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历史的侧影——汉高祖招谁惹谁了 [打印本页]

作者: 134625    时间: 2010-9-19 13:41     标题: 历史的侧影——汉高祖招谁惹谁了

汉高祖招谁惹谁了
如果要问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人是哪一个,汉高祖刘邦肯定会被高频率的选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们对刘邦人品的反感,应该是普遍存在的。那么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汉高祖究竟犯下了何等弥天大罪,时间都过去两千多年了,这种反感怎么还是那么强烈呢?因了这种反感,人们对鸿门宴上没杀了刘邦,真是痛心疾首,也不知有多少人恨不得能早生个几千年,那就可以冲到鸿门宴上亲手宰了刘邦。菜九不禁要疑惑,汉高祖招谁惹谁了,怎么结下了如此深的梁子啊?是啊,他到底招谁惹谁了?应该说,汉高祖没招谁也没惹谁。但长期以来,汉高祖的形象之差也是前无古人的,似乎只要一想到什么坏事,都能让人一下子就与汉高祖拉上关系。
汉高祖没招谁惹谁,跟今天的人更没什么瓜葛,怎么把印象搞得这么差啊?可能人们会说啦,我们之所以讨厌刘邦,都是史书上写的。什么史书啊?司马迁的书。那菜九就更觉得奇怪了,司马迁对刘邦的推崇可不是一般二般的高啊好啊。到底是司马迁的水平太臭,还是后世人们的水平太差,恐怕还不是一下子就能回答的上来呢。说后世无数的人水平太差吧,人们肯定不干,一个人搞错倒也罢了,总不能世世代代无数的人都搞错了吧?说司马迁水平太臭吧,恐怕也说不通,世世代代的人不读司马迁的书不行啊。如果让人们开出中国的必读书目,菜九敢断言,无论怎么开,司马迁的书总会排进前十名。那么,司马迁的水平如何,人们应该非常清楚,应该用不着菜九再来饶舌了。只不过如此之多的人,与司马迁的看法相左,评判起来是不是颇为困难啊?其实一点也不困难,与司马迁的看法相左的人再多,还不是由一个一个个体所组成,在史学鼻祖司马迁面前,这些个体不过是阿猫阿狗之类角色,一点也不值得认真对待。因此,在司马迁这堵泰山面前,即使这些阿猫阿狗成千上万成群结队蜂拥而来,不过是一地鸡毛而已,何足道哉。甚至放在天平上称,这些成千累万累亿的阿猫阿狗加在一块,应该也不足司马迁的斤两。菜九的话说得一点都不中听,但这是事实。历史上对司马迁说三道四的人多了去了,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最终人们不还是要读司马迁的书吗?既然司马迁的书人人要读,那些阿猫阿狗之类角色的瞎嚷嚷,也就没有必要去理会了。但这些瞎嚷嚷成天在耳边聒噪,也非常烦人,所以还是要予以痛诋,即使不能让他们住口,不能让他们改弦更张,至少也可以宣泄一下长期以来听够了这些混账话的闲气;至少可以让人知道,与司马迁的结论唱反调,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
前两年,有个陈瑞红君因不愤汉高祖被搞得名声那么差,发奋立志要写一本真实的刘邦,以还汉高祖的本来面目,他通过网络知道到菜九也发过一些夸赞刘邦的文字,便辗转找到菜九,想一起写写汉高祖,也顺便让菜九发一笔横财。菜九见财起意,便答应了下来。后来见其稿件的基础不如意,便抽身退出。但为刘邦正名一事,并不因此而放下来。刘邦名声的好坏,实在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因为这个名声很坏的古人,应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这可不是菜九说的,而是司马迁的意思。这就让我们重温司马迁的评价:

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秦楚之际月表序》

听听这个口气,简直是推崇备至、倾倒不已的口气。司马迁推崇刘邦,人们推崇司马迁,但又非常讨厌刘邦,这种关系怎么那么别扭啊,怎么看怎么不对劲。菜九对司马迁是要搞两个凡是的,以为凡是撇开司马迁的说法另搞一套的作法,不是浅薄无知,就是痴人说梦;凡是对司马迁结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不是信口雌黄,就是没事找抽。那么,对刘邦的憎恨即使普遍存在,因其与司马迁的看法相反,也应该属于浅薄无知、没事找抽的行为。当然,人们会说其憎恨刘邦的理由是刘邦人品太差,这又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了。难道司马迁不如你们这些阿猫阿狗,居然把一个人品奇差的人封为大圣。可能人们以为司马迁是汉朝的臣子,对老皇爷说点吹捧之辞也很正常,如果真有谁持这种认识,不免栽入菜九所说的最不认真的坑里去了。须知,司马迁是汉政权的受害者,是刘邦的子孙让司马迁受了腐刑。司马迁并没打算将其著作公之于世,他完全可以在他的地下写作中狠狠地丑化抹黑汉武帝的列祖列宗。但他没有这么干,这就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也正因为这样,才会有伟大的作品问世。因此,对刘邦的认识评价,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是非观问题,绝对不能轻易放过。差不多人人都以为刘邦是个大坏蛋,这也应该是一桩千古奇冤了。问题是,这个评价本身是既没有定案,也没有谁为这件事负责,相当于一个全民的选择。这里可能又用得着菜九的那块鲜亮招牌了,中国人就最不讲认真嘛。因为不认真,所以免不了爱非其爱,恨非其恨,没有是非,最终颠倒黑白,铸成大错。看看,不要以为不认真是小事,一个不认真,真不知要耽误多少事。
比如司马迁的书,世世代代都受推重,那肯定是一本好书,一本好经。既然是好书好经,那么总应该认真看吧。但就因为普遍存在的不认真,中国读书人就表现出把好书读错、好经念歪的超强能力,这些人动不动就把司马迁的见解抛到一边,另搞一套,还越搞越来劲。
像那个非常有名,被选入高中课本的元人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就是把好书念错、把好经念歪的典范。这个名声显赫的作品,可能自打问世以来就好评如潮,说穿了,也就是说上一些插科打诨的俏皮话,将一个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贬得一钱不值。真是灭了大人物的威风,长了小人物的志气。要说有多少艺术性,菜九水平菜,实在看不出来。至于真实性,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其出发点似乎是一个普通的村民对原先也是自己一拨子的人,一家伙当上了皇帝,感觉非常不爽,于是将早年的一些糗事抖露抖露出来,一出胸中那口恶气。只是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实在提不上筷子。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几百年前的恶搞片段:
〔二煞〕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犋扶锄。
〔一煞〕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现放着文书。
〔尾〕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撮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大家看清楚了,刘邦被此名作羞辱的元素也就这么多,犯得上让天下汹汹,群情鼎沸,人人口诛笔伐吗?
睢景臣的文字虽然俏皮,但还不是对刘邦形象影响最大者。对刘邦形象损害最大的,当属魏晋时人阮籍。阮籍过广武战场有言: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可能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骂刘邦的语言,也是开了骂刘邦之先河,打响了对刘邦发难的第一枪。这在当时以及稍后的历史时期内,几乎成了让人耻笑的话柄。
李太白登临广武战场,写下了《登古战场》的诗篇,与阮籍所言就很有针锋相的意思。其诗云,沈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直斥阮籍之语为狂言。
对此,苏东坡以为阮籍所称竖子,非指沛公,而是指他同时代的达官贵人。他在《广武叹》中说:

昔先友史经臣彦辅谓余,阮籍登广武而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岂谓沛公竖子乎?余曰: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其后,余闻润州甘露寺有孔明、孙权、梁武、李德裕之遗迹,余感之赋诗。其略曰:四雄皆龙虎,遗迹俨未剕。方其盛壮时,争夺肯少安。废兴属造化,迁逝谁控抟。况彼妄庸子,而欲事所难。聊与广武叹,不得雍门弹。则犹此意也。

苏东坡至此仍意犹未尽,又评论李太白的广武战场歌,曰:

乃知太白亦误认嗣宗语,与先友之意无异也。嗣宗虽放荡,本有意于世。以魏晋间多故,故一放于酒,何以至以沛公为竖子乎?

