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毛泽东离家(一) [打印本页]

作者: 茶丸星    时间: 2010-3-9 14:06     标题: 毛泽东离家(一)

公    示

  鉴于外界对于杨开慧之死的公论并不真实,杨开慧的后人们(包括非杨开慧亲生而由杨开慧养大的、实际是毛泽东与贺自珍的后人们)决意要在此篇文章发表三年之后在杨开慧的真正的墓地立起有她姓名的墓碑,现予以公示。那些不真实源于当时国民党当局对于毛泽东的恐吓,毛泽东借用这些恐吓的消息予以发挥,把他的亲人们隐藏起来。但是长期的不真实就变成了谎言。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1] 古代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近代有毛泽东出了家门而不归的实事。本文的一些事实毛泽东一生都从未透露,确实他要把这些信息带进坟墓而不被人们知晓的。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后人们自然无权力、无时机、无能力透露,致使谎言充斥。这些当事人又相继去世,使得人证相继消失。最近20年来,现代科学的发展使DNA技术能够鉴别血亲的真伪,才使毛的后人们有勇气和信心来澄清真伪的义务,不然的话他们也要把这些信息带入火葬场。
  那些人和事已经过去了70年以上,老百姓听惯了那些人和事的说道,从出生那天起已经形成了那些人和事的按着心理学的说法的“动力定型”,重新建立起新的“动力定型”反而觉得十分别扭。再者,那些说法已经形成了个别人的利益,他们要进行殊死反抗。我是准备在这件事上准备碰个头破血流的,以至于付出自己的生命。老实说,这些事实再过75年,会自然变得清楚的,本篇只不过使时间减少了一半。
  科学家们要证实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就要观察光线在引力场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只有在日蚀的时候才能观测到。当代物理学家霍金说过,物质一旦落入黑洞被撕碎……物质的信息绝不会彻底地消失。所以获得信息和保持信息,需要有人处在特殊的社会角度和经历独特的生活体验。
  希望读过此篇文章的读者相互转告。社会各界、有关血亲和相关人员如果有异议,可以口诛笔伐,甚至可以聘请法医,上告法院。
《毛泽东离家》作者 2010年春

目    录
  第一章 武装斗争之前的准备,毛泽东把大女儿送给别人抚养
  第二章 被解除军权,毛泽东趁机回去转移全家
  第三章 长征前夕,预料苏区又要沦陷,毛泽东再次探家
  第四章 长征开始,毛泽东求其弟把他的儿子抱给杨开慧抚养
  第五章 毛泽东最终离开了杨开慧,杨开慧是怎样生活下来的
  第六章 由于毛泽东早年的精心策划,多年后杨开慧终于与大女儿团聚
  第七章 为了获得斯大林的支持,毛泽东认了别人的儿子为自己的亲生儿子
  第八章 毛泽民的牺牲信息真实可信,而杨开慧毛泽覃的牺牲资料苍白无力
  第九章 毛泽东默认谎言是真实的,但是他的行为证明谎言就是谎言



