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华尔街日报:尼克松控价措施,中国的前车之鉴

华尔街日报:尼克松控价措施,中国的前车之鉴

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的行为总是出人意表,特别是1972年他在北京与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历史性的握手。而就在1971年,尼克松为遏制通货膨胀而在美国国内实施了价格管制,这是这位共和党总统的又一惊人之举。虽然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的重要转折点,但中国政府目前真正需要谨记的是尼克松时期的价格管控措施。
中国政府希望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强制拉低物价。尽管中国央行在刚刚过去的圣诞假日期间将1年期贷款利率上调至5.81%,但由于数据存在滞后影响,因此去年11月份5.1%的通货膨胀水平预示实际利率仍然偏低或为负值。相比之下,大幅加息或允许人民币迅速升值可能是抑制通胀的更直接手段。
但不利的一面是,加息可能会制约经济的增长步伐,进而影响到就业。而且,已受到西方客户需求下降冲击的中国出口企业也不希望看到人民币升值。
有鉴于此,中国政府将利用价格管控措施及其他微观政策工具来抵御通胀。即将推出的加强对价格联盟管制的措施就是其中之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确定利率和汇率目标以及控制物价水平。但这需要精确规划。实际利率持续维持低位会引发恶性投资:美国房地产市场近来的表现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将提振内需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将使政府面临更大的政策挑战。从中期来看,这一政策对中国乃至全球更多国家而言是可取的。中国的零售、旅游和娱乐业等一些以消费者为主的行业也将因此受益。
但里昂证券(亚洲)(CLSA)的顾问Russell Napier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可能会以企业利润减少为代价。他指出,中国最低工资标准两位数的百分比增幅与政府依赖价格管控来缓解5%左右的通胀压力的做法不匹配。以北京为例,继去年6月份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20%之后,又在12月份将这一标准进一步提高21%。
除非生产率大幅提高,否则工资水平的持续上升将侵蚀企业利润率。特别是如果中国政府不对原材料价格实施管控,任由美国定量宽松措施及天灾等外部因素影响原材料价格,则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受到更大损伤。据里昂证券(亚洲)称,在1999年至2009年期间,工资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52.4%降至46.6%,而企业利润占GDP比重则从19%升至24.7%。美国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从而能够解释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公司利润坚挺的原因。
鉴于中国政府目前似乎致力于提高工资水平,那些只关注国内宏观经济增长的投资者应提起警惕。
更大的风险是中国政府的微调举措失误。要知道,尼克松时期强制性的价格管控措施就是以失败告终。最终还是依赖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采取的大幅加息举措使通胀压力得以缓解。中国以及与中国经济增长相关的大宗商品市场的投资者应祈祷历史不会重演。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