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娟(右二)不敢再回到学校(图片来源:东南网)
室友所为,还扬言上传网络 当事女生留下阴影选择退学
因为一些小小的过节,小娟(化名)竟被4名同学扒开被子,拍了不雅视频,有人还扬言要上传网络。11月29日,此事发生在海沧一所技术学校的女生宿舍里。
事后警方和校方介入调查,并将不雅视频删除。不过,小娟始终无法走出这一事件带来的阴影,最终选择了退学。
室友扒开被子用手机拍照
十六七岁的小娟,是海沧这所技术学校的新生,与其他7名女生同住在学校的宿舍里。
小娟回忆:11月29日晚上9点左右,她在看书,宿舍里还有6名女生,两人在睡觉。9点10分,宿舍楼长点名后,她准备睡觉。
小娟爬上床,盖上被子,脱掉衣服,正在换睡衣,突然,一个室友跑过来,开始掀小娟的被子,小娟不让。
僵持过程中,同宿舍的另两名女生过来,一起扒开小娟的被子,还有一名室友拿出手机,拍下了小娟的不雅视频。
“我有点火了,让她们把视频删掉,可是拍视频的那个女生说:"删什么删,你谁啊!我把视频传到网上,你信不信!"”小娟事后告诉导报记者,她和对方争执但没有结果,大家各自睡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小娟认为,其中一名室友与另一女生有过节,她帮后者说话,“得罪”了该室友。
警方删除两段不雅视频
11月30日上午,小娟先后找了学校的校长和老师。
当天下午,小娟的姑丈黄先生赶到学校,“早上她哭着给我打电话,也说不清楚到底发生什么事,就让我来学校一趟”。
学校方面也通知另4名当事女生的家长,只来了一位家长。在校方主持下,双方进行协商未果。于是,黄先生报了警。
民警赶到学校,将5名当事女生和两位老师带进办公室调查,最终,在民警的帮助下,两段不雅手机视频被删除了。
“我们的女老师看了两段视频,没有太涉及隐私,已经删除了。”这所技术学校的苏校长告诉导报记者。
苏校长表示,事后校方马上让有关部门介入调查,经了解,4名女生称只是和小娟闹着玩,拍视频过程中,确实说了句“要把视频放到网上去”。
有阴影,不肯回学校上课
事情已过去一周,却给小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那时她们一直威胁我,说要是我告诉老师、家长或报警,就把视频上传到网上;还说,如果她们被开除了,我也没好日子过。”小娟说,虽然视频被删掉,但她还是担心以后在学校遇到类似事件,“怕同学又搞事,她们又会用其它办法对付我。”
小娟的妈妈透露,事后学校老师让家人把小娟带回家,休息两天,之后,小娟死活不肯回学校,一直待在姑丈家里,一周没去上课。
她说:“孩子害怕,这件事在她心里一直有阴影,她根本没办法在这边读书,害怕这个环境,害怕宿舍同学。我们只能帮她退学,换一个新环境。”
4女生被处分,小娟将退学
目前,学校方面已经对4名当事女生做出了处分:拍视频的女生给予留校察看处分,另三人都记大过处分。此外,校方建议,拍视频的同学拿出500元,另三人各拿出300元,作为补偿小娟妈妈来厦的路费。
经过导报记者协调,校方明确表示:会依照相关文件规定,按程序替小娟办理退学手续;鉴于小娟情况的特殊性,校方酌情将原本50%的退学金额提高到70%-80%,具体比例,还会与小娟家长进一步沟通。
该校副校长石先生还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管理。
专家分析
校园暴力绝非偶然
钢子老师工作室主任、心理咨询师张晋岗认为:本案所反映的校园事件,绝非孤立和偶然,它反映了校园暴力已成为越来越突出的校园现象之一;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和自我调节能力,应成为一种成长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这个教育的承担者是缺席的。
从心理辅导角度来说,学校和家庭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认识到学校暴力事件中的 “施暴者”和受伤者,都是心理问题的受害者,不要单纯从道德和社会规范的角度来看待和批判“施暴者”,制造暴力事件,本身也是内心压力和心理冲突的外在表现;
其次,心理辅导中,要对所有当事人同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才能让“施暴者”得到正确引导,更深入认识到错误和问题;
再次,对受害者,学校和家庭除表达关怀和支持之外,还要帮助其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治疗,最终让个体回归社会,进行正常学习或者工作。
此外,学校要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家庭也要积极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律师说法
侵犯了隐私权
福建金海湾律师事务所的黄小琴律师认为:青少年尚处于心智的塑造养成期,个性张扬的诉求往往会导致其不恰当的行为,法律意识的淡薄是导致该事件产生的重要因素。
黄律师表示,每个人的隐私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而该宿舍的同学侵犯了受害女生的隐私权;如果上传到网络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情节严重的,要负相应的刑事责任。
手记
不仅仅与“色”有关
上个月,中山路附近,厦门某校女生被同班女生及其朋友撕掉衣服,用手机拍裸照。这一次,海沧一学校宿舍里,小娟也被室友用手机拍下不雅视频。
女生裸体照、不雅视频事件,为何屡屡发生?而且,“施暴者”同样是同校的女生。
这不仅仅与校园暴力有关。这个时代,铺天盖地的“有色”信息和画面,让少男少女眼花缭乱,一旦他们之间的矛盾难以自控,就可能演变成一种“学习”——— 复制“有色”画面。他们用“色”伤害别人,也是“色”的受害者。
这也不仅仅是与 “色”有关。在一些媒介信息的畸形冲击下,这些不成熟的少男少女更需要心理、生理的疏导和调整。但是,家长、学校除了满足其物质需求和关心学习外,还关注过什么?
失控的“色”是危险的,尤其对少男少女们。如何引导和预防,家长、学校和社会更应该思考,而不是等到留下伤害后,才大呼“色是钢刀”。(来源:东南网 海峡导报 记者 李立宇 实习生 池婷婷 朱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