    第一章 武装斗争之前的准备,毛泽东把大女儿送给别人抚养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开始屠杀*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它是中国大革命由胜利到失败的转折点。4月28日,李大钊同另外19人在北京被以“和苏俄里通外国”为罪名绞刑处决,时年38岁。长沙发生 “马日事变”后,湖南处在白色恐怖下。至六月底,工会农协干部及国民党左派被杀者五百人以上,*员已经无法立足。
  其时毛泽东有三种对策:第一就是跟随这些人不管干什么,凭他的才干,对于他和他的家庭也能挣个盆满钵溢;第二,跟*和国民党都脱离关系,重新去教书,对于他和他的家庭也能丰衣足食;第三,就是他后来走的路,扯旗造反。就在那年春天,毛泽东以愤懑和迷茫的心情写下了《黄鹤楼》诗词一首:
    菩萨蛮 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里“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是指长江水道和京广铁路,是中国的铁路与水路交通动脉。毛泽东在这个十字交通线上,注意了特别的地方——安庆。首先,他从未在这里活动过,不会引起国民党高层的注意。第二,这里交通方便,联通大半个中国,北至天津、大连,南至福建、广州,西到重庆,东到上海。要实施第二第三种对策,毛泽东就要考虑把他的家眷,甚至他自己隐藏起来。安庆是一个城市,纵深一点的农村,即安庆向北一些距离就是隐藏的最好地点。假如秋收起义在向井冈山转移中,没有一个人愿意跟着走怎么办?假如国民党真的把*镇压了下去,毛泽东自己又怎么办?作为后来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毛泽东却要考虑这些。
  毛泽东是个多产的父亲,这在以后的贺自珍那里是个验证。贺自珍跟随毛泽东十年,怀了十次孕,生下六个孩子。按说哺乳期的妇女是不怀孕的,也许是杨开慧生下孩子以后没有什么奶水,所以就一年一个的为毛泽东生育。除了1924年没有生育以外,年年都要生下一个孩子。那时候,全世界都没有计划生育这个概念。其实杨开慧的生育密度不少于贺自珍,她也一生为毛泽东生育了六个孩子,其中第三、第四胎都是女儿。大女儿是1925年3月9日出生(即农历2月15日)。到了1927年,毛泽东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五个孩子对于杨开慧来说根本就忙不过来,那两年两个女儿经常花钱请别人照看。中国农村是重男轻女的,毛泽东也不例外。三个儿子由杨开慧自己亲自照看,甚至请来保姆陈玉英帮忙。所以,常有革命党人来到毛泽东的临时住所,发现毛泽东只有三个孩子。
  毛泽东曾说过;“两个拳师相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后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部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这一年的夏天,毛泽东做了一件事,这件事的意义重大,因为这件事关系到毛泽东本人和他的家人的后退和安全问题。毛泽东要把他的大女儿送给别人抚养。要把女儿送到哪里?毛泽东并不是随便送的,他要考虑将来是否能团聚的问题,他要考虑一家人后退的问题,他甚至要考虑如果革命不成一家子怎样活下去的问题。毛泽东发现了长江边上安徽省的安庆,他要把大女儿送往安庆,当然不是安庆市内,而是安庆向北100里纵深的桐城县城南沿着安庆至合肥公路两旁的乡村。毛泽东一来是把大女儿送给这里的一户人家,二来也为一家人后退找一个地方,就是后退之前先看一看、探探路。毛泽东要先看看那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也就是要建立那一片地区的的感性认识。毛泽东带着队伍上井冈山都没有个人亲自先去井冈山探探路,而为了一家人的安全他要先来到这里探探路,可见毛泽东对于家庭的重视。只有后方安定了,毛泽东在前方才能安心。毛泽东在这里没有亲人,他要找一户人家,要求这家人结婚几年还没有孩子,他们盼着有孩子但是现实没有孩子,只有这样的家庭才能比较疼爱他的女儿。后来验证毛泽东选的地方很好,日本鬼子占领了安庆至合肥的公路,由于兵力有限,在这一带没有展开,所以当地受到日本兵的伤害比较少。由于毛泽东要为*创建武装,要长期离开这个家庭,家里的生活状况就要一落千丈。由原来的政府高级职员水准降低到农村的贫雇农水准。他的定位还是准确的。
  毛泽东带着大女儿从武汉出发,坐轮船来到了安庆,又搭车向北顺着安庆到合肥的公路(现在的206国道)来到了桐城县的新安渡(现在的新安镇)下了车。他抱着孩子向西走去,一路上一个一个村庄的打听有没有那样的家庭,如果这个村庄没有合适的家庭,他就继续向西走到下一个村庄。走了将近两三个小时,终于在A村[2] 找到了一户人家,这家人结婚有几年了,还没有生育。毛泽东向这家夫妇说,他的家遭了难,养不起这个孩子了,如果他们有好心就收下这个孩子。这对夫妇由于盼孩子心切就收下了这个孩子,毛泽东向这家夫妇通报了孩子的出生日期,临走时给了他们一些银圆。这家人生活条件还比较殷实,当时还没有孩子,只是在抱养毛泽东的孩子之后,第二年生了一个男孩。毛泽东的大女儿就在这个家庭做起了童养媳。
  据大女儿回忆说,后来她的养父母和街坊邻居告诉她,抱她来的人从转身离开这里起,淌了一路的眼泪。也就是说,把大女儿送给别人的毛泽东,是流着眼泪离开的,是刻骨铭心的,是终身不忘的,但也是从未对外人提起的。后来,毛泽东把孩子抱给别人抚养,就再也没有人看见他流眼泪了。他已经心痛得麻木了。
  之后,毛泽东参加了“八七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会议结束后,毛泽东立即回到湖南,和杨开慧及家人见面,嘱咐要注意隐蔽,他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回来,安排他们转移。由于秋收起义任务紧迫,毛泽东就匆忙出发,奔走于湖南各地。
  秋收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说是空前的,是因为这次起义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领导的,之后又吸纳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各级起义的武装力量,是中国*掌握武装力量走向胜利的起点。说是绝后的,以后无论国内国外在农村边远地区都不回有成功的起义,因为现代科技已经使这类起义不会成功。
  从来外界都认为,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前没有为家庭做什么,临分别时嘱咐杨开慧坚持地下斗争,就匆匆告别了杨开慧,拉着队伍上了井冈山。这种说法即不符合实际,也不符合人情。


