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台湾省
[打印本页]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48
标题:
台湾省
面积3.6万平方千米,其中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千米。人口2200多万。
台湾位于祖国大陆架的东南缘。地处东经119°11′03″(澎湖县望安乡花屿西端)至124°34′30″(宜兰县赤尾屿东端),北纬21°45′25″(屏东县恒春镇七星岩南端)至25°56′30″(宜兰县黄尾屿北端)之间。北临东海,东北接琉球群岛;东滨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邻;西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福建省相望,最近处仅130千米。台湾是中国一个由岛屿组成的海上省份。全省由台湾本岛和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两大岛群,共80余个岛屿所组成。陆地总面积35989.7573平方千米。其中,台湾本岛南北长394千米,东西最宽处144千米,绕岛一周的海岸线长1139千米,面积35788.0908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面积的97%以上,是中国第一大岛。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48
历史沿革
公元230年,吴国大将渡海到达“夷洲”(台湾)。隋唐称台湾未“流求”。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民政,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同安县(今厦门)。从此,中国开始在台湾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明朝末期,大陆居民大规模移居台湾,推动了台湾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荷兰先后于1602年和1622年两次侵占澎湖。1642年,荷兰人占领了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据点,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第二年,设置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从1760年以后,出现了大陆居民再度大规模移居台湾的高潮,到1811年,除山地族原住民以外,人口已超过了200万。1885年,建台湾为行省。
1894年,日本发动了中日战争(甲午战争),次年3月攻占澎湖。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本统治时期。1945年,二战结束,根据《开罗宣言》和《玻茨坎公告》,台湾和澎湖列岛重新回归祖国怀抱。
明清时期台湾省行政区划
1624年,荷兰占台。1625年,荷兰购买赤嵌一区。建筑热兰遮城(即赤嵌城,台湾城)。1626年,西班登陆鸡笼,修建圣萨尔瓦多城。1629年,西班牙在淡水建筑圣多明哥城(淡水城,当地居民称红毛城)。1634年,荷兰热兰遮城完工。1642年,荷兰逐出西班牙人,占领台湾北部。1644年,改圣多明哥城为安东尼堡(仍称红毛城)。1652年,建普罗民遮城。1661年,荷兰普罗文查城投降。
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延平郡王郑成功收复台湾。五月改未收复的赤嵌城为东都明京,并设承天府(即今台南市),改台湾城为安平镇,另设天兴县(今嘉义市)、万年县(今高雄市左营)共一府两县;天兴县治佳里兴,今台南县佳里镇。并设有澎湖安抚司。1662年2月,攻占热兰遮城,荷兰总督揆一投降。1664年,郑经改东都(即明京)为东宁省。改天兴县、万年县为天兴州、万年州。增设南路安抚司和北路安抚司,处理原住民事务。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统一台湾。1684年,清政府决定保留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以原承天府设台湾府和附郭台湾县,以天兴州设诸罗县,以万年州设凤山县;诸罗县暂治台湾府城;凤山县治兴隆庄(今左营)。1704年,诛罗县移治诸罗山(今嘉义)。1723年(雍正元年),析诸罗县置彰化县、淡水厅(今新竹市);彰化县治半线(今彰化);淡水厅暂治沙辘社(今台中县沙鹿镇)。1727年,析台湾县设澎湖厅,治妈宫(今马公)。1756年,淡水厅移治竹堑(今新竹)。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增设南路理番同知和北路理番同知,处理汉、原住民交涉事务。1787年,诛罗县改名嘉义县。1788年,凤山县移治埤头庄(今凤山)。1806年,凤山县移治兴隆庄(今左营)。1812年设噶玛兰厅,治五围(今宜兰)。1826年,凤山县移治埤头庄(今凤山)。1875年,增设台北府,附郭淡水县(原淡水厅析出);另辖基隆厅(原淡水厅析出),治基隆;新竹县(原淡水厅),治新竹;宜兰县(原噶玛兰厅)。原台湾府辖台湾县;嘉义县;彰化县;埔里社厅,治埔里社(今南投县埔里镇);凤山县;恒春县(原凤山县析出),治琅峤(今恒春);澎湖厅;卑南厅,治卑南(今台东)。
1887年,台湾建省;原台湾府改名台南府,新设台湾府于桥仔图(今台中市);原卑南厅升格为台东直隶州。台北府附郭淡水县;另辖基隆厅;新竹县;宜兰县。台湾府附郭台湾县;另辖苗栗县(原新竹县析出),治苗栗;彰化县;埔里社厅;云林县(原嘉义县析出),治林杞埔(今南投县竹山镇)。台南府附郭安平县(原台湾县);另辖嘉义县;凤山县;恒春县;澎湖厅。台东直隶州计划治水尾(今花莲县瑞穗乡),暂治卑南(今台东)。1894年,析淡水县设南雅厅,属台北府,治大科崁(今桃园县大溪镇)。云林县移治斗六门(今斗六)。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朝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占时期台湾省行政区划
1894年,日本发动了中日战争(甲午战争),次年3月攻占澎湖。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本统治时期。
1895年3月,日占澎湖。5月入台湾本岛,在台北城设“台湾总督府”。6月废除原有行政建制:改台北府为台北县;台湾府为台湾县;台南府大部及台东州为台南县;台南府澎湖厅为澎湖岛厅。但被军民抵制,除台北局部地区外,其余徒具虚名。
1895年8月,日本重新勉强设治:原台北府淡水、宜兰、新竹三县、基隆、南雅二厅合并为台北县,原台湾府台湾、苗栗、彰化、云林县和埔里社厅以及台南府嘉义县合并为台湾民政支部,将原台南府安平、凤山、恒春县及台东直隶州(含卑南县、花莲港厅)合并设立台南民政支部,改原台南府澎湖厅为澎湖岛厅。11月,将原台南府嘉义县划归台南民政支部。1896年4月,改台湾民政支部为台中县。改台南民政支部为台南县。
1897年5月,析原宜兰县地设立宜兰厅;析原台东州设立台东厅;改澎湖岛厅为澎湖厅;以原台东州地设台东厅,驻卑南(原台东州驻地);合清末新竹县与苗栗县设立新竹县;析原嘉义县和原云林县大部设立嘉义县;析原凤山县和恒春县设立凤山县。1898年5月:析新设的新竹县分别划归台北县、台中县。裁嘉义县、凤山县,所辖区域划回台南县、台中县。1901年5月:析台南县设立恒春厅。
1901年11月,实行厅制:废台北县、台中县、台南县,保留宜兰厅、恒春厅、澎湖厅;以原淡水县地设立台北厅和深坑厅;以原基隆厅地设立基隆厅;以原新竹县地(分隶台北、台中二县)设立新竹厅;以原南雅厅地设立桃仔园厅(桃仔园厅地属清末淡水县与新竹县),寻改名桃园厅,设治桃园街;以原台湾县地设立台中厅;以原苗栗县地设立苗栗厅;以原彰化县地设立彰化厅;以原云林县地设立斗六厅;以原埔里社厅地设立南投厅,治南投;以原嘉义县地设立嘉义厅和盐水港厅(今台南县盐水);以原安平县地设立台南厅;以原凤山县地设立凤山厅、蕃薯寮厅(今高雄县旗山)和阿猴厅(今屏东县)。
1909年10月,裁深坑、基隆二厅入台北厅,裁苗栗厅入新竹、台中二厅,裁彰化厅入台中厅,裁斗六厅入嘉义厅,裁盐水港厅入嘉义厅和台南厅,裁凤山厅入台南厅,裁蕃薯寮厅、恒春厅入阿猴厅,析台东厅设立花莲港厅,驻花莲港。
1920年9月:实行州厅制(厅和州平级)。在实行州厅制之后,各州及个别厅之下设市,其余区域为州厅辖下的郡或支厅。并台北、宜兰二厅为台北州;并新竹、桃园二厅为新竹州。原苗栗厅划归新竹厅的部分属新竹州;合并台中、南投二厅设台中州。原苗栗厅划归台中厅的部分属台中州;以台南厅西部(原安平县)和嘉义厅(含原云林县)合并设立台南州;以台南厅东部(原凤山县)、阿猴厅以及澎湖厅合并设立高雄州,治打狗港。1926年7月:析高雄州原澎湖厅地仍设立澎湖厅。
1920年9月:划台北城郊设立台北市,为台北州治;划台中城郊设立台中市,为台中州治;划台南城郊设立台南市,为台南州治。1924年12月:于打狗港附近设立高雄市,仍为高雄州治;划基隆城区设立基隆市。1930年,划嘉义城区设立嘉义市,隶台南州;划新竹城区设立新竹市,为新竹州治。1933年,划彰化城区设立彰化市,隶台中州;以阿猴街设立屏东市,隶高雄州。1940年,划宜兰城区设立宜兰市;划花莲港厅城区设立花莲港市,为花莲港厅治所。
1945年,二战结束,根据《开罗宣言》和《玻茨坎公告》,台湾和澎湖列岛重新回归祖国怀抱。
1945年以后台湾省行政区划沿革
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省辖市、2县辖市。九市:台北市、高雄市、屏东市、嘉义市、基隆市、台中市、台南市、彰化市、新竹市。八县:台北县、高雄县、澎湖县、台中县、台南县、新竹县、台东县、花莲县。
1949年,国民党“中央政府”迁至台湾,于1950年9月将原“行政”区划又作调整:析台中县设彰化县、南投县;析台南县设嘉义县、云林县;析高雄县设立屏东县;析新竹县设立苗栗县,析新竹县设立桃园县,析台北县设立宜兰县;裁新竹市入新竹县;裁嘉义市入嘉义县;裁屏东市入屏东县;彰化市裁入彰化县。当时台湾划为5个省辖市、16个县、1个管理局,6个县辖市、234个乡、78个镇。
1969、1979年先后升台北、高雄为院辖市。台湾“行政”区域有2个“院辖市”,3个省辖市、16个县,15个县辖市。
1982年析新竹、嘉义两县设立新竹、嘉义两省辖市。
台湾现行地方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省、县(市)称为省、县(市)政府;乡镇县辖市,称为乡镇县辖市公所。目前,除台湾省外,设“院辖市”(或叫“直辖市”)2个:台北市、高雄市。省下设16个县:桃园、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屏东、花莲、台东、台北、新竹、台南、高雄、澎湖、宜兰、苗栗;5个省辖市: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基隆市、嘉义市。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48
行政区划
台湾本岛和澎湖共设7市、16县,其中台北市和高雄市为“院辖市”,直属“行政院”,其余属台湾省;市下设区,县下设市(县辖市)、镇、乡,合称区市镇乡。
台 北 市
中正区 大同区 中山区 松山区 大安区 万华区
信义区 士林区 北投区 内湖区 南港区 文山区
高 雄 市
新兴区 前金区 芩雅区 盐埕区 鼓山区 旗津区
前镇区 三民区 左营区 楠梓区 小港区
基 隆 市
仁爱区 信义区 中正区 中山区 安乐区 暖暖区
七堵区
台 中 市
中 区 东 区 南 区 西 区 北 区 北屯区
西屯区 南屯区
台 南 市
中西区 东 区 南 区 北 区 安平区 安南区
新 竹 市
东 区 北 区 香山区
嘉 义 市
东 区 西 区
县
台北县(板桥市) 宜兰县(宜兰市) 新竹县(竹北市) 桃园县(桃园市) 苗栗县(苗栗市) 台中县(丰原市)
彰化县(彰化市) 南投县(南投市) 嘉义县(太保市) 云林县(斗六市) 台南县(新营市) 高雄县(凤山市)
屏东县(屏东市) 台东县(台东市) 花莲县(花莲市) 澎湖县(马公市) 2003年1月1日,台南市中区与西区合并为中西区。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49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49
政治体制
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后,不承认已降为地方政权的事实,仍然使用“中央政府”的名义,建立所谓“中央政府机构”,维系“中华民国”的“法统”。
(一)“总统府”
“总统府”是辅助“总统”的幕僚机构。“总统府”置秘书长、副秘书长各一人。 秘书长承“总统”之命, 综理“总统府”一切事务并指挥、监督总统府内所有职员。副秘书长辅助秘书长处理事务。
“总统府”置资政若干人,其职责是,对于“国家”大计,得向“总统”提供意见,并备咨询。资政由“总统”就其所谓“勋高望众”者中选聘。
“总统府”置“国策顾问”,其中有给职“国策顾问”不得逾三十人,无给职“国策顾问”不得逾六十人;由“总统”遴聘,聘期不得逾越“总统”任期,对于“国家大计”,得向“总统”提供意见,并备谘询 。
“总统府”置“战略顾问”十五人,上将,由“总统”任命,对于战略及有关“国防”事项 ,得向“总统”提供意见,并备谘询 。
“总统府”原置参军长一人。其职责是承“总统”之命,办理有关军务事项,1996年1月撤销。
“总统府”设下列机构:第一局至第三局的三个局、机要室、侍卫室、公共事务室等、人事处、会计处、政风处。
“总统府”还先后设下列咨询机构和直属机构:
1.“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光复大陆”的方案。 该委员会的委员由“总统” 在“国代”中聘任,也可于其他的,特别是“有助于光复大陆工作”的人士中选聘。 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人,均由“总统”选聘。 该委员会下设内政组、国际关系组、军事组、财政组、经济组、教育文化组、交通组、司法组、边疆组及侨务组等机构。
2.“国史馆”。 该馆任务是掌理纂修“国史”事宜。同时该馆还兼负“台湾政府”档案总库工作。该馆下设史料馆、 征核处、总务处及秘书室、 主计室、人事室的三处三室。
3.“中央研究院”。 为台湾方面学术最高机关,任务是:人文及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及奖励学术研究。该院设院长1人,副院长1至2人,还设院士若干。 该院在90年代初设14个研究所和4个研究所(室)和筹备处等。
(二)“国家安全会议”
1.“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会议”
蒋介石当政时设“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会议”,简称“国安会”,是辅助“总统”决定大政方针的机关。该会议的任务是: 关于所谓“动员戡乱”大政方针的决定; “国防” 重大政策的决定;“国家” 建设及科学发展的研究指导;总体作战方针的测定及指导;“国家”总动员的决策;战地任务的处理;其他有关“动员戡乱”的重要决策事项,及奉“总统”核交研议或审核事项。
“国安会”由下列人员组成:“总统”、“副总统”、“总统府秘书长”、“参军长”、“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外交部部长”、“财政部部长”、“经济部部长”、“参谋部长”、“国安会”秘书长和各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总统”指定的人员组成。“总统”为会议主席,主持会议。“总统”必要时,得召开“国家安全会议”的特别会议。出席会议的除上述会议组成人员外,还有“立法院院长”、“司法院院长”、 “监察院院长”、 “考试院院长”、“国民大会”的“宪改研讨会的副主任委员”、“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行政院”有关部会首长及其他有关人员。
“国安会”设秘书长1人, 副秘书长1至3人。还设秘书处,其职责是承秘书长之命,处理有关事务,及不属于其他机构职责的事项。
此外,“国安会”还设“国家建设研究委员会”、“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及“国家安全局”等机构。“国家安全局” 是台湾最高情报机构, 负责指挥岛内外的各种情报活动。
2.“国家安全会议”
台结束“动员戡乱时期”之后,在李登辉主导下,1993 年12月30日,台“立法院”三读通过了新的“国家安全会议组织法”,对原“国安会”的性质、地位、组成、职权等重新作了规定。具体情况是:
“国安会”为“总统”决定国家安全有关之大政方针之咨询机关。“国安会”之决议,作为“总统”决策之参考。“国安会”及其所属“国安局”应受“立法院”之监督。
“国安会”以“总统”为主席,“总统”因事不能出席时,由“副总统”代理。
出席“国安会”的人员是:“副总统”、“总统府”、“秘书长”、“参军长”; “行政院长”、 “行政院副院长”、“内政部部长”、“外交部部长”、“国防部部长”、“财政部部长”、 “经济部部长”、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参谋总长”;“国安会秘书长”、“国安局局长”; “总统”指定的其他列席人员。 “国安会”置秘书长1人, 特任; 承“总统”之命, 依据“国安会”之决议,处理会务,并指挥监督所属职员。“国安会”置副秘书长1人至3人,襄助秘书长处理事务。
“国安会”置咨询委员5至7人,由“总统”特聘。
“国安会”设秘书长,掌理以下事项:关于议程编撰,会议之记录, 及决议案处理之联系等事项; 关于文书、档案、出纳、事务、资讯及印信典守等事项。
“国安会”下属“国家安全局”。“国安局”综理“国家” 安全情报工作及特种勤务之策划与执行, 并对“国防部”“军事情报局”、电讯发展室、“海岸巡防司令部”、“宪兵司令部”、“内政部警政署”、“法务部调查局”等机关所主管之有关“国家”安全情报事项,钢负统合指导、协调、支援之责。
“国安局”置局长1人,综理局务,副局长3人,襄助处理局务。
“国安局”主要职能部门为“6处3室”。第一处,掌理国际情报工作;第二处,掌理大陆地区情报工作;第三处,掌理台湾地区安全情报工作;第四处,掌理“国家战略情报”研析;第五处,掌理科技情报与电讯安全工作;第六处,掌理密码及其装备之管制、研制有关事项。资讯室,掌理资讯作业之规划、执行与资料库之建立、管理等有关事项;秘书室,掌理施政计划及施政工作之管制,考核与工作报告汇编、一般性综合业、公共关系、印信典守、文书处理、档案管理、资料编译及印制等有关事项;总务室,掌理庶务、出纳、警卫、医疗保健及不属于各处室之有关事项。
“国安局”的其他机构还有:人事处、 会计处、 政风处、电讯科技中心、训练中心、特种勤务指挥中心等。
“国安局”为处理特定业务,还可设各种委员会,由局长指定人员组成。基于情报工作特殊需要,可委托国内外学者、专家、学术研究机构等,从事相关研究工作。
(三)“国家统一委员会”
