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14岁少女带患精神病母亲上学(组图) [打印本页]

作者: hairuolww    时间: 2007-7-30 11:47     标题: 14岁少女带患精神病母亲上学(组图)



崔明伟在整理捡来的废品

   




女儿在看书,母亲也好奇地凑过去看

    商报记者 齐亚琼 通讯员 熊运彬/文 丁洁/图

    一个14岁的小女孩,如果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或许她正坐在爸爸的膝盖上撒娇,要钱买零食,可小明伟的爸爸两年前就去世了,她的妈妈不仅聋哑、右腿残疾,还患有精神病,犯起病来六亲不认,拿砖头把小明伟砸得“伤痕累累”……虽然小明伟无法选择出身,但她决定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照顾母亲一生一世。

    带母求学 她们从老家搬到了学校隔壁

    7月25日早上6时,石桥镇火寨村,14岁的小姑娘崔明伟又到大门口的池塘边背书了,这是她放暑假以来每天的“必修课”。脚下草色青青,池塘里的水清澈碧绿,几只野鸭在池塘里游弋嬉戏,对面有几个人坐在草地上悠闲地垂钓,可14岁的崔明伟无心欣赏美景。

    在小明伟看来,门口的两个池塘就像两个“陷阱”,威胁着痴呆、聋哑母亲的生命。此外,西池塘向西约100米是焦枝铁路线,每天轰隆隆的火车声也令她担忧,因为,母亲一犯病就乱跑,有时候跳进池塘里,有时候跑到铁路上……

    崔明伟和母亲原本不住在这里,她的老家在石桥镇施庄村麦仁店,距这里近10公里,一年前,她借来一辆三轮车,推着母亲搬到这个“新家”,因为这儿与南阳市卧龙区石桥二中仅一墙之隔,她可以边上学边照顾母亲。

    崔明伟在池塘边读了半个小时书后,走回家做饭。说是家,可这里丝毫没有家的样子,约20平方米的一间小屋里放着锅碗瓢盆、蜂窝煤和两张光板床还显得宽敞,床头的课桌是唯一的家具。

    崔明伟先到房子后面提一桶水,再进屋叫醒母亲,帮她穿衣擦洗。饭做好先给母亲盛一碗,看着她吃完,把碗筷收拾好,崔明伟才拿个编织袋出去捡废品,饮料瓶、易拉罐、硬纸箱,沿着距此10公里的石桥镇方向走去……上午11点左右,她开始做中午饭,吃完饭下午再出门捡废品,吃完晚饭到晚上11点,是她的学习时间。

    平时开学时间,崔明伟没时间做早饭,总是在7点10分下课后,花一元钱买四个馒头带回家,俩人啃几口馒头就是早饭了。中午也是从学校食堂买1.5元饭菜,带回家,和母亲分吃。

    白天出门她不敢走远,过一会儿都要回家转转,看母亲是不是还在院子里乖乖地坐着。

    这就是14岁的小姑娘崔明伟暑假每天的全部生活。

    奇怪家庭 母亲是父亲捡来的,精神不太正常

    石桥二中南侧是石桥镇火寨村村委会曾经办公的老院,这里住着两户人家。南边一间房住着崔明伟和她母亲,北边两间房住着村民唐玉奇一家5口。

    7月24日上午9时许,一个50多岁的妇女坐在小院凳子上,一见有人来,她挥舞着右手、嘟嘟囔囔说着只有她才能听懂的话。

    崔明伟的班主任朱士保说,中年妇女就是崔明伟的母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右腿小腿以下因车祸被轧断。

    邻居唐玉奇说,崔明伟刚出去捡废品,母亲在院里坐着,小明伟不敢走远,过会儿肯定回来。一个多小时后,崔明伟回来了,胖乎乎的她梳着小辫,灿烂的笑容似乎掩盖了所有的不幸。

    崔明伟的父亲崔岁成活着的时候,因为眼斜,村民都叫他“斜子”,由于家境贫困,相貌不太好的崔岁成一直没娶到老婆。50岁时,崔岁成在路边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躺在地上,哇啦哇啦地叫着,没人能听懂她的话。崔岁成正好缺个老婆,就把她领回家过日子,虽然她精神不正常,但在崔岁成眼里,她是一个宝,因为她在6年间为崔岁成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但是,哑巴媳妇不会照顾孩子,两个儿子一个被她捂死,一个被她睡觉时压死,只剩下一个女儿崔明伟。崔明伟也曾遭遇母亲发病,命大的她最终逃过一劫。

    崔岁成没读过书,派出所来登记户口,他二话没说把老婆的名字登记成“呆子”,年龄不详,就让她和自己同岁。在崔明伟家的户口簿上,“呆子”的年龄一栏后面写着“1937年6月8日”,比崔明伟的父亲崔岁成仅小40天。可邻居说她今年顶多50多岁。