    第二章 被解除军权,毛泽东趁机回去转移全家


  1929年年初,毛泽东、朱德和陈毅在开辟新的根据地途中,朱德的妻子伍若兰被俘,敌人杀害了她,并且将她的首级挂在长沙的城门上示众。杨开慧就住在离长沙不远的板仓,这件事不会不触动毛泽东,而且他是极为吸取教训的人,不会愚蠢得一年之后再让敌人抓住杨开慧。
  自从毛泽东离开了杨开慧,举行了秋收起义和进军井冈山,其实他也时刻不忘杨开慧,那究竟是两口子辛辛苦苦经营了五年的家呀!每天清晨一睁眼或者稍微一有空闲,家里的景象就会浮现在眼前。他们究竟现在怎样了,他们还盼着自己的消息呢。只有紧张的战斗和繁忙的工作才能使他得以摆脱这种思念。《中国青年报》曾登载井冈山一户人家的文章,1928年的春节毛泽东就是在他家度过的。可想而知,毛泽东过春节的心情是多么的痛苦,他会想到远方的妻子和孩子们由于他的缺席也是在寂寞和思念中度过,看着别的家庭亲人团聚,热热闹闹,有吃有喝,走亲访友,烟花爆竹,喜气洋洋,怎能不难过呢?
  杨开慧也是一样非常惦念毛泽东,1982年在杨开慧旧居发现了杨开慧的手稿,其中有一些从未公开发表。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念我远方人,复及数良朋。
  心怀长郁郁,何日复生逢?
  至此,一个29岁的年轻女子最真实最感性的模样,她的豪情与柔肠,才跃然眼前———
  给一弟(杨开明———编者注)的信1929年3月
  ……
  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唉!他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扰得我非常厉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的闹了一晚。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托付你们。
  《6岁到28岁自述》节录1929年6月
  ……
  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恋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的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不过,我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因为我不要女人家的被动爱,我虽然爱他,却决不表示……我早已决定独身一世的)一直到他有许多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
  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在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那时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命运。
  ……
  毛泽东一直在寻找着机会,回家转移家属。党史文件是这样描述的:
  6月22日,龙岩城内,红四军第七次党的代表大会召开了。会议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取消临时军委的决定,但争论的问题仍未解决。经过一天多的争论,大会通过了由陈毅起草的“七大”决议案。
  这份决议案或许是出于停止争论、加强团结的愿望,“毛泽东同志予以严重警告,朱德同志予以书面警告”,“至于朱、毛去留问题,由中央处置。在中央未作决定以前,仍留任前委委员。”
  大会最后改选前委,陈毅当选为前委书记。
  这是陈毅所未料到的结果,也是毛泽东未曾想到的。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自下而上的落选。虽仍为前委委员,但落选了中央任命的前委书记。作为红四军的缔造者和最高指挥者,因为探索真理,一时不被人理解而失去了对它的指挥权,这对毛泽东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会后,时在“病”中的毛泽东带着已有三个月身孕的妻子贺自珍等一行6人黯然离开红四军,以红四军前委特派员身分到闽西特委指导地方工作。
  1929年下半年毛泽东大病一场,外界没有了毛泽东的消息。他仿佛在红军中消失了。国民党的报纸甚至发了一个号外,称“匪首”毛泽东被“击毙”于山中。
  毛泽东就是这样,不是军队指挥者,就不跟随军队行动。军队不用他领导了,他打起了回家看看的主意。
