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京剧《赵氏孤儿》,不一样的震撼

京剧《赵氏孤儿》,不一样的震撼

电影《赵氏孤儿》,而是指如今的一种值得我们重视的文化现象,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的古典作品的改编和重拍,有些太随意而自我感觉良好了。当然,这样说,也并非说对于古典非要墨守成规。几百年来对于京剧《赵氏孤儿》的改动和完善始终未停,一直到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马连良先生等人演出的《搜孤救孤》的版本,还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但这种改编是对古典版本尊重的基础上,在对全本整体的认同之下的调整、增补和完善。应该特别指出,对于悲剧,在我国传统戏剧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传统戏剧一般愿意以大团圆的喜剧方式结构收尾。亚里斯多德在论述悲剧的戏剧结构的时候,曾经特别指出:悲剧所表现的是一桩完整而具有相当广度的事件。如今的电影《赵氏孤儿》恰恰是以改动了其重要的桥段,牵一发动全身,破坏了其完整性,而致使悲剧意义大为消解。   我特别希望观众朋友能够看完电影《赵氏孤儿高清》后,重新回到剧场看一看京剧《赵氏孤儿》,我相信给予观众的震撼绝对不大一样。这就是我国传统戏剧的魅力。几百年过去了,它们依然大树一样长青不老,感动着我们的祖先,也感动着我们。古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里面不仅包含整个民族对于历史的认知,也包含对于集体记忆的积淀和对于民族情感的寄托。因此,面对古典的改编,很能够考验编导演,也能够考验观众。如果我们暂时还没
  有足够的力量,我以为不妨取保守的古典主义的方法,而没有必要维新是举。前两天,看到书法家章祖安先生的一篇文章,忆及他的老师沙孟海和陆维钊先生的两则旧事,一是沙先生对他的书法作品的评价:好!你的作品写得很旧!一是陆先生对他感慨书法界现状时说:将来的书法很可能坏在“创新”上!在“旧”与“新”的问题上,沙陆两位老先生的话,对于我们今天如何面对古典戏剧的改编与创新,我觉得也是适合的。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