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成功:懂克制 不让道具特技成为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成功:懂克制 不让道具特技成为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成功:懂克制 不让道具特技成为主角
                      影片在接近尾声时波特与已死去的校长相遇在未知的场景中,波特不确定地问:“这一切都是想象吗?”校长回答:“当然是你的想象,但谁说想象不能成真呢”。是的,这部因具有无限想像力而成功的系列电影,风靡了十年。我很好奇,是什么魔力让全世界的哈迷们年复一年的被续集吸引着,期盼着。对哈利波特一无所知的我,今天走进影院去看了《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
                      这绝不是一部纯粹的高科技电影。作为一部电影的下部,也具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性,没有哈利波特系列前几部电影作为观影基础的我,也是能看懂的,这并不说明我有多高的理解力,实在是电影的重点并不在于强调故事的复杂性,而且可以说故事相当的简单,而情节设置则相对繁复。故事从哈利、罗恩和赫敏上路寻找可以摧毁伏地魔的其他魂器开始,最终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上演了最后一战。有意思的是,当波特与伏地魔若干次拿着魔棒互相对决时,我总以为这是最后一次,然而,几秒钟之后,俩人又若无其事地站起来了。但影院里并没有因此出现笑场,可见,大家对波特勇敢地坚持是尊重的,也可见故事情节的设置基本上是合理的。正是通过这些反复对决的桥段,呈现出波特坦然赴死的自我牺牲精神、扔掉魔棒的释然情怀,这不就是传达出通过个人不断的努力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美国价值观嘛,这当然也是商业片擅长的经典模式。但正义战胜邪恶并不是最后的结局,19年后,波特和他的朋友们送他们的孩子坐上开往魔法学校的火车,一个轮回完满了。
                  10年8部电影,《哈利·波特》系列从儿童片、冒险片、情感片、政治片不断进化,甚至能读出生死哲学。期待在结尾迎来高潮的观众,如果看过原著,就会知道《哈利·波特》完结篇,很容易被迈克尔·贝这样的《变形金刚》导演,拍成一部浅薄的动作战争片。伏地魔围攻霍格沃茨时,漫山遍野的巫师、怪兽,加上学校里的石像,绝对是炫耀计算机技术和投资的好机会。但是导演大卫·叶茨却做了减法,用几个堪称美丽的画面,描写了霍格沃茨魔法屏障的碎裂。之后,就用“局部战争”和人物对话,将大战变成描写角色性格的一部分。典型的片段是攻入学校的贝拉被杀死的一幕。小说里和贝拉作战的不仅有韦斯莱夫人还有卢娜。而影片最终没有在打斗上多着笔墨,改成了韦斯莱夫人和贝拉一边对话一边斗法。韦斯莱夫人消灭贝拉之后,露出了母亲成功保护孩子的胜利微笑,气场不仅强大而且温暖。
                  同样,感情戏在完结篇中也没有演变成“泪奔”。原著中哈利·波特梦中与邓布利多校长的一段对话,在电影中被整段拿掉。原本老泪纵横的邓布利多向哈利·波特倾诉后悔的情节,变成了老少两代巫师之间“做一个好人”的对话,后悔过往成了放眼未来。正是这样的减法,让哪怕没有读过原著、没有看过前7部《哈利·波特》电影的观众,也不至于迷失在过度的情绪和视觉“插件”之中而忘记人物和故事的主线。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