  他有两个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都在红军队伍中,自然兄弟之间的话题就比较信任一些,可以谈一谈家属问题。他们可以交流如何选择哪条道路进出红区,弟弟如何帮助哥哥应付他这段暂时离开的问题等等。当然这件事情不能让贺自珍知道,最好除了亲兄弟之外,无人知晓。这在当时是可能的,因为毛泽东在那时还不是红区和*的最高领导,只是一个中上层领导,再说人一被罢官,就会门可罗雀了,贺自珍可以去读书,警卫可以放假。
  经过几天的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准备,归心似箭的他终于踏上了回家之路。那究竟也是充满风险艰辛和不堪回首的路呀!不过,没关系,陈毅能从红区出入上海,毛泽东自然也能回家再归来。毛泽东回家不仅要看一看家人活得怎样,再就是要转变家人的生活状况,不要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从古至今,探亲访友是亲自操作而且是别人不可替代的。
  毛泽东既然要做中华民国“最大的罪犯”,他就有逃脱被抓捕的方法。最近,我们不断看到很多罪犯异地改名换姓谋生的方法。很多人居然躲过了几十年的追捕,存活了下来。毛泽东对于中国农村非常熟悉,那时即没有现代的科技通讯工具、管理手段。国民党内各派军阀互相之间大打内战,根本就没有精力对于户籍有很好地管理。国民党只有那个保甲制。毛泽东不会不想到这个办法。要采取这个办法,杨开慧就要痛下决心从此断绝和所有相熟相知人的联系,改名换姓异地谋生。
  毛泽东回家之后,一家人自是惊喜。可是当下毛泽东就提出了当天离开这个家的主意。没有和任何人道别,毛泽东回家后只休息了片刻,就匆匆收拾家当,永别了这个地方。除了两个大人和四个孩子,没有什么可带的,带多了行动不便,也不能丝毫不带,究竟还要生活。
  就像几百年前他的祖先毛太华一样,毛泽东带领全家又一次秘密大迁徙。经过两三天的行程到了安庆北方的桐城县地界,与上次送大女儿不同的是,沿着安庆到合肥的公路向东走,终于找到了桐城县金神墩(现在的金神镇)Z村[2],毛泽东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于是,他就哀求这个村的一个大户说,自己家发了大水,冲得一无所有,租你的地方住下。过去的房子是用土坯和稻草、几根木料搭建起来的,只要村里无人反对,几天就可以搭一所房子,家就可以安顿了。
  毛泽东回家的第三件事就是减轻家庭负担,安排两个大孩子去给人家帮工,比如放牛,自食其力。1926年生的孩子是个女孩,又找了户邻村的人家,给人家做了童养媳。这样,杨开慧可以照料孩子并且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就是女儿也不是太远,不会孤独。虽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撕裂心肝一样痛心,不这样做又等于等着饿死。当抱着女儿向着婆家走去的时候,女儿不懂事也自然不乐意,又哭又闹,毛泽东和杨开慧自然痛苦不堪,双双落泪。
  一晃二十多天就过去了,毛泽东要归队了,夫妻间又是说不尽的千叮咛万嘱咐。杨开慧送了一程又一程,双方挥泪而别。
  毛泽东此后向别人说,“七八九月,大病三月”。毛泽东此次回家,一共用了两个多月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毛泽东此行于三地之间——直线距离三千里——是秘密的,至今无人知晓,就连著名的逄先知先生著的《毛泽东年谱》在这一段时间也是空白。从长沙到桐城肯定是乘坐交通工具的,因为要拖儿带女;至于那两段行程,是走水路坐轮船还是徒步走近路,那就不得而知了。
  从那时起,杨开慧再也没有回娘家看望母亲和哥哥,永远地诀别了那个熟悉的环境,永别了同志、同学和亲戚朋友。她也永远没有了*党员的党籍,甚至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姓名权和声誉权。付出的代价是何等高昂!凭着对毛泽东的爱和对毛泽东事业的支持,杨开慧以一个女性的羸弱的身躯,支撑着这个家。这也是毛泽东最需要的。杨开慧曾经说过:“我觉得我在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但是,她也没有同毛泽东生活几年,她的后半生倒是同他的孩子生活在一起。
  毛泽东在1929年10月在采桑子《重阳》的词中写道: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诗就是在回来的路上吟成的,诗中包含着一种深重的岁月沧桑感。诗人的心情是那样的畅快,是呀!离开家两年,孩子们长大了,而全家人转移成功令毛泽东的心情无比的畅快。


