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赵氏孤儿》振兴了华语电影界

《赵氏孤儿》振兴了华语电影界

某某的时代到来了,华语电影界有了振兴的希望,中国电影人要崛起了,谁说我们拍不出好电影……成群结队的振奋呼啸而过,同样的句式让我想到了在另一个行业被这样说过的人,刘翔。而他后来的经历大家想必并不陌生。抓住机会制造英雄,英雄一有失手就将他推倒,一旦看他倒下,再声称自己从来没拜过他以彰显智慧。这是我们最擅长的。中国人对神灵的“崇拜”都是灵则供奉不灵则侮慢,何况于人?将大任扔到一个人身上,赞一句“铁肩担道义”的背后,是急功近利,是安全无责任的围观。前几天开玩笑说,姜文拿到法国绿卡之后取了法文名字:让·子弹斐。说句难听的话,是不是中国电影人都得看人家乐意了,这些“振兴”从何说起呢。再说句更难听的,价值观体系与当代世界脱节,怎么指望艺术得到普遍认可?只能期待奇才了。有人说这个片子能把敏感都说得隐晦,所以得以通过。我觉得并非如此。其中的深意(如果有的话)懂的人可以一目了然,而不懂又不想懂的人,你就是把历史掰碎了放在他跟前,他也不会看一眼。这次审片能够通过,应该跟当年《集结号》能通过一样,因为他是大制作,不让上映能赔青了肠子,上映则能赚个皆大欢喜。他聪明的地方不在于隐晦,而在于他可以声称自己什么都没有说,敏感的只是你。我承认这个故事已经足够牛逼,班底更是绝对牛逼,但当我们影视界的无名小卒的作品还在因不符合卫生管理条例和中学生行为守则被毙掉的时候,我们是该承认自己确实不够牛逼,还是怪这个机制呢?不论怎么说,《赵氏孤儿》已经具备了一些大作的气质。一是难以界类,你不好区分他是喜剧、黑帮、西部、荒诞、年代还是官场现形记。二是观片后产生了很多种合理的解读。就像红学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仁者见不仁,不智者不自知。小孩子没有听出其中的性暗示照样能看得高兴,找乐的根本没注意到所谓政治隐喻,却也满意而归。每当这种时候,正经或不正经的探佚学纷纷冒泡,尤以正经或假正经为主,像我上一篇博文那样,就纯属于一本假正经了。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