简称“国统会”,1990年10月7日成立。 是为推动大陆政策理念而成立的临时性任务编组机构,主要职责是向“总统”提供有关大陆方面的政策咨询,委员由岛内各党派、社会各界人士代表组成,委员会数25至31人,另聘“研究委员”若干人,委员会两个月召开一次, 任期一年。 2000年5月陈水扁上台后,“国统会”被“冻结”,至今未召开一次会议。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49
历任领导
“总统”
蒋介石(国民48.04-49.01)
李宗仁(国民49.01-50.03代)
蒋介石(国民50.03-75.04)
严家淦(国民75.04-78.05)
蒋经国(国民78.05-88.01)
李登辉(国民88.01-00.05)
陈水扁(民进00.05-)
“总理”
阎锡山(国民49.06-50.03)
陈 诚(国民50.03-54.05)
俞鸿均(国民54.05-58.07)
陈 诚(国民58.07-63.12)
严家淦(国民63.12-72.05)
蒋经国(国民72.05-78.05)
孙运睿(国民78.06-84.05)
俞国华(国民84.06-89.06)
李 焕(国民89.06-90.05)
郝伯村(国民90.05-93.02)
连 战(国民93.02-97.08)
萧万长(国民97.08-00.05)
唐 飞(国民00.05-00.10)
张俊雄(民进00.10-02.01)
游锡坤(民进02.01-05.01)
谢长廷(民进05.01-)
“立法院院长”
童冠贤(48.12-50.12)
刘健群(50.12-51.10)
黄国书(51.10-52.03代)
张道藩(52.03-61.02)
黄国书(61.02-72.02)
倪文亚(72.02-72.04代)
倪文亚(72.05-88.10)
刘阔才(88.10-89.02代)
刘阔才(89.02-90.02)
梁肃戎(90.02-92.01)
刘松藩(92.01-99.01)
王金平(国民99.02-)
“副总统”
李宗仁(国民48.04-49.01)
李宗仁(国民50.03-54.03)
陈 诚(国民54.05-66.05)
严家淦(国民66.05-75.04)
谢东闵(国民78.05-84.05)
李登辉(国民84.05-88.01)
李元簇(国民90.05-96.05)
连 战(国民96.05-00.05)
吕秀莲(民进00.05-)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0
台北市简介
台北市位于台北盆地中央、淡水河右岸,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为台湾第一大城市。公元1875年(清光绪元年),钦差大臣沉葆桢在此建立了台北府,统管台湾行政,从此有“台北”之名。现今全市共划分中正、大同、中山、松山、大安、万华、信义、士林、北投、内湖、南港及文山等12个行政区。
早在四五百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密林。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派兵到这一带开荒。公元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从福建来的移民在此建立了村庄,15年后出现了市街。台北市初名大加蚋,原为平埔族凯达格兰人活动区域,又称艋舺、莽甲、莽葛、文甲等。
台北市是台湾北部的游览中心,除阳明山、北投风景区外,还有本省最大、建成最早占地8.9万平方米的台北公园和本省规模最大的木栅运物园。此外,由私人经营的荣星花园规模也相当可观。剑潭、北安、福寿、双溪等公园,也都是游览的好地方。台北市名胜古迹颇多,其中台北城门、龙山寺、保安宫、孔庙、指南宫、圆山文化遗址等处,均为风景幽美,适宜游览的地方。
台北市有许多吸引游人欣赏、购买和品尝的特色风物,如胜大庄毛笔、士林名刀、面塑、艺术陶瓷、台北圆球夜市的“圆环蚵仔煎”和汤圆等等。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0
高雄市简介
高雄旧名打狗,或称打鼓,昔日为平埔族西拉雅人世居地,而"打狗"便是原住民社名之译音。高雄县面积2832平方公里,人口107万。
地景、人文、生态依地形气候而有很大变化:东北部山高谷深,荖浓溪和楠梓仙溪的主、支流像脉络般蜿蜒,孕育出大片原始森林、高山、溪谷与瀑布风光,邹族、布农族便居住在此;中部由旗山、美浓至凤山一带有丘陵起伏,荖浓溪与旗山溪提供水源,客家人、平埔族人、福佬人在此世代务农;西部靠海平原则是大片鱼场泻湖,终年日照炽烈、海阔天高,呈现渔村海港的粗犷风光。
地理、历史与人文的错综,为高雄县境交织出多重风貌的旅游名胜。东北部高海拔的原始山林之美属玉山公园,发源于塔塔加的楠梓仙溪已纳入溪流鱼类保护区,并在永续经营理念下仅定期开放垂钓。中央山脉西侧,藤枝森林游乐区、扇平林区、茂林风景区保留了丰富的动植物生态,最珍贵的大自然教室。县境中段,荖浓溪主支流在美浓、六龟孕育出丰富的森林、蝴蝶生态,而美浓更保存了传统的客家农业聚落风貌,特色别具;荖浓溪西岸的燕巢、旗山、内门一带,拥有台湾最广大的泥岩层,形成"月世界"地质景象,蔚为奇观。西部靠海的永安、茄定则是名闻遐迩的乌鱼之乡,这里的湿地泻湖生态孕育了大片红树林及野鸟,兴达港则是南台湾重要的渔业基地。 高雄县幅员广大,自然资源丰富,除了平原上的乡镇正快速工业化外,大片乡土仍是农业为主的景象。纯朴民风传统产业,构成高雄县的人文基调,正是本地未来发展观光的重要潜力。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1
台北市详细简介
台北市 台北市
(台北市旗) (市政府徽)
简称 北市
别称/昵称
行政区类别 “直辖市”
区划 12个区
政府所在地 信义区
市长 马英九
市花 杜鹃花
市树 榕树
市鸟 台湾蓝鹊
电话区号 02
总面积 271.7997平方公里
(台湾的第16位)
-
总人口 2,621,441人
(台湾的第2位)
-
人口密度 9622人/平方公里
-
毗邻 台北县
台北市在台湾的位置
地理
经度 东经121.6度
纬度 北纬24.9度
东西宽度
南北长度
总面积 271.8 平方公里
- 陆地面积
- 水域面积
海拔高程 最高:1120m(七星山)
最低:
中位值:
气候
气候类型 副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温 22.7℃
- 最高月均温 29.3℃
- 最低月均温 15.8℃
年降水量
无霜期
年日照时数
位于台湾北部的台北盆地,东起南港区大丰里,西至北投区关渡里,南为文山区指南里,北为北投区湖田里,四周均与台北县交界。现为台湾“中央政府”所在地,也是台湾最大城市。
一般而言,台北这个称呼依照世代的不同,往往具有不同的包含范围。台北旧城区只包含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前,城中区的范围。早期称呼的台北则是狭义的意指包括大安区,松山区,大同区,信义区,中正区,中山区与万华区在内的台北市旧市区。然而,由于旧城区趋于没落,商业重心与市政核心东移,以及大量来自于台湾中南部的外来人口聚居于周围卫星市镇,今日称台北时的意义,有时是指台北市12区,也有时泛指包含台北市与台北县、基隆市在内的整个大台北地区。
台北设府,始于1875年,当时台北盆地属于台北府淡水县,但并未明文设置台北市。1920年行政区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内三市街为基础,设立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1938年,进一步将松山并入台北市。
行政区划沿革与现况
台北设府,始于1875年,当时台北盆地属于台北府淡水县,但并未明文设置台北市。1920年行政区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内三市街为基础,设立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1938年,进一步将松山并入台北市。
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台北市成为省辖市,隶属于台湾省。1967年7月1日升格为“直辖市”,次年并将郊区分属台北县与阳明山管理局的六个乡镇(景美、木栅、南港、内湖、士林、北投)划归本市管辖。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将原来16区调整为12区,合并龙山区、双园区及古亭区西侧为万华区,合并城中区、古亭区为中正区,合并景美区、木栅区为文山区,将建成区、延平区并入大同区,将松山区南半分割为新设置的信义区。
目前台北市共有12个市辖区,分别为:
中正区、万华区、大同区、中山区、松山区、大安区、信义区、内湖区、南港区、士林区、北投区、文山区。
历史
根据记载,台北最早为原住民中凯达格兰人(属于平埔族)的生活地,明代初期汉人迁至此地。从17世纪初西班牙人占领台湾北海岸开始,到清代初期以前,此地均荒芜而未有大规模开拓,被统治者视为化外之地。1709年,泉州人戴伯歧、陈逢春、赖永和、陈天章合股立“陈赖章”垦号,向台湾府诸罗县申请开垦大加腊地方,成为台北盆地开垦活动的开端。
19世纪中叶,淡水河流域的物产贸易(特别是茶叶)兴起,先是艋舺(今万华)成为重要贸易据点,然后是大稻埕后来居上,台湾经济重心逐渐北移。此后官方决定在艋舺与大稻埕间的田野地,兴建台北府城作为行政中心。1884年,台北府城城墙及五个城门正式落成。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台湾省首任巡抚,开始建设大稻埕至基隆与新竹的铁路,加强邮电、道路等基础建设,并将台湾巡抚衙门及布政使司衙门设置于城内(现址为中山堂),台北市的雏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继任巡抚邵友濂正式将省会由桥孜图(今台中市)移至台北,从此逐渐成为台湾的政治中心。
1895年以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日据初期,仍以原有的两座衙门作为总督府,成为日本统治台湾的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总督府新厅舍(今“总统府”)落成为止。1900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台北府城城墙及西门,以原台北城范围内的区域(日本人称为“城内”)作为官方厅舍集中地,以及来台日本人的商业活动地带。并利用拆除后的城墙原址兴筑四条三线道路,兴建自来水及下水道系统,并分阶段进行“市区改正”计划,街道的建筑风貌略为西化;另外也新辟公园绿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筑,台北市逐渐具有现代都市的型态。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国民政府于当时的公会堂举行受降仪式,后来并将“公会堂”称改名为“中山堂”,正式为日本殖民史划上句点。
战后,由于1949年大批军民撤退来台,以及1960年代众多中南部民众北上求学、工作的风潮,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在美国的资助下,道路、住宅、学校等公共设施的新建工程也开始逐步进行;城市的已开发区域原先集中于旧市区西侧,自1960年代末期起,也开始向东边的大片田野地拓展。1970年代与1980年代可说是台北市的高度发展期,城市的商业重心也从这时候开始逐渐东移,西区相对显现出发展衰退的态势;伴随高度发展而来的是交通量的激增,最终造成严重的交通问题。1990年代之后,市区铁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运、公共汽车专用道等交通建设陆续完成,相当程度地纾解了交通上的压力;信义计划区开始快速发展,市政府与市议会亦迁至该地;原本渐趋没落的西区,于西门町等地带也开始进行局部改造、更新计划。不过,如何兼顾传统社区或商圈的整建,与原有特色的保留,仍是一大课题。
地理 地形
台北市中心区域位于台北盆地底部,大屯火山群(休火山)位于市区北边与台北县接壤处,整个山系于市区内大致向南延伸并趋缓,直抵圆山、大直与内湖等地,是台北市境内最大的山系;最高的七星山为1120米,次高的大屯山为1092米,山系中心地带与北投侧的外缘地带有不少火山地形。市区东边的内湖、南港与南边的木栅多为丘陵地形;标高约300多米的南港山系(拇指山系)则横亘于信义、南港两区之间。
水文
北市境内的河流属于淡水河流域。自淡水河主河道以及自淡水河分出的新店溪流经台北市大同区(大龙峒、大稻埕)、万华、公馆、景美等地的市区边界(淡水河主河道往西南续接大汉溪)。基隆河于关渡一带自淡水河分出,流经社子、士林、大直、内湖、松山、南港后出台北市境续流经台北县汐止、基隆市暖暖等地。过去因河道极为弯曲,每遇大雨常有水患,因此士林段、内湖段和一小段南港段的河道皆进行过截弯取直工程。景美溪于景美一带自新店溪分出,流经景美、木栅至台北县深坑。双溪于士林、北投交界一带自基隆河分出,磺溪再由双溪分出,双溪流经芝山岩、外双溪(故宫附近)等地,磺溪则流经石牌、天母等地,上溯大屯山系的纱帽山、大屯山。
气候
台北市位于北纬25度线附近,又因为是在海岛上,地处东亚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深受干冷的蒙古高气压与暖湿的太平洋高气压交互影响,形成了副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通常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而有时受到全球暖化或特殊的气候变化影响,也会出现较暖的冬天,或是较冷的春天(如2005年2~3月蒙古高气压带来的强烈冷气团,使得台北的温度少见地降至摄氏5.6度,邻近台北的淡水更出现摄氏3.9度的低温)。由于位在东亚季风带内,因此气候也受东北季风(冬季由东北方吹来含有许多水汽的季风,此风也是在冬季带给台湾北部降水的主要来源)影响。也因为有东北季风的影响,才不致使淡水河有因水量不足而断流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气候特征:因为市区主要位于台北盆地中,气候也深受盆地地形影响。夏季由于盆地周围的高山而不易使热气排出,使得市内的气温通常较周围的地区高出摄氏1~2度。进入冬季后,市区周围的山地与丘陵地较容易形成地形雨。每年5月前后,由于蒙古高气压与太平洋高气压交会形成锋面,使得台湾进入梅雨季节,此时的台北的降雨天数也会增加,应注意随身携带防雨用品。夏季也经常会因为上升气流旺盛,而形成午后雷阵雨。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1
历任台北市长列表
历任台北市长列表
上级派任
(1945年11月1日至1951年1月31日)
第1任,黄朝琴:1945年11月1日~1946年2月28日
第2任,游弥坚:1946年3月1日~1950年2月5日
第3任,吴三连:1950年2月6日~1950年11月
第4任,项昌权:1950年11月~1951年1月31日(代理市长)
(市民直选)
(1951年2月1日至1967年6月30日)
第1届,吴三连:1951年2月1日~1954年6月1日,为首任民选市长
第2届,高玉树:1954年6月2日~1957年6月1日
第3届,黄启瑞:1957年6月2日~1957年6月
第4届,黄启瑞:1960年6月~1961年8月
代理,周百链:1961年8月~1963年12月14日
第4届,黄启瑞:1963年12月15日~1964年6月1日
第5届,高玉树:1964年6月2日~1967年6月30日
(黄启瑞曾因官商勾结被停职,由周百链代理,被法院判决无罪后续任)
“直辖市”时期,“中央政府”派任
(1967年7月1日至1994年12月24日)
第1任,高玉树:1967年7月1日~1972年6月10日,为改制后的首任市长。
第2任,张丰绪:1972年6月10日~1976年6月11日
第3任,林洋港:1976年6月11日~1978年6月9日
第4任,李登辉:1978年6月9日~1981年12月4日
第5任,邵恩新:1981年12月4日~1982年4月19日
第6任,杨金欉:1982年4月19日~1985年5月30日
第7任,许水德:1985年5月30日~1988年7月25日
第8任,吴伯雄:1988年7月25日~1990年6月2日
第9任,黄大洲:1990年6月2日~10月14日间为代理市长,10月15日真除~1994年12月25日
市民直选
(1994年12月25日至今)
第1届,陈水扁:1994年12月25日~1998年12月25日,为改制后首任民选市长。
第2届,马英九:1998年12月25日~2002年12月25日
第3届,马英九:2002年12月25日~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1
高雄市详细简介
高雄市位于台湾南部,为台湾第二大城, 高雄市
(高雄市旗) (高雄LOGO)
简称 高市
别称/昵称 港都
行政区类别 “直辖市”
区划 11个区
政府所在地 苓雅区
市长 叶菊兰(代理)
政府网站 高雄市政府
市花 木棉花
电话区号 07
总面积 153.6平方公里
(台湾的第19位)
-
总人口 1,510,444人(2006年1月)
(台湾的第5位)
-
人口密度 9834人/平方公里
-
毗邻 高雄县
高雄市在台湾的位置
地理
经度 东经120度15分 - 120度24分
纬度 北纬22度31分 - 22度46分
东西宽度
南北长度
总面积 153.6029平方公里
- 陆地面积
- 水域面积
海拔高程 最高:
最低:
中位值:
气候
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温 24.7℃
- 最高月均温 28.7℃
- 最低月均温 18.6℃
年降水量 1,134.1公厘
无霜期
年日照时数 2,139小时
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都市,位于高雄县西南隅,是台湾南部重工业最发达的大都会。地理位置于东经120度14'30"至120度23'30",北纬22度30'30"至22度45'30"。南海中的东沙岛与南沙太平岛行政管理也划归高雄市旗津区中兴里管辖。
与台北不同,高雄的街道较宽而且交通也较顺畅,呈棋盘状。然而,因为此地区的重工业,所以高雄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有名的糟糕,但现在已有改善。高雄市设有加工出口区,生产铝、木、纸制品、肥料、水泥、金属、机械和造船等。其大众运输系统—高雄捷运,预计在2006年底红线南段先行通车,2007年10月底红橘线完工通车;而位于高雄市小港区的高雄国际机场为仅次于中正国际机场的国际货运与客运机场。
历史
本市早期原为平埔族原住民(马卡道族)的居住地,其语称竹林为“takau”,后经汉人音译为“打狗”(鹤佬语音)。到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而将地名改为“高雄”(因日语之“高雄”发音为“taka-o”,近“打狗”之音)。
1624年,荷兰人曾在此建立要塞,1661年汉人移民。清朝初期,曾经于兴隆庄(今 左营)兴筑“凤山县城”,作为凤山县治所在地;随着渔业逐渐发达,近海区域也逐渐出现零散的小型聚落。港口最初于1680年代左右开港,到了清朝末期亦对外开放成为通商口岸,虽然有部份外国贸易商进驻,但港口规模依旧一直无法扩大。