    第三章 长征前夕,预料苏区又要沦陷,毛泽东再次探家


  1934年3-4月间,当毛泽东眼看着第五次反围剿不利,红军就要失去这块根据地的时候,毛泽东又想到了再次探望杨开慧的念头。因为他知道这块根据地早早晚晚要丢失,他和红军不知又要漂流到何地。这是一个最后时机,晚了就没有机会了。毛泽东以在农村调查为名,在根据地的几个县内转来转去就转出了根据地。
  当毛泽东到家的时候,除了发现孩子们长高了,又发现上次回家使得杨开慧怀孕并在次年六月又生一子,家里添丁了。他还知道家里人已经很熟悉村里的情况,也随村里大姓改了姓。甚至名字也改了。大家知道“出门矮三辈”,为了在这一带落脚,姓名的第二个字表明辈分的,整整矮了邻居一辈,同样岁数的人要向人家称呼叔叔婶婶。在他离开家的近五年间,他也省吃节用,加上过去的积蓄,买了半亩多地,还设法使两个较大的孩子在农闲时读了三年私塾,能认几百个字。听说村里有一个手艺人在上海做工此时正在家里,毛泽东就去拜访他。毛泽东给他一些银元,要求他能够接纳他的长子作他的徒弟。这个手艺人就答应了。不久,毛泽东的大儿子背着小包袱跟随这个手艺人去了上海。
  这次回家的最大收获就是为自己的家庭开拓了又一个生存空间。这是毛泽东最后一次回到这个地方。毛泽东第一次到安徽桐城,是把两岁的大女儿送人,第二次是带着全家转移到安徽桐城同时把三岁的二女儿送人,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是把大儿子送出去打工。每次回来都是为减轻杨开慧的生活负担,避免饿死在一起,同时也就把家拆得七零八落。关于这两次回家他一生也从未向任何人吐露过,因为在中国这个地界上,从古至今流行着一人有罪株连九族的习惯,所以他希望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歹而影响他的妻子和孩子们能够活在这个世上。
  同样在1934年夏季的另一首清平乐《会昌》中写道: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在这首词中,有毛泽东独自在乡村行走的描述,也深含着对岁月的留念。只是在词的下阕才把内容指向根据地。


