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军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传承
[打印本页]
作者:
许闻
时间:
2010-4-3 17:38
标题:
中国军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传承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人民解放军中非常流行的一句口号,它反映了我军战士为了胜利而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这一口号通常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一起联用,成为政治动员、鼓舞士气的流行话语。然而,这句蜚声军营内外的誓言是如何产生和唱响的呢?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如何传承的,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川藏线上筑路的解放军战士首先喊出
1952年4月,为了修筑长达2400多公里的川藏公路,在汉藏人民间架起一条“金色飘带”,遵照毛泽东“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历尽艰险由四川徒步进军到拉萨的十八军又迅速投入到筑路的艰苦奋战中。
在高寒缺氧、山崩地裂的二郎山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石岩地段大多是变质岩和花岗岩,坚硬难攻;土夹石地段,水土流失严重,经常山崩地裂,形成塌方淤泥。山上还有一片片的稀泥,短的有几百米,长的有十几里,一米多深,汽车陷进去,轮子乱打转,就是开不走。1950年4月,参加修路的部队开上了二郎山。这些部队战士从中原一直打到大西南,打仗是行家,修路却是门外汉。由于没有筑修机械,战士们只能用铁锹、十字镐挖地,用木棍撬石,用树枝编筐背土,用铁锤砸碎巨石。不少同志手上磨起泡,虎口震裂流血,仍起早贪黑地坚持修路。由于运输补给线漫长和分裂主义分子制造困难,有时大家每天只吃4两豌豆,仍坚持8小时甚至10小时的强劳动。粮食不够就挖野菜充饥。仅155团一年就挖了野菜几十万斤。当时155团政委为乔学亭,参谋长为刘广桐。据他们回忆,当时,部队担负了全部险要地段的施工任务,条件十分艰苦,先要战胜高山缺氧。在海拔4976米的米拉山施工时,山上怪石嶙峋,犬牙交错,空气稀薄。内地正是酷暑,而米拉山上还飘着雪花。六七级的大风夹着沙石腾空而起,连睡觉也不平静。有一次,一夜大雪,压垮了37顶帐篷,大家只好在半夜起来收拾住处。缺氧使大家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再加上修路劳动量大,不少人患了高山不适应症,脸上发烧,心跳加快,一般每分钟心跳都在100-120次;血压比在平地高30-40毫米水银柱。有人甚至鼻孔出血,头痛难忍。但干部战士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在驻地附近的山坡上,用各色石子镶嵌了“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等大字标语,并以行动实践着这些口号。
在伸手能摸天的雀儿山上,冰川矗立,巍峨的雪峰闻名于世。它的藏名叫“措拉”,意为形如巨鸟羽翼。这座山海拔5300米,人称生命禁区,是横在康藏公路上海拔最高的山。当地藏胞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登上雀儿山,伸手能摸天;一步三喘气,风雪迷漫漫;深沟峻岭多,断崖峭壁连;要想过山去,真是难!难!难!”过山都这般困难,要在山上修一条公路的难度更是可以想见。雀儿山山高壁峭,怪石嶙峋。修公路遇到峭壁就要拦腰凿路,遇到石咀就要当头截劈,开出通道,开石方的工程非常艰巨。在那些无法攀登和无法立足的地方,战士们在腰间拴上一根绳子,把它系在山顶的钢钎上,悬空进行作业--撬石,打眼,放炮。每天山峦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飞石像流弹一样在空中呼啸,砸下来的石头跌入深谷激流,溅起的水柱足有一两丈高。雀儿山上还有几处被称作“橡皮路”的沼泽、流沙地带,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可踩下去一脚一个水窝,甚至半截身子会陷进去,好久拔不出来。时值隆冬,地面被冻成一个个铁疙瘩,挖不动炸不开,弄得大家憋了一肚子火。施工过程中,冰渣、树枝、碎石像尖刀穿透战士们的鞋袜,在他们脚上、手上割出一道道血口,鼓胀胀地像充满了气,一会痛一会痒。炮班班长张福林带领全班战士清理爆炸后的石头时,山上的泥石突然松动,一块两米见方的巨石呼啸而下,砸在他的腰部和右腿上。他的下半身血肉模糊,不忍目睹。鲜血喷涌而出,把洁白的冰雪染得彤红。当张福林从昏迷中醒来时,尽管脸色蜡黄,直流虚汗,但他既没有喊叫也没有呻吟。卫生员要给他注射一支强心针,他坚决地摇摇头拒绝道:“我已经不行了,给国家节约一针药吧!”大家在检点张福林遗物时,在他的挎包里发现了5包菜籽和一本日记。那5包菜籽是他在四川用自己的津贴买的,他本想亲自在西藏高原播下种子,让藏胞们尝尝新鲜蔬菜的滋味。他在日记里写到:要把幸福的种子,撒在西藏高原,生根、开花、结果。是的,有了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不怕牺牲的解放军战士,不管多大的困难,都挡不住康藏公路像游龙般向前延伸。