按苏东坡的意思,阮籍对刘邦也是了解的,不会辱骂的。后人是否就对阮的话信以为真了呢?有可能。因为刘邦被李宗吾先生直斥为又黑又厚,他能是好人吗?故毛泽东给江青的一封信出来后,或再也没有以刘邦为好人者了。因为毛泽东在信中就引用阮的话,其用意应该和苏东坡理解的阮氏狂言相同,只因在传达解释中,没有指出阮籍此言对否,故一般人都以为阮说得对。
苏东坡兄弟对刘邦的推崇也不是一般二般的高,因而其将心比心,以为阮籍也绝不会存心轻慢刘邦。应该说,苏东坡对阮籍的开脱是出于宽容之心,实际上与《高祖还乡》的作者一样,阮籍可能还真的不以刘邦为然呢。何以这么说呢?看不懂《史记》、曲解《史记》的事情实在是太普遍了。像后世的李宗吾《厚黑学》就把刘邦当了靶子猛泼污水,也可以说其此举是出于对当世人物的不屑,但更多的是没看懂《史记》、没看懂刘邦。如果看懂了《史记》,如果对刘邦的历史功绩哪怕有一丁点儿尊重的话,就会对刘邦有敬畏尊崇之心,断不至说上一大堆不三不四的俏皮话,更不会把刘邦作为靶子狂贬。因为以他们的才华,并非不将刘邦作为靶子就做不起文章,就使他们在狂贬那些他们看不上眼的人物时发不出力道。

菜九是颇看重语言的魔力的,以为语言对人的控制,其力道之大,非常人所能设想。这里的控制力是不分好话还是坏话的。不要以为只有好话才有力量,混账话同样有力量,很多歪理邪说大行其道,就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菜九的看法绝非无稽之谈。因此,不要小看阮籍的刘邦评价,只有区区九个字,但其杀伤力真是非同小可。而在这区区九个字里真正起作用的实际上只有两个字,竖子。正是竖子这两个字,就硬生生地把颠秦踬楚的大英雄汉高祖,从神坛上拉了下来。《现代汉语词典》对竖子的解释是,小子。其中的贬义非常明显,应该含有不值得认真对待,不是玩艺儿,不是东西,等等元素。那么,后世对汉高祖的痛恨,多多少少与这个用词有绝大关系。一个大英雄转眼之间变成了竖子,对于广大读者、广大历史看客来说,可能也是一种思想解放。竖子这两个字,如同给所有的人免费发放了一副有色眼镜,人们透过这副有色眼镜去打量刘邦,确实怎么看怎么像一个痞子,一个无赖。而无赖这个词,也正是从刘邦嘴里说出来、为自己未发达前定性用的。只是当时的无赖,与我们今天的无赖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其真实含义是,没有生活来源,刘邦即以此形容自己当年一介无业游民、待业中年的窘境。到了我们不认真的后人这里,就认了今天的真,这可是你刘邦自己说的自己承认的,不是我们强加给你的。你已经是无赖了,那么顺理成章也就是流氓了。无赖加流氓,还能是什么好东西?往你头上泼点污水,加点仇恨仇视,再正常不过了。
菜九在这个段子里已N次说到不认真了,那些与菜九观点相左者难免要心中不爽,觉得委屈。其实菜九还有更进一层的发现,即越是不认真的人,越是以为自己特认真,而且一听说菜九的不认真之论,立即就会跳起来破口大骂。唉呀呀,中国人何止是不认真,还会在不该认真的地方瞎认真。比如对号入座的劲头特别认真,这一点菜九也是要承认的。只不过看上去像是皮球掉进汤锅里——说它是浑蛋,它还一肚子气。比如持刘邦是个大坏蛋观点的人们可能会说啦:我可不是随便骂的啊,都是司马迁的书里写了刘邦狗屁倒灶的事,所以才骂的。那么司马迁评刘邦为大圣,人们据司马迁之书骂刘邦,用司马迁提供的材料,反对司马迁作出的结论,真有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架式,打着红旗反红旗,还有点高明啊。这样的做法是否会陷司马迁的结论于矛盾之中呢?菜九以为根本不可能。因为司马迁提供的对刘邦形象不利的材料,如果不是偏执地看问题,就根本动摇不了司马迁的结论。但那些不知道认真为何物的读书人哪管这些,由着性子信口雌黄向刘邦泼污。近期田秉锷兄告诉我说,有一个菜九的本家,据说颇有名望的历史家周予同曲解司马迁强加于司马迁的原话:刘邦,据司马迁《史记
作者: 黑咖啡    时间: 2010-9-19 13:41