    第四章 长征开始,毛泽东求其弟把他的儿子抱给杨开慧抚养


  毛泽东回到红区以后不久,在长征行将转移的前夕,毛泽东兄弟们知道只有毛泽覃不能参加此次转移。在这个关键时刻,三个兄弟聚在一起,议论毛泽覃在红军转移后干什么。毛泽东不可能让毛泽覃在这里继续斗争下去,如果那样,毛泽东就对不起死去的父母,也不符合毛泽东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精神。毛泽东说,是他领头参加革命的,如今闹得这样结果。他和二哥跟随部队生死未卜,毛泽覃跳出包围圈就自由了。毛泽东与贺自珍生的小毛已经快两周岁了,两年的生活已经使他和孩子建立了深厚的父子情,孩子成了他的心肝肺,他比贺自珍更舍不得小毛。他要求毛泽覃在不告诉任何人包括贺家人的情况下把小毛抱走,带给杨开慧抚养。当初1929年秋,毛泽东和杨开慧就是与杨家不辞而别的,打起秋收起义的大旗,给杨家制造了多少麻烦,怎么好意思去告别呢。再说到他乡隐姓埋名,就是要割断所有的联系,母女情,兄妹情,同志情等等都要割断,从此天涯海角,用不着你关心我的死活。如今,毛泽覃和小毛又是到他乡隐姓埋名。人生就是这样,辉煌时亲朋满座,落魄时各奔前程。世上有几个人经历过如此大起大落,所以也绝少有人领略过人生甘苦。
  杨开慧、毛泽覃到他乡隐姓埋名,连亲戚都不告诉,自然毛泽东也不必告诉他的同志们。毛泽覃按照大哥的吩咐,把小毛带到了。其时杨开慧与毛泽覃也有七年没有相见,杨开慧从毛泽覃那里得到很多情况,包括兄弟三个挨整的事情,他自己负伤的事情,……
  长征后的毛泽东已经担任了*的重要职务。已经没有精力和能力再来探望杨开慧,为了对孩子们和村里人有个交代,他设法带密信给小弟,让他想办法在嫂嫂家门口不远处埋上一口棺材,堆起坟头。杨开慧在坟前披麻戴孝地痛哭她的丈夫“死”了,当然她是哭得出来的,因为她知道这样做后,她的丈夫真的永远不会回来了。要不然,镇上的保甲长们总可以怀疑她的丈夫长期不归,是不是有什么“通共”行为,也要招惹麻烦。
  毛泽覃也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追捕的对象,所以不能回韶山、长沙等他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不过他跟随哥哥在外面闯荡了很多年,是一个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人。他认为嫂嫂住的村落太偏僻,所以他在安庆市长江对过的东至县落了脚。那里挨着长江,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他常常带着嫂嫂家的二孩子,做点儿买卖或者打打工,除了挣得他们自己的生活费用以外,把剩余的钱贴补给杨开慧,因为她那里孩子又多又小。在农村,无论解放前后,没有男人的家庭总是要多多少少受到外人欺负的,所以毛泽覃每年都来看看嫂嫂。
  北方的房子总是向南朝阳还需要院墙,而安庆那一带的房子朝向随便,也不讲究院墙。毛泽覃还学会了果树嫁接,在杨开慧的房子旁边种了几棵梨树和桃树,还移来了几棵枫树。几年后如果有人路过这里就可以看到,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茵茵,秋天硕果累累,好一派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五章 毛泽东最终离开了杨开慧,杨开慧是怎样生活下来的


