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不出兵的“参战国”:北洋政府参加一战始末(组图) [打印本页]

作者: 大傻111    时间: 2010-7-7 10:16     标题: 不出兵的“参战国”:北洋政府参加一战始末(组图)


查看原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后,各帝国主义列强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
这场大战牵涉到列强在华的利益,中国也“希望”成为参战国,以期收回某些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是,对中国这个“弱国”和“半殖民地”,列强是不放在眼里的,他们对中国“要求参战”和成为“参战国”,是从维护列强自身利益出发,而非顾及中国的利益。这是中国的悲剧。回顾这段历史,给中国人民的教训是,中国一定要成为一个强国,才能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否则是可悲的,在世界舞台上根本没有自己的地位。

查看原图


1914年袁世凯政府时,中国宣布中立,日本占领德国山东势力范围和青岛
1914年6月28日,德国的同盟国奥匈帝国借王储斐迪南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刺杀一事,向背后有俄国、法国、英国支持的塞尔维亚宣战。8月初,称为同盟国的德、奥一方的国家,和称为协约国的法、英、俄一方的国家,都相继向对方宣战。
这不只是欧洲的事情。因为世界性的帝国主义国家,除欧洲的德、奥、英、法、俄、意之外,还有北美洲的美国和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也不仅仅在欧洲,他们和美国与日本占有的殖民地领土、控制的半殖民地的势力范围及各种政治经济利益,还交叉于欧洲之外各大洲。因而这时都要避免已得利益的失去,并借机进行更大的掠夺。这样,一场帝国主义的争夺大战便从欧洲开始了。
由于这些主要参战国在中国都有势力范围,他们都会拉拢中国,以期保有并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当时还未参战的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在中国对德国进行战争,夺取德帝国主义在山东的势力范围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大战开始,中国力求“中立”。德国驻华代办马尔赞,在中国组织了“中德协会”,拉拢中国知名人士站在德国一边。英国公使朱尔典、法国公使康悌、俄国公使克鲁朋斯基对中国政府此时不停止付德国庚子赔款、使德国用此款进行活动不满,他们对袁世凯政府允许青岛德国守军用中国人修筑防御工事提出抗议。
美国在欧战开始后,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重要物资,宣布中立而乘机独发了战争财。8月3日袁世凯向美、德等国使节表示希望租借地和租界中立化。8月6日中国希望美国增加在中国的军队,使中国得到美国海军的支持;希望美国、日本劝说欧洲各国不在中国领土、领海租借地作战。美国政府答复,不愿为此问题卷入国际纠纷而拒绝。日本政府则指责中国外交部,在只涉及远东国家的问题上请美国帮助是想利用美国遏制日本。但是美国对日本在中国扩大势力并不善罢甘休。
8月6日,北京政府宣布中立。日本已决定借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无力东顾的时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8月7日夜,日本内阁通过了参战决定。8月8日,日本通知英国决定对德国宣战,日本军舰出现在青岛海面。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最后通牒:一、德国立即撤退在日本和中国海面上的军舰,不能撤退的立即解除武装。二、9月15日以前无偿地无条件地把胶州湾租借地交给日本,以备将来交给中国。限德国8月23日中午以前答复。
德国不肯轻易地把嘴里的肥肉让给日本。德国政府已和中国政府私下交涉过,将胶州湾租借地“还给中国”,但中国以后要给予补偿。德国公使马尔赞接到日本通牒后说:“德国可以将青岛交还中国,但日本应将台湾交还中国。”马尔赞与中国政府外交部接洽,告可将胶州湾直接归还中国。
但日本反对,袁世凯因而不敢接受。袁世凯政府曾建议德国将胶州湾先交给美国,以后再由美国交给中国,美国拒绝。袁世凯政府还对日本致德国通牒中提的将胶州湾“将来交给中国”是主持公道,诚表友谊,至为感谢。
作者: 良思俊旭    时间: 2010-7-7 10:17