在飞鸟难过的皮康崖险段,筑路部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几十米高的陡壁,状如刀砍斧削直插云霄。汹涌澎湃的尼洋河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裹挟着黄沙巨浪,撞击着绝壁,声震九天。当地民谣这样唱道:“飞鸟难过皮康崖”,可见地形之险,行路之难。看见“金珠玛米”要在这里修路,一个当地小贵族曾预言说:“那是牦牛也爬不上去的皮康崖,除非是神才能在那里修出公路来。”但是解放军的回答豪迈而坚定:“我们的战士都不是神仙,而是凡人。但我们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们攀上陡壁,从悬崖的顶端,用几十米长的绳子吊着身子悬空打眼放炮,开出一条刚能站住脚的小道,经过一个连两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在这段悬崖上修出了公路。消息传出,正在工地现场的乔学亭等领导为他们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庆祝仪式。乔学亭激动地说:“二连官兵总结得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金珠玛米'就要发扬这种精神,不管有多难,路一定能修通。”
在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中唱响
1962年10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它将对中印边界问题作出重大的决策。会上,周恩来着重分析了有关中印边境问题的形势,说明从各方面看我们不进行自卫反击不行了,因此建议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会议在作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之后,一致同意周恩来的意见。毛泽东则对着地图沉思说:尼赫鲁的底牌是以为中国不敢打他。然后他指着地图上印军的据点一挥手,说:“扫了它!”
10月20日,在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将军的指挥下,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打响了。
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打响后,乔学亭带领成都军区某部奉命开赴前线。其中就有被国防部授予荣誉称号的“阳廷安班”。在作战中,该部在二连6班班长阳廷安带领下,抄近道向敌军的地堡发起攻袭。面对敌军密如蛛网的地堡,阳廷安高声喊道:“冲啊,为祖国人民争光啊!”只见他“腾”地跳起来,右手端枪,左手举着手榴弹,几个箭步,疾速地冲到敌军的主堡前。随后,在一片怒吼的冲杀声中,战士们也纷纷向其他子母堡扑去。此时,敌军的火力像泼雨似地倾泻而出,阳廷安不惧如雨飞弹,对身旁的战士喊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来,打进去!”阳廷安跳过堑壕,向敌军纵深冲去。当他刚刚跳过一棵横倒的大树时,胸膛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他跌倒在地上。6班副班长曾祥智看到阳廷安壮烈牺牲,高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班长报仇!”的口号,带领战士何德中、杨秀洲、李世明、刘汉彬奋力冲向敌人,连续夺下了敌军七座地堡。英雄的“阳廷安班”8位战士,前仆后继共牺牲了7名。他们的牺牲换来了重大的胜利:6班和5班一起,攻克了敌军地堡27个,打死和俘虏敌军55名,缴获了火炮3门,各种枪支59支。“阳廷安班”的英雄壮举深深震撼了各参战部队。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将军亲自来到该部,当他听说此事后,眼含热泪说:“说得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们的部队有了这股劲头,世界上的任何敌人胆敢来犯,我们就能坚决歼灭它。”
1963年2月,张国华奉命进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一天,张国华刚从会场出来就被告之,毛泽东点名让他汇报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的情况。毛泽东说:“张国华一直在前线,最有发言权。”接到通知后,张国华精心准备了一份汇报提纲,特别提到了西藏各参战部队在战前战后与战斗过程中保持我军优良传统,发挥我军的政治工作优势,注重培养军人过硬的战斗精神。为此,他在汇报提纲中饱含热情地提到了那句已在驻藏部队中传播开来的豪迈誓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提纲拟就后,张国华首先呈给时任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审阅。罗瑞卿看后大为振奋,他提笔批示道:“此件看了,很好,请照此向中央工作会议汇报。”2月19日下午,汇报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张国华进入会场前,罗瑞卿还叮嘱他:“国华同志,你不要紧张。记住给主席汇报时,千万别漏了那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不仅是你们的发明,也是我们全军部队的政治优势。”毛泽东亲自主持了会议,指出今天的议题只有一个,由张国华同志汇报刚刚结束的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情况。毛泽东见坐在他与刘少奇中间的张国华显得颇为拘谨,便幽默地说:“井冈山(毛泽东对张国华的爱称)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仗打胜了,你还紧张么子哟,今天是你唱主角喽。”