    直到现在,没有人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哪年出生哪里人,但在崔明伟心中,她有名字,她的名字就是“妈妈”。

    突遭变故 父亲去世那年她才12岁

    2005年,68岁的崔岁成突发心脏病,正上小学五年级的崔明伟用三轮车把父亲送到镇卫生所,她忙前忙后,挂号、抓药、喂饭,没日没夜地照顾了父亲8天,花光了家里仅有的200元积蓄,还是没把父亲的病治好,被迫出院。

    崔明伟一个人推着奄奄一息的父亲走着哭着,回到家不久,父亲去世,只留下12岁的女儿和“呆子”。

    父亲崔岁成的死,在崔明伟的回忆中,这是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现在,崔明伟每每回忆起父亲在世的时光,眼里总充满了留恋。那时,虽然父亲年迈,但爱她呵护她,母亲也表现得很乖,母亲烧火,父亲做饭,日子虽说有点清贫,仍是幸福的三口之家。

    父亲去世后,母亲不“乖”了,常常一个人跑到马路上,看见过来的车也不躲。崔明伟怕母亲再被车撞伤,一出门总把母亲锁屋里。

    犯病母亲 一生气就乱扔东西,还拿砖头砸女儿

    没有了老伴,母亲的精神大不如从前,犯病的次数多了,以往一副呵呵傻笑的面孔也不见了。她脾气也不如从前,变得特别敏感,一看到别人脸色不好,她就大怒。

    崔明伟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母亲,每天都是看着母亲吃完饭,她才去上课。一次,马上就要迟到了,可母亲还是端着碗发呆,崔明伟大声催她赶紧吃,还拍了拍桌子,这一拍不要紧,生气的母亲把一碗饭摔向她,幸亏躲得及时,才没伤到自己。慢慢地,家里的瓷碗都被母亲摔碎了,后来没碗吃饭,还是邻居送来两个碗。

    母亲一生气,常常是抓到什么扔什么,砖头、石头、木棍,小明伟都“领教”过,一次,母亲又生气了,抓起砖头砸到女儿身上,鲜血顺着小明伟的胳膊往下流,现在还有伤疤。

    母亲犯病的次数也多起来,一犯病就在地上打滚,一百三四十斤的体重,小明伟根本抱不动。母亲的大小便也失禁了,天天尿湿裤子,小明伟每天要帮她擦洗,可这条裤子刚洗完,新换的一条又脏了。

    家庭的变故一度曾让弱小的崔明伟不堪承受,2005年年底,刚上小学六年级的她成绩直线下降,后来干脆休学在家,这一休就是半年。

    发奋学习 谁也不依靠,求学才是真正出路

    父亲的去世,母亲的痴呆,让崔明伟一下子长大了许多,母亲的“虐待”,她渐渐习惯起来,她擦干眼泪,也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也在“虐待”母亲。

    小时候,她总躲着这个可怕的“妈妈”,几乎不和她说话。母亲常常比画着想说话,她从来没有听懂母亲在说啥……认真反思后,崔明伟开始试着去关心母亲,也开始回学校发奋学习。

    “5点起床读书,6点做饭,7点帮母亲穿衣,7点40分到离家1公里外的朱村上学。11点25分放学回家做饭,12点30分写作业,不到两点去上学。晚上回家整理家务,洗衣服、做饭、做作业,直到晚上10点以后才睡觉。”在卧龙区宣传部新闻科熊运彬看来,这就是崔明伟小学五六年级的生活写照。

    在麦仁店400多户人家中,与崔明伟同族的崔姓不过两三家,明伟没有任何亲戚,母亲“来路不明”,父亲年龄很大时才有她,父亲的亲姊妹都早早过世。一些远房亲戚看到这样一个家,也都很灰心。有的干脆不管不问,有的极力说服小明伟嫁人算了。但她在日记中写道:“求学才是我真正的出路。”不到一年,崔明伟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学习成绩总是班里前几名。

    艰难生活 每月不到40元的生活费,逼她学会精打细算

    1993年崔岁成有这个女儿时,他已年过半百,因为年迈,种不动地,他把一家三口的地都租给邻居们种,每年收取600元的地租,崔岁成再做些卖菜的小生意,赚些生活费,这就是全家的经济来源。

    没有了父亲,地变成两口人的地,每年只能收400元生活费,这是崔明伟唯一的经济来源。这400元钱平均到每月,她们母女俩的生活费还不到40元。

    40元能买多少米、面、油、盐等生活用品呢?这些生活账,小明伟都得学会打理。小明伟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不敢吃肉不敢买衣服,穿的衣服都是邻居家孩子穿过的,她一直想买个笔记本写日记,可到商店问了几次,她都舍不得花那3元钱。手里攥着钱也不敢花,她怕万一哪天断了粮,不仅没馒头吃,连汤都喝不上。