日本殖民统治初期,开始有计划地将高雄建设成小具规模的港口都市,特别是自1908年起,大力整建高雄港成为现代化港口,为殖民势力向东南亚扩张作准备;另外,自1900年起,高雄即为纵贯线铁路端点站的所在地。接近港口的哈玛星与盐埕埔(今 盐埕)一带成为当时发展最为快速的区域,之后随着高雄驿(高雄车站)东移新设,市区逐渐向东往大港埔一带扩展。1940年代,基于南进政策需要,日本人开始以高雄作为工业发展基地,不过,二战末期,在美军战机的密集空袭下,高雄港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战后,随着高雄港逐渐恢复正常运作,1966年在楠梓成立加工出口区,以及1970年代,大型造船厂、炼钢厂、石化厂的设立,高雄作为工业重镇的形象逐渐确立;高雄港的货运量也逐年上升,并开始进行扩建;都市的发展区域亦以高雄车站为中心,持续向南、东、北三个方向扩张。发生于1979年12月10日的美丽岛事件(高雄事件),事件现场即为该市中心区域,使得高雄成为往后民间人士所认定的“民主圣地”之一。
近年来,随着爱河的成功整治,以及各项文化、休闲设施的修建转趋积极,高雄市逐渐摆脱多年来“工业重镇,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都市发展上,除了范围较大的商圈(三多商圈、新崛江商圈...等)陆续兴起外,位于爱河凹子底段北侧的农十六重划区,未来的开发动向亦颇受关注;陆续推动的交通建设(捷运、铁路地下化)亦将带来交通纾解上的助益。如何透过在地发展,创造价值认同,共同勾勒出城市愿景,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
地理
高雄市位于我国台湾
该市位于台湾的南端,位置在东经120度14'30"至120度23'30",北纬22度30'30"至22度45'30"。
海岸线方面,西扼台湾海峡,南临巴士海峡。市区大多为冲积平原地形,地势较高处只有位于西子湾北侧,西侧紧临海岸,标高355米的高雄山(寿山);位于左营东侧,莲池潭东北侧,标高233米的半屏山;以及位于该市与高雄县东南边交界处,大坪顶一带的丘陵(凤山水库建于其上)。位于市区西南侧,隔着高雄港狭长水道与前镇相对的旗津,原本是一座沙洲半岛,后来南端因兴建第二港口,而以水道与红毛港分割。此外,高雄港大致是基于该区域过去原始的潟湖地形整建而来。
空运方面,该市目前与东京、札幌、琉球、首尔、香港、澳门、曼谷、普吉岛、槟城、吉隆坡、河内、胡志明市、新加坡、佬沃、马尼拉、苏比克湾、宿雾、吴哥窟、关岛等19个城市有国际航线,交通便利。
气候方面气温以二月平均摄氏18.6度最低,六月平均摄氏28.7度最高;相对湿度以三月平均60%最低,八月平均81%最高。
日照时数全年2,139小时,以二月日照138.1小时最少,其中以六月日照227.4小时最高。降雨量全年1,134.1公厘,其中以十二月降雨0公厘最少,七月降雨569.1公厘最高。
行政区划:
1664年,明朝统治下,高雄曾经被划入两个州之一的万年州。进入清朝后,于1684年被划入凤山县,并且曾经将县治设在兴隆庄(今 左营)。1920年9月,行政区域改革开始,日本殖民统治者除了将地名从“打狗”改为“高雄”外,还将该市划为“高雄郡高雄街”,隶属于高雄州;四年后废除高雄郡,直接将高雄街改设为“高雄市”,仍隶属于高雄州。
台湾光复以后,自1945年起,高雄市长期作为省辖市,隶属于台湾省,辖下共有10区。1979年7月1日,“行政院”将高雄市升格为“直辖市”;与前镇区相邻,原本隶属于高雄县的小港乡也划归该市管辖。此外,1983年,位于南海的东沙岛与南沙太平岛,行政管理上也开始划归该市旗津区中兴里管辖。
目前高雄市的辖区范围,极东为小港区坪顶里,极西为鼓山区寿山里,极南为小港区凤鸣里,极北为楠梓区清丰里。全市共有11区。
教育:
学校
高雄市中等学校列表
“国立”中山大学
“国立”高雄大学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
“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
“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
“国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学
高雄医学大学
“国立”高雄餐旅学院
文藻外语学院
育英医护管理专科学校
海军军官学校
和春技术学院城区部
图书馆
目前共有14个分馆,数个阅读区。
旅游:
自然景观
爱河
高雄山(寿山)
高雄港
西子湾
莲池潭
半屏山自然公园
金狮湖
名胜古迹
凤山县城(旧城)
旗后炮台
前清英国领事馆
前金天主堂(玫瑰圣母堂)
陈中和墓
公共设施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台铁旧高雄站(高雄愿景馆)
“国立”科学工艺博物馆
高雄市立寿山动物园
高雄市立美术馆
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
旗津海岸公园
爱河河滨公园
高字塔文化艺术园区
休闲景点
高雄85大楼
新崛江商圈
三多商圈
六合夜市
三凤中街
城市光廊
新光码头(海洋之星)
旗津渡轮
临港线观光列车(嘟嘟火车)
汉神百货
大统百货、大立伊势丹
布鲁乐谷主题亲水乐园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1
高雄市历任市长
高雄市历任市长
(1945年11月1日至1979年6月30日)
官派
第一任 连谋 1945年11月8日
第二任 黄仲图 1946年5月23日
第三任 黄强 1947年8月2日
第四任 刘翔 1949年5月1日
第五任 陈保泰 1950年8月2日
民选
第一任 谢挣强 1951年5月1日
第二任 谢挣强 1954年6月2日
第三任 陈武璋 1957年6月2日
第四任 陈启川 1960年6月2日
第五任 陈启川 1964年6月2日
第六任 杨金虎 1968年6月2日
第七任 王玉云 1973年2月1日
第八任 王玉云 1977年12月
(1979年7月1日迄今)
官派
第一任 王玉云 1979年7月1日
第二任 杨金欉 1981年6月22日
第三任 许水德 1982年4月19日
第四任 苏南成 1985年5月30日
第五任 吴敦义 1990年6月18日
民选
第一届 吴敦义 1994年12月25日
第二届 谢长廷 1998年12月25日
第三届 谢长廷 2002年12月25日
代理 陈其迈 2005年2月1日
代理 叶菊兰 2005年9月26日 (首位的女性直辖市代理市长)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1
台湾省基隆市
基隆市原名“鸡笼”,位于台湾本岛北端, 台湾省基隆市
基隆市市徽
简称:基隆
政府所在地 中正区
面积 第21位
132.7589平方公里
人口 第18位
392,342(2004/5)人
电话区号 02
区 7个
市树 枫香
市花 紫薇
市鸟 老鹰
行政区类别 省辖市
市长 许财利
旧时取“基地昌隆”之义定名“基隆”。
全市总面积为132.7589平方公里,百分之九十五为丘陵地,东、西、南三面环山与台北县相邻,仅北面一处有少量的平原迎向大海,自古即为深水谷湾的良港。
由于三面环山,在过去交通不便时代,使得基隆与其它县市交流不甚频繁,反到有机会接受来自海洋文化的熏陶,而造就特有之海洋文化。
历史
基隆,旧名鸡笼。
有一种说法认为现在的基隆是取音自“鸡笼”,因为有个“鸡笼山”,事实上“鸡笼山”跟基隆相去甚远,不足以用来做为城市聚落之名,而是汉人将原本居住于基隆一带的原住民族 ketakalan(凯达格兰族)的名称只取首尾两个音节 ke-lan 再演化成“鸡笼、基隆”。
明朝末年,日本人丰臣秀吉获悉基隆蕴藏硫磺,欲出兵谋并台湾,中途遇飓风而返,却为基隆一连串的兵祸连结展开序幕。
1626年,西班牙派出远征队从吕宋出发,在社寮岛登陆,也就是今日基隆的和平岛。随即在岛上西南端修筑“圣萨尔瓦多城”。1642年,荷兰人北上攻占社寮岛后,将“圣萨尔瓦多城”改名为“北荷兰”。
1668年,郑经派军讨伐荷兰人,荷兰人兵败,临去之前,曾在社寮岛的岩洞内刻字,后来被称为“番字洞”。
清朝中叶开始,基隆的发展变得极为迅速,主要与其矿产有密切的关系。基隆河流域不但产出沙金,且蕴藏有丰富的优质煤矿。
1875年,清政府将前此一直沿用的“鸡笼”名称改为“基隆”,以取其“基地昌隆”的吉祥意义。
1895年,日人占领台湾,基隆港即筹划展开五期的筑港工程。此后,基隆市的经贸地位变得日益重要。
1916年,基隆港的贸易额已超过淡水,甚至一度超越高雄港,而成为台湾最主要的商港。
1924至1931年,基隆升格为“市”,成为当时台湾第四大都市。
1941年,太平洋战事爆发,基隆由于其主要物资吞吐港及海军基地的地位,在大战末期首当其冲,成为美军轰炸的首要目标,港区几成废墟。
1945年台湾光复后,基隆港在基隆市政府及港务局的合作下积极展开重建工作,由于台湾北部人口众多,产业发达,使得位于经济腹地的基隆港营运业务蒸蒸日上,港埠设施日趋完善。到了1984年时已跃居为世界排名第七的货柜港。
地方名人
日据时期
李硕卿:板桥林家西席,台湾日日新报汉文版主笔,台湾北部诗坛重要诗人。
许梓桑:日据时期基隆街长
颜云年:小鸣吟社创始人,台金矿业经营者。
战后时期
颜钦贤:颜云年之子,基隆光隆家商创办人。
陶芸楼:原籍浙江绍兴,著名书画家,曾创“七友画会”
陈其寅:传统诗人,基隆大同吟社社长。
周植夫:传统诗人,精擅北管,曾领导暖暖灵义郡。
廖琼枝:有台湾歌仔戏第一苦旦之称,为台湾重要民族艺师。
王拓: 乡土文学小说家。
林建隆:诗人,有“流氓教授”之称。
地理环境
基隆位于台湾最北端,北临太平洋,基隆屿及和平岛屏障于外。基隆港是北台湾最大的天然良港,其港区范围深入市区的自然地形,为港湾城市极其少见的特例。也因此,基隆港不仅牵动着基隆市产业发展,也影响着都市景观。
在地形方面,除了基隆港区为风口地形外,其余地区则为环山所围绕。
在行政区域划分方面,该市共分为七个区,即中正区、信义区、仁爱区、中山区、安乐区、暖暖区与七堵区,其中七堵区面积最大,占该市面积42.38%,仁爱区最小。此外,基隆市另有七个附属岛屿,即和平岛、中山仔屿、桶盘屿、基隆屿、彭佳屿、棉花屿及花瓶屿。每一个区域和岛屿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致与人文风貌。
行政区划:
在行政区域划分方面,基隆市共分为七个区,即中正区、信义区、仁爱区、中山区、安乐区、暖暖区与七堵区,其中七堵区面积最大,占有本市面积42.38%,仁爱区最小。此外,该市另有七个附属岛屿,即和平岛、中山仔屿、桶盘屿、基隆屿、彭佳屿、棉花屿及花瓶屿。每一个区域和岛屿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致与人文风貌。
教育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
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
崇右技术学院
基隆市立安乐高级中学
“国立”基隆女子高级中学
“国立”基隆高级中学
“国立”基隆海事职业学校
“国立”基隆商工职业学校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1
台湾省新竹市
历史沿革
新竹最早是竹堑社平埔族﹣道卡斯族的生活居住地。 新竹旧名“竹堑”,是由平埔族语音译而来。 新竹市
(新竹市旗) (新竹市徽)
简称 竹市
别称/昵称 风城
行政区类别 省辖市
区划 3区
政府所在地 东区
市长 林政则
政府网站 新竹市政府
市花 杜鹃花
市树 黑松
市鸟 喜鹊
电话区号 03
总面积 104.0964平方公里
(台湾的第23位)
总人口 391,348人(2006年2月)
(台湾的第19位)
人口密度 3759人/平方公里
(台湾的第6位)
毗邻 新竹县、苗栗县
新竹市在台湾的位置
地理
经度 东经120.58度
纬度 北纬24.48度
东西宽度
南北长度
总面积 104.0964平方公里
- 陆地面积
- 水域面积
海拔高程 最高:187米(五步哭山)
最低:
中位值:
气候
气候类型 副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温 22.3℃
- 最高月均温 15.3℃
- 最低月均温 28.7℃
年降水量 1782.7公厘
无霜期
年日照时数
1626年,西班牙占据北台湾后,曾有西班牙人到竹堑传教。当地大规模的开发,是从1661年郑成功入台另部属屯垦算起,主要屯田蓬山、后龙地区,势力广及竹堑。隶属天兴县,并置通事管理竹堑番社。
1683年清政府时期,竹堑改属诸罗县。1691年王世杰获准带领亲族180余人以暗仔街为中心垦植竹堑,广兴水利开发良田。而粤籍徐立鹏于1725年带领族人进入新竹、竹北、香山、新丰等地垦殖,形成客家移民聚落。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厅治设于竹堑,成为清朝时期北台湾的一个重镇。1826年,竹堑进士郑用锡等人奏请兴建竹堑城获准,于1827年兴工,筑造砖石造城墙与四座城楼。清光绪元年(1875年),淡水厅废除,竹堑城改称新竹并设县治。
甲午战争后,新竹成为抵抗日本殖民者侵入北台湾的重要据点。将新竹划归台北县,并置新竹支厅管理。1920年9月合新竹、桃园支厅为新竹州,州治设于新竹郡(1930年新竹市自新竹郡分出,州治改新竹市)。1941年合并香山庄全部及旧港、六家庄的一部分,扩大行政区域,下设廿五个区会协助推行巿政。
1945年台湾光复,十月二十五日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接受日本人台湾总督的投降,十一月五日公布各州接管委员会。新竹州接管委员即于八日由主任委员率领来竹,九日开始接收原新竹州的机构。同月十七日接收新竹巿役所,遂成立新竹巿政府,隶属于接管委员会,十一月三十日将原日据时期所设二十五区改为九区,同时接收原各郡役所。翌年一月接管委员会结束,成立新竹县政府,暂借原新竹州厅办公。新竹县政府于二月二十八日迁往桃园,新竹巿亦因全省行政区域调整,正式设为省辖巿,成立新竹巿政府,下设东、西、南、北、竹东、宝山、香山等七个区公所,并迁入原州厅办公室,全省设五大县、三小县、九省辖巿计十七县巿。
1950年四月二十二日,台湾省政府公布本省地方自治实施纲要,十月二十五日调整全省行政区域,改设二十一县巿,新竹地方乃将原省辖新竹市并原新竹县辖关西、新埔两镇、湖口、红毛、竹北、横山、芎林、北埔、峨眉等七乡及尖石、五峰两山地乡等成立为新竹县。县治设于新竹巿,并将原新竹县分设桃园、苗栗两县县治分设桃园、苗栗两镇。
1951年十二月一日,将原东、西、南、北等四区合并成立县辖巿,新竹巿公所在地置于中正路原东区区公所,四十四年夏迁入林森路原县立中学办公。1982年六月准予自1982年七月一日起将原属新竹县的香山乡并入县辖新竹巿改制升格为省辖巿,省辖巿新竹巿政府于1982年七月一日正式成立。1990年十一月一日新竹市下设东、北、香山等三个区公所,正式分区治事。
气候
风城
新竹因为冬季季风强盛,为全省之冠,所以有“风城”之称,因新竹的冲积平原由东南向西北呈“喇叭状”开敞,无论东北季风或西南季风一进入本市,风势即受约束而增强。例如东北季风到此也略转为北风,加上地形的关系,就像一股“穿堂风”一样贯入新竹。新竹沿海一带冬季季风甚强,风害甚烈,民间早就有“新竹风、基隆雨”的谚语。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2
台中市
台中市是台湾第三大城市,文化发达,素有“文化城”的美誉。 由于地理位置位于台湾岛的中部,因而得名。 台湾省台中市
台中市市徽
简称:中市
政府所在地 西区
面积 第18位
163.4256平方公里
人口 第9位
1,017,232人(2004年8月)
电话区号 04
区 8个
市树 黑板树
市花 长寿花
市鸟 小白鹭
行政区类别 省辖市
市长 胡志强
台中市位于东经120.4度,北纬24.09度,总面积163.4平方公里,人口为1,017,232(2004年8月底统计),年温度:23℃ ,年雨量:1,700毫米 ,盆地地形,东西长14.2公里,南北宽11.3公里,自公元1705年开发至今。
历史
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驻军嘉义的台湾北路营参将张国,发现南屯一带地沃水丰,于是着手垦荒,是台中发迹的开始,从犁头店到西屯、北屯,台中市驻军扎营之处,开始成为戮力耕耘的希望之地。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台中市一度成为台湾省的行政中心。日据时期,铁路、海港与公路的开通与兴建,使台中市跻身为中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1920年设市时辖境尚未包括北屯、西屯及南屯,此三区于1947年2月1日划入台中市。
地理
台中市位于台湾中西部。地形上,台中位于台中盆地,四周被群山包围。平日若天气晴朗,则可从台中周边的山(如大肚山)俯瞰整个台中盆地。
从行政区来看,台中整个被台中县包围。东与太平市及新社乡交接;西接台中县之龙井乡及大肚乡;南接台中县乌日乡及大里市,北接台中县丰原市、潭子乡与大雅乡。
教育
大专院校
“国立”中兴大学
“国立”台中技术学院
“国立”台中教育大学
“国立”台湾体育学院
“国立”台中护理专科学校
东海大学
逢甲大学
中山医学大学
岭东科技大学
中台科技大学
侨光技术学院
旅游
百货及购物中心
中友
广三SOGO
新光三越
衣蝶
德安购物中心
老虎城购物中心
公园
台中中山公园
台中都会公园
台中民俗公园
翡翠经国园道
“国立”自然植物园
台中市主题商圈
台中市特色街道
大坑风景区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2
台湾省 嘉义市
政府所在地 东区
面积 第24位
60.0256平方公里
人口 第21位
270,143人(2004/5)
电话区号 05
区 2个(东区、西区)
市树 艳紫荆
市花 艳紫荆
市鸟 --
行政区类别 省辖市
市长 黄敏惠
嘉义市古名“诸罗山”,其名由来有二:
一为“番语”社名之译音,荷兰人称 之为Tirosen社,音近诸罗山社,一为取其东方“诸山罗列”之意。
亦名桃城,以其古城形如桃而名,桃之尾尖,在今中央七彩喷水一带,市民惯称桃仔尾。嘉义市地形除东部属丘陵地带外,其余为平原,地势由东向西缓降,地形平坦广阔。
历史沿革
诸罗山是大陆大规模移民台湾的据点之一,明代天启元年(一六二一)闽漳人颜思齐引率移民自笨港登陆,据以开垦拓荒。天启四年(一六二四)荷兰人侵略台湾,初期统治现在的安平与台南市区一带,不久即安抚了诸罗山一带的平埔族,并对此地加以经营,嘉义市内风景幽美的红毛埤(今兰潭水库),即是当时荷兰人所凿。
明永历十五年(一六六一)郑成功驱逐荷人,建立台湾政权,设一府二县,即承天府与天兴、万年两县,以新港溪(今之盐水溪)为二县分界,嘉义隶属天兴县。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对台湾实施统治,康熙二十三年设台湾府统三县,即分明郑时代的万年县为台湾、凤山两县,改天兴县为诸罗县,县署设于佳里兴(今之台南县佳里镇),康熙四十三年(一七0四),县治自佳里兴迁移诸罗山,即今嘉义市,以木栅为城。雍正时,知县孙鲁改建土城堡,雍正五年,知县刘良壁重建门楼,砌水洞,各置炮座,并命四门为:东曰“襟山”,西曰“带海”,南曰“崇阳”,北曰“拱辰”,雍正十二年,知县陆鸿于土城外植刺竹护城益固。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林爽文反清,围攻诸罗城十月,城内人民协助清军有功,清政府本着“嘉其死守城池之忠义”的宗旨,翌年十一月初三日下诏,改称“诸罗”为“嘉义”,光绪十一年,台湾奉准正式建省,十三年,分全台为三府一直隶州十一县三厅,嘉义县属于台湾府,县治仍设于嘉义。