  如果把1927至1949年的22年间分成三段,1927至1934年这第一个7年毛泽东回过两次家,家里还能过的去;1935至1942年这第二个7年是杨开慧一生最难过的日子,几乎就是生活在死亡线上,如果她死了这个家就散了,但是坚强的毅力使她活了过来,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三个孩子先后夭折了;1942至1949年这第三个7年,活过来的孩子都已经长大了,能够自觉分担家里的负担,日子比上一个7年好一点。
  秋收起义至长征之前,毛泽东虽然离开了杨开慧,但是还在经济上支撑着这个家庭。他保证了长子、次子读了三年私塾。虽然来到了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出钱为新家盖了一间多土坯稻草屋顶的房子,还买了半亩多地,能种下一斗的稻谷种子。那时候买卖土地,要请保人,还要立字据,按手印。也许是再也没钱了或者附近再也没有卖地的了,只有那么一点地。就是这么一点地,解放后划成分为贫农。如果没有自然灾害——旱灾、涝灾和虫灾,一年的收成只够一家人每天晚上喝上一顿稀粥。
  长征之后,毛泽东已经无暇顾及这个家庭。上面说的半亩地就是这家人生活的基础。毛泽覃和两个大孩子的帮忙对于这个家庭也是必不可少的。
  杨开慧的再一个经济来源就是纺线。金神墩镇离长江水道不远,任何人在镇上押上一些钱都可以拿回几两棉花,如果把棉花纺成线,而且粗细均匀质量合格,就可以赎回多一点的钱。一句话就是人家付给加工费。虽然加工费不多,只要长年累月干下来,总能给家里赚回点油、盐和火柴的钱,攒多了还能买回几尺老粗布,用锅底灰染一染,给孩子缝件衣服。在不要饭的日子,杨开慧从早纺到晚。
  杨开慧的第三个经济来源就是要饭。失去了毛泽东的家庭支柱,家里塌了半边。尤其是孩子们小的时候, 一年总要讨个两三个月的饭,遇上荒年,要饭的时间更长。在那些日子,她抱着小儿子,领着次小儿子,还要擓着装着碗筷的篮子,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从这个村子到那个村子,从这户住瓦房的门口到那家养狗的门洞前,她不断地地叫着好听的:“大爷爷,大奶奶”,给她的孩子几口饭吃。没有办法,在死亡面前,人是没有尊严的。同时在远方延安的毛泽东听着人们称呼他为“毛主席”自然十分受用。要饭也有失败的时候,那就只好在傍晚熬上一锅粥,撒上野菜和盐,凑合喝上一顿,然后全家人睡觉过完这一天。她知道只要坚持一天,孩子们就大一天。只要她不倒下,孩子们就能活下去,能多活一个就是一个。
  但是生活是残酷的。有一次,他带着两个较小的儿子出门要饭。那个1927年生的孩子待在家里由于感觉到冷,就把灶台下的火引着了。由于他年纪小,8、9岁的样子,还没有大人那样控制火的能力,结果烧伤了自己,差一点把房子引着了。不算严重的烧伤,在现在来说是很好治的,但是那时农村没有医生,没有药材,孩子受感染,发烧死了。杨开慧难过透了,哭了好几天。埋葬了孩子以后还要继续生活。不久又传来噩耗,那个抱给邻村做童养媳的二女儿也在人家死了。杨开慧又难过了好一阵子。次子到了十九岁这一年,有一次和毛泽覃在一起行走时,不幸落水受到惊吓,回来后夭折。不知道那是什么病,都说那是吓掉了魂,治不了只有等死。这次杨开慧更是难过地心碎,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死了。
  从长征开始到毛泽东执掌军队和党务一把手的这几年,也是杨开慧的孩子接二连三的相继死去的几年。毛泽东当时无暇顾及,过若干年后,他也许会打探到的。就是知道了,也只会眼泪往肚里流,打掉牙齿往肚里吞,不会在任何人前诉委屈的。
  毛泽覃离开红军队伍的时候,还不到30岁。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有可能再婚,有可能再次参加革命,但是他已经不能再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一个人掉了队,就会觉得没有面子去见熟悉的战友,就像一个学生旷课了几天再回来上课一样,就此失踪了就罢了。毛泽东可能也不同意他回去。上山容易下山难,取得政权时一家子死了好几口,丢掉政权时也许死的更多。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倒。解放前后,杨开慧和毛泽覃两家就来往越来越少了,后来就不来往了。