刘氏家族拜庙祭祖文呜乎壮哉!高祖兴汉,创基立疆,威加宇内,四海名扬。戳秦灭楚,成就大业,励精图治,铸就辉煌。泱泱华夏,江山一统,肃吏化民,稳定朝纲。位极人臣,情系梓里,一路风尘,荣归故乡。击箸高歌,大风三唱,筵请父老,泗水亭旁。懿德雄风,旷世豪气,庶民领袖,万古流芳。后有向祖,校书天禄,灿灼藜焰,世代恒光。时雨春风,改革开放,千秋正气,得以申张。古有萧何,扶左高祖,今有萧俊,起建庙堂。唇齿相依,互为表里,手足之亲,义重情长。遥想高祖,创业艰辛,饥寒倍历,饱经沧桑。阅尽人间,世事冷暖,看贯白眼,世态炎凉。虎踏平原,狸猫争宠;龙蛰泗水,鱼较短长。伏居斗室,蓄精养锐,屈尊矮檐,一亭之长。芒砀山前,斩蛇释囚,起凤腾蛟,龙游四方。遍访遗贤,广交名士,礼敬萧何,善待张良。亲近樊哙,重用韩信,大将灌婴,跃马立疆。贤才猛士,百川汇海,周勃王陵,相得益彰。诛除暴秦,鸿基初定,荡涤烟尘,铸就铜墙。巍巍隆基,四百余载,大汉雄风,永载史章。锦绣中华,名门望族,汉家苗裔,布及四方。海外立业,兴家报国,一脉相承,渊源流长。为民从政,躬延祖德,敦伦尽份,业术经商。身延龙脉,何须高位,纵为百姓,傲骨含香。呜呼壮哉!高祖在上;士宦藜民,将您敬仰。浩气英风,激励后昆,泽沛荫远,山高水长。春晖朝霭,瑞华永驻,荫庇万民,幸福安康。光耀门楣,振我家帮,致祭尊前,瑞霭檀香,红烛高烧,意蕴奉献,置花供果,寓意绵长。香结灿云,凝聚正气,烛艳光华,醒世慈航。种花明因,花谢得果,善恶轮回,各有短长。荡荡乾坤,芸芸众生,吏民百姓,天各一方。追求卓越,欢歌盛世,民欲安定,国思富强。悠悠岁月,黄尘古道,改朝换代,飞逝流光。岁序叠更,又开新纪,古沛汉城,续谱华章。钢梁巨龙,纵横南北,地下乌金,彩焕八方。广厦连云,阳光大道,车流如潮,梭贯城乡。清流入境,百舸竞渡,千帆隐退,万吨轮航。故址新城,交相辉映,人杰地灵,景泰天祥。呜呼高祖,高高在上,感昭后裔,致祭庙堂,龙脉焕族,扬眉吐气,历史名城,以您荣光。龙归碧海,丹心不朽,凤返丹霄,福祉绵长。颂赞千秋,高祖隆德,佑启后昆,福寿无疆!呜呼壮哉!进斛再拜,伏为尚享! 公元二00六年农历丙戌七十世孙运璋熏沐拜撰
作者: 梦的忧伤    时间: 2010-9-19 13:42

司马迁答记者问(三)
书剑和谐

【记者】《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有人认为这是刘邦随便说说而已,因为当时在场的人肯定有很多这么说的,起码也想过 ,是过于表面的东西了。请问太史公,这种说法对吗?

【司马迁】肯定不对。我在《史记》中记载了四个有雄心壮志的人说的豪言壮语, 第一位是英布,韩信、彭越死后公开起兵对抗刘邦,刘邦亲自率兵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但他逆流而进,不得人心,自取灭亡。第二位是陈涉,秦二世元年七月在大泽乡,与吴广谋,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来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葬砀,谥曰隐王。第三位是项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但经过楚汉战争,垓下大败,身死东城。第四位是刘邦, 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其给人的印象是很有水平,既表达了大志,又委婉含蓄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由于刘邦所处的环境、年龄、性格、心态不同,他的话反映了自己的心声,虽然豪气少了点,但多了些成熟和稳重,我们可以直接感觉到他追求的是帝王伟业。


【记者】有人认为刘邦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郦山,丰西大泽中氢役徒都放了,并与一些徒役躲在芒砀一带的深山湖泽之间。没有项羽杀会稽太守及手下近百人有豪气,这说明刘邦只会阴谋诡计,项羽是光明磊落。您怎么看?