查看原图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
8月20日德国代办照会中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禁止外国军队经过中国领土,同日德国胶州总督下令驱逐日本人出境。日本在8月23日规定时间未得到德国答复,宣布对德宣战。日本第二舰队封锁胶州湾,要求中国把黄河以南划为中立区,以便日军行军,要中方撤出胶济铁路沿线及潍县一带的驻军。
袁世凯向他在辛亥革命时就熟识的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求计。朱告袁日本已经参加协约国,英国不能抵制盟国。如中国对德、奥宣战,中国和日本都是协约国。如果中日两国都是协约国,我们也不能看着盟国欺负盟国,事情就好办了。袁世凯表示中国可以考虑加入协约国,但无出兵欧洲之力。朱尔典说可以不出兵,中国在精神和物质上尽可能的进行支持就是尽了盟国的义务。袁世凯应允并提出条件:甲、协约国垫款整顿中国兵工厂,英法派专家指导中国军火工业;乙、各协约国没经中国同意不得签订与中国有关的条约;丙、各国在中国之租界不得包庇中国政治犯。这几点经朱尔典活动得到英、法、俄三国政府一致同意。但日本反对,只得作罢。袁世凯还是替英国在中国兵工厂制造了两万支步枪,通过香港殖民政府送给英国;代法国设立了惠民公司招募大批华工送到欧洲服务。袁政府尽力与日磋商缩小中立区域,缩小战区,并表示“苟可通融,无不竭力”。
9月3日,英日两国称近两万日军和少数英军在龙口及莱州登陆。日军并不先打青岛,部分军队西进,先占领了胶济铁路及济南。英军9月23日又在青岛附近的崂山登陆。10月1日中国请美国同英国阻止日本扩大行动区域,美国仍拒绝。10月4日德国同意将胶济路全部让给中国,中国告诉日本,日本不予承认。
青岛要塞陆上有两道防御工事。第一道距市中心6公里,有5个炮台,炮台周围是1.2米至1.8米深的宽沟,沟底布满铁丝网。炮台前有一条近7公里长、2-4米深、底部10米宽的壕沟。沟底布置了8-10排木桩的铁丝网。第二道防御工事是炮兵发射阵地。正面陆上有近100门火炮,120挺机枪,海上有8个炮台,23门150-280毫米射程13.5公里的火炮。守备官兵4755人。
日本组建了包括39艘战舰的第二舰队。从国内调动3万军队,编成4个梯队,并配备40挺机枪和144门火炮,租用50艘运输船运输到中国。8月23日开始运兵。英国派一艘战列舰、一艘驱逐舰、1500人的部队参与,9月2日至10月5日在中国渤海湾青岛以北150公里的龙口、青岛以北40公里的崂山湾登陆。9月25日日英军到距青岛德租界20-25公里的地区,与德国警卫队相遇。28日日军包围了要塞。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电令德国青岛守军坚守,“战至最后一人”。德国守军有6000余人,战况紧急时威廉二世又下令“毋庸死守”。
11月6日夜日军开始进攻,德军弹药全打光。11月7日日军攻下青岛,德军2300余人被俘,日军伤亡1700余人。11月7日晨5时德军要塞司令向守备部队下了投降令。10日,日军司令神尾与德国胶州总督华尔德举行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移让礼”。
1915年1月18日晚,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面递具有独占中国性质的“二十一条”,其内容也未完全告诉其盟国英国,并嘱咐袁世凯严守秘密。并说日本政府祝“贵大总统高升一步”。袁世凯连夜召集外交部总长、次长和总统府秘书商议对策,对日本在其第五号中实质上独占中国的部分内容是反对的。从1915年2月2日至5月初,中日代表开了24次会议。日本还于3月14日向东北、天津、山东等地增兵3万人;3月18日部分日军还开进沈阳,对袁政府施压,中方节节让步。
日本公使向袁世凯送交“二十一条”时虽已嘱严守秘密,事后也向美、英、法、俄等国通报了大部分内容,但隐瞒了第五号日本独占中国性质的部分。为增加对日本的遏制,外交部参事顾维钧还是向英、美驻华公使透了消息,其他国家也知道了。本性相同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日本在中国扩大主权,都是支持和不理会的;但对日本的“独占”,这触及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不能不理会。
作者: yoii0    时间: 2010-7-7 10:18