一八九五年,清政府甲午海战失败,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日本侵占台湾后,设总督府统治全台,正式施政。自此至1945年十月廿五日台湾光复,其间名称多次变更。明三十九年(一九0六)嘉义大地震,城垣全毁,仅存东门。是年日本当局乘机制定都市计划并实施市区改名,重建后来的嘉义市,为台湾全岛当时最现代化街市,工商业及交通开始发展,明治四十年建设通阿里山铁道。1920年第八次改革隶台南州于嘉义郡之下,开始实施地方自治,嘉义正式成为自治团体的嘉义街,1930年,嘉义街改升为市,嘉义市自此正式诞生。
1945年,台湾光复,嘉义市升格为省辖市,直隶省政府,1950年调整行政区域,全台划分为十六县五省辖市一管理局,嘉义市改为县辖市,各项经费短绌,影响建设,1982年七月一日,在地方人士多年奔走下,再恢复改制为省辖市。
地理位置
嘉义市位于台湾西南部嘉南平原北端,北回归线距离该市南边约一公里,东西宽15.8公里,南北长10.5公里,面积60.0256平方公里,周围与嘉义县相邻,地形除东边一部份属竹崎丘陵地带外,其余均为肥沃之平原,地势由东向西缓降,地形平坦广阔。
水文
主要河川为八掌溪、朴子溪,分别流经本市南、北面,形成与嘉义县的天然界线;地下水并不丰沛,主要因嘉南平原地层由极细德淤泥及粘土组成,含水性差,主要用水资源引用八掌溪的兰潭水库与仁义潭水库。
气候
该市市中心位于北纬23°29'东经120°27',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以七月最高,一月最低,年平均温度摄氏23.3度,气候温和怡人;冬季为干季,以东北季风为主,夏季西南风盛行,风力和缓,因高温及对流作用旺盛,有雷雨,加以位居侵台台风主要路径地区,七至九月间常台风侵袭,雨量甚丰,年平均雨量2000毫米,有利农业发展。
宗教礼俗
嘉义市市民信奉的宗教以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一贯道教为最普遍,2002年二月止各教办理登记有案的计寺庵143所,教会39所,神坛247处。
交通
嘉义市市中心区道路略呈棋盘式,并以辐射状联外道路与邻近乡镇连系,对外主要交通网络有中山高速公路、南部第二高速公路、纵贯公路及铁路,空运则有嘉义航空站,设有嘉义至台北及澎湖航线,为嘉云南地区交通转运的中心。近年并已完成拓建弥陀路、大雅路、林森东路、忠孝路、博爱路及北港路。
历任嘉义市长列表
第一届,许世贤 (无党籍)
代理:张博雅
第二届,张博雅(无党籍)
第三届,张文英(无党籍)
第四届,张文英:1993年11月27日(无党籍)
第五届,张博雅:1997年11月29日(无党籍)
代理:陈丽贞(无党籍)
第六届,陈丽贞:2001年12月1日(无党籍,后加入民进党)
第七届,黄敏惠:2005年12月20日(国民党)
教育:
“国立”嘉义大学
私立大同技术学院
私立吴凤技术学院
“国立”华南高级商业职业学校
“国立”嘉义女子高级中学
“国立”嘉义高级中学
“国立”嘉义高级工业学校
“国立”嘉义高级家事职业学校
“国立”嘉义高级商业学校
私立兴华高级中学附国中部
私立嘉华高级中学附国中部
私立辅仁高级中学附国中部
私立宏仁女子高级中学附国中部
私立立仁高级中学附国中部
私立东吴高级工业家事职业学校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2
台湾省台南市
台南市位于台湾西南滨海,地处平原,人口约75万人,为台南都会区中心,全岛第四大都市。 台南市
简称:南市,别称府城。
政府所在地 安平区
面积 第17位
175.6456平方公里
人口 第11位
756,751人(2005年8月)
电话区号 06
政府网站 台南市政府
区 6个
市树 凤凰树
市花 凤凰花
市鸟 喜鹊
行政区类别 省辖市
市长 许添财
该市也是汉民族在台湾最早拓荒的地区,由于悠久历史加上现代都会,使得“新旧交杂”成为台南市主要特色景观。
历史:
台南市直至十九世纪末期,一直是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由于这层历史渊源,故台南市古迹名胜特多,有文化古都的美称。
荷兰殖民时期
荷兰人占领台南,于大员港建立奥伦治城,后更名为“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开辟“普罗民遮街”(民权路),为第一条有计划兴建的欧式街道。并建“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
明朝郑成功治理时期
1661年,明朝将领郑成功收复台湾,将台南赤崁地区改为“东都明京”并设立一府二县;府名为“承天府”,即今赤崁城。
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继位,把东都明京改为“东宁”。
清代:
清代,清政府在台南设台湾府,为全台首府。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1895年日军进驻台南市区,开始其殖民统治。并设置台南县,后改为台南厅。1920年台南厅与嘉义厅改制为台南州,台南州厅设立于州辖市台南市。1900年11月29日台南=高雄间铁路通车,“台南停车场”,后改称“台南驿”(即今台南车站)。台南州厅、地方法院等公家机关相继成立。
1945年后
1945台湾光复。国民政府改台南州为台南县,州辖台南市改制为省辖市,而脱离台南县辖区,1946年并入台南县安顺乡(改名为安南区)。初期台南仍为第二大都市,但随着丧失工商业地位,渐被台湾其他新兴都市超前,但仍居于全台第四大城,与南方50公里的高雄市形成双核心的都会区。近来因近郊台南县新市乡设立南部科学园区、安南区原台盐盐田设立台南科技工业园区等重大开发,带动经济复苏,近四百年的历史古城也因而再次绽放新希望的光芒。
地理:
台南市地形北阔南尖,略成三角状。由于位于嘉南平原,地势低且平缓,没有显著的斜坡地形,全境海拔10~30米间,最高点为海拔约40米。细分研究大致有四种地形区:台南台地,大湾低地、安平平原、樱丘砂丘。
台南台地
位于台南市东部,为一孤立的椭圆形切割台地,北界有曾文溪、南端有三爷宫溪,东侧以明显的台地崖与大湾低地相接,西方则逐渐降低,而移化为安平平原。地长轴约12公里,东西宽4公里余,台地本棱线均维持在海拔25~30米的高度,全市最高点海拔40米“网寮”,即位于此处。
由于台南台地目前已开发,人类建筑对地形的破坏则极大。相较之下,天然河川的切割度甚小,流量也不丰,多已成为道路下的排水道。
大湾低地
位于台南台地之东,大部分属台南县永康市境,西缘以明显的南北向台地崖与台南台地相接,其长度约12公里半,宽约3公里,标高大部分在10米以下。目前由于聚落的开发,大湾低地与台南台地的分界处已渐模糊。
安平平原
位于台南市西部滨海处,为新近隆起的海岸平原,并成为曾文溪三角洲的一部分。此区在荷兰入侵时期仍为台江内海潟湖,外缘有细长的鲲鯓形砂嘴。之后潟湖逐渐成为海埔新生地,如今已为台南新市政中心所在地。
本平原高度均维持在海拔2~3米左右。
樱丘砂丘
位于台南市南部,由台南孔子庙附近向南延伸,至二仁溪附近,全长约7公里,最宽处3公里,以许多长形的平行砂丘群构成。樱丘砂丘群可细分为:日新里东方砂丘、樱丘砂丘与夕阳丘砂丘。
日新里东方砂丘长2.5公里,宽约1公里,最高点海拔26米;樱丘砂丘长4公里,宽1公里,最高点海拔15米;夕阳丘砂丘长约3公里,最宽部800米,最高点海拔10米。以上三砂丘皆位在市境内,呈南北延伸状态。
河川
台南市重要河川共计四条,包括主要河川-曾文溪、二仁溪、盐水溪,及普通河川鹿耳门溪。另有竹溪寺溪、柴头港溪等天然排水干线。由于地势东高西低,河川均自东向西流入海。另外,南台湾夏雨集中,河川水量随季节差别极大。冬日常见巨石砾砾,夏日则黄水滚滚。
曾文溪
于台南市北界出海,全长138公里,流域面积1176.64平方公里,为嘉南平原最大、最重要的河川。
二仁溪
于台南市南界出海,全长65公里,流域面积350平方公里。因有工业区设置,水质恶化严重。
盐水溪
于安平区出海,全长87公里,流域面积211平方公里。因沿岸都市、工业区发达,水质恶化严重。
鹿耳门溪
发源于市境学甲寮,于四草出海,全长仅8公里。
竹溪寺溪
台南市最大的天然排水干线,发源于梦湖,注入安平新港,全长10公里。
柴头港溪
发源于四份子,注入盐水溪,全长5.6公里。因沿岸工商业发达,人口密集,大多成为道路排水沟。
气候
台南市地处北回归线之南,属亚热带气候,亦受季风影响。
气温
全年平均气温23.8℃ ,1月(最冷月)平均温度17.1℃ ,7月(最热月)平均温度29.0℃ ,冷气团南下侵台时,台南市可能降至10℃以下,对农渔业经常造成损害。
雨量
受季风及地形影响,降雨干湿季分明,雨量多集中于夏季,冬季则为旱季。5~9月为雨季,主要因锋面及季风影响,占全年降雨量80%以上。5~6月锋面徘徊,为梅雨时分。夏季西南季风盛行,及对流作用,午后易生局部性对流雨。夏季亦为台风易发生时期。台风及其引进的西南气流,常带来豪雨。冬季东北季风盛行,北台湾易雨,但水汽不及南部,故冬季干冷。台南市年平均降雨量约1570公厘。降雨日数平均全年约有94日,8月即占约16.2日。
教育:
“国立”成功大学
“国立”台南大学
“国立”台南护理专科学校
立德管理学院
兴国管理学院
旅游:
宗祠寺庙
孔庙
延平郡王祠
五妃庙
祀典武庙
大天后宫
防御设施
台湾府城城垣残迹(小东门段、南门段)
四草炮台
亿载金城
安平古堡
赤崁楼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2
台湾省台北县
台北县是台湾人口最稠密的县份,一座座环绕着首善之都--台北市发展而成的卫星城镇,串连成广大而拥挤的商工农混合区;然而多山及环海的地理条件,又孕育了无数秀丽峻伟的自然之美,公园及大小风景区就环绕在市镇外围。人为的高度开发与自然的原始风貌,杂揉出多层次的丰富面貌。
台北县是台湾最北的县份,大屯火山群盘据北端,为台湾唯一的火山活动残迹,地质、动植物生态丰富,划归阳明山公园管辖;北海岸与东北角拥有极富变化的沉降海岸地形,沿线湾澳沙滩连绵,每逢夏日尽是弄潮张帆的人潮;而县境东南部盘绕着翠叠的山丘,南部则衔接雪山山脉的支棱,山多溪谷多,为台北县内陆地地景的特色,也是重要的观光资源。
县境内的主要河川有东西向的基隆河、南北向的淡水河,及南部的新店溪。基隆河流域过去是台湾主要的金、煤、铜矿产地,曾经造就出繁华一时的重要聚落,如九份、金瓜石;而上游的河川下蚀作用则造成众多瀑布,搭乘平溪线铁路可一览无遗。淡水河流域是汉人开发最早的区域,位于出海口的淡水镇,更为历史上重要的老海港聚落。在南部穿山越岭的新店溪,于乌来、坪林山区造成峻丽的峡谷溪流风光,坪林并且是重要的包种茶产地,近年积极发展茶叶旅游,乌来则是台北县目前唯一可见传统泰雅族风情的地区,也是重要的温泉休闲乡。另外,位于县境西南的莺歌镇,拥有历史悠久而发展蓬勃的陶瓷业,早有"台湾景德镇"之誉,为喜爱陶瓷的游客不可错过之地。
台北县面积2052平方公里,人口263万,它的面积虽为全台第七,但人口数却居冠,土地价格也比其他县市高;新市镇及土地开发不断扩展,汐止、林口、土城是较晚近兴起的市镇,其中汐止附近由于郊山多,再加上公路便捷,每逢假日使吸引许多人前往踏青。
铁路 纵贯、北回线横经台北县中段与东北角,县治所在的板桥市为首要大站,各级车班密集停靠;其余城镇如莺歌、汐止、瑞芳、双溪、福隆等,班次亦多,堪称方便。
公路 台北县与台湾中南部城镇的客运联络,仍须藉由台北市转运;台汽客运仅在三重、板桥设站,统联客运也仅行经三重与林口。台北县的城镇客运网络与台北市、基隆市、桃园县、宜兰县连成一气。台北车站周边为客运汇集地,新店、欣欣、三重、指南、台北客运及台汽客运等均有上车点,呈辐射状发往县境各城镇;台北市联营公车的行驶范围亦涵盖汐止、板桥。此外,桃园客运有班车可达莺歌,由基隆市亦有台汽、基隆客运前往东北角、北海岸;而淡水、瑞芳、三峡,则是地方上重要的客运转乘大站。
风景名胜:乌来风景面、内洞森林游乐区、观音山风景区、满月圆森林游乐区、云森瀑布、大尖山风景区、碧潭风景区、十分瀑布、三貂角、蔚蓝海岸、龙洞湾公园、水湳洞·阴阳海、翡翠湾、野柳风景区、金山风景面、富贵角、白沙湾海水浴场
访古探幽:清水祖师庙、承天禅寺、拱北殿、板桥林家花园、十八王公庙、红毛城
民俗民风 :平溪放天灯、野柳过海过火
食全食美:深坑庙口豆腐、东北角海鲜之旅
特色小镇:金九黄金故事、淡水风情、三峡、莺歌陶瓷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2
台湾省桃园县
桃园县位于台湾的西北部,过去因县内遍植桃花,缤纷馥郁,而有桃仔园或桃涧之称,清光绪12年(1886年)正式以桃园为名,1941年建制为桃园县。县内地形大致可分为沿海平原、丘陵台地、高山地形三大部分。该县面积1220平方公里,人口119万。
桃园县的观光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的大溪、龙潭、复兴等乡镇,如大溪老街、李腾芳古宅、齐明寺、莲座山观音寺等文史古迹,以及著名的大溪豆干、木器等;环石门水库一带,有龙珠湾、童话世界、昆仑药用植物园、龙溪花园、寰鼎大溪别馆等景致秀丽的游乐区,龙潭乡的小人国也是此区的要角,而水库盛产的鲜鱼更打响了石门活鱼的名号。北横公路是本县最精采的旅游动线,串连起慈湖、角板山风景区、东眼山森林游乐区、小乌来风景区,以及巴陵一带的达观山自然保护区、嘎拉贺温泉等,而夏季碰上水密桃产期,更可大啖一番。 滨海方面,永安与竹园分别为桃园县南北两大渔港,伴随渔业发展而成的观光渔市及林立的海鲜餐厅,则成为旅游桃园滨海地区的主角。
铁路 纵贯钱路贯穿境内,桃园、中坜、杨梅为各级列车停靠大站。
公路 桃园市与中坜市分别为两大联外枢纽,有台汽客运通往西部各大城;邻近大台北的龟山、大溪则与台北交通频繁;中坜、龙潭、杨梅等地另有新竹客运,连接新竹县、市。桃园客运行驶县内各乡镇,以桃园、中坜为两大中心,大溪、龙潭、杨梅等地亦为地区型的转运站;中坜一带另有中坜客运行驶。
风景名胜:四棱温泉、达观山自然保护区、小乌来瀑布风景区、东眼山森林游乐区、角板山公园、石门水库、观音风景区
访古探幽:李腾芳古宅、大溪老街、莲座山观音寺、大溪斋明寺、桃园惜字亭巡礼、景福宫
体闲娱乐: 龙溪花园、小人国、中国家具博物馆、可口可乐世界、虎头山
食全食美:大溪特产小吃、桃园小吃
名优特产:北横公路沿线特产、复兴香菇三吃、石门活鱼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2
台湾省新竹县
新竹县北与桃园县毗连,南接苗栗县,县内地势起伏多变,涵盖台地、平原、丘陵、断崖、盆地、高山等地形,自然景观丰富,山林溪壑之美尽现其中。该县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人口36万。
新竹县的开拓始于竹堑古城,也就是今日的新竹市,县内多茶山,峨眉、北埔所产的"东方美人茶"享誉国际;而新埔因日照长,九降风吹拂,造就极佳的柿饼制作环境,因此被称为"台湾城饼之乡";此外,新埔的板条、北埔的擂茶都是具有地方乡土特色的吃食。
新竹县三面环山,一面濒临台湾海峡,崇山峻岭,峡谷幽深,森林面积广阔,秀丽的自然景观蕴藏丰富的观光资源。罗马公路(118县道)两旁梯田苍翠,远处青山含烟,沿途罗列金鸟海族乐园、锦仙森林世界等游乐区,假日游客如织。120县道可抵内湾、尖石,其支线还深入雪山山脉的秀峦温泉、司马库斯古道和原始神木群,溪谷、森林等原始风光一览无遗,每到入秋,秀峦村枫红处处,更是赏枫的极佳去处。由竹东沿122县道往南可经上坪、五峰、清泉等地,远及观雾、雪霸公园,沿途景致多变,清泉的温泉、观雾的云海及丰富的生态景观,皆享有盛名。
除了自然风光之外,客家风情更是新竹县重要的文化特色。其中,新埔镇的枋寮义民庙,堪称台湾义民庙的"总坛",是客家信仰的重镇;北埔的金广福公馆为桃竹苗地区唯一的一级古迹,也是台湾仅存最大的开发垦号;此外,北埔的天水堂、慈天宫,关西的范家古厝、郑家祠堂,竹东的信好第、陇西堂、武功堂等历史建物,则具体而微体现客家建筑之美,都是值得探访的人文景点。
铁路 纵贯线铁路直贯新竹县西侧,新竹市为其主要大站,前往新竹县各点多以此为转运站,此外,竹北、新丰、湖口亦在纵贯线上;而内湾支线则连贯新竹市及新竹县的竹东、横山等乡镇。
公路 从台北市台汽北站有台汽客运直抵竹东,或搭经纵贯线往新竹的台汽客运,可抵湖口、竹北;此外,自邻县桃园的中坜、龙潭、杨梅,均有新竹客运可抵新竹县各大城镇。 新竹县镜内的公路运输主要仰赖新竹客运,其总站设于新竹市火车站前,班车可通达县内大多数乡镇,交通网尚称便利;竹东、关西为重要的客运大站,由此再转搭班车前往邻近乡镇各旅游景点。
风景名胜:石鹿古道、大霸尖山、观雾森林游乐区、清泉部落风情、五指山、司马库斯古道、秀峦风情、内湾风景区
访古探幽:六家古厝群、采田福地、枋寮义民庙、湖口老街、竹东古厝、关西客家古宅
体闲娱乐:新竹县立文化中心、小叮当科学游乐园、六福村主题游乐园
民俗民风:客家义民节、客家山歌比赛
食全食美:新竹县小吃、北埔特产小吃
名优特产:新埔柿饼、东方美人茶、关西仙草
特色小镇:新埔风情、北埔风光
原住民文化巡礼:大隘矮灵祭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2
台湾省苗栗县
苗栗地处台湾西北,面积1820余平方公里,人口54万。昔称"猫里",原为清代平埔族道卡斯人的社名。境内山岳叠嶂,丘峦绵互,仅沿海地区纵布着少数平原;由于重山的隔阂,苗栗开发脚步素来迟缓,县境内没有人口稠密的大城,一座座小村镇依附在平原、丘陵谷地之间。
多山的苗栗县,东境盘据着台湾第二高峰--雪山山脉,靠山吃山,苗栗的物产多缘山而来。昔日山区尽是原始樟木林,而樟木也造就了三义奇木雕刻的崛起,盛况至今不坠。丘陵浅山地带,气候温和,正适于栽种茶树与桑树,茶产以青心乌龙为主。山线南端的大湖、卓兰谷地,孕育鲜甜的草莓、葡萄、高接梨、桃李等水果,与台中的东势镇连结成一条果香四溢的水果走廊;南庄山区则因气候高冷、水源清沛,成为北台湾最大的鳟鱼养殖区。
长久以来,"海线"的闽南文化与"山线"的客家文化泾渭分明,两处不仅方言迥异,连生活习性、饮食风貌也有差异,成为体验苗栗风土饶富意趣的一环。峻丽的名峰险岳、朴实的田园物产、默默耕耘的传统工艺,以及深僻山林的原住民风情,是苗县最耐人寻味的旅游资产。雪山山脉棱脉连绵的"圣棱线"是无数登山客梦想攀登的秘境;雪霸公园现正规划中的雪见游憩区,未来将成为生态旅游的胜地;而马那邦山则是赏枫、观云海的名山。中部山区丘陵带,南庄以神秘的赛夏族矮灵祭、鳟鱼美宴、原住民手工艺驰名;狮头山聚集着众多佛、道寺庙,早已是宝岛名胜;明德水库的湖光山色、公馆的福菜与陶艺,再加上泰安温泉、大湖与卓兰的观光果园,连结成亮丽的风景线,而三义木雕艺术更是不可错过的人文巡礼。海滨地带,崎顶海水浴场、通霄西滨海洋生态园区是夏日弄潮的好去处;此外,香格里拉乐园、西湖渡假村则分据县境北南,为苗栗之旅更添欢乐气息。
铁路 纵贯线铁路自竹南以南分为海、山两线,海线贯通后龙、通霄、苑里等滨海乡镇,山线则衔接造桥、苗栗市、铜锣、三义。
公路 台北有台汽客运直达苗栗市、头份两大城镇;邻近的新竹县、市则分别有苗栗、新竹二客运前来;此外,台中县大甲、后里则有苗栗客运,东势亦有丰原客运,皆可通抵苗栗。苗栗县境的公路运输以苗栗、新竹两大客运为主,其总站皆设于苗栗市。苗栗客运发往海线及北部乡镇,设有头份、苑里、南庄等站,其中头份为最大的转运站;新竹客运发往县境中、南部,连接三义、公馆、大湖、卓兰、泰安等地。
风景名胜:泰安温泉区、雪见游憩区、马那邦山、鹿场风光、南庄风情、向天湖部落风情、明德水库、火炎山自然保留区
访古探幽:法云禅寺、狮头山、九华山大兴善寺
体闲娱乐:香格里拉乐园、华陶窑、飞牛牧场、木雕博物馆、通霄西滨海洋生态教育园区
民俗民风:白沙屯妈进香
食全食美:苗栗小吃
名优特产: 三义木雕、福菜、酸柑茶、铜锣特产、苑里兰草·大甲蓆帽、金银纸
原住民文化巡礼:赛夏族传统祭典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3
台湾省台中县
台中县位于台湾中部,为横向狭长形,地势由东面的高山向西渐趋平缓,跨越平原地带,直达海岸线。该县面积2051平方公里,人口112万。
台中县东境为中央山脉高山地区,雪山、南湖大山、中央尖山都是赫赫有名的百岳,而其余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峰,不胜枚举,是个登山客足迹频繁的地区。大安溪、大甲溪流贯全境,支流交岔纵横,而其中发源自南湖大山与雪山的大甲溪拥有极丰富的鱼类资源,尤其是上游的七家湾溪为国宝鱼--樱花钩吻鲑的仅存生殖地,已被列名为保育重地。
