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学生该不该给祖国百年
[打印本页]
作者:
yukyhxs
时间:
2010-1-27 14:01
标题:
学生该不该给祖国百年
公权发起的社会运动支撑不起民俗
教育部1月15日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过年与拜年,属于民俗,其生命力与文化价值也在民间。
民俗,意味着是私人生活领域,彰显的是家庭价值和亲情,与公权力无涉。在公民社会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应有分际,各守其分。公权力能够把公共领域组织好、管理好就算尽了本分。至于过年与拜年,其所以能够持续千百年,生命力就在于其民俗本质。如果它不是风俗,红头文件发一百个也不会有用。
春节,人们把情感投射到国家身上不是没有可能。以前,有些人家的中堂上写有“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建立共和之后,有人把“君”字用“国”字替代了。在这里,国家也承受了国民的崇拜与爱戴。但“天地国亲师”是一个共生结构,把天、地、国之类东西单独拿出来,失去了“亲”这样一种东西,民俗也就难以为继,给“国”拜年也无从谈起。给祖国拜年,按教育部指示的“六拜”,实际上抽空了个人情感内容,把拜年变成“大公无私”,民俗也就成了伪民俗。
就中国传统伦理而言,“亲情”是一种核心价值,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把“家”放在“公”的基础位置。如果我们避开拜年“亲情”的核心内容,把家与国截然分开,把“公”单独拎出来,其实是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一来就违反了中国传统伦理,而给父母、师长拜年,又根本无需提倡。教育部是公权力,提倡给祖国拜年,而拜年却是一个民俗问题,这就先天注定了它有违传统伦理,又似乎叠床架屋,难免吃力不讨好。
【推荐理由】作者的辨析温柔,透着以理服人的敦厚。如果教育部发通知的时候,内部能有这样的讨论,或许“通知”就会变成“倡议”,“倡议”两字既能反映教育部对“国家”情感之殷切,而又职分相当。毕竟,如果各地的学校真当政令执行,组织学生们完成一下作业,“爱国”之前难免凭空多了个“被”字,就反为不美了。
欢迎光临 110互动论坛 (http://bbs.110.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