美国重申“不能妨碍门户开放政策”,劝中国“本着友好忍耐的精神”去和日本交涉。英国说:“日本要占领北京或建立对中国事实上的保护权,那将是违背英日同盟意志的”,在日本答应去掉条约中某些要求时,英国公使告诉中国,欧洲大陆顾不上东方的事情,中国无力同日本抗争,劝中国无条件接受日本的要求。俄国虽有顾及,但正依靠日本的军火供应而不敢反对。法国公使到中国外交部劝中国接受日本的要求。这些国家都帮助日本向中国施加压力。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暂时搁置下第五号要求。1915年5月7日下午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限中国政府于5月9日下午6时前承认“二十一条”,到时日本如不能得到满意答复,“则帝国政府将执必要之手段”。
早在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传出后,国内各界民众都义愤填膺。许多地区人民组织了爱国团体,举行游行示威,从3月起,全国各地掀起抵制日货运动,留日学生纷纷辍学回国,并通电全国拒绝日本的侵略要求。5月25日袁世凯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抗议接受了日本的要求,签订了《民四条约》。美国随即声明“美国政府得分享按照最惠国待遇应享受的任何特权”。
全国人民知此讯更加愤慨,抗议袁政府的卖国行为,主张毁约决战,惩办卖国贼。袁世凯政府对国内反日力量采取压制手段,下令各省采取防范措施,禁止议论中日交涉问题,禁止抵制日货,取缔爱国团体。
由于全国人民的抗议日烈,袁世凯于5月26日发表了“罪己申令”,说屈从于日本是“积弱招侮”,自己“德薄鲜能”。但这之后,袁世凯称帝活动更紧锣密鼓地进行了。8月14日“六君子”发表组织筹安会宣言通电各省。8月20日在北京石驸马大街成立筹安会。9月6日日本大隈首相谈话:“中国推行共和失败,转而回到帝制,乃是一种极其自然的趋势。”
但不久日本怕引起中国国内骚动触及日本的利益,因而态度又变了,他向西方国家建议联合劝告制止。美国表示不干涉中国内政。英国是支持袁世凯的,但不便得罪日本,也加入“联合劝告制止”之列。于是日本代理公使小幡同英、俄公使10月28日到中国外交部劝告,希暂缓实行帝制,11月1日、11月12日法国、意大利也递交了同样照会。袁命外交总长陆徵祥与朱尔典商议,朱又提出中国参战问题,并与俄、法商议过,意见一致。此事被日本知道后,日本在各国间大闹一番,经英国向日本提出决不建立英中同盟的保证才作罢。这时形成了五国干涉帝制的局面。此时德国公使辛慈为了阻止中国加入协约国,宣布德国赞成中国改行帝制。
1915年10月28日至11月20日各省区的“国民代表大会”投票,1993张票“全票”赞成君主立宪。12月12日袁世凯向代立法院“承受”地位,接着是授爵封王“册封”亲王大臣,成立大典筹备处,改元洪宪,准备元旦登基。但因五国干涉,袁不敢于1916年元旦公开举行登基大典,但又不肯宣布延期举行,只是在国内称中华帝国,用洪宪纪元,对外仍称中华民国。
袁世凯违背历史的潮流悍然实行帝制,全国掀起反帝制、反独裁、反卖国的浪潮,袁世凯不得不于2月23日宣布缓办帝制;他还看到一个缓字是无济于事的,于3月22日发表申令,撤销承认帝位案,结束了83天皇帝梦的丑史,75天后的1916年6月6日去世。
袁世凯死后,由副总统黎元洪继任中华民国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1916年10月,又选举冯国璋任副总统,但冯仍兼江苏督军,不来北京。黎元洪手中无一兵一卒,他是亲美、英的;北洋军阀直系头领冯国璋也是亲美、英的;北洋军阀皖系头领段祺瑞是亲日的。
美国看到再不参战就失掉了用公开掠夺手段称霸世界的机会,1917年4月6日参战;日本由于已在中国形成霸主地位也不再阻挠中国参战;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中国成了不出兵的“参战国”
1917年1月31日,德国宣布从2月1日起,在英伦三岛、法国、意大利、地中海东部附近指定区域进行无限制的潜艇袭击。这使美国也受到威胁,于是美国于2月3日与德国断交,美国号召“中立国和美国采取同一行动”。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多次拜访黎元洪和段祺瑞,说服中国和德国断交,因它看到日本已控制了段祺瑞政府,主张中国只与德奥断交,而不参战。
作者: @乌鸦@    时间: 2010-7-7 10:19