中横的开辟是促使台中县发展的一大助力,中横公路在1960年通车,为台湾东西来往的第一条捷径。由于参与开路工程的人员绝大多数为单身汉,完工之后,即留在中横沿线垦殖,著名的景点如福寿山农场、武陵农场等,都由这批开路英雄打造而成,而利用此处自然条件种植的高冷蔬菜、水蜜桃、水梨、苹果等温带水果也成为台中县的重要经济作物。另外,该县是水稻、甘蔗及菠萝的盛产地,而此地的蓬莱米以其产量高、质地好驰名全省。 丰富的自然环境为台中县雄厚的观光资源,台中县东端跨足雪霸公园,加上梨山、谷关、大雪山森林游乐区、八仙山森林游乐区、东势林场、武陵农场、福寿山农场等众多山林游憩点,长久以来不知吸引多少游客;人文方面,则有知名的古迹雾峰林家花园、摘星山庄,镇澜宫的妈祖绕境进香更是名闻遐迩的民俗活动;此外还有著名的马术训练中心--后里马场,而由梧棲渔港搭乘游览船,也可一窥台中港的繁忙作业。
921集集大地震,使得台中县蒙受惨重损失,除了造成莫大的人员伤亡,全县旅游事业也遭受不小的冲击,其中中横公路更是柔肠寸断,拥有林家花园、万佛寺、台影文化城、省咨议会的雾峰,也是满目疮痍。不过地震过后也造就出一些新的景观,例如石冈水坝下方的埤丰瀑布、雾峰的光复中学,均成震后的纪念地景。
铁路 纵贯铁路贯穿县内,分山海两线。山线铁路以丰原为主要站,惟车次仍不如台中站密集;海线列车班次较少,以大甲、清水及沙鹿为主要停靠站。
公路 来往高速公路南北的台汽、统联客运多会在台中(中港)交流道旁的朝马停靠,游客可在此转搭巨业、丰原、台汽客运前往西滨各乡镇。丰原为台中县平原地带的交通中心,台北、南投及台中市均有台汽客运直达;沿海的清水、大甲及沙鹿站,亦有台汽客运与台北、彰化、台中市衔接。丰原、潭子、东势等地则有统联客运联络三重、台北。县内的大众运输,以台中市及丰原为核心,其中丰原客运路线几乎涵盖全县,巨业客运则主要行驶沿海地区。
风景名胜:八仙山森林游乐区、雪霸公园、雪山、武陵农场、福寿山农场、梨山、谷关温泉、东势林场
访古探幽:雾峰林家花园、摘星山庄、社口林宅、大甲镇澜宫
食全食美:台中县小吃、梧棲海鲜
名优特产:草湖芋仔冰、台中县特产
特色小镇:清水风情
原住民文化巡礼:泰雅族传统编织、泰雅族文面习俗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3
台湾省彰化县
彰化县位于台湾中部,西临台湾海峡,东以平缓的八卦山脉和南投相邻,北以大肚溪和台中相接,南部则和云林县以濁水溪相隔,幅员完整,地势平坦开阔,属嘉南平原的一部分,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素有"台湾谷仓"之称。该县面积1074平方公里,人口121万。
清朝鹿港迅速发展成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城镇,时人并以"一府、二鹿、三艋岬"誉之,便可窥见当时风光景况。贸易的繁荣带动文化艺术的兴盛和人口的聚集,也奠定了彰化成为中部地区政治中心的重要地位。
现在的彰化恢复了原来的朴素样貌来面对世人,境内并无高山激流,也没有高度现代化的繁华市街,足以吸引游人目光的,便是由这块沃野种植出来多样化的农作产品,和八卦山脉清新静谧的幽林山景,以及丰厚淳美的人文景观,展现小品旅游的另一种迷人风采。 开发甚早的彰化,人文史迹多不可数,如堪称彰化地标的八卦山大佛,现存的三大书院--道东书院、文开书院和兴贤书院,昔为辜显荣旧宅的民俗文物馆,和余三馆、益源大厝等显赫一时的巨族豪宅;三步一寺,五步一庙的彰化县,光是鹿港一带大小庙宇便超过60座,有"台湾紫禁城"美誉的龙山寺、供奉湄洲开基妈祖的天后宫,昔日"三岩两寺"中的宝藏寺、清水岩、虎山岩,台湾唯一独立祀奉节女烈妇的节孝祠,全省唯一有人进香的土地公庙--员林锡庆祠等;西部沿海的汉宝、王功一带,落日余晖下,渔人驾着胶筏,穿梭在咸咸的海风中采蚵捕鱼,构成一幅都市人向往的渔家风情。自然景观方面,大肚溪口丰富的湿地生态,是赏鸟人士的最爱,而八卦山脉成为近年岛内休闲旅游的新宠。来到彰化,当然不能错过特产小吃,如大名鼎鼎的彰化肉圆、北斗肉圆、猫鼠面,和风味迷人的员林蜜饯、鹿港蚵仔煎,无不令人吮指回味。号称农业大县的彰化,多样化的观光果园,如银行山的杨桃园、芬园的荔枝园、大村的葡萄园和大城乡出产的大西瓜,物美而价廉,境内的园艺花卉事业,更是独步全台。近年来,兼具人文观赏及机械游乐的台湾民俗村的加入,更将当地的观光事业,推上另一个高峰。
铁路 西部纵贯铁路的海线及山线在此交会,而境内的彰化及员林亦属西部干线的大站,各级列车皆有停靠、堪称便利。
公路 台北、台中、高雄皆有台汽客运开往彰化;而县内则以彰化、员林两家客运为主,分别以彰化市及员林镇为中心,联络境内各乡镇。
风景名胜:八卦山大佛风景区
访古探幽:彰化古迹、余三馆、清水岩、龙山寺、虎山岩、益源大厝、道东书院
体闲娱乐:台湾民俗村
民族民风:鹿港传统工艺
食全食美:鹿港特产小吃、北斗肉圆、彰化小吃
特色小镇:鹿港风情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3
台湾省南投县
南投县位于台湾的地理中心,是全台唯一不临海的县份,境内80%以上为山地,翻开南投的开发史,举凡人文史迹,或自然资源,莫不与山林有关,真是名副其实的"高山县"。该县面积4106平方公里,人口54万。
历经数百年的移民融合,当地原住民虽和后来的平埔族、汉人,在平地共同生活,但各族群仍保有原来的聚落与风俗民情,形成了南投特有的浓厚人文景观;而昔日震撼全台的抗日英勇事迹--雾社事件,至今于古战场旧址,仍立有纪念碑,供后人凭吊。
南投境内古迹特多,号称“前山第一城”的竹山,为境内开发最早之地,有"崇本堂"、"敦本堂"及陈佛照公厅等精美大宅;而吴光亮开发中路时,更留下甚多轶闻、史迹,如八通关古道及道旁的“万年亨衢”碣,集集镇上的"开辟鸿荒"、"化及蛮貊"碣;其他如先人兴学义举的"明新书院"、"蓝田书院"和"登瀛书院",供奉当地人信仰神明惭愧祖师的凤凰山寺等,都成了珍贵的文化资产。
另一方面,县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玉山公园、溪头、杉林溪、惠荪林场和日月潭等天然游憩区,为南投赢得不少观光好评;而庐山温泉、东埔温泉、双龙瀑布、龙凤瀑布等,亦皆有可观;此外,充满怀旧风味的集集支线铁路,和鹿谷一带的茶园风光,则提供游人另一种主题旅游。而山林的气候和濁水溪含高养分的水质,让南投的特产小吃丰富且多样。如竹山的竹制品和红薯、集集的山蕉、埔里的绍兴酒、水里二坪山的古早枝仔冰,则为传统保留了好滋味……。 秀美的山水风情,丰富的文物史迹,和朴实宽厚的人情风味,俱是南投迷人之处。地震过后,人们正努力恢复南投迷人的风貌,许多重建计划也已积极进行,以重现这处"台湾的瑞士"的昔日风华。
铁路 西部纵贯线铁路虽未经过南投县,但自彰化二水到水里、车埕的集集支线铁路,却横贯南投县中部,并连接县内各主要公路,是条便捷的交通线。
公路 基隆、台北、台中、高雄等地皆有台汽客运开往南投;而彰化县内的彰化、员林客运亦有公车可联络草屯、埔里、竹山、集集、水里等各大重要乡镇;或由台中干城站搭联营公车也可分抵南投各地。南投境内大众运输以彰化、员林、南投客运为主,草屯、南投市、埔里、竹山、水里为五大转运站。草屯有多家客运可抵国姓、埔里,埔里则有南投客运发往庐山、雾社、清境农场一线,竹山是往鹿谷、溪头、杉林溪的大本营,水里除有员林客运行驶新中横沿线外,还有南投、丰荣客运北往日月潭、埔里,南向地利山区,形成紧密的联络网。
风景名胜:日月潭风景面、杉林溪森林游乐区、溪头森林游乐区、石杭峡谷、玉山公园、东埔温泉、合欢山、清境农场、庐山温泉、奥万大森林游乐区、雾社风景面、惠荪林场
访古探幽:南投古书院巡礼
体闲娱乐:九族文化村、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区
食全食美:埔里特产小吃、南投特产小吃
名优特产:鹿谷冻顶乌龙茶、竹山竹器、日月潭奇拉鱼
特色小镇:集集风光、埔里风情
原住民文化巡礼:泰雅圣石传说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3
台湾省云林县
云林县位于彰化与嘉义两县之间,东接南投县,西临台湾海峡。全县1290平方公里,辖斗六市及斗南、虎尾、西螺、土库、北港5镇和14乡,县治设在斗六市,全县人口约80万。地处嘉南平原,以养殖渔业和丰硕的农产为云林最傲人的资源。云林外海自古便是优良的渔场,如今沿岸地区养殖鱼塭发达。全县交通方便,横跨浊水溪的西螺大桥和中沙大桥是纵贯铁路和南北高速公路上最长的大桥。
云林县是台湾岛上汉人最早开垦的地方,曾有过光辉的历史。据台湾府志沿革记载,早在明天启元年(1621年)福建彰州人颜思齐、郑芝龙等人率领众人由笨港登陆,安营扎寨,从事开垦。笨港即今日的云林北港和嘉义新港一带,当时为繁荣的货物吞吐港,号为“一府二笨”。后来因北港溪经常泛滥改道,加上河道泥沙淤积,才由盛转衰。
在台湾各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云林至今仍保持悠闲的步调,有着朴实的农渔风情。云林拥有优美的山林海景和丰饶的物产。其著名的风景名胜如清幽的草岭、樟湖;新奇刺激的古坑剑湖山世界;北港溪口的外伞顶洲是片处女地,其荒凉粗犷的景色别具特色,是钓鱼人的天堂。
北港朝天宫是全台300多间妈祖庙的总庙,也是云林最引以为傲的人文名胜。另外号称昔日三大牛墟之一的北港牛墟,形成至今已超过200年,是台湾仅存的两处牛墟之一,弥足珍贵。从福建流传到台湾的布袋戏,也在云林深深扎了根。还有台湾武术源起-西螺七嵌等人文景观。
云林县的地方特产如:西螺镇的酱油、大埤乡的酸菜、草岭的苦茶油等均享誉已久。著名农产如西螺的稻米、斗六文旦、古坑竹笋、北港花生等。若想品尝美味的小吃,除了三条仑和五条港的活海鲜不可错过外,北港朝天宫小吃云集,值得前往一饱口福。
铁路 纵贯铁路由东部贯穿境内,其中以斗六、斗南为主要停靠站,班次较为密集。
公路 台汽客运、统联客运、联营客运、嘉义客运都有车经过云林县境内。
县内公车以台西客运为主,路线可达县内各乡镇,斗南、斗六、虎尾为重要的发车、转运站。
风景名胜:白马山菩提讲堂、草岭、石壁、樟湖、华山风景区、西螺大桥
访古探幽:西螺风情、建德寺地母庙、斗六湖山岩、海清宫、马鸣山镇安宫、五条港安西府、北港朝天宫
体闲娱乐:剑湖山世界、台湾寺庙艺术馆
民俗民风:大廍花鼓、布袋戏、北港牛墟、北港上元灯节·天后圣诞绕境
食全食美:云林美食、北港美食、炒蚵仔面线
名优特产:北港特产、草岭苦茶油、西螺特产、大埤酸菜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3
台湾省嘉义县
三百多年前,嘉义县本是原住民平埔族的集中地,地名"诸罗山"(或作猪罗山),后清廷取"嘉其忠义"之旨,将诸罗改名嘉义,沿用至今。
嘉义县住民的祖籍,以福建泉州移民占绝大多数;阿里山乡则为邹族原住民的故乡,每年2月,神圣的邹族战祭都会在达邦村盛大举行,为原住民文化留下一页美丽的诗篇。
嘉义县位于嘉南平原的中央,东连阿里山、玉山山脉,西濒台湾海峡,南以曾文水库、关子岭与台南县接壤,北界云林斗六,总面积161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境内多河川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温、日照及雨量均适宜农业经营,因此农业生产在全县经济之中,占有极重要地位,是典型的农业县,素有"渔米之乡"之称。除了稻米外,尚有菠萝、水柿、柑橘、小蕃茄、甜玉米、丝瓜、菱角、及山葵、竹荀、茶、花卉等作物,农特产十分丰富。
东部高山峻岭,森林资源丰富,山脉可概分为三系:一为玉山系,二为玉山西山系,三为玉山南山系。河川方面,主要有八掌溪、朴子溪、北港溪、曾文溪等;此外尚有大堆溪、石龟溪、三迭溪、赤兰溪等河川流贯境内,此外,曾文水库蓄水区都在嘉义县境内,因此,以"山高水长"称嘉义县,可谓名副其实。
嘉义县开发较早,景物天成,境内名胜古迹甚多,如半天岩、奉天宫、梅山公园、北回归线标志,和阿里山铁公路周边的吴凤庙、水社寮、奋起湖、瑞峰、瑞里、太平、太和、丰山、来吉、达娜伊谷、达邦、特富野、阿里山、玉山等风景区;而极具湖光山色之美的曾文水库;乡土风情的船仔头休闲艺术村、德兴里老厝;与渔村风光的东石、布袋小镇,俱有风情,值得一游。
风景名胜:葫芦谷、阿里山风景区、曾文水库、部落风情、龙头休闲农场、奋起湖风景区、达娜伊谷、水社寮风景区、来吉民宿村、丰山风景区、瑞里风景区、瑞峰风景区、太平风景区、好美寮自然保护区
访古探幽:紫云寺、朴子配天宫、开元殿、大林昭庆禅寺、万善公祠、新港奉天宫
体闲娱乐:中华民俗村、嘉南鲸世界水上乐园、德兴里老厝、船仔头休闲艺术村、中正大学、北回归线标志
民俗民风:大甲妈祖绕境进香
食全食美:阿婆饼店、奋起湖茶叶铁蛋、阿里山竹筒饭、民雄鹅肉街、阿里山野菜、东石·布袋海鲜、新港小吃
名优特产:鲴鱼、天美珍食品店、阿里山竹笋、阿里山高山茶、番路柿子、阿里山爱玉子、梅山槟榔、朴子槺榔扫把、民雄葫芦
特色小镇:大埔、布袋、新港
原住民文化巡礼:邹族、玛雅斯比——战祭、宝岛鲴鱼节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3
台湾省台南县
台南县位于台湾西南部,恰处于嘉南平原中心,面积2016平方公里,人口约99万。东边有一部分山地丘陵,逐渐西降至平原,形成背山面海、气候温和的优越条件,再加上充沛雨量与密布的灌溉埤渠,浇灌出丰饶的土地,为物产富庶的农业大县。随着时代推移,如今在科学园区的进驻下,台南县也即将发展成台湾高科技重镇之一。
台南县境平原坦阔,西海岸是广大的泻湖区,沙洲绵互,如今则整片水域都布满蚵棚、定置渔网;海岸线则是台湾最大的日照盐场所在,俗称为"盐份地带"。与沧莽的海岸相比较,内陆平原区则是满布绿意的农业区。平坦的陆地原不利于蓄水,因此历代莫不大兴水利。
各乡镇孕育出的丰庶农产及广袤的田园景致,正是台南县吸引游人之处:柔软多汁的麻豆文旦声名远播,玉井芒果香甜硕大,白河莲田连绵潋滟,官田采菱扁舟轻摇,再加上东山乡的龙眼、南寮椪柑、楠西杨桃、左镇破布子、关庙凤梨等,一幕幕农业地景,勾勒出富饶的乡村风貌。
由于发开得早,台南县文物古迹也冠于全台,境内古迹多,庙宇也多,民俗庙会相当风行,其中以盐水蜂炮、南鲲鯓王爷祭、西港烧王船、慈济宫上白礁、头社夜祭最脍灸人口,吸引大批信徒游客蜂拥而至,多彩多姿的民俗盛会,交织出农业乡最眩目的人文活动。
航空 由台北、马公、金门等地,均有班机直飞台南机场。
铁路 纵贯线铁路经新营、善化、永康等车站,有各级对号列车、电联车及平快车停靠,车多且便利。
公路 台北、台南、嘉义、高雄都有台汽客运通达新营,其中台北、台中、高雄另有统联客运可抵,台南市亦有新营客运、台南客运、兴南客运可通达县境各大乡镇。
台南县内以新营、兴南两家客运为主,分别以新营市和台南市为发车的中心,联络境内各地。
风景名胜:珊瑚潭、关子岭风景区、七股风光、盐份地带之旅、赏鸟之行
访古探幽:楠西江家古厝、麻豆古厝、麻豆代天府、西港庆安宫、佳里金唐殿、佳里震兴宫、学甲慈济宫、南鲲鯓代天府、玉山宝光圣堂、崁头山仙公庙
体闲娱乐:菜寮化石馆、奇美博物馆、台南艺术学院
民俗民风:慈济宫上白礁、盐水蜂炮、放鸽笭、西港烧王船、南瀛艺阵
食全食美:梅岭梅子鸡、盐水小吃、台南县小吃
名优特产:关庙凤梨、左镇破布子、玉井芒果、梅岭梅子、官田菱角、东山龙眼、麻豆大白柚、麻豆文旦、洋香瓜、火鹤花、牛蒡、北门花跳
特色小镇:盐水风光、莲乡风情
原住民文化巡礼:西拉雅人的故乡、头社太祖夜祭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4
台湾省高雄县
高雄旧名打狗,或称打鼓,昔日为平埔族西拉雅人世居地,而"打狗"便是原住民社名之译音。高雄县面积2832平方公里,人口107万。
地景、人文、生态依地形气候而有很大变化:东北部山高谷深,荖浓溪和楠梓仙溪的主、支流像脉络般蜿蜒,孕育出大片原始森林、高山、溪谷与瀑布风光,邹族、布农族便居住在此;中部由旗山、美浓至凤山一带有丘陵起伏,荖浓溪与旗山溪提供水源,客家人、平埔族人、福佬人在此世代务农;西部靠海平原则是大片鱼场泻湖,终年日照炽烈、海阔天高,呈现渔村海港的粗犷风光。
地理、历史与人文的错综,为高雄县境交织出多重风貌的旅游名胜。东北部高海拔的原始山林之美属玉山公园,发源于塔塔加的楠梓仙溪已纳入溪流鱼类保护区,并在永续经营理念下仅定期开放垂钓。中央山脉西侧,藤枝森林游乐区、扇平林区、茂林风景区保留了丰富的动植物生态,最珍贵的大自然教室。县境中段,荖浓溪主支流在美浓、六龟孕育出丰富的森林、蝴蝶生态,而美浓更保存了传统的客家农业聚落风貌,特色别具;荖浓溪西岸的燕巢、旗山、内门一带,拥有台湾最广大的泥岩层,形成"月世界"地质景象,蔚为奇观。西部靠海的永安、茄定则是名闻遐迩的乌鱼之乡,这里的湿地泻湖生态孕育了大片红树林及野鸟,兴达港则是南台湾重要的渔业基地。 高雄县幅员广大,自然资源丰富,除了平原上的乡镇正快速工业化外,大片乡土仍是农业为主的景象。纯朴民风传统产业,构成高雄县的人文基调,正是本地未来发展观光的重要潜力。
铁路 纵贯线直贯高雄县西侧,冈山站为首要大站,不过自强号并不停靠;南部的凤山站往南列车密集,不过若要联络高雄以北城乡,最好在高雄站换车。
公路 台汽、统联客运在高雄县境内并无设站,各乡镇均可搭高雄客运联络高雄市区;另外,台南市发车的台南客运亦可达海岸平原的茄定、冈山,及北侧的甲仙、宝来、南横山区;屏东市发车的屏东客运则经凤山联络高雄市,也有班车发往东部的美浓。 高雄客运班车通达县内大多数乡镇,交通尚称便利,海岸地带的冈山、旗美平原的旗山,以及东部山区旅游交通中心的六龟,都是地方上重要的客运大站,可由此转搭班车前往临近乡镇旅游景点。
风景名胜:宝来温泉、茂林风景区、藤枝森林游乐区、不老温泉、六龟火炎山、田寮月世界、澄清湖风景区
访古探幽:凤山古迹、紫竹寺、五龙山凤山寺、佛光山、清水岩
体闲娱乐:高雄县皮影戏馆、屏东大铁桥
民俗民风:内门宋江阵、冈山萝仔筐会
食全食美:吴记饼店、美浓小吃
名优特产:美浓特产、旗山特产、冈山三宝、茄萣乌鱼、甲仙芋头
特色小镇:多纳风光、美浓风情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4
台湾省屏东县
屏东是台湾最南的县,终年长夏,但因有季风的调节,气候并不酷热,素有"台湾的南洋"之称。屏东县面积2775平方公里,人口90万。
屏东开发甚早,早期有鲁凯、排湾及西拉雅等原住民族居住在此,接着又有闽、客移民前来拓垦,在不同时期留下了不同的足迹:佳冬萧宅、屏东孔庙、万金天主堂、旧好茶部落、恒春古城、鹅銮鼻灯塔等,皆是著名的古迹。目前,闽南人多分布在平原地带,万峦、佳冬、内埔等地为客家人聚集区,原住民则多分布在东侧的山区。亲走一遭雾台、三地门,欣赏原住民擅长的手工艺,或深入内埔、万峦体会客家风情,或直驱东港、小琉球来趟水乡之旅,都是不错的旅游选择。
东部山区蕴藏着许多山林、瀑布美景,尤其林边溪上游的来义乡,更有"瀑布之乡"美称。座落在恒春半岛东侧的牡丹、旭海,则以亮丽的草原和辽阔的海景,崭露头角。
境内结合自然生态与观光游览首推垦丁公园,除了拥有珍贵的生态资源外,耀眼的阳光、碧绿的海洋,令北部人羡慕不已;绵延的沙滩、五彩的珊瑚礁,更洋溢着南太平洋岛屿般的慵懒气氛。加上每年10月于满州、社顶过境的赤腹鹰、灰面鹫,或冬春二季避寒于龙銮潭的雁鸭,让垦丁更成了名闻遐迩的观鸟圣地。
航空 台北松山机场有班机直飞屏东机场,但航班不多,大部分游客仍取道高雄小港机场,再转搭高雄客运进入屏东县。
铁路 纵贯、南回铁路穿过境内,沿途共有17个停靠站,其中屏东站为纵贯线终点站,最为方便;其余各站中,潮州、南州、林边、枋寮四地为较主要的停靠站。
公路 从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均有台汽客运直达屏东市,其中以高雄站班车最多,并有车直驱潮州、枋寮、恒春、垦丁。屏东客运总站位在屏东火车站前,为全县的交通中心,有班车可通达境内大多数和乡镇;而恒春是恒春半岛的交通中心,由此可搭高雄、屏东客运前往台湾尾的各风景点。
