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孔子是否赞成殉葬?
[打印本页]
作者:
听听海
时间:
2010-1-27 11:32
标题:
孔子是否赞成殉葬?
孔子是否赞成殉葬?
有一位网友想让我说说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理解,原因是他看到郑渊洁先生的一篇文章。郑渊洁的这篇文章对这句话的态度比较暧昧,他首先从字面上解释,认为孔子看待用假人代替真人殉葬,是“坏了老规矩”,进而诅咒第一个这么做的人“断子绝孙”。但是,郑渊洁又说,维护殉葬老规矩会影响孔子的形象,从感情上无法接受“孔圣人坚持活人陪葬制度”,因此,郑渊洁在文中写道:“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他不会希望别人的孩子去陪葬”。本来,文章写到这里,郑先生的意思应该很清楚了,那就是他不认为孔子提倡殉葬。但是,郑渊洁先生在后面又写了一段话:“经过痛定思痛的分析判断,笔者认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原意应该是咒骂第一个用佣代替活人陪葬的人,但笔者实在不愿意这样想孔子,于是索性大哭一场,不了了之”。我之所以说郑渊洁的这篇文章态度暧昧,也正在此。他似乎认为用文字解释上看,孔子是提倡殉葬的,他只是“从感情上”无法接受,只好大哭着不了了之。
这个话题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之所以最近又出现,应该与正在上映的电影《孔子》有关。我还没看过这部电影,但从介绍上看,电影《孔子》里确实有活人殉葬的情节。导演胡玫说,电影里的殉葬情节是用来反衬孔子的“仁爱”。因此,根据导演的这个说法,我想电影里对此问题的态度应该是孔子反对殉葬。电影里的这个态度基本正确,符合孔子的原意,但偏偏有人不愿接受这样的解释。除了郑渊洁先生暧昧不清的态度外,还有人明确表示,孔子就是提倡恢复奴隶制度下的殉葬。当然,证据也是这句话,就看怎么解释。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与梁惠王对话时引用的孔子的话。我们先说“始作俑者”。抛开今天成语字典上的解释,“始作俑者”的意思就是第一个做假人(木佣、陶俑等)的人,这个假人特指是用来陪葬的。那么,孔子到底是说用假人和真人陪葬都不好?还是说用假人不好,用真人才好?联系《孟子-梁惠王上》上下文的意思,我们看到,孟子全篇的意思都在劝诫梁惠王要爱护百姓、体恤百姓。在这样一个主题下,孟子怎么可能把孔子说“用真人陪葬比假人陪葬好”这样的话来说服梁惠王要爱民、恤民?因此,孟子既然在这里引用孔子的这句话,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只能是反对用真人和假人来陪葬。之所以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产生歧义,一是因为断章取义,把这句话脱离上下文孤立来看;二是因为某种意识形态观念先入为主地认定孔子就是虚伪,由此而歪曲孔子的原意。
东汉学者赵歧对这句话解释说,最初先有人作俑陪葬,后来发展出活人殉葬,因此,孔子指责“始作俑者”是反对一切活人假人陪葬。现在有人指出,考古学上的证据似乎相反,比方说,在秦始皇兵马俑之前,就有活人殉葬的考古发现。因而,清朝以后有人指出,赵歧的解释没有道理。我觉得对赵歧的解释不能太绝对。虽然活人殉葬的考古发现可以上推到商朝,但是,真正用佣陪葬起源于何时,并没有定论。也许人类远古时期,就是从假人陪葬开始的。因此,对于赵歧的解释,我觉得可以存疑,不必彻底否定。另一种解释认为,活人殉葬制度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式微,主要只存于某些地位高的贵族,作俑陪葬渐渐开始替代活人殉葬,并在普通人中流行。因此,孔子的意思应该是,活人殉葬已经逐渐被淘汰,又搞出假人陪葬,这个坏风气换了一种方式流行,也不好。我觉得,这种解释也有道理。总体上说,出于孔子提倡“仁爱”的一贯主张,他必然是反对殉葬的,像他这样的思想家,不可能在自己的重大观念上自相矛盾。
再说“其无后乎”。把“其无后乎”解释为“断子绝孙”,可能与毛岸英牺牲后,传说毛泽东同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那个对话有关。我觉得,这种解释也是想当然。“其无后乎”是一个反问句,把它解释为“断子绝孙”,一是随意的引申,二是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事实上,“其无后乎”并不是骂人断子绝孙,而是要求关心活人。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主张厚葬,墨子为此还批评儒家。其实,孔子是主张薄葬的。厚葬、薄葬有什么区别?看看秦始皇的兵马俑就知道了。厚葬要浪费很多财富,因此,孔子对于“始作俑者”的反对,也是因为它精雕细琢,做得太像真人,必然要消耗很多时间和财富,如此一来,财富就不能更多地留给活着的“后人”享用。换句话说,类似兵马俑那样的“世界奇迹”,其实是巨大的财富浪费,如果把那些财富用于改善百姓生活不好吗?尊祖祭祖关键在于诚心,孔子说孝最难的是“色难”,也就是要求“孝”真正要从内心出发,而不只是外在礼节上符合要求。孔子说,孝如果只是让老人吃饱,与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对待活着的老人如此,对待死去的亲人,孔子也同样认为内心真诚比消耗财富的厚葬更重要。孝是晚辈对长辈的义务,但是,它并不是单方面的。“父慈子孝”或“母慈子孝”的意思是说,孝敬和慈爱是相互的,如果把财富过多消耗在无谓的厚葬上,如何保障对下一代的慈爱?精神和物质不能对立。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懂得,孔子时时处处关心的都是每一个现实的人。
电影《孔子》还没有看,但是,电影能够引发大家对孔子的关注,让现代人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孔子、探讨孔子思想的真谛,我觉得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至于“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如何解释,电影里不可能像写文章一样仔细讨论,但是,我从导演对此的阐述看,电影《孔子》对这句话的理解,基本还是正确的。
作者信息:127TV原创,更多美妙文章请搜索“电视购物联盟官方网”。欢迎免费转载博主各原创文章,请保留作者信息,谢谢合作!
欢迎光临 110互动论坛 (http://bbs.110.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