查看原图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了战争,协约国干涉俄国革命;段祺瑞派军队担负了不光荣角色;帝国主义战争结束
这年3月初,一艘载有500多名中国劳工的法国邮船被德国潜艇击沉。3月3日北洋政府内阁会议决定和德国断交,并提出条件,把这些条件通知了各协约国驻北京公使。这些条件是:
1.庚子赔款中属于德奥部分永远撤消,属于协约国部分暂缓10年偿还。2.承认中国及时将进口关税增加5%。3.辛丑条约和附件中,有妨碍中国防范德国人行动的地方希望能够去掉,如天津周围20里内不能驻扎中国军队等。4.中国对协约国的责任是提供原料和劳工。
7个协约国公使很快答复中国政府,表示原则上赞同中国的要求。3月10、11日,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了和德国断交的议案。3月14日中国政府外交部照会德国公使,宣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但是没有宣布参战。同日中国政府将此事通告各国使节,并布告全国。随后,中国警察就占据了德国在天津和汉口的租界,海军占据了自战争以来拘留在中国港口的德国船只。但没有取消德国侨民享有的领事裁判权。
美国于2月3日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后,号召中国和其他中立国也这样做。北京政府要求美国提供一笔贷款作为酬劳。4月6日美国对德国宣战,继而触及到中国政府是否参战问题。北洋政府总统和内阁总理两派势力发生争执。黎元洪和冯国璋一派反对参战,段祺瑞一派主张参战。1917年5月黎元洪下令免段祺瑞内阁总理职务。段祺瑞并不善罢甘休,他唆使安徽、奉天、山东、福建等8省军阀宣告“独立”,并亲到天津组成各省总参谋处,指挥反黎元洪的活动。以冯国璋为首的江苏、江西、湖北3省军阀虽然不附和段祺瑞的行动,但也没表示积极支持黎元洪。
这时黎元洪求助于一向主张复辟、其部士兵头上仍留辫子被称为“辫子军”的驻军徐州的军阀张勋。张勋便以调停为名带“辫子军”入京进行复辟罪恶勾当。7月1日拥出废帝溥仪“重登大宝”,重新称“大清帝国”。黎元洪出走。段祺瑞立即在天津附近的马厂宣布讨伐张勋。7月14日段祺瑞率部攻入北京,粉碎了张勋复辟的丑剧,并成为“再造共和”的“英雄”。引张勋入京以致造成复辟事件的黎元洪只好辞去大总统职,由副总统冯国璋继任大总统。冯国璋8月1日进北京,段祺瑞仍任内阁总理。
日本过去虽然一直反对中国参战,但这时,日本已经和英、法、俄、意4国秘密达成谅解,4国承认战后日本在山东的权利,段祺瑞政府交给日本3个兵工厂由日本代为整理,并请日本军官帮助中国政府练兵;段祺瑞政府得到日本一亿日元贷款。法国还以日本促成中国与德国断交作为支持日本的条件。这时候日本同意中国与德国断交并参战,因而段祺瑞政府也主张中国参战。
这时,由于英、法都支持日本的立场,日本还因美国阻止中国参战向美国提了抗议。美国也就同意中国参战。美日双方还于11月2日签订了“蓝辛-石井协议”,美国承认日本在华享有“特殊利益”,日尊重美在华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8月2日段祺瑞的国务会议决定对德奥宣战。8月14日公布了宣战书。协约国和美国相继向中国政府保证“尽力赞助中国在国际上享得大国当有之地位及其优待”。对中国提的具体条件,协约国于9月8日正式答复中国政府:同意1.庚子赔款暂缓5年偿还,不另加利息,俄国只允暂缓一部分;永远撤消对德奥赔款。2.增加5%进口关税的原则,具体办法设一专门委员会来研究。3.天津周围20里内中国军队可以暂时驻扎,以防范德奥两国侨民的行动。
中国对德奥宣战后,中国政府取消了德奥两国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收回了奥国在天津的租界,没收了德华银行,解除了奥国在华士兵的武装等。给协约国运去大批粮食,向法国派去一个军事调查团,继续向欧洲和中东派遣劳工(参战前已派遣),共17万多人。段祺瑞利用这个时机向日本大借款,并与日本交换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1917、1918两年向日本借款达3.8亿多日元。段祺瑞在编练参战军的名义下大肆扩充自己的实力,以求在国内实现段氏的武力统一。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府,苏俄政府宣布立即退出战争,并向交战各国人民和政府建议,立即进行正义的民主的谈判,结束帝国主义战争,但遭到协约国的拒绝。苏维埃共和国只好与德奥单独谈判。1918年3月8日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对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帝国主义是极其畏惧和愤恨的,之后协约国14个国家联合进行了扑灭苏俄革命的军事行动。这些行动最后完全失败。
从1907年以后对于侵略中国,日本和俄国政府是密切合作的。俄国已成日本侵略中国的好伙伴。两国曾先后缔结过4次秘约。俄国十月革命后,形势变了,日本制定了进军西伯利亚援助白俄、实现控制中国北满、外蒙、俄国西伯利亚的大陆政策。在日本威吓之下,没派士兵去欧洲参加军事行动的段祺瑞政府于1918年3月25日与日本就共同防敌问题进行了换文。5月16日签订了“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议”,5月19日签订了“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议”;其内容主要是:中国支持日本并和日本一起与苏俄作战,扑灭俄国革命。
作者: 家穷人丑    时间: 2010-7-7 10:19