风景名胜:佳乐水、 鹅銮鼻灯塔、社顶自然公园、垦丁森林游乐区、南湾、垦丁公园猫鼻头、龙銮潭、南仁湖保护区、旭海大草原、四重溪温泉、双流森林游乐区、小琉球风光、大鹏湾、来义瀑布之乡、德文风景面、阿乌瀑布
访古探幽:恒春古聚落风情、车城福安宫、万金天主堂、河南堂忠实第
体闲娱乐:海洋生物博物馆
民俗民风:恒春三怪、东隆宫烧王船
食全食美:东港海鲜、屏东小吃
名优特产:万峦猪脚、里港扁食、屏东椰子
特色小镇:恒春古城、东港风情、三地门风情
原住民文化巡礼:雾台鲁凯风情、鲁凯族旧好茶部落、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4
台湾省宜兰县
宜兰古称"蛤仔鸡"(亦有作葛雅兰、蛤仔兰、甲子兰等),原为平埔族Kavalan人居住地,直到清朝才开垦成为城市。宜兰面积2137平方公里,人口44万。
宜兰是个多山的县,山的环抱致使兰阳平原形如畚箕,在东北季风的吹拂下,宜兰尽揽雨水湿气,故人称"竹风兰雨"。宜兰森林茂密,乔木丛林栉比,蕴藏丰富。河川多发源于中央山脉,以兰阳溪(古称宜兰浊水溪)为最大,全长73公里,其下游形成扇状三角形而且肥沃的平原,堪称宜兰的动力之河。
产业方面,农业一向是宜兰的重要产业,主要作物为稻谷。渔业是宜兰另一项重要产业,绵长的海岸线使得南北渔业发达,如大溪、梗枋、南方澳等沿海养殖业或近海渔业特别发达。山林、沼泽、河塘遍布,山鸟与水鸟齐飞,宜兰实为野生鸟类的新天堂乐园。 宜兰以山水胜景取胜,北关、太平山、翠峰湖、棲兰、明池、松萝湖、神秘湖、福山植物园最为代表;人文风情则有头城牵罟、二龙村赛舟、本地歌仔戏,还有致力田园乡土体验的头城、北关、香格里拉等休闲农场,以及南澳纯朴的泰雅风情;而规划设计精良的冬山河游憩区、罗东北成运动公园,更是近年台湾公共艺术、建设的里程碑。
铁路 北回线铁路纵贯境内,共有11个停靠站,头城、礁溪、宜兰、罗东、苏澳与南澳都是大站,各级对号列车均有停靠,大里、大溪、冬山与东澳则有普通车停靠。
公路 台北与宜兰间有台汽客运联络,并延伸至苏澳、南方澳。宜兰、罗东为县境的交通枢纽,境内交通以宜兰客运为主,宜兰市有宜兴客运通往员山、永镇,由罗东镇可通往三星、大同乡;另有台汽客运自宜兰、罗东通往太平山、梨山、南山等地。
风景名胜:龟山岛、乌石鼻·东澳粉鸟林、苏澳冷泉、太平山森林游乐区、鸳鸯湖、明池森林游乐区、松萝湖、清水地热、福山植物园、五峰旗瀑布、礁溪温泉
访古探幽:三清宫、头城老街、冬山河游憩区罗东北成运动公园、宜兰县台湾戏剧馆
民俗民风:礁溪协天庙祭典、南方澳鲭鱼节、二龙村赛舟
食全食美:宜兰小吃、南方澳海鲜、罗东小吃、北关海鲜
名优特产:宜兰四宝、老元香牛舌饼、员山鱼丸
特色小镇:南方澳渔港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4
台湾省花莲县
花莲县位于东部海岸的狭长地带,东边濒临浩瀚的太平洋,西部是耸列的中央山脉。花莲夹在高山与大海之间,县境东西宽仅27~43公里,南北却长达142公里,为台湾仅次于台东的第二"长"县。花莲县面积4628平方公里,人口36万。
大山大水,使得花莲深具自然原始之美,由北而南,横跨太鲁阁公园、东海岸风景区、花东纵谷风景区、玉山公园四大观光资源。秀姑峦溪则是名闻遐迩的泛舟水域;其间,点缀着碧玉般的鲤鱼潭、生态丰富的富源森林游乐区、茶园溢香的舞鹤台地等观光点,瑞穗温泉、红叶温泉、安通温泉则如山中清泉般洗去旅人尘埃。而休闲农业日渐发展,未来将成为纵谷区的观光主力。
族群色彩丰富是花莲县最大的人文特色,主要原住民阿美族为台湾九族中的最大族,据说是2000年前移居而来的马来人繁衍而生;每年7、8月,各部落丰年祭吸引众多人潮前来观赏,是花莲最重要的人文盛事。此外,早期的定居者还有泰雅族、平埔族和布农族,各族传统上过着穴居与渔猎生活。后逐渐汉化。
由于开发较晚,花莲至今仍具原始风光:崇山峻岭中隐藏壮丽气象,纵谷田园则可见云影飞行,已有越来越多的花莲人欲以实际行动守护这片"台湾最后的净土"。
航空 台北、台中、高雄等皆有班机直飞花莲。
铁路 以花莲站为中心,以北有北回线经宜兰、台北通往西部,以南则为花东线铁路,直迄台东,并与南回铁路接轨。凤林、光复、瑞穗、玉里、富里为境内主要车站。
海运 基隆港至花莲港间有金航轮往返,每周五或周六自基隆出发,周日返航。联络电话:基隆(02)2425-1562、花莲(03)833-5669。
公路 除花、东间有频繁的花莲、鼎东客运往返外,花莲市及台中市间亦有花莲、丰原客运对开,惟车班甚少。花莲客运以花莲市为中心,分北线(崇德、天祥等地)、海线及南线(山线、花东纵谷)三路驶出;客运总站位于中山路的花莲旧火车站原址旁,除经明池往寿丰、铜门线的班车外,其余均经过花莲火车站。
风景名胜:瑞穗温泉·红叶温泉、鲤鱼潭风景区、关原云海、白杨瀑布、太鲁阁公园、九曲洞·锥麓大断崖、燕子口、神秘谷、清水断崖
体闲娱乐:舞鹤风景面、东方夏威夷
食全食美:阿美族传统美食、花莲小吃
名优特产:花莲石雕、花莲特产
特别推荐:秀姑峦溪泛舟、花东赏鲸之旅
原住民文化巡礼:布农族射耳祭、太巴塱部落、马太鞍部落、阿美族传统祭典、布洛湾游憩区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4
台湾省台东县
台东县旧称埤南觅、后山。全县面积3515平方公里,人口27万,位于台湾东南部,东邻太平洋,呈现多元的族群特色。境内有中央及海岸两大山脉,两山夹峙下的花东纵谷,是台东县主要的农业区。台东以农立县,池上米、关山米、释迦、洛神葵、金针、杭菊,加上鹿野、摩天、太麻里的茶叶,物产十分丰富;此外,台东外海的渔源亦丰,其中鲔鱼经加工制成柴鱼,早已名闻遐迩。
素有后山之称的台东,风光清新而原始,三仙谷、八仙洞、知本温泉、南横公路,以及绿岛、兰屿等,俱以自然风貌称胜。近年来,结合地方人文和产业风光的观光点也陆续兴起,鹿野观光茶园、关山环保亲水公园与环镇单车道、池上牧场原野风光、太麻里金针山皆为代表;此外,若想深入自然、挑战山水,大仑溪、比鲁温泉、都飞鲁温泉等野溪之旅,处处惊奇,引人入胜。
在人文建设方面,台湾一级古迹的卑南文化遗址与规划中的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保存先民辉煌的历史结晶,值得前往一观;每年元宵台东市的炮轰寒单爷,更是精采绝伦的民俗乡宴;另外,素有原住民故乡之称的台东,原住民传统祭典亦蔚为当地特殊的人文景观,如卑南族的猴祭、联合年祭、大猎祭,排湾族的竹竿祭,布农族的打耳祭等,丰富的人文,更增添台东的迷人风采。
航空 台东丰年机场为台东的空运中心,除有班机往返台北松山、台中及高雄机场外,并可于此转机至绿岛、兰屿。
航运 欲往兰屿、绿岛,亦可在台东市富冈渔港搭乘交通船。
铁路 台东县境内共有19个停靠站,其中,各级列车均停靠的站有花东线上的池上、关山、卑南(台东新站)、台东,及南回线上的知本、太麻里、大武等站。
公路 花东海岸及纵谷均有鼎东、花莲客运对驶于台东市与花莲市之间;台汽客运方面,仅有经南回至南雄及经南横到天池两线。台东市是县内大众运输中心,鼎东客运山、海线站皆位在火车站附近,班车可通往县内各主要景点。
风景名胜:知本风景面、鹿野风情、小野柳、三仙台
访古探幽:卑南文化公园、八仙洞、炮轰寒单爷
食全食美:台东小吃
名优特产:茶焗蛋、成功柴鱼
原住民文化巡礼:排湾族竹竿祭、卑南族祭典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4
台湾省澎湖县
澎湖县是由100个大小岛屿所组成的群岛,极东是查母屿,极西是花屿,极南是七美屿,极北为目斗屿;本岛与白沙岛、西屿岛呈环状连接,三岛中间就是著名的澎湖湾。澎湖列岛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10万多人。
风大、雨少为澎湖气候的两大特色。地理环境,加上气候影响,土壤贫瘠的澎湖只有一些旱田,甘薯、落花生、高梁曾列名为三大作物。目前澎湖的农产品以瓜果类居多,其中哈密瓜、嘉宝瓜、澎湖丝瓜都颇负盛名,后两者尤为澎湖特产。而渔业仍是澎湖主要的经济来源,这里渔产十分丰富。
澎湖的生物资源相当丰富,除了每年12月至翌年3月成群海豚随海流游巡至此外,澎湖还划有锭钓屿、鸡善屿、小白沙屿等自然保留区,以及望安岛绿蠵龟保护区、猫屿鸟类保护区,都是稀有动物的净土。
受自然条件影响,澎湖观光季集中在4~9月间,大部分游客皆以观海赏涛、从事水上活动及吃海鲜为主,但事实上,仅有一海之隔的澎湖,其人文风貌及地理景观皆与台湾本岛有着极大的差异,如果能在旅程中掺入这部分,澎湖之游将更具可看性。
对外交通
台湾与澎湖本岛之间的交通有航空与海路两种,班次密集,七、八月旅游旺季,机票几乎都被旅行社预订一空,因此若自行前往得提前二个月预订。
航空
1.台北、台中、嘉义、台南、高雄、屏东等地都有班机往来马公机场,高雄还有班机直飞七美及望安。
2.各航空公司航线如下:台北←→马公有远东、复兴、立荣;台中←→马公有华信、立荣;嘉义←→马公有复兴、立荣、远东、华信;高雄←→七美有华信、立荣航空;高雄←→望安有立荣;马公←→七美有立荣及华信航空。
3.机场至马公市区可搭乘公车或计程车,后者车资约350~400元,若事先向车行叫车,则在300元上下。
海运
嘉义、高雄两地分别有船班往来澎湖;海王星号/嘉义(布袋)←→锁港,航程约90分钟,此航线冬季停航;台华轮/高雄←→马公,航程约4小时。
岛际交通
马公与望安、七美之间有固定交通船往来,其余离岛则有私人经营的船班。
陆上交通
澎湖本岛有公车行驶,但班次不多,加上岛内公路网简明易行,路况极佳,一般游客多租汽机车或包计程车代步。其中,本岛风景线从马公市出发,先经风柜,到林投公园、果叶村,再至白沙、通梁古榕、跨海大桥、西屿等地,全程约74.5公里。若想租车,须备身分证及驾照,马公市区租车行林立;欲知公车详细路线可洽澎湖县公共车船管理处,包车则可洽计程车同业公会(06)927-6742。每周六及周日车管处会发四班旅游公车,停留地点包含马公机场、澎湖水族馆、北海游客服务中心、通梁风景区、西屿西台古堡,惟班次不多,最好先电洽发车时间。
风景名胜:北海之旅、南海之旅、七美岛、望安岛、通梁古榕、果叶日出、风柜涛声
访古探幽:二坎聚落保存区、天后宫、西屿灯塔、西屿西台、澎湖第一街古迹巡礼、观音亭
体闲娱乐:澎湖水族馆、跨海大桥
民俗民风:天后妈祖出海巡境
名优特产:澎湖美味、澎湖四宝
特别推荐:海上古道踏浪游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5
台湾省金门县
金门位于福建省东南海上,屹立台湾海峡中,东距基隆198海里,东南距潮湖82海里,距高雄160海里,西距厦门约18海里,与大陆最近处为自马山至角屿,仅2310公尺。
金门岛面积150多平方公里。金门岛形如锭,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最长处约15.5公里,中部狭窄处仅3公里,太武山雄踞东部,海拔253公尺。金门西面环海,环岛多港湾口岸,可停泊船艇者计30余处,潮高水深。
金门与厦门、同安遥遥相对,纬度相同,均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雨多集中于四至八月,台风多生于七、八月,全年风向东风占8个月,每年五至八月为东南风及南风。
金门的地层,以花岗片麻岩为主,分布甚为广阔,约占总面积一半。岛上土壤概以砂土及裸露红壤土为代表。前者沙层厚、保水保肥力均差;后者表土薄、酸性重,腐植质少,皆不宜耕作,故岛上农作仅宜价值较低之耐旱性杂粮:如高粱、玉米、花生、蕃薯等。 由于四面环海,浅滩深澳,鱼虾贝介类滋生,滨海居民乃讨生计于大海中,然因渔业资源有限,兼且幅员狭窄,地力贫脊,雨量稀少,农产不丰,只有少量之杂粮与蔬菜。居民乃远渡重洋,谋生异域,或移居台澎,或远适南洋,金门华侨足迹遍布东南亚,人口总数达二十余万之众,自古就有"侨乡"之称。十数年来,政府致力于农作品种之引进与改良,农业生产量大增;并积极从事经济林及果树裁培推广,尤其在造林绿化工作上,执行相当彻底,全岛一遍绿意盎然,益增古意。
海运 高雄-金门,金航海运公司(金门快轮),高雄电话(07)5216206-7,金门电话(0823)29988-9。
航空 有远东、复兴、瑞联、立荣、长荣、国华、大华等航空公司飞往金门。
公车 公共汽车半小时至一小时一班,可至金城、山外、沙美等站拿取公车时刻表,公车通常相当准时。计程车 计程车起跳70元,每400公尺加收5元。
访古探幽:振威第石敢当、文台宝塔、邱良功母节孝坊、北山古洋楼
体闲娱乐:古宁头战史馆、八二三战史馆、莒光楼、马山观测站、金门陶瓷厂、民俗文化村、慈湖、太湖
名优特产:金门特产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5
台湾省连江县(马祖)
位于台湾海峡西北方的马祖列岛,隶属于福建省连江县,包含南竿、北竿、高登、亮岛、大坵、小坵、东莒、西莒、东引、西引等十个岛屿,群岛罗列,面临闽江口、连江口及罗源湾,与大陆只有一水之隔,为海运要冲,一直是扮演前哨的角色。马祖虽位处前线,但并未受到战火洗礼,所有的战地设备都是以防御性为主,并且与该地居民的生活融合为一,举目皆是真实的战地景致,如军舰、营区、古炮、铁堡、北海坑道等景点,皆极具独特的观光魅力。
在马祖除了战地震撼的阳刚风光之外,在自然人文上主要是承袭闽东的风俗民情,地理主要以花岗岩地形为主,多山峦起伏、陡峭的峰壁;“地无三里平”正是马祖的最佳写照。由于马祖地处温热带以北,造就了四季分明且多风的特色气候,直接反映在生活的特色是有屋舍窗户多位高而小,窗棂以石头为骨架,屋顶以红瓦覆盖,在接缝处压上石头,以防海风吹刮,亦因早期福建海盗猖獗,而藉此防卫。造访马祖的人文风情,映入眼帘的古朴建筑芹壁村、花冈石古厝可供细细玩味;先民的历史遗迹可供旅客缅怀思古,如烈士碑坊、历史文物馆、经国先生纪念堂等;香火鼎盛的宗教庙宇,马祖的庙宇外观建筑特色就是"风火山墙",这是为了预防火灾时火势蔓延的设计,在屋脊上的造型曲线,波浪起伏,宛如火焰燃烧,受风吹摆的感觉,因此得名。
访古探幽:东引灯塔、芹壁村、东莒灯塔、天后宫
体闲娱乐:壁山、胜天公园、云台山、龟岛、塘后沙滩、介寿公园、列女义坑、马祖历史文物馆、马祖酒厂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5
行政院组织
行政院共有八部、二会、一行、一处、二局、三署、一院、十七个委员会等三十五个所属一级机关。兹将各部会行处局署及委员会之法定职掌及其内部业务单位(不含人事、会计、政风、秘书、总务、地区办公室等单位)、附属机关等,分述于后:
一、内政部:掌理全国内务行政事务。设民政、户政、役政、社会、地政等司;警政署、营建署、消防署等附属机关。
二、外交部:主管外交及有关涉外事务。设亚东太平洋、亚西、非洲、欧洲、北美、中南美、条约法律、国际组织、新闻文化、礼宾、经贸事务等司,档案信息、电务等处;领事事务局、外交领事人员讲习所等附属机关;以及驻外使领馆、代表处或办事处等。
三、国防部:主管全国国防事务。设部长办公室,人力、物力、法制等司,主计、军法、采购等局;另设参谋本部,下辖陆军总司令部、海军总司令部、空军总司令部、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宪兵司令部及军管区司令部等。
四、财政部:主管全国财政事务。设关政、保险等司;国库署、赋税署、国有财产局、各地区国税局、财税资料中心、关税总局、金融局、证券暨期货管理委员会等附属机关;以及台湾银行、土地银行、中央信托局、合作金库、中国输出入银行等金融事业机构。
五、教育部:主管全国学术、文化及教育行政事务。设高等教育、技术及职业教育、中等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体育等司,国际文化教育事业、军训等处;国家图书馆、国立编译馆、历史博物馆、教育资料馆、国父纪念馆、中正文化中心、海洋生物博物馆、科学工艺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中国医药研究所等附属机关;以及各国立大专校院、国立中小学、驻外文化机构等。
六、法务部:主管全国检察、监所、司法保护之行政事务及行政院之法律事务。设法律事务、检察、监所、保护等司;调查局、行政执行署、司法官训练所、各监狱、各看守所、各少年观护所、各少年辅育院及各技能训练所等附属机关。
七、经济部:主管全国经济行政及经济建设事务。设矿业、商业等司,国际合作、投资业务等处;标准检验局、水资源局、工业局、国际贸易局、智能财产局、矿物局、加工出口区管理处、中小企业处、水利处、能源委员会、国营事业委员会、投资审议委员会、贸易调查委员会、中央地质调查所、专业人员研究中心、台北水源特定区管理委员会等附属机关;以及中国石油公司、台湾电力公司等国营事业机构;并有驻外经济商务机构等。
八、交通部:主管全国交通行政及交通事业事务。设路政、邮电、航政等司;以及民用航空局、观光局、中央气象局、国道高速公路局、台北市区地下铁路工程处、国道新建工程局、高速铁路工程局、运输研究所、邮政总局、电信总局等附属机关;台湾汽车客运股份有限公司、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等交通事业机构。
九、蒙藏委员会:掌理蒙古、西藏之行政及兴革事项。设蒙事、藏事等处。
十、侨务委员会:掌理侨务行政及辅导华侨事业事务。设四个处及侨生辅导室、华侨证照服务室、中华函授学校及华侨通讯社等单位;并在海外设华侨文教服务中心及置驻外侨务工作人员。
十一、中央银行:掌理发行货币、健全银行业务、维护对内及对外币值稳定等事宜。设业务、发行、外汇、国库等局,金融业务检查、经济研究等处;以及中央印制厂、中央造币厂等附属生产事业机构。
十二、行政院主计处:掌理全国岁计、会计、统计事宜。设四个局;电子处理资料中心为其附属机关。
十三、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统筹行政院所属各机关之人事行政事项。设企划、人力、考训、给与等处,信息室;公务人员住宅及福利委员会、公务人力发展中心为其附属机关。
十四、行政院新闻局:主管阐明国家政策,宣达政令、政绩,辅导与管理大众传播事业及发布国内外新闻等事项。设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出版事业、电影事业、广播电视事业、资料编、视听资料、综合计画等处、联络室、台湾新生报业公司;以及驻外新闻机构。
十五、行政院卫生署:掌理全国卫生行政事务。设医政、药政、食品卫生、保健、企划等处;疾病管理局、管制药品管理局、药物食品检验局、中央健康保险局、中医药委员会等附属机关(构)。
十六、行政院环境保护署:主管全国环境保护行政事务。设综合计画、空气品质保护及噪音管制、水质保护、废弃物管理、环境卫生及毒物管理、管制考核及纠纷处理、环境监测及信息等处;环境检验所、环境保护人员训练所等附属机关。
十七、国立故宫博物院:掌理国家文物之保管、清点、整理、维护、展览、研究、考订、文化交流等事项。设器物、书画、图书文献等处,展览、出版、登记等组,科技、管制等室。
十八、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统筹处理有关大陆事务。设企划、文教、经济、法政、港澳、联络等处;并监督及委托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处理涉及公权力但政府不便出面处理的大陆事务。
十九、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掌理国家经济建设之设计、审议、协调及考核事项。设综合计画、经济研究、部门计画、人力规划、都市及住宅发展、财务、管制考核等处。
二十、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统筹国军退除役官兵就业、保健、医疗、职业训练、就学辅导、就养、救助等事宜。设各荣民总医院、各荣民医院、各荣誉国民之家、各荣民自费安养中心、各荣民服务处、荣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各农场、各工厂等附属机关。
二十一、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统筹全国青年职业训练、就业辅导、活动指导等事宜。设四个处;青年职业训练中心为其附属机关。