【司马迁】我只是把事实写出来,让大家去评判。有的情况与人们想象的相反。项羽才是用阴谋手段,杀害了本来是倡议响应陈涉、推翻暴秦的会稽太守从而夺取军权的;而刘邦则是光明正大:“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刘邦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样板,但与陈胜、吴广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陈胜、吴广出身贫民,他们被征调去防守渔阳,并当上屯长。随行一共有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恰遇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他们估计已经误了到达渔阳规定的期限。过了规定的期限,按照秦法津是都该杀头的。陈胜、吴广商量认为“如今逃走也是死,起义干一番大事业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不如为国事而死。”于是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反秦烈火由此点燃。相比之下,陈胜、吴广气势磅礴,而刘邦是稳中求进,静观其变。


【记者】沛县县令想率领沛县的人响应陈涉。与萧何、曹参商量后派樊哙去请刘邦。刘邦及其追随者躲在芒山、砀山一带的深山湖泽之间。他听樊哙介绍情况后,毅然决定率众返回沛县干一番大事业。沛令在樊哙走后后悔了,害怕刘邦来了会发生什么变故,就关闭城门,据守城池,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并不着急攻城,而是用帛写了封信射到城上去,向沛县的父老百姓宣告说理。沛县父老看信后觉醒,率领县中子弟一起杀掉了沛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有人说刘邦采用收买人心的方法攻城,反映他没有作战本领。请太史公说说您写的目的。

【司马迁】刘邦不强攻硬打是对的。城中都是父老乡亲,打仗是有伤亡的,结果不堪设想。刘邦采用“攻心为上”的策略,说服众乡亲,使他们觉醒杀掉沛令开门迎接。刘邦这种做法,是“仁而爱人”的体现。我也是在如实反映刘邦的一贯作战风格,并对这种风格加以赞赏。


【记者】父老乡亲想要让刘邦当沛县县令。刘邦说:“如今正当乱世,诸侯纷纷起事,如果安排将领人选不妥当,就将一败涂地。我并不敢顾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怕自己能力小,不能保全父老兄弟。这是一件大事,希望大家一起推选出能胜任的人。”萧何、曹参等都是文官,都顾惜性命,害怕起事不成,遭到满门抄斩之祸,极力地推让刘邦。刘邦还是再三推让,众人仍然没有谁敢当沛县县令的。大家想方设法立刘季做了沛公。这是否说明刘邦假戏真做,是个实足的伪君子呢?

【司马迁】刘邦所说的话是其真实心态。从当时起义的条件来看,最后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如果起义一旦失败,领头人面对的是株连三族的命运。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当这个出头鸟,而是相互推诿,希望有人能挺身而出,自己追随在后。众人现在面临着一个关键抉择,如果没有人出头担当首领,举事的这些人就是一盘散沙,一旦秦军攻打过来,势必如待宰的羔羊。萧何、曹参等人死活不干,怎么办呢?总不能坐以待毙,束手就擒啊!刘邦见此状况,毅然决然挑起了起义军的大梁。在当时,刘邦无论是声望、地位,还是学识及家族势力,都远不如萧何、曹参等人。萧何、曹参他们过多关注的还只是自身利益,没有天下为公的胸襟与气度;相比之下,刘邦的境界则要高出他们许多,他从不考虑自身利益,没有小家庭的概念。在刘邦心中,念念不忘的是沛县父老乡亲的利益,是天下人的利益,只有大我,没有小我。刘邦和一般人最大的不同便在这里,他一向不顾及自己的利害关系。我认为刘邦在很多关键时刻,众人都瞻前顾后,虑及自身安危时,是他不计个人利害,勇挑重担,考虑最多的始终是大家的利益。


【记者】刘邦“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有什么意义?

【司马迁】刘邦在沛县祭祀能定天下的黄帝和善制兵器的蚩尤。让我们感到惊奇的是,秦始皇是在为帝封禅时礼祠蚩尤,而刘邦却在起兵时就祭蚩尤於沛庭。其政治行为和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也就是说,刘邦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庭,这是团结东方诸侯和楚人的政治行动。这表明刘邦要施仁政、行王道。


【记者】刘邦为什么要投奔项梁?这一决定是否正确?