经这么一讲,大家“哄”地一下笑了,会场的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会上,毛泽东频频插话,他对参战部队的表现特别满意。当张国华说到“我们的战士靠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战胜敌人时,毛泽东高兴地肯定道:“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说完,他用手指了指张国华,“这是你的发明权。”
张国华连连摆手说:“不是我,发明权是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这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赞扬与首肯,同时也成为人民军队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的见证。
在珍宝岛保卫战中升华
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历来为中国领土,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在这里从事生产活动,中国边防军也一直在这一地区执行巡逻任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中苏边界开始多事。六十年代中后期,苏联不断对中国实施军事压力和威胁,在中苏边界上挑起事端,从1964年10月至1969年2月,苏联军队在中苏边境地区挑起各种边境事件达4180余起。1967年后,苏联边防军开始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阻挠中国边防巡逻队上岛巡逻,多次制造流血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巡逻官兵多人。对于苏军的挑衅行径,中国边防部队严格执行中国政府、中央军委的指示,采取了极大的克制忍让,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抗议和警告置若罔闻,苏联边防军的挑衅行为毫无收敛。
1969年3月2日8时,中国边防部队派出巡逻分队登岛执行巡逻任务。苏军发现后,立即出动70多人,分乘2辆装甲车、1辆军用卡车和1辆指挥车,从苏联境内分路向珍宝岛急进,接近珍宝岛后,列开战斗队形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进逼,并以一部兵力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的一个小组侧后穿插。入侵苏军不顾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向其发出的警告,突然开枪射击,打死打伤中国边防巡逻人员6人。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中国边防巡逻第二小组听到枪声后,在班长周登国的指挥下,给侧后的入侵苏军以沉重打击。随后,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发起反击,但遭到丛林中苏军的猛烈射击。中国边防战士于庆阳猛然跃起,向丛林苏军射击,吸引火力。苏军火力向他射击,击中他的头部,他倒下后不久,顽强地站起,端起冲锋枪继续向苏军射击,直至英勇牺牲。副连长陈绍光指挥一个班迂回到丛林中苏军侧后,但一股苏军又从他的侧后冲来,两面夹击他们。陈绍光一面指挥分队英勇还击,一面奋勇向苏军一个机枪火力点冲去。这时他身受重伤,仍然坚持移动到有利位置,打掉了这个火力点后,倒在了血泊中。经1个多小时激战,中国边防部队击退了入侵珍宝岛的苏联边防军。
3月15日苏军又先后向珍宝岛发动三次进攻。凌晨,苏军边防军60余人在6辆装甲车的掩护下,从珍宝岛北端侵入。中国边防部队某部营长冷鹏飞奉命带领一个加强排登岛,与入侵苏军形成对峙。8时许,苏军发起攻击,冷营长沉着指挥,坚守有利地形,指挥部分兵力分割苏军,经1个小时激战,打退了苏军的第一次进攻。9时46分,苏联边防军在炮火掩护下,出动6辆坦克5辆装甲车向珍宝岛接近,从南北两侧发起攻击,并以密集火力封锁江叉,拦阻中国边防部队登岛支援。坚守在2号阵地上的无坐力炮班班长杨林,占领有利地形阻击苏军,待苏军坦克驶近到只有10余米远时,他接连投出5枚手雷,打乱苏军队形,使其一辆坦克闯入雷区被炸坏。杨林带两个炮班机动射击,他连续击中3辆装甲车,但他自己也不幸被苏军坦克炮火击中壮烈牺牲。苏军的第二次进攻又被打退了。13时35分,苏军边防军纵深炮火猛烈袭击中国防御阵地,正面达10公里,纵深约7公里。炮击2小时后,苏军100余人在10辆坦克和14辆装甲车掩护下,发起第三次进攻。守岛的中国边防部队分割其步兵与装甲车、坦克的联系,与苏军近战,减弱其火力。火箭筒手华玉杰越打越勇,在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甩掉棉衣和绒衣,先后击毁击伤苏军4辆装甲车。经50多分钟激战,胜利地粉碎了苏联边防军的第三次进攻。这一天,苏军先后出动50余辆坦克、装甲车和100多名步兵,运用直升飞机和纵深炮火掩护,并炮击中国境内纵深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同入侵苏军共激战9个多小时,顶住了苏联边防军的6次炮火急袭,击退了苏联边防军的3次进攻,胜利地保卫了珍宝岛。