    除了学会“理财”,生活还教崔明伟学会了做饭、理发、种地、施肥。石桥镇民政所了解情况后,给崔明伟的母亲办理了每月58元的“五保”之后,还给崔明伟办理了每月30元的“低保”。

    感受母爱 离不开她的母亲,夜里曾爬到学校去找她

    小学毕业后,崔明伟一直梦想着到石桥二中上初中,石桥镇中心学校、石桥镇民政所知道她的心愿后,帮她实现了这个愿望。可石桥二中距老家施庄麦仁店10多公里,走路也得三四十分钟,如果像小学那样,放学后回家给母亲做饭,这肯定来不及。可母亲又不能离开她,得有人照顾,崔明伟最终决定“携母求学”。

    石桥镇政府、民政所等相关方面负责人被她的精神感动了,他们帮小明伟母女在石桥二中隔壁找了一间房。

    2006年秋,崔明伟用三轮车把母亲推到这个新家。

    崔明伟母女的新家墙外便是两个池塘,一到夜晚,蛙鸣声此起彼伏,家里没有电视、没有广播,母亲聋哑,没人交流,崔明伟有了烦恼就找日记本诉说,哭了伤心了也都写在本子上。

    虽然崔明伟就在隔壁上课,可她一出门都得把母亲锁在屋里,可对她已经形成依赖心理的母亲,一被锁在屋里就一边大叫着一边晃门。一次晚上9点多,母亲把门锁晃掉后,自己摸爬到学校门口找女儿,还在上晚自习的崔明伟被叫出来后,她惊呆了,母亲从没到过学校,却在黑夜里爬到学校门口。这件事,深深打动了崔明伟,她此刻才认识到母亲并不是对她毫无感情。

    这件事,也震撼了崔明伟的班主任老师朱士保,他明白了这个14岁的小女孩为什么性格那么孤僻,不喜欢与同学交流。

    社会关爱 “携母求学”的故事感动了宛城

    7月25日7点多,南阳市卧龙区教体局局长王连照,在石桥二中校长及镇中心学校负责人等的陪同下,给崔明伟送来了方便面、大米和鸡蛋等生活用品。

    王连照已经不止一次来看望崔明伟了。几年前,他得知崔明伟的遭遇后,就协调石桥镇教育部门,让崔明伟享受“两免一补”等优惠政策,发放生活补助,嘱咐学校老师在心理上、思想上关心崔明伟的成长。

    崔明伟的感人故事迅速“浮出水面”,缘于南阳市卧龙区宣传部新闻科熊运彬一次偶然的采访。2007年春节,南阳市卧龙区残联到石桥镇慰问残疾人,熊运彬随行采稿,无意中听说崔明伟带着母亲求学的事迹后,就在石桥镇待了两天一夜,通过走访谈心,深入走进崔明伟的内心世界。

    完全掌握崔明伟的生活经历后,熊运彬把“携母求学”的南阳版女“洪战辉”推向了南阳当地媒体《南阳日报》,7月3日,《南阳日报》社会早刊“震撼讲述”栏目率先对崔明伟带母求学一事进行报道。这个14岁的小女孩感动了宛城,南阳市教体局等部门主要领导去看望崔明伟,众多企业和热心市民纷纷表达捐助意愿。

    目前,崔明伟已收到近万元救助款,常常有好心人造访,冷清的家热闹起来。父亲去世后,崔明伟第一次感受到浓浓的关爱,笑容也多了,有人提议把她母亲送进敬老院,她拒绝了这番好意……

    对话崔明伟

    记者:镇政府曾有意出资送你母亲去敬老院,你为什么拒绝了?

    崔明伟:把母亲送到敬老院我不放心,母亲一犯病发出的吼叫声,只有我能分辨出,知道咋处理。况且母亲经常拉裤子、尿裤子,不是亲人,谁愿意去擦洗。母亲跟着我,我放心。

    记者:看到别人都有父母疼,你羡慕不羡慕?

    崔明伟:当然羡慕,可人生不能选择,我只能努力去改变我自己。

    记者:你有什么爱好?

    崔明伟:到现在还没发现自己有啥爱好,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偶尔下课与同学说说话,一放学我得跑回家给母亲送饭,有空余时间就去捡废品,帮老家的邻居种种花生、干干农活挣些钱。

    记者:我看到你的日记本里贴着明星张含韵的照片,你喜欢追星吗?

    崔明伟:我没听说过张含韵,不知道她是谁,我的同学买的,让我挑,我就挑了一张我认为最好看的。
作者: 520111    时间: 2007-7-30 11:51

有钱了别乱花
资助些贫苦学生




欢迎光临 110互动论坛 (http://bbs.110.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