【司马迁】刘邦起兵东闯西荡,南征北战,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效果不好。刘邦吸取教训,投奔项梁,壮大反秦队伍。项梁听说陈王确实已死,就召集各路别将来薛县聚会,共议大事。刘邦和张良也应召前往薛县参加了聚会。项梁听从范增之计,顺应楚国民众的愿望,拥立熊心为楚怀王,建都盱眙。陈婴做楚国的上柱国,项梁自己号称武信君。刘邦与项羽配合默契,攻占城阳,又在濮阳县东边和秦军交战,打败了秦军。秦军重新振作,守住濮阳,在城周围引水坚守。刘邦和项羽向西夺取土地,到了雍丘城下,和秦军交战,大败秦军,斩杀李由。这说明刘邦从实践中得出的决策是大势所趋,投奔项梁,拥立楚怀王,集中优势兵力与秦军作战,战果辉煌,使双方获利,是非常英明的。

【记者】刘邦与项羽及楚军将领的关系如何?为什么楚怀王决定刘邦率兵西进?

【司马迁】赵国几次请求援救,楚怀王让宋义节制项羽,向北进兵救赵,而让刘邦向西攻取土地,进军关中,并和诸将相约,谁先进入函谷关,平定关中,就让谁在关中做王。

这时候,秦军强大,常常乘着胜利的威势追击败逃之敌,诸将中没有人认为先入关是有利的事。只有项羽恨秦军打败了项梁的军队,很激愤,愿意和沛公一起西进入关。我们看到,刘邦西进并不是占了多大的好处,秦军强大,诸将中没有人认为先入关是有利的事,只有刘邦敢于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刘邦这一决策风险很大,但机遇很多。项羽不愿意跟随宋义,想和刘邦一起入关报仇,这一方面说明项羽心怀家仇,眼光受限,另一方面说明项羽当时与刘邦的私下关系不错。

怀王手下的老将们都说:“项羽这人敏捷勇猛,却又奸猾伤人。项羽曾经攻下襄城,那里的军民没有一个活下来,都被他活埋了。凡是他经过的地方,没有不被毁灭的。再说,多次进攻,先前陈王、项梁都被打败了,不如改派忠厚老实的人,实行仁义,率军西进,向秦地的父老兄弟讲明道理。秦地父老兄弟因为他们的君主暴虐而受苦已经很久了,现在如果真能有位忠厚老实的人前去,不欺压百姓,才会使秦地降服。项羽只是敏捷勇猛,不能派他去。现在只有沛公一向忠厚老实,可派他去。”楚军结构复杂,项羽性格独特,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怀王手下的老将们对项羽很反感。刘邦在楚军中却被公认为忠厚老实,他们相信刘邦不欺压百姓,能使秦地降服。由此可见,刘邦在楚军中委曲求全,上下左右关系处理恰当,人脉资源丰富。

怀王最终没有答应项羽,而派了刘邦率领大军向西去夺取土地,一路收集陈胜、项梁的散兵。刘邦如鱼得水,取道砀县到达成阳,与杠里的秦军对垒相持,结果击败了秦军的两支部队。然后采用避实就虚、攻抚兼施的战略,逐渐向关中挺进。

【记者】怀王及诸老将认为刘邦“素宽大长者”,要求刘邦“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毋侵暴,”“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刘邦完成这些重任了吗?

【司马迁】事实证明,刘邦圆满完成任务。军队由不足万人扩展到十万,进入秦地后,对秦民秋毫无犯,封存秦宫,约法三章,不受犒劳,从秦民“喜”、“大喜”、“益喜”来看,对刘邦是非常拥戴的。刘邦也时时刻刻牢记楚怀王的重托,体现了“宽大长者”的风采,如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书剑和谐


“素宽大长者”是刘邦的金字招牌。
作者: ever66    时间: 2010-9-19 13:43

来读点历史,很有用的
作者: 焊线    时间: 2010-9-19 13:44

问好,c9先生!
作者: 喜多多    时间: 2010-9-19 13:46

这篇文章似乎放了很久了.但不管怎样,他RP的确有点让人觉得宁要天下与自己的性命,统治是权术与政治,所行是必须的
作者: yonglin    时间: 2010-9-19 13:47

...深奥,拜读,不过杀韩信还是...




欢迎光临 110互动论坛 (http://bbs.110.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