17日,苏联边防军又出动步兵70多人,向岛上敷设地雷,企图阻止中国边防部队登岛并拖回被中国边防部队击坏滞留在江叉的一辆T-62型坦克。中国边防部队以炮火将其击退,被炸坏的苏军坦克被中国边防军缴获,成为苏联侵略中国领土的铁证。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已经升华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中国边防部队在严寒条件下,不顾苏军先进坦克、装甲战车的猛烈袭击,用鲜血和生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在抗洪抢险和新世纪传承
1998年,当长江、嫩江、松花江等上千里的大堤历经一次次特大洪峰的冲击仍然巍然矗立;当武汉、九江、哈尔滨等临江重镇送走一次次洪峰仍安然无恙;当京广、京九等交通大动脉在暴雨的一次次袭击下仍畅通无阻;当沿江数百万群众从洪浪的围困中一次次脱险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这要归功于我们有一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英雄军队和武警部队。从坚守荆江大堤到抢堵九江决口,从会战武汉三镇到防守洞庭湖区,从保卫大庆油田到决战哈尔滨,哪里最危险,哪里任务最艰巨,哪里就有人民的子弟兵。在与洪魔鏖战的日日夜夜,他们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顽强精神,树起一道冲不垮的堤坝,巍然屹立在亿万人民心中。
在炙热蒸人的火线上,解放军武警官兵,总是背起最重的沙包,搬运最沉的石料,以最快的速度抢险排难。灾区的百姓说,“哪里有解放军,哪里就安全,哪里的堤坝就稳固。”当洪浪滔天,横流狂泻就要决口的危急时刻,我们的战士踏洪浪,迎激流,挽起臂膀,拉起人墙,以气壮山河的英雄豪情,以“人与大堤共存亡”的庄严承诺,奏响了一曲豪迈的生命交响乐。
在惊心动魄的九江大堤保卫战中,5000多官兵连续作战5天5夜,硬是用血肉之躯筑起一座坚固的长堤。在荆江大堤,在洞庭湖畔,英雄的官兵们总是拼搏在最危急、最险要的抗洪前沿。当洪流疯狂地吞噬民宅,威胁人民生命的危难关头,是我们的官兵跳进洪水,把幼小的儿童举过头顶,把老大娘举过头顶,把老大伯举过头顶……面对生与死的抉择,高建成、杨德文、叶华林等抗洪英雄,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亡危难留给了自己,他们用赤诚、奉献、牺牲垒起一道对人民无比忠贞的铁壁铜墙。
在受到洪水威胁和袭击的各个地区,人民群众在惊涛骇浪面前没有惊惶失措,在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时刻没有悲观消沉,他们忍着悲痛更加斗志昂扬地迎战洪水。儿子牺牲了,父亲冲上来;丈夫殉职了,妻子顶上去。他们舍小家保大家,舍局部保全局,表现出很高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情操。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情系灾区,发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互济的优良传统,无私地大力支持第一线军民。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到各级干部,12亿人民团结得像一个人。中国大地上涌动起全民族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澎湃热潮,绘就了全民族万众一心战胜洪涝灾害的壮丽画卷。
苍茫天宇,人类看来似乎很渺小。但一旦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培育、武装起来,就足以迸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力量。“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有了这种精神与力量,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在战胜这场史所罕见的特大洪灾中,广大军民正是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才保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伟大精神力量。
作者:
欢喜楊陽
时间:
2010-4-3 17:39
来源于网络
作者:
沉醉夕阳下
时间:
2010-4-3 17:40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我军战胜敌人和困难的制胜法宝,不知如今的80后兵们能否继承下来?希望啊。
欢迎光临 110互动论坛 (http://bbs.110.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