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挨骂的总是春晚?
随着历史的发展,年味儿渐渐淡了。除了放鞭炮,吃饺子剩下的大概就是看看春晚了。
春晚挨批年年演,批完春晚接着看。随着观众要求的年年提高,要想办出一台人人都满意春晚,几乎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似乎比中国大陆人获得诺贝尔奖还难,概率也低于房价下降。2011年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来以后,房价下降依稀可期,但是要中央电视台自己革自己的命,难于上青天。
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饺子对于中国人是如此重要,几乎成了过节不可或缺的食品。就我的老家而言,除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不吃饺子以外,清明、端午、小年、除夕、乃至正月十五元宵节,餐桌上总要端上一盆饺子。
以前家里穷,甭说饺子了,就是白面馒头也不是随时都能吃的。我属虎正月的生日,我妈总说我是一只饱虎,饿不着,因为还没出正月十五;我妈的生日比我迟正好一个月,就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了。
饿了喝粥甜如蜜,饱了吃啥也不香。如今饺子已经成了方便食品,很多人都已经吃腻了,年夜饭上的饺子,已经成了一种应景儿和装饰,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的作用,必须有必须吃但是谁也吃不出个兴趣盎然、饿虎扑食来。而不像以前三月不知肉味,就等着那一顿年夜饺子。
春晚也是这个道理。当初有电视的家庭不能说凤毛麟角,但是还没有到普及的程度。即使有电视,翻来覆去也就那么几个几台,而且白天几乎没有什么节目安排。记得我们村里第一台彩电是生产大队买的,村里人每天晚上都到大队办公室里去看,一直看到再见以后的雪花满屏;早上起来打开电视,先要看好一会儿彩色格子布------节目还没开始呢。哪儿像现在24小时都有节目,光频道就五六十个。
曾经一段时间,看电视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那就是《霍元甲》上映的时候。记得那时候是每个周六晚上播出两集,看完意犹未尽要熬上一个星期,吃完饭早早那个板凳等在那里。这部动作类的电视节目放到今天,估计要淹没到同类节目里面,无人问津。
因此在正月里北方所有人都现在家里没事干的时候,能够有这样一个集国内文艺精英为一身的综艺节目,自然是男女老少通吃,没人敢说一个不字了。如今歌舞类演员很少有人把自己的首创节目拿到春晚上演出了,倒是先在国内火了以后才能得到在春晚上演绎的机会。
相声是一个属于收音机时代的曲艺种类,巅峰期已过,发展到电视时代已经式微。记得小时候爷爷有一台老式的收音机,无论干什么农活时都带着,除了流行歌曲,大家最喜欢的就是相声和评书。如今的收音机,除了出租车司机和大学生听外语广播,还有谁经常收听呢?
众口难调也是一个问题。何况中国地大物博、方言众多,春晚不受南方人待见自不必说;就春晚的歌舞、相声、小品、魔术、杂技等分类而言,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就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还是语言类节目,小品是个重头戏。
每年春晚都会有一个到两个南方小品,但看着难免有点别扭。不是说南方小品不好,而是一个口味问题。中国的笑话往往到了国外就不那么好笑,而把国外的幽默翻译过来,能否博得大众开心还很难说。北有郭德纲、南有周立波,对于吃惯了大蒜的北方人来说,喝一顿咖啡可以,少了大蒜总是感觉缺了点什么;对于不喝咖啡睡不着觉的人,早上吃了大蒜可能一天都出不了门儿。
时代不同了,可以有不同意见了,有话可以说了。不高兴了可以骂娘,不喜欢了可以吹毛求疵,横挑鼻子竖挑眼儿。因此看春晚骂春晚,就成了如今过大年的另外一道不可或缺的程序。何况如果你百分百满意、挑不出毛病会让人觉得你没见识、低水平、泯然众人矣。
如今物价疯长,房价畸高,教育医疗养老三座大山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而工资却如蜗牛爬行,百姓自然牢骚满腹。如果连个春晚也不让骂,那还让不让咱老百姓活了,您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