和一位警方高官,在报刊上为电影辩护,称霍克斯的电影正像其一贯试图传达的那样,是一堂社会教育课,而不是仅仅记录了社会现实,终于让影片获得了通过。不料,当影片的拷贝运往纽约进行首映时,纽约的审查委员会仍拒绝放映,除非休斯做更多的删改。
  休斯终于爆发了。他发表了一个声明,俨然是一位维护言论自由的斗士。他称:“这件事已经变成了一个对于在美国进行诚挚表达的威胁。我们的审查机构以个人的方式担任了对于公共福祉的守护,把他们个人的浅见、弱点和兴趣凌驾于一部电影之上,仅仅是因为它如实地描写了禁酒时期美国的真实景象。我相信,对于《疤脸大盗》的反对,是出于一种政治动机。这部电影曾获得了一流的犯罪学家和法律人士及主流影评家的高度评价。赞扬它是对美国强盗规则的一份起诉书,并由此而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敦促我们的联邦政府采取更有力的行动整治犯罪。”抗议无果之后,休斯索性把两个版本同时推向市场。结果,影片本身并没有引起什么争议。倒是因不同的结尾在那些爱好者们之间制造了混乱,即卡蒙特到底是怎么死的?有人看的是被警察打死在阴沟里,有的是看到被吊死。这其实完全取决于他们看到的是哪个版本。影片的投资为100万美元,但当尘埃落定后,休斯发现他收回了200万美元。审查风波大大提升票房。这个发现让休斯在此后的电影中,索性让审查机构成为他免费的公关部门。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让他在后来的《歹徒》中再次公然冒犯审查机构。这部以大胆展示男女主人公情爱以及女演员的魔鬼身材著称的电影完成于1941年,但真正上映又是在两年之后。原因是休斯发现各地方的审查机构大多不予放行。直到1943年,休斯才把未删减本推向市场,结果引发了一场轰动,导致其后放映中有长达20分钟的场面被删除。于是,休斯又一次收回了影片,但在1946年重新放映时,剧院的老板却因“挑战社会的高尚情操”而被捕。于是,休斯再次收回了影片。但却使这部影片获得了历史上第一部敢于和海斯法典对抗的电影的名声。
  休斯的电影生涯一直持续到1957年。与此同时,他的飞行事业仍在继续。他创办了著名的休斯飞机公司,直到最后并入了麦道和波音。他曾经帮助美国政府打捞过极具价值的苏联潜艇,他的休斯公司开发出商业通信卫星,以其6000条电话线路和12种彩色电视的传输功能,开拓了欧美大陆间的电视、电话网络。他还经常卷入美国政治。从尼克松的第一次竞选失败到后来的水门事件,都可以找到他的影子。休斯一生都在影视天堂不断地冒险和挑战。加上他早期因飞行多次受伤而大量服用了吗啡等药物,导致50年代末以后长期患有自闭症和抑郁症。他坐拥25亿美元的资产,却隐世遁形,从不在公开场合露面。只有两样东西从来没有离开他的生活。其一是电影。由于他是邦德系列片的粉丝,邦德系列片1971年的《永远的钻石》中,即以隐居的休斯作为原型。而谁也没有想到,他最后一次与电影结缘却是来自2005年马丁·斯科西斯的传记片《飞行家》。迪卡普里奥扮演了大亨休斯,只是遗憾的是,影片主要描写的是他的飞行和他与好莱坞女明星之间的恋情,对其电影则关注不多。


  其二是飞行。1976年,休斯病逝于旅行中的飞机上,结束了其传奇的一生。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