    第六章 由于毛泽东早年的精心策划,多年后杨开慧终于与大女儿团聚


  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了。这时杨开慧的家,老五已经是十五周岁,老六是十三周岁。这年岁末老大从上海回来的时候,杨开慧动员老大把老五带出去学徒,自己养活自己。这样家里只剩下了小儿子和杨开慧自己。但是老人惦记起自己的大女儿,如果活着的话这时的大女儿已经21岁了。她回忆起了毛泽东向她叙述的大女儿去的村庄的名称。从此,杨开慧对凡是从村里出发或者外村来路过这里向西边的、从西边来的又要回到西边的人,无论是做买卖的、串亲戚的、回娘家的、挑柴送货的,但凡路过新安渡镇A村的,她都要求带话到A村,她有个女儿从小给A村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如果还在的话,告诉她她还有个妈妈在东边金神墩镇Z村,让她回来看看妈妈。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女儿虽然没有直接听到带话人的陈述,也间接听到了,她那个村子的几户人家都是一个姓,只有她一个是外姓人,所以传话人所说的女儿就是她。从小她只知道养父母,不知道亲生父母。大女儿在1946年生了第一个儿子,已经做了妈妈。也就是说毛泽东在1946年已经升级做了老爷了,但是他那里哪有闲心打听这个偏僻地区大女儿的情况。第二年也就是1947年夏天,大女儿勇敢地踏出家门开始了寻找妈妈的路。她一路走着一路问着,终于来到了Z村,来到了母亲的屋前。母亲也走出了屋门,她们彼此在互相辨认。女儿问,人家告诉她她有个妈妈在这个村子,这位老妈妈是不是?母亲问女儿是从哪里来的,女儿答道从A村。母亲又问她哪年哪月哪日出生,女儿报出了她的生日。母亲又问女儿几岁抱过去的?女儿说是两岁。母女俩又对视了片刻,猛然间母女互相抱头痛哭,女儿一边哭一边不停地叫着妈妈。因为她不记得自己叫过妈妈,叫妈妈的感觉真好!失散整整二十年了,母亲思念女儿,女儿想念家,终于有了今天母女团圆之日。女儿一边哭一边撒娇的说,你们把我送的那么远,还不如把我从小就把我撴死。她哪里知道A村和Z村只有三十几里路,而从湖南到安徽又是多远哪?母亲不想让女儿从小背上那样重的精神负担,也就不告诉她这些,只是哭泣。女儿第二个想知道的就是自己的父亲,当她问起的时候,母亲只得指了指门前不远的一个坟头,告诉她她的父亲不在了,埋在那里。女儿问起她有几个兄弟姐妹,母亲如实告诉她,她的大哥带着她的二弟在外面打工,只有小弟在家,现在打柴去了,一会儿就能见到。母亲还告诉女儿,她的二哥和大弟没有养大,已经不在世了,还有个妹妹抱给邻村的一户人家做童养媳,现在也不在世了。这次母女相认能够发生都是多年前毛泽东在临走之前的精心策划,才有了二十年后的一家人的小团聚。从此女儿有了娘家,可以常来走走;母亲也有了唯一的一户亲戚,过个一年两载去看一看女儿。
  1949年解放的时候,长子的确带出了四子都在上海生活,此时都未婚,也就是说杨开慧有两儿一女留存于世。“小毛”也由杨开慧养大。此后,他们都经杨开慧之手成了亲。农村人一过60岁,无论南方北方,都要由自己的儿子给准备寿材。毛泽东的父母都没有活过55岁。毛泽东在60岁的前夕,两个在上海做工的儿子以援建首都的名义与其他同乘火车的10名技术工人于1953年11月15日到达北京。他们的公司总部离毛泽东的住地都不超过5公里,但是谁会注意两名普通工人到北京。毛泽东希望有亲生儿子在北京,只是希望他真有个三长两短,有儿子去看他的坟墓。
  农历丙辰年9月初九,杨开慧逝世,临终前一天还能自己行走在外面晒太阳,临终时没有多少痛苦,也没有连累儿女。也就是说,她的逝世比毛泽东晚。虽然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都有高级保健医生,药品供应也是一流的,天意是一位住在农村曾经吃糠咽菜的老太太却其后而去。




欢迎光临 110互动论坛 (http://bbs.110.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