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经典无法复制?新三国与新华简

经典无法复制?新三国与新华简

新三国如火如荼地开播了,这个还在襁褓里的婴儿,刚刚睁开新生的眼睛,便被无所顾忌地抛到了聚光灯下。或许是因为母亲高调的孕育,让这个婴儿倍受期待,或许是太过华丽的背篼,让人们对他充满了幻想,然当闪光灯最终映出这孩子长得并不漂亮的脸,叫骂声就骤然爆发了。这是一个口水泛滥的时代,“有识之士”们的唇枪舌战,使得许多并没有太多自己主意的观众们左右摇摆。
新三国挨骂了,吾也认为此片有的地方太过于无知,很多地方过于哗众取宠。吾也同意,既然高希希说了是翻拍经典,就该更加严谨与靠谱些。所以最初看的时候也忿忿不平地埋怨这里面的荒唐。经典是无法被超越的,这是众多评论都无法不说的一句话。吾自幼喜读三国演义,老版三国更是百看不厌,我想对于上世纪的人们来说,老三国的光辉形象这辈子都不能泯灭了吧。
荒唐之处人均见之,人均明之。然,我觉得现在许多人的心态有问题。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不允许别人去颠覆。新三国未必就那么欠扁,老三国也就未必拍的那么没有漏洞,先入为主的观念太过强烈。你看高希希这点还是很强大的。他宠爱的孩子新三国都被劈头盖脸骂成这样了,连小学生都举行游行反对了,人家依然悠然自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老祖宗这样豁达的心态,在当代,已经荡然无存了吧。
时间是伟大的,再激烈的反应也会趋向平和。现在新三国演到后期,许许多多的重要人物逐一死去,而许许多多一边咒骂一边看的观众们,也变得唏嘘起来。为什么唏嘘了?因为沉下心来好好看了,好好看了也就没那么多闲工夫管表面的事儿了,也就入戏了,能入戏了,说明新三国的内在戏还是很成功的。周瑜死了,于是周瑜被接受了,关羽死了,于是关羽被接受了,曹操死了,于是曹操被接受了,这样的逻辑性,不比剧里那些小常识错误更加荒唐吗。
新三国难在哪儿?难在历史经典与当代现实之间的磨合。或许人都有恋旧的癖好,什么都是曾经的好。可是,一两百年后,这新三国算不算曾经呢?
事情是无独有偶的。这让我想起来从春节开始逐渐大热的竹简书。竹简书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在造纸术发明和普及之前,竹简就起到纸张的作用,老祖宗的智慧结晶也是通过竹简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完好地保存和传承下来的。纸张普及后,由于像太沉不方便阅读之类的原因,竹简就没落了。近几年国学大热,一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得以良机复苏,华简,中华竹简,传递着智慧,自然一露面,就引来了巨大的争议,文怀沙、于丹这样的热点人物对此的观点也是各不相同的。
曾经有朋友送了我两卷竹简书做礼物。我摆在书桌上一直没有打开品读。我是喜欢古典文化的,但是看到竹简做的《论语》和《道德经》,我还是先把它定位成收藏品和饰物了。最近看三国,看里面众人物拿竹简书晃来晃去,我就突然很想试试什么感觉,于是打开《论语》,摇头晃脑地读起来。竹子淡淡的香味让我在这个已经日趋炎热的夏天觉得很清爽,不再是呆板的白纸黑字,那深深刻在竹简上的印痕,突然产生了一种沉淀的感觉,就是这样的吧,厚积而薄发。小时候老师总让我们用“身临其境”这个成语造句,现在这个场面,大概就是最好的诠释了。
推荐给一个朋友,他并不喜欢。他说还是纸的书更方便,也更符合现在这个社会,国学热也好,怎么也好,这些表面上的复古,太华而不实。其实,我说,拿复兴国学这件事儿来说,有无数种道路,竹简书是一种铺垫,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每个人都会对未来有所假想,而竹简书就是告诉世人,还原经典的原貌,给大家一个更真实的曾经。朋友又说,可是这种还原是你自己眼中的还原,是你们眼中的经典,但是历史是不可复制的,经典是不可复制的。以史为鉴,我们学习历史,并不是照搬历史,时代在变,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就有责任看的更远一点。
新三国和新竹简,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很不讨人喜欢,也对,毕竟它们不是人民币,能让大家都喜欢。我只能说,让时间去评判吧。历史也是人创造的不是吗。新三国从骂声一片到看到落泪,是因为什么?新华简虽无骂声,但从没几个人肯定到现在不少人青睐,又是因为什么?有时候不要太过早的发表判断性言论,最后连回头的余地都没有了。在时代中追寻着经典,是因为,有着一颗愿意复兴传统文化的心。
不错!
端午快乐!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