二十二、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掌理全国原子能和平应用之策划、推动、研究发展等事项。设综合计画、核能管制、辐射防护、核能技术等处;辐射侦测中心、放射性物料管理局、核能研究所等附属机关;并得派员驻国外办事。
二十三、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掌理科学及技术之研究发展事项。设自然科学发展、工程技术发展、生物科学发展、人文及社会科学发展、科学教育发展、国际合作、综合业务、企划考核等处;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精密仪器发展中心、科学技术资料中心等附属机关;另有同步辐射研究中心、毫微米元件实验室、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高速计算机中心、太空计画室筹备处等任务编组之研究实验中心。
二十四、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掌理全国行政业务之研究发展、综合计画、管制考核、行政信息管理、政府出版品管理及为民服务工作。设研究发展、综合计画、管制考核、信息管理、政府出版品管理等处。
二十五、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主管全国农、林、渔、牧及粮食行政事务。设企划、农粮、林业、畜牧、辅导、国际合作等处;动植物防疫检疫局、渔业署及渔业干部船员训练中心为其附属机关。
二十六、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掌理国家文化政策,统筹规划国家文化建设、文化资产保存、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等事项,设三个处;并得设各种文化机构及派员驻国外办事。
二十七、行政院劳工委员会:掌理全国劳工行政事务。设劳资关系、劳动条件、劳工福利、劳工保险、劳工安全卫生、劳工检查、综合规划等处;职业训练局、劳工保险局、劳工安全卫生研究所等附属机关(构)。
二十八、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员会:处理公平交易法所定事项。设第一、第二、第三、企划、法务等处。
二十九、行政院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掌理消费者保护基本政策之研拟、审议及监督其实施事项。设企划、督导、法制等组;并置消费者保护官若干人。
三十、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统筹公共工程之规划、审议、协调及督导事项。设企划、技术、工程管理等处。
三十一、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统筹处理有关原住民事务。设企划、教育文化、社会福利、经济及土地发展等处。
三十二、行政院体育委员会:统筹规划国家体育事务、整合体育资源、推展全民体育、培育绩优运动选手、推动国际体育交流等事项。设综合计画、全民运动、竞技运动、国际体育、运动设施等处。
三十三、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行政院为继续维持并推展中华民国与美国间之各种关系,特设本会,内设业务及行政两组。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设驻美办事处,并得在美国其它城市设分处。
三十四、中央选举委员会:掌理中央公职人员、省(市)议员选举、罢免及县(市)以下公职人员选举、罢免事务之监督事项。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法制等组,以及信息室。
三十五、海岸巡防署:掌理海岸管制区、入出港船舶、走私查缉及海上救难等安全管制及维护事项。设企划、巡防、情报、后勤等处,以及勤务指挥中心。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5
司法院组织
一、院长:
司法院置院长一人,特任,综理全院行政事务,并任法官。
二、民、刑事庭:
分设民、刑事庭,各庭置庭长一人,法官四人,合议审判民事或刑事诉讼案件。
现设有民事八庭、刑事十二庭。
三、民、刑事庭会议及民、刑事庭总会议:
为统一审判上法律见解或其它重要事项,院长得分别召开民、刑事庭会议或民、刑事庭总会议决议之。会议由院长担任主席,须有法官三分之二以上出席,以出席人数过半数同意议决之。
四、民、刑事庭庭长会议:
院长于有关审判行政问题待决、或为统一法令见解或其它重要事项,得分别召开民事庭或 刑事庭庭长会议会商解决;如涉及民、刑事共同问题,则召开民、刑事庭庭长会议,由全体庭长共同研究解决。
五、书记厅:
书记厅置书记官长一人,承院长之命 ,处理行政事务,并指挥监督书记厅一切事务。
书记厅以下分设左列各科,各科置科长一人。
民、刑事各庭书记科:掌理民、刑事诉讼案件之登记、裁判正本之制作、送达与主文通知公告、诉讼卷证之点收及 编订等事务。
民事科:掌理民事文卷之点收、编案、登记索引、程序上之初步审查、分案前卷证之保管、案件之分配等事务。
刑事科:掌理刑事文卷之点收、编案、登记索引、程序上之初步审查、分案前卷证之保管、案件之分配等事务。
文书科:掌理典守印信、文件之收发、缮印、编档保存、各项会议筹划与记录等事务。
研究发展考核科:掌理年度工作计画编拟、研究发展、检查考核、文书稽催等事务。
事务科:掌理经费及款项之出纳、财物购置保管维护、营缮工程等事务。
资料科:掌理裁判资料之搜集、分析、保管、判例之选编、民刑事决议之编辑及图书管理。
法警室:掌理值庭、警卫及其它有关司法警察事务。
六、人事室:
掌理人事任免、迁调、奖惩、铨叙及考绩考成等事务。
七、会计室:
掌理岁计、出纳、财务会计、预算、决算之编列等会计事务。
八、统计室:
掌理民刑案件统计分析研究等事务。
九、政风室:
推动端正政风业务,防制贪渎,促进廉能法治,维护机关安全等事务。
十、信息室:
掌理本院各项信息系统之整体规划、建置、推动、管理及维护等事务。
十一、另设置:
司法院冤狱赔偿复议委员会:
由司法院院长指派最高法院院长及法官若干人兼任之,并以最高法院院长为主席,审议赔偿声请人不服原处分或判决无罪机关所为冤狱赔偿之决定声请复议案件,现有委员人数计九人。
律师惩戒覆审委员会:
律师惩戒覆审委员会由最高法院法官、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官、律师及学者组成之,委员长由委员互选,审议不服律师惩戒委员会之决议而请求覆审案件。
国家赔偿事件处理委员会:
由院长指派民事庭庭长一人为主任委员,法官若干人、书记官长等兼充委员,处理有关国家赔偿事件之调查、协议、诉讼、求偿等事项。
判例编辑委员会:
判例编辑委员会由院长及全体庭长、法官组织之,以院长为主任委员。民、刑事庭精选可供选为判例之裁判,报请院长指定审查小组初步审查并提出审查报告后,分别召开民、刑事庭会议复审议决之。另对于现行判例,如认有变更或废止之必要时,准用选编判例之程序议决之。
人事评议委员会:
为贯彻人事任用、升迁及转调公开,特设置人事评议委员会。
考绩委员会:
设置考绩委员会,审核本院职员年终考绩考成、项目考绩考成及平时考核之奖惩等事项。
财务收支审议委员会:
审核财务收支及稽察采购营缮工程事项。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5
考试院组织
组织职掌与重要业务
考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考试委员十九人,均特任,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后任命之,任期六年。另置秘书长一人,特任。副秘书长一人,职务列简任第十四职等。考试院之政策及有关重大事项,均需经过每星期举行一次之考试院会议讨论决定。考试院下设二部二会,考选部主管公务人员考试及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等各种国家考试;铨叙部负责公务人员之铨叙、抚恤、退休及其任免、考绩、级俸、升迁、褒奖之法制事项;保训会掌理有关公务人员权利保障与各项训练事项;基金监理会则负责公务人员退休抚恤基金之审议、监督及考核事项。另依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组织条例规定,该局有关考铨业务,应受考试院监督。
一、考试院会议
考试院会议系由院长、副院长、考试委员、考选、铨叙两部部长及保训会主任委员组织之,以院长为主席,院长不能出席时,以副院长为主席;副院长亦不能出席时则由出席人员中公推一人为主席。考试院会议每星期举行一次,必要时并得召开临时会议,决定宪法所定职掌之政策及其有关重大事项。
院长采合议制,须有应出席人过半数出席,方得开会;其议决以出席人过半数之同意为之;可否同数时取决于主席。另除应出席人员外,考试院秘书长、副秘书长、所属部会副首长及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局均应列席考试院会议。必要时,院长并得指定有关人员列席,如考试院首席参事、秘书处处长、各业务组组长等。
针对考试院所识掌的业务,考试院院会成员均以积极主动态度研究规划,除依业务需要赴国外考察研究各国有关文官制度,以为院会策划与改进考铨业务之参考外,并经常举办国内考察,了解各级机关(构)人事业务实况暨检讨改进各项考铨政策施行上的问题,以健全我国文官体制,落实宪法所保障人民应考试服公职之权益。近年来,考铨法制有较大之变革,考试院院会为国家最高考试机关之决策会议,更应负起考铨政策制定与重大法案审议之任务。
二、考试院院本部
考试院置秘书长一人,承院长之命,处理本院事务,并指挥监督所属职员。副秘书长一人,承院长之命,襄助秘书长处理本院事务。
考试院设参事、秘书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编纂室、信息室、机要室、人事室、会计室、统计室及政风室。另为应业务需要,依考试院组织法第十条设置诉愿审议、法规、研究发展三委员会。各单位主要系负责研拟规划施政纲领、施政计划、考铨政策,审核考试院所属部会研议之考铨政策、法令暨其它行政支持事项。大致言之,院本部各单位均能秉于法定职掌,积极任事,强化决策之幕僚及服务功能,提升院会决策品质及行政效能。
三、考选部
考选部设部长一人,综理部务;政务次长、常务次长各一人,辅助部长处理部务。下设参事室、考选规划司、高普考试司、特种考试司、专技考试司、总务司、题库管理处、信息管理处、秘书室、人事室、会计室、统计室
、政风室等单位。另为因应各种考试业务或特殊需要,设有考选工作研究委员会、诉愿审议委员会、应考资格审议委员会、各种专技人员检核委员会、公职候选人检核委员会及法规委员会等,分别办理考选工作研究、有关业务之审议或研议、诉愿案件、各种应考资格疑义案件审议及考选法规之编审与编纂等事宜。
公务人员任用资格与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应经考试院依法考选铨定之。考试院为国家最高考试机关,考选部依组织法规定掌理全国考选行政事宜,现行考选行政工作,分为:(一)公务人员考试,(二)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三)公职候选人检核,(四)检定考试。各种考试均依法组织典(主)试委员会主持典(主)试事宜;检核及检核笔试,由检核委员会掌理;检定考试则另设检定考试委员会办理。各种考试之试务作业,由考选部依法办理之。
现行公职考试体系可分为:公务人员考试、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公职候选人检核、检定考试。以往依相关法令办理之分类职位公务人员考试、雇员考试、铨定(任用资格)考试、甄训、各级民意代表检核等,因相关法源删除,或为配合社会发展之需求,目前均不再举办,以强化公开竞争之取才功能。
四、铨叙部
民国十九年一月成立铨叙部,隶属考试院。该组织法曾多次修正,现行铨叙部组织法,系于八十五年一月十日修正公布后实施。
铨叙部设部长一人,综理部务;政务次长、常务次长各一人,辅助部长处理部务。下设参事室、法规司、铨审司、特审司、退抚司、人事管理司、总务司、秘书室、信息室、人事室、会计室、统计室、政风室等单位,另设法规委员会、诉愿审议委员会二委员会。另铨叙部下设公务人员退休抚恤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管理会),由部长兼任主任委员。
考试院之职掌为一、考试。二、公务人员之铨叙、保障、抚恤、退休。三、公务人员任免、考绩、级俸、升迁、褒奖之法制事项。其中除考试及保障外,余均为铨叙部之职掌。又依照铨叙部组织法之规定,铨叙部系掌理全国公务人员之铨叙及各机关人事机构之管理事项。大致言之,铨叙行政,一方面以研议统一之人事制度及法规为中心,一方面以督率各机关实施人事管理为要务。
公务人员之任用审查、俸给、考绩奖惩、保险福利、退休抚恤、升迁外,并负责人事机构人员、特种人事法规,如司法、审计、警察等之管理及机关组织法规之审议;另公务人员退抚新制自八十四年七月一日起实施,铨叙部业务范围更包含退抚基金之管理、运作。整体而言,铨叙部为配合国家建设发展,除积极建立健全之文官制度外,并已研订公务人员基准法、公务人员行政中立法及政务人员法等草案,以适应社会环境变迁及各机关业务之实际需要。
五、公务人员保障暨培训委员会
公务人员之保障,系属考试院职掌,乃需成立统筹处理公务人员保障事项之专责机关,使公务人员权益能获取充分完整之保障。另为统筹规划全国公务人员之训练资源,使不同隶属之培训机关(构)能充分合作、协调支持,爰与行政院协商,经由立法院审议通过,由考试院成立部训专责机关,掌理公务人员培训相关事宜。基于此,考试院于民国八十五年六月一日成立保训会,以为公务人员保障暨培训之专责机关。
依保训会组织法之规定,保训会置主任委员一人,特任,综理会务;副主任委员二人,辅助主任委员处理会务。并置委员十人至十四人,其中五人至七人专任,职务比照简任第十三职等,由考试院院长提请总统任命之;余五人至七人兼任,由考试院院长聘兼之;任期均为三年,任满得连任。
但兼任委员为有关机关副首长者,其任期随职务异动而更易;专任委员具有同一党籍者,不得超过其总额二分之一。又依保训会组织法及顾问遴聘办法之规定,保训会置顾问七人至九人,由主任委员遴聘对公务人员保障制度或训练进修制度有研究之学者专家担任之,任期一年,期满得续聘。
保训会下设保障处、培训处、秘书室、人事室、会计室、政风室等单位
。其主要业务,一方面系负责公务人员保障政策、法规之研拟规划,并对公务人员之权益遭受侵害所提之再复审、再申诉案件,提报超然独立之保训会委员会议审议决定,使公务人员能循合法途径获得救济。另一方面,为整合国家训练资源,提升公务人员素质,负责研拟规划公务人员训练进修政策、法规,以及办理公务人员考试笔试录取人员、升任官等及行政中立等训练事宜。
六、公务人员退休抚恤基金监理委员会
公务人员的退休抚恤金过去系全数由政府编列预算支应,因受到公务人员待遇改善,国民平均寿命延长,以及退抚人数不断增加等因素,退抚经费迅速膨胀,政府预算筹编日益困难,经考试院院会通过公务人员退休法及抚恤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送请立法院完成修法程序,从民国八十四年七月开始,改为由政府与公务人员共同拨缴费用,并于八十四年五月一日成立基金监理会及基金管理会,积极推动此一划时代之新退抚制度。
基金监理会依法由相关各机关代表与各级政府不同部门推派之军公教代表组成委员会以决(审)议各项基金监理事务,主任委员由考试院副院长兼任,下设执行秘书,承主任委员之命负责推动委员会决议事项及日常会务,会内分设业务、稽察二组,其人事、会计、统计及政风等业务,由考试院派员兼办。
依公务人员退休抚恤基金管理条例及基金监理会组织条例规定,基金监理会负责基金之审议、监督及考核,并对其他关于公务人员退休抚恤基金业务有监督之权。
依公务人员退休抚恤基金监理委员会委员产生办法规定,委员人选系由代表政府机关的行政法、司法院与考试院之秘书长及铨叙部等有关机关首长十三人,暨军公教代表九人共同组成。另主任委员并得依法遴聘相关法律、财务等专家学者五至七人担任顾问外,亦可适时召开咨询审查会议,以期监理功能充分发挥。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5
立法院各委员会
内政及民族委员会
审查内政、选举、蒙藏、大陆、原住民政策及有关内政部中央选举委员会蒙藏委员会、行政院大陆委员会、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掌理事项之议案。
经济及能源委员会
审查经济农业、经济建设、公平交易及能源政策及有关经济部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及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员会掌理之议案。
科技及信息委员会
审查科技信息及公共政策及有关中央研究院、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经济部技术处、交通部电信总局及交通部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中央气象局掌理事项之议案。
外交及侨务委员会
审查外交及侨务政策、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及其它有关外交部及侨务委员会掌理知议案。
国防委员会
审查国防政策、戒严案及退除役官兵辅导政策及其它有关国防部及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掌理事项之议案
财政委员会
审查财政政策及有关财政部及中央银行掌理事项之议案。
预算及决算委员会
审查预算案、决算审核报告及有关主计审计等事项之议案。
教育及文化委员会
审查教育及文化政策及有关教育部、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国立故宫博物院、行政院新闻局、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及行政院体育委员会掌理事项之议案。
交通委员会
审查交通政策及有关交通部长理事项之议案。
司法委员会
审查民刑诉讼法案、大赦案及其它有关法务部长理事项之议案
法制委员会
审查有关官制官规之政府机关组织、研考事项及其它不属于各委员会审查之议案;国营事业机构组织之议案应是其性质由有关委员会主持。
卫生环境及社会福利委员会
审查卫生、环境及消费者保护政策及有关行政院卫生署、行政院环境保护署、行政院消费者保护委员会、行政院劳工委员会及内部社会司掌理事项之议案。
程序委员会
依该会组织规程第二条至第四条规定,程序委员会置委员三十六人,由各政党(团)依其在院会席次之比例分配之。但每一政党(团)至少一人。该会置召集委员三人,由委员互选之。于开会时,由召集委员轮流担任主席。
纪律委员会
依该会组织规程第二条至第五条规定,纪律委员会由各委员会召集委员组织之。置召集委员十二人由各召集委员各推一人担任之。于开会时召集委员互推一人为主席。其掌理院会议决交付审议集院会主席依法移付惩戒案,以维护院会纪律。
修宪委员会
依该会组织规程第二条至第四条规定,该会之委员以立法委员席次总额二分之一加一人为总额,由各政党及政团在立法院所占席次比例依保障少数政团参与为原则,各自推派代表组成。并指召集委员十一人,由委员互选之。于开会时,由召集委员互推一人为主席,并由各召集委员轮流担任。其职掌为宪法修宪案之审议与宪法相关之事宜。
经费稽核委员会