查看原图


战争结束后,胜利的各帝国主义国家进行“分赃”,对中国的利益置之不顾,中国虽然是“参战国”和“战胜国”,但仍是一只被豺虎欺凌伤害的羔羊
段祺瑞政府按日本的指令,1918年4月和8月先后派海军和陆军从上海、北京出发赴俄国东海滨省镇压俄国革命。参战的海军是北洋海军第一舰队(巡洋舰)的“海容”号巡洋舰。该舰排水量2950吨。舰长为海军上校林建章。该舰抵海参崴后林被提为海军少将,指挥中国参战陆海军。参战的陆军部队由北洋陆军第九师第三十三团为主组成,该团团长宋焕章任支队长。下辖两个营(第一营营长刘春台,第二营营长苏炳文),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机关枪兵各一个连,共2000人。后来又派第三营(营长李源昆)、第三十五团第一营(营长曹德明)加入,人数增至3000人。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中日签订的军事协议也应该取消了,但日本主张延期。中日两国军事当局于1919年2月5日商订:战争状态终了是指中日两国批准这次战争和平会议所定的和平条约,以及中日两国陆军由俄境及驻在同地方协约各国陆军撤退的时间,因此,条约内容仍有效。这些条约直到1921年1月27日才终止。1921年春北京政府派出的不光彩的“参战军”才全部撤回。
1918年8月由于段祺瑞的逼迫,冯国璋辞去中华民国大总统职务,段祺瑞制造的“安福国会”选举了徐世昌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这年10月段祺瑞不再担任国务总理,任“参战督办”。他还实际上掌握着北京政府。
1918年4月,法国福煦将军任协约国军总司令,英国远征军司令海格、美军司令潘兴都接受他统一指挥,8月8日以后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协约国签订了投降协议。10月下旬,奥匈帝国瓦解,捷克斯拉伐克、匈牙利宣布独立,前线的军队拒绝作战。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工人、士兵举行了起义。10月和11月初德国基尔军港水兵起义,11月4日水兵起义遍及德国舰队,许多地区产生了工农代表苏维埃政权,11月9日柏林军队站到起义工人一边。11月10日德皇威廉二世逃到荷兰。11月11日德国向协约国投降。经历了4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失败告终。
处理战争后事就是举行各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划分世界霸权,对战败国随意分赃。战后,各协约国于1919年1月18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解决战后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27个国家参加。苏维埃俄国被剥夺了参加和会的权利。会议形式分为3种:一是全体大会,各国代表都参加,但规定美、日、意、英、法五大强国各5席,少数国家得到3席,大多数国家如中国两席;二是最高会议,由五大国首脑和外长组成,也称“十人会”,后来又成立“四人会”,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
作者: yonglin    时间: 2010-7-7 10:20

