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威震川陕苏区的红军女将:足智多谋 指挥如神
[打印本页]
作者:
绿豆宝贝
时间:
2010-1-20 09:39
标题:
威震川陕苏区的红军女将:足智多谋 指挥如神
威震川陕苏区的红军女将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二大根据地——川陕苏区,有一位威风凛凛,足智多谋,令敌闻风丧胆的红军女将——张琴秋。张琴秋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妇女武装——妇女独立团的团长兼政委、红73师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1904年,张琴秋出生在浙江桐乡县一个殷实的商户人家。她的父亲知书识礼,属于开明士绅,完全没有重男轻女思想。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把她送到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1923年,张琴秋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上海爱国女校文科班。在这所学校,张琴秋与沈雁冰(著名作家茅盾)的妻子孔德沚成为同学。翌年,张琴秋考入上海大学,又与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成为同学。张琴秋经常参加杨之华她们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琴秋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随后,由杨之华介绍先入团,不久自动转为党员。
1925年11月,党组织决定派人到苏联学习革命的经验。张琴秋向组织申请,经过慎重考虑,党组织安排新婚不久的张琴秋、沈泽民夫妇与张闻天、王稼祥等一百多人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张琴秋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她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图书馆,每次都要丈夫来找,或者管理员来请,她才恋恋不舍地离开。1930年,学得满身本领的张琴秋与丈夫沈泽民秘密回到上海,积极投入到革命工作中。次年,党组织安排夫妻二人进入鄂豫皖苏区。
到了解放区的张琴秋被苏区军民的革命激情所感动,浑身充满无穷的力量,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初来乍到的她很快被任命为彭(湃)杨(殷)军事政治学校的政治部主任。每天晨曦初露,踏着军号的节奏,张琴秋准会第一个来到操场。她头戴八角帽,腰系武装带,打着绑腿,斜挂盒子枪,雄姿勃勃,英气逼人。红军里女战士不多,女指挥员就更少。张琴秋站在队伍最前面,虽然个子不算太高,但在男子汉的世界里依然引人注目。刚开始时,有些男兵瞧不起她这个“娘们”,觉得漂亮又不能代替打胜仗,大老爷们让一个女的指挥,感觉有点不得劲。张琴秋看在眼里,心知肚明。她明白,只有拿得出男人们信服的“硬货”,他们才会真正服你。很快,她就以标准的军人姿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雄辩的口才折服了大家。张琴秋是一个有心人,早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时,她便预见回国后可能带兵,所以在军事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不仅校内的队列训练非常认真,而且还同男人一样野外驻训演练,从摸爬滚打一直学到连、营、团的战术指挥。真可谓“学好文武艺,随时献国家”。
1932年秋,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突围西进。已担任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师长是后来成为共和国大将的王树声)的张琴秋随大部队转移。11月,部队翻越了巍巍秦岭,即将进入关中平原,此时,张琴秋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她出色的指挥能力得到大家认可。这也是土地革命时期乃至整个战争年代,妇女在军队中所担任的最高职务。年仅27岁的女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做事雷厉风行,风风火火。她全力投入到工作中,以报答组织的信任。
张琴秋对宣传工作非常重视,认为一条有力的标语,一个鼓劲的口号,胜似百万雄兵,具有无穷的杀伤力,可以瓦解敌人军心,摧毁敌人心理防线。她组织战地宣传队,组建了红四方面军剧团,给大都是童养媳出身的演员们上文化课,编写剧本。在带剧团慰问部队和伤病员时,张琴秋自己也登台演出,还教姑娘们跳苏联海军舞、乌克兰舞。在她的领导下,宣传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条不紊。
如何把宣传工作做深做实,真正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张琴秋可费了一番工夫。上任不久,当发现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属于喀斯特地形,山高、林密、石多时,她在这些天然的石头上做起了文章,拓展独具特色的宣传形式——发动各地党组织,组织书写队、錾字队,在群山之巅、道路两旁、关隘渡口、村民院落等处的石崖、石墙、石碑、石柱、石坊上錾刻言简意赅、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乡土味浓的石刻标语。如“列宁万岁!”“争取苏维埃中国”、“军民合作!”“平分土地”、“实行*主义”,用来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石刻标语在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打击敌人,战胜敌人,保卫苏区的伟大斗争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赤化全川”这幅标语是影响最大的,红军錾字队披星戴月,精心刻錾,历时两月方才完工。单字高5.9米,宽4.9米,笔画道里能卧下一个人,整个字幅面积为300平方米,离地面15米,石刻雄踞山崖之巅,远隔数十里字迹一目了然。从此,“赤化全川”便闻名遐迩,妇孺皆知,深入民心。
在广大指战员的浴血奋战下,红军以势如破竹之势挺进川北,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革命形势有了很大的好转。正当形势朝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张国焘野心膨胀,开始清除异己,进行大规模的“肃反”运动,陆续将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曾中生、余笃三、旷继勋等人杀害。一天,张国焘难得一副笑脸地找到张琴秋。无事献殷勤,非奸即坏,张琴秋提高了警惕。果不其然,张国焘软硬兼施,要她揭发曾中生等人的“右派”活动。张琴秋实事求是、态度强硬。张国焘恼羞成怒,一气之下撤了张琴秋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职务,派她到红江县(今通江的涪阳坝)担任县委书记。她也成为川陕苏区第一位女县委书记。上任后,她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红江县在张琴秋的领导下,各项工作都名列苏区前茅,被省苏区评为模范县。她亲自创办了川陕苏区第一张报纸《川北穷人》,后来该报改为省委机关报。
1933年夏,张琴秋从红江县委调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当部队离开通江、巴中、南江一带北上时,张琴秋带领500名女战士,担任护送300名红军伤员的任务。在走到苦草坝附近时,她们遭到了军阀田颂尧一个团的袭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她指挥战士们沉着应战,打得敌军晕头转向,敌人还误认为是遇上了红军主力。张琴秋抓紧时机,向敌人展开强有力的政治攻势,组织大家向川军士兵喊话。川军士兵们纷纷调转枪口,产生哗变,将川军营以上军官们捆了起来,投降了红军。捷报很快传遍了红四方面军和根据地。从此,“五百农妇缴一团白军的枪”,及“女将军张琴秋指挥如神”的故事在根据地广为传颂。
张琴秋多才多艺是出了名的。在通江县县城东北50公里处的王坪村,有一座最大的红军烈士墓群——王坪烈士陵园。这个陵园掩埋了7800多位红军伤病员的忠骨。那是1934年7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缅怀那些为创建和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而牺牲的广大红军烈士,决定在王坪总医院修建红军烈士墓,并树碑纪念。纪念碑由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亲自设计、绘制图案并书写碑文。碑身正面镌刻镰刀锤头图案,正中刻碑文:“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两旁刻有联句,上联“为工农而牺牲”,下联“是革命的先驱”,横批“万世光荣”。碑身四周浮雕手枪、步枪、红星、麦穗、葵花等图案。墓碑两侧各竖石雕迫击炮一门。该碑字体刚劲、工秀,从文言陈述到图案设计再到整体布局,无不透露出强烈的战斗色彩和革命特征,堪称融思想性与艺术性、历史性与时代性于一体的完美杰作。
1935年春天,张琴秋与部队一道离开了战斗生活近3年的川陕苏区,踏上了悲壮的漫漫长征路。
作者:
喜多多
时间:
2010-1-20 09:40
来自网络
欢迎光临 110互动论坛 (http://bbs.110.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