次日上午最高会议继续开会,按照议事规则,中国代表顾维钧慷慨陈词,表明了中国的意见。他说,出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根据和会所承认的民族领土完整的原则,胶州租借地、铁路和德国在山东的其他权限当直接交还中国。他还说对日本为中国把德国势力逐出山东表示感谢。但日本并不领情。牧野说,胶州湾现已成日本领属,中日两国已有成约。威尔逊要双方宣布成约,顾维钧同意,日本代表说要请示日本政府。
2月2日日本驻华公使小幡酉吉会见中国代理外长陈箓,抗议顾维钧在巴黎向记者宣布中国随时可以宣布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成约,并说这漠视日本体面。陈答:“大总统已嘱外交部电令该代表等勿得过于激烈。”但由于各地舆论对小幡的行动纷纷表示愤慨,中国外交部于2月10日声明介绍这事经过,并说“顾本国之利益,他国绝无干涉之理”,又说“中日正谋亲善之实现,勿再生何等之误会”。对此事北京政府曾训令中国代表暂勿发表中日所定各种秘密协议。后因舆论压力,又电令中国代表斟酌办理。
2月15日中国代表向大会提出《关于山东问题的议案》,要求“将胶济租借地、胶济铁路、德国在山东的其他权益一并直接交还中国”。后来又向大会提出《废除“民四条约”的议案》,指出这个条约是日本胁迫中国签订的,它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3月中国代表又向大会提出:1.《对德国要求的提案》,提出废除战前中德所有的约章,收回胶济租借地,德国脱离《辛丑条约》,德国在中国境内的官产无条件让给中国,归还辛丑年间从中国掠去的天文仪器、美术作品等。2.《取消外国人在华特权的提案》。
关于山东问题,1月底在最高会议进行辩论后就被放置了,4月中旬列强才又讨论。这期间中国代表曾向美、英、法、意等国寻求过支持。1月30日中国代表陆徵祥拜会法国总统,法总统说青岛问题法日已有成约,故不能支持中国。3月26日顾维钧拜会美国总统,顾提出胶济铁路对中国生存和东亚和平的重要性,威尔逊说可在和约上做出规定,但未再通知中国参加讨论。
日本这时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它向美国施加压力,后来又针对美英提出了“种族平等”议案使美英为难,这个议案4月11日被否决,日本又散布拒绝参加国联的空气。为此美国改变了4月10日同意将山东直接交还中国的规定列入和约的决定。4月15日美国在五强外长会议上提出将胶州交五强托管的建议,日本仍反对。21日威尔逊和日本代表会谈,日本提出山东问题必须按日本的主张办。威尔逊把日本的态度向“四人会议”作了汇报,英首相提出把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交国联以委任统治地方式管理,日本说这是对日本的不信任。次日,日本警告说,山东问题如果得不到圆满解决,日本将不在和约上签字。这之后,美、英等首脑都讨好日本,以中日已有成约为借口,要中国守约,而置中国的主权于不顾。
4月23日中国代表团看形势已不利,又提出妥协方案。1.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先由五大国暂收。2.对德和约签字一年内日本把胶济租借地交还中国。3.日本在胶州的军费中国愿付。4.开放胶州湾。4月24日因为和会没满足意大利得到的要求,意大利代表团撤离回国。关于《对德国要求的提案》,大会4月28日委托美英专员同中国商议。
美、英、法、日对山东问题又进行了一番相互承认对方利益的交易。4月30日日本同意口头声明,日本的政策是把山东半岛的完全主权交还中国,只保留原来给予德国的经济利益,并在青岛建立一个居留地。接着美、英、法通过了对德和约中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条款。他们根本不让中国参加有关会议,几个帝国主义国家背着中国强行作了决定。几个大国都得到一些战败国的领土或殖民地。日本得到了原德国在太平洋的岛屿,这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进行太平洋战争埋下了伏笔。
作者: 沉醉夕阳下    时间: 2010-7-7 10:21

5月1日英国外交大臣将有关山东问题条款的主要内容转告中国代表团。中国代表团再三索要草约文本和会议记录,都被拒绝。中国代表团向国内请示,并于5月4日向美英法严厉抗议,谴责这个牺牲中国主权的决定。
在国内,人们在4月底就已知道中国代表团在和会上失败的消息,群情激愤。5月4日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人们要求“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诛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曹汝霖1915年任袁世凯政府的外交次长,是签订二十一条的代表之一,这时任交通部长。章宗祥是中国驻日公使;陆宗舆曾任驻日公使,当时任币制局总裁、中日合办的中华汇业银行总裁。他们又是段祺瑞向日本借款和签订军事协议的经手人,因而人们当时称为3个卖国贼)。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团收到国内团体大量来电,要求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北京政府批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辞职”。6月10日徐世昌申请辞大总统职,被议会挽留。6月13日内阁总辞职,龚心湛代理总理。
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团签字不签字呢?代表团曾考虑过不签字,但怕得罪英美法。北京政府知道签字是违背全国人民意愿的,但认为若不签字“不惟有负各国调停之苦心,抑且不啻自绝于国际联盟之保障,各国将来更难过问”,因此仍主张签字。6月23日北京政府电令代表团,先力争保留,如果办不到只能签字,国务院并说明理由通知了各省。这之后,外交部连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签字一事由陆总长自行决定。政府一直未作拒签的指示。
对德和约将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举行,因而后来被称为凡尔赛条约。和约草案第128条也写上了“德放弃1917年3月14日以后的庚款”,131条写上了“德国将所有1900年及1901年德国军队从中国掠去之天文仪器在12个月内归还中国,……费用由德国支付”。但第156条至158条规定了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其他处理德国在华产业的条款中也有漠视中国主权和利益的规定。5月26日中国代表团正式通知大会主席,要求保留的权利。经再三努力仍遭到拒绝。6月28日是凡尔赛条约正式签字的日子,签约前3小时中国代表团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向大会提交了书面声明:中国代表团“之签字于条约不妨碍将来于适当之时机提请重议山东问题”,被最高会议退回。中国代表团只好决定不在和约上签字,并发表声明:“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以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7月10日中华民国大总统令,解释不签字的原因,不谴责列强,但强调要重视“友邦之亲善”。
对德和约签订后,各战胜国又与德国各盟国陆续签订了和约。9月10日在巴黎圣日耳曼签订了对奥和约,即圣日耳曼条约。因其中无山东问题的条款,中国代表团签了字。因而中国仍为国际联盟创始国。由于中国未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对德战争关系不能算结束,于是中华民国大总统9月15日以宣言形式宣布了对德战争结束。中德于1921年5月20日签订了《中德和约》,德国承认凡尔赛条约中德国放弃庚款等中国承认的条款有效。按照中国的要求,撤消了德、奥1917年3月14日以后的庚款。德国将1900年及1901年德国军队从中国掠去之天文仪器归还中国。
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国联的行政权由全体会员国代表组成的大会和行政院行使。行政院由美、英、法、日、意5个常任理事国和由大会按期选出的4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当时在国联盟约上签字的有45个国家,战败的原同盟国各国不得加入。但因凡尔赛和约和国联未能完全满足美国称霸野心的要求,美国国会不批准凡尔赛和约,并拒绝参加国联。因而此后国联为英、法所操纵。
“巴黎和会”结束了。在巴黎和会上,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仍是互相掠夺、争夺霸权,因互不相让,最后有偿地拉下日本在大战期间在中国形成的霸主地位,使中国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国虽然是“参战国”、“战胜国”,但仍是一只被豺虎欺凌伤害的羔羊。
作者: yulingli    时间: 2010-7-7 10:22

源于网络




欢迎光临 110互动论坛 (http://bbs.110.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