依该会组织规程第二条至第四条规定,该会置委员十五人,由各政党(政团)以在院会席次比例保障少数政党(政团)参与之原则,于每会期经朝野协商后互推之。至召集委员三人,由委员互选之。其职掌为对立法院经临各概费之编制提供意见及对立法院经临各费只收支按月稽考。
公报指导委员会
依该会组织规程第二条置替四条规定,该会社委员九人,由院会选举之,每年改选一次。设召集委员三人,由委员互选之。其职掌系关于立法院公报、立法院专刊编辑发行事宜之指导。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5
立法院办事机构
秘书处
议事处
公报处
总务处
信息处
法制局
预算中心
国会图书馆
人事处
会计处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6
监察院组织
监察院事务委员会︰
一、内政及少数民族委员会。
二、外交及侨政委员会。
三、国防及情报委员会。
四、财政及经济委员会。
五、教育及文化委员会。
六、交通及采购委员会。
七、司法及狱政委员会。
另设特别委员会:
监察院咨询委员会
监察院廉政委员会
监察院监察委员纪律委员会
监察院人权保障委员会
监察院办事机构:
一、 监察业务处。
二、 监察调查处。
三、 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处。
四、 秘书处。
五、 综合规划室。
六、 信息室。
七、 会计室。
八、 统计室。
九、 人事室。
十、 政风室。
另设陈情受理中心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6
总统府组织
总统府秘书长
置秘书长一人,特任,承总统之命,综理总统府事务,并指挥、监督所属职员。
总统府副秘书长
置副秘书长二人,其中一人特任,另一人职务比照简任第十四职等,襄助秘书长处理事务。
第一局
掌理下列事項:
关于公布法律、发布命令拟议事项。
关于文武官员任免事项。
关于国民大会、立法院行使任命同意权提名作业事项。
关于国民大会、五院、国防部参谋本部及省、市政府公文签办事项。
关于外文函电翻译、签办事项。
关于政情摘报事项。
其它交办事项。
第二局
掌理下列事項:
关于授予荣典事项。
关于玺、印典守事项。
关于印信、勋章制发事项。
关于公文收发、分配、缮校及会议纪录、档案管理事项。
关于机要电讯规划、管理事项。
关于信息业务规划、推动、管理、维护事项。
关于公报编印、发行事项。
其它交办事项。
第三局
掌理下列事項:
关于典礼事项。
关于交际事项。
关于事务管理事项。
关于交通管理事项。
关于出纳事项。
其它交办事项。
机要室
掌理总统、副总统机要事项。
侍卫室
掌理有关侍卫、警卫事项。
公共事务室
掌理下列事項:
关于政策倡导及阐释事项。
关于新闻联系及发布事项。
关于舆情搜集及反映事项。
关于民众陈情处理事项。
关于交办事项。
人事处
置处长一人,职务列简任第十二职等至第十三职等,依法办理人事管理事项,所需工作人员,就本法所定员额内派充之。
会计处
会计长一人,职务列简任第十二职等至第十三职等,依法办理岁计、会计事项,并兼办统计事项,所需工作人员,就本法所定员额内派充之。
政风处
置处长一人,职务列简任第十二职等至第十三职等,依法办理政风事项,所需工作人员,就本法所定员额内派充之。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国史馆、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隶属总统府。
国史馆
中央研究院、国史馆、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隶属总统府。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6
总统府各局室(详细)
第一局
第一科
关于公布宪法增修条文、法律、发布命令、批准 及公布条约等之拟议事项。
关于年度总预算简报、追加减预算、 特别预算备查及公布案,与年度总决算等之备查及公布事项。
关于研议与发布特赦令、减刑令、复权令、国民大会召集令及行政院 复议案事项。
关于签署行政协议、重要行政法规之报备事项。
关于国内民间团体请莅临致词或请颁书面贺词案等事项。
第二科
关于任免全国文武官员事项。
发布政务官暨简任派及荐任派公务人员任免令。
发布警监暨警正警察官任免令。
发布少将编阶以上军职人员任免令,暨追赠追晋案。
关于总统聘书签发事项。关于发布公务人员各种考试典试委员长 及庆贺特使特派令事项。
关于各机关组织规程及员额编制表报备事项。
第三科
关于司法院正、副院长、大法官、考试院正、副 院长、考试委员、监察院正、副院长、监察委员、审计长提名之幕僚作业事项。
关于政府首长请假、出国、监交等案之幕僚作业事项。
关于国民大会、五院、行政院各部会、省市政府、中央研究院、 国史馆政务案之签办。
关于国内机关、学校为会议或集会请莅临致词或请颁书面贺词等 。
第四科
关于我国与外国元首、副元首互访案之签拟事项 。
关于总统、副总统与友邦政要往来函件之签拟事项。
关于外交、 新闻、侨务及国外政情之摘报事项。
关于华侨集会、国际会议请莅临致词或请颁书面贺词之签拟事项 。
第五科
关于总统、副总统致友邦政要信函之撰译事项。
关于总统、副总统发表演讲之撰译事项。
关于外文文件数据中译或中文文件数据之英译事项。
关于本府英文信函、文件、数据之撰译事项关于外国民间团体或个人建议。
陈情及请助等函件之撰译暨签办事项。
关于本府全球信息网英文版之管理与数据更新。
第二局
第一科 关于总统明令褒扬案件之签办事项。
关于赠授本国及外国人勋章案件之签办,及外国授勋本国 人请准佩带案件之签报事项。
关于制发勋章案件之签办事项。
关于印信之铸发、销毁等案件之签办,及印信启用、套用 等报备案件之处理事项。
关于总统题颁匾额、题词及颁发玉照等之签办事项。
关于国内机关团体及民众请柬之处理事项。
第二科
关于信息业务规划、推动、管理、维护事项。
第三科
关于本府档案之管理事项。
第四科
关于文件之收发、分送及缮校等事项。
关于典守及钤盖国玺、总统印、总统签字章及总统、副总 统职章等事项。
关于典守及钤盖秘书长印、名章、签字章及职章等事项。
关于办理新旧任总统、副总统就职授与印信,及新旧任秘 书长印信交接事项。
第五科
关于本府公报之编辑、校对及发行等事项。
关于办理本府图书之购置、编目、借阅及保管等事项。
关于办理各界呈赠书刊之保管及函谢等事项。
第三局
医务所
本府员工之医疗与保健事务
第一科 总统、副总统宣誓就职典礼之办理事项。
国宾访华、总统与外国元首签署联合公报及大使呈递国书 典礼之办理事项。
新任政务官及军事首长宣誓典礼之办理事项。
总统赠、授勋章、赠匾、授阶及交接典礼等之办理事项。
国定纪念日典礼、国父纪念月会及音乐会之办理事项。
第二科
请见总统、副总统文稿签办及联系事宜。
晋见总统、副总统宾客接待工作。
重要宴会、茶会之安排联系及接待事项。
其它奉交办事项。
第三科
总统、副总统车队车辆之安全检查。
车辆汰旧、换新、监理及保险等。
车辆调度、养护及油料管理。
驾驶、修车技工之人事管理等。
其它重要庆典活动有关交通事宜之规划与协调。
第四科
总统、副总统、资政、顾问及本府员工薪资发放、所得税 扣缴申报及员工各项奖金、补助费发放事宜。
本府应支付款项支票之签发、现金提领及经费结存报告表 编制事项。
职员退抚储金及聘雇人员离职储金、互助金及各类保险金 、房屋贷款扣缴事项。
第五科
总统、副总统收受礼品管理事项。
水电、瓦斯等设备管理事项。
劳工保险及全民健康保险事项。
技工、工友管理事项 。
警卫安全及防空、消防安全等事项。
庆典集会、宴、茶会等各项场地布置事项。
公务财产、物品管理事项。
通信等管理事项员工住宅辅建及购屋贷款事项。
第六科
本府营缮工程办理事项。
本府各项设备及物品之采购及维修事项。
本府统筹事务费及结报事项。
机要室
第一科
祝贺文电国内外各界向总统、副总统贺新年、贺华诞、贺就职;以及总统、副总统向外国元首或政要贺新年、贺华诞及相关贺电案件之签办。
机要函件签拟:总统、副总统机要函件之签拟。
电讯业务:本府电报之收发及承转。
摄影业务:总统、副总统及本府重要活动之摄影;各机关团体或民众索取总统、副总统照片案件之签处回复。
第二科 机要函件签拟
总统、副总统机要函件之签拟。
总统名章典守与钤盖:总统大、中、小三方名章之典守及钤盖。
总统大事年表编纂:总统大事年表资料之搜集及编纂,除介绍总统生平、求学生长过程、从政经历以及历年政绩,并将总统重要政策昭示及大事纪略,逐月上载于本府全球信息网。
机要文件承转及总统手令登记
协调安排总统地方巡视行程
致赠耆绅慰问金:办理总统致赠各省耆绅及边疆人士三节慰问金之发放。
侍卫室
警情组
关于安全情资搜集及运用事项。
关于警卫计划之策订与警卫整备及督导事项。
关于训练计划之策订及督导事项。
关于全般通信业务整备事项。
其它奉交办事项。
内卫组
关于寓所之警卫安全维护及执行事项。
关于临时机动勤务事项。
其它奉交办事项。
行政组
关于人事管理、人事勤务等办理事项。
关于庶务、福利等事项。
关于后勤、财产管理等事项。
其它奉交办事项。
侍从组
关于随扈之警卫安全维护及执行事项。
关于临时机动勤务事项。
其它奉交办事项。
公共事务室
第一科
新闻发布与联系:
有关总统、副总统及本府之新闻稿或澄清稿,由本科撰拟及发布。
在新闻联系方面,本科除协助媒体查证有关本府之新闻外,也适时安排本府首长与新闻界之各项联谊活动,以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记者会之筹办:
本科负责筹办总统、副总统及本府之记者会。目前本府发言人,由总统指派秘书长兼任,并由两位副秘书长及公共事务室主任担任助理发言人,以答复媒体与社会大众对特定事件之评论。
新闻媒体专访之处理:
国内外媒体专访总统、副总统、秘书长及副秘书长等案,由本科负责幕僚作业。惟有意专访总统、副总统之国外媒体,则须透过行政院新闻局提出申请,并经该局评估后,再报请本府。
总统、副总统出国访问之新闻作业:
总统、副总统出国访问向为新闻媒体所关注。为使随行记者能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本科除先行规划妥善之新闻作业外,也适时提供各项访问行程与受访国之风俗民情、气候、交通等相关信息,使随行媒体能够详尽报导;此外,本科也协助随行记者组团、安排行程签证及提供相关数据,并洽请外交部与行政院新闻局之驻外单位,提供必要之协助与服务。
第二科
舆情搜集、分析及反映:
本科每日将国内、外重要舆情反映汇整呈阅,并随时针对舆情选择专题作综合研析,研拟具体建议,呈报本府首长参考。
全球信息网管理:
每日均有专人处理,并分类汇整、研析,俾呈报总统,以作为施政办理参考,惟对于非国是建言 及诉愿、陈情、攻讦、谩骂等,均不予处理与显示。
第三科
本科专门处理头家写来的信件以及到总统府陈情案件,另外,也统筹志工接听陈情电话的业务。
人事处
第一科
关于本府文职人员进用、迁调、任免、铨审、考绩(成)、奖惩、俸给、进修训练、文康活动及人事数据管理等事项。
关于本府资政、国策顾问聘免事项。
关于本府约聘雇人事案。
第二科
关于本府军职员额编配表、任免、晋阶、晋支、考绩奖惩、进修、调训、退伍、退抚基金等事项。
关于本府战略顾问任免事项。
关于差勤管理、登录、识别证制发等事项。
本处综合业务。
第三科
关于本府文职人员退休、抚恤及资遣等事项。
关于本府职员各项保险、福利互助及各项补助等事项。
关于文职人员退抚基金贷款及约聘雇人员离职储金等事项。
会计处
岁计 单位编制概、预、决算主管。
会计 执行、控制预算之内部审核。
统计 统计资料之搜集分析。
政风处
第一科
(一)关于本府政风工作年度计划之策订事项。
(二)关于本府公务机密维护事项。
(三)关于推动信息保密措施事项。
(四)关于本府机关安全维护事项。
(五)关于民众陈情请愿案件之协助处理事项。
(六)关于办理本府及所属机关政风人事事项。
(七)其它奉交办事项。
第二科
(一)关于本府端正政风及防制贪渎措施之办理事项。
(二)关于贪渎不法之查察及处理检举事项。
(三)关于本府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之办理事项。
(四)关于政风法令倡导事项。
(五)关于政风督导考核事项。
(六)办理请托关说、赠受财物、饮宴应酬事件登录事项。
(七)会同监办本府采购案件之招标、比议价、验收事宜。
(八)其它奉交办事项。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6
行政院组成人员
行政院院长 苏贞昌
行政院副院长 蔡英文
行政院秘书长 刘玉山
行政院副秘书长 陈美伶
政务委员:
吴丰山 何美玥 吕桔诚
林锡耀 林逢庆 吴泽成
林万亿
各部会首长
李逸洋 内政部部长
黄志芳 外交部部长
李杰 国防部部长
何志钦 财政部部长
杜正胜 教育部部长
施茂林 法务部部长
陈瑞隆 经济部部长
郭瑶琪 交通部部长
许志雄 蒙藏委员会委员长
张富美 侨务委员会委员长
彭淮南 中央银行总裁
许璋瑶 行政院主计处主计长
周弘宪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局长
郑文灿 行政院新闻局局长
侯胜茂 行政院卫生署署长
张国龙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署长
林曼丽 国立故宫博物院院长
吴钊燮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
胡胜正 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华柱 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郑丽君 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欧阳敏盛 先生 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
陈建仁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施能杰 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
苏嘉全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邱坤良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应元 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主任委员
黄宗乐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员会主任委员
吴泽成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
陈全寿 行政院体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瓦历斯.贝林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进旺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署长
蔡英文 行政院消费者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永得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政雄 行政院中央选举委员会主任委员
林芳玫 行政院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主任委员
施俊吉 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吴静雄 行政院飞航安全委员会主任委员
苏永钦 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主任委员
政务顾问
叶俊荣 江淳信 蔡赐爵 张登金
许再恩 徐秀廷 吕芳烟 邱垂贞
李龙腾 顾立雄 杨四海 李玉泉
陈传岳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6
第6届立法院
院长: 王金平
副院长: 锺荣吉
秘书长: 林锡山
副秘书长: 余腾芳
立法委员:
丁守中 尹伶瑛 孔文吉 尤清
王世坚 王世勋 王幸男 王拓
王金平 王昱婷 王淑慧 王涂发
王荣璋 田秋堇 白添枝 伍锦霖
朱俊晓 朱凤芝 江丙坤 江昭仪
江连福 江义雄 何敏豪 何智辉
余政道 吴光训 吴成典 吴志扬
吴育升 吴明敏 吴松柏 吴秉叡
吴英毅 吴清池 吴富贵 吴敦义
吕学樟 李文忠 李永萍 李全教
李和顺 李昆泽 李明宪 李俊毅
李纪珠 李敖 李复兴 李嘉进
李庆安 李庆华 李鸿钧 李镇楠
李显荣 杜文卿 沈智慧 沈发惠
周守训 林文郎 林正二 林正峰
林育生 林岱桦 林南生 林建荣
林春德 林为洲 林炳坤 林郁方
林重谟 林益世 林耘生 林国庆
林淑芬 林惠官 林进兴 林沧敏
林德福 林树山 林浊水 林鸿池
邱创进 邱毅 邱镜淳 侯水盛
侯彩凤 帅化民 柯俊雄 柯建铭
柯淑敏 洪玉钦 洪秀柱 洪奇昌
纪国栋 唐碧娥 孙大千 徐中雄
徐少萍 徐国勇 徐耀昌 翁重钧
高志鹏 高金素梅 高建智 高思博
张川田 张昌财 张花冠 张俊雄
张硕文 张庆忠 张庆惠 张丽善
张显耀 曹来旺 曹寿民 曹尔忠
梅长锜 庄和子 庄硕汉 许舒博
许荣淑 郭正亮 郭林勇 郭玟成
郭俊铭 郭素春 郭荣宗 陈志彬
陈秀卿 陈秀惠 陈明真 陈杰
陈金德 陈重信 陈根德 陈启昱
陈景峻 陈朝容 陈朝龙 陈进丁
陈银河 陈莹 陈宪中 章仁香
傅昆萁 彭添富 彭绍瑾 曾永权
曾华德 曾灿灯 汤火圣 费鸿泰
冯定国 黄志雄 黄宗源 黄政哲
黄昭顺 黄昭辉 黄伟哲 黄健庭
黄淑英 黄义交 黄剑辉 黄德福
黄适卓 杨仁福 杨宗哲 杨琼璎
杨丽环 叶宜津 叶芳雄 雷倩
廖本烟 廖国栋 廖婉汝 管碧玲
赵永清 赵良燕 刘文雄 刘盛良
刘铨忠 刘宽平 刘忆如 潘孟安
潘维刚 蒋孝严 蔡正元 蔡同荣
蔡其昌 蔡家福 蔡启芳 蔡胜佳
蔡豪 蔡锦隆 郑金玲 郑国忠
郑朝明 郑运鹏 卢天麟 卢秀燕
卢博基 萧美琴 赖士葆 赖幸媛
赖清德 薛凌 谢文政 谢明源
谢欣霓 谢国梁 锺绍和 锺荣吉
蓝美津 颜文章 颜清标 魏明谷
罗世雄 罗志明 罗明才 苏起
顾崇廉
中途离职委员
卓伯源 周锡玮 邱永仁 徐志明
黄敏惠 刘政鸿 蔡英文 蔡煌琅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7
立法院各委员会成员
常设委员会
内政及民族委员会
朱凤芝 李庆华 林南生 林耘生 邱创进 高金素梅
高建智 张昌财 张庆忠 张庆惠 张显耀 陈启昱
蒋孝严 曾华德 冯定国 黄昭辉 黄适卓 叶芳雄
赵永清 蔡家福 薛凌
外交及侨务委员会
王金平 江丙坤 吴松柏 周守训 孙大千 徐国勇
张俊雄 刘盛良 刘宽平 蔡同荣 萧美琴 谢文政
锺荣吉
科技及信息委员会
林文郎 李纪珠 李复兴 杜文卿 林春德 林为洲
曹寿民 梅长锜 庄和子 郭俊铭 陈朝龙 陈银河
蔡其昌 蔡豪 蔡锦隆 郑运鹏 卢博基
国防委员会
丁守中 王世坚 何敏豪 吴成典 李文忠 李敖
沈发惠 林郁方 林国庆 林进兴 帅化民 柯俊雄
傅昆萁 汤火圣 廖婉汝 赵良燕 颜文章 颜清标
苏起 顾崇廉 许荣淑
经济及能源委员会
洪奇昌 唐碧娥 李俊毅 郑国忠 王涂发 吴明敏
侯水盛 潘孟安 洪玉钦 许舒博 刘铨忠 翁重钧
罗世雄 张硕文 李嘉进 黄健庭 柯淑敏 陈朝容
黄宗源 赖幸媛 张丽善
财政委员会
江昭仪 余政道 吴光训 吴清池 李全教 林炳坤
林重谟 邱毅 高志鹏 郭正亮 郭荣宗 陈志彬
陈金德 费鸿泰 黄剑辉 杨琼璎 刘忆如 蔡正元
罗志明 罗明才
预算及决算委员会
江连福 何智辉 李和顺 李镇楠 林正峰 林益世
林沧敏 林德福 柯建铭 张花冠 陈杰 陈宪中
黄昭顺 黄伟哲 廖本烟 蔡启芳 蔡胜佳 郑朝明
赖士葆 谢欣霓 谢国梁
教育及文化委员会
王世勋 王淑慧 孔文吉 李永萍 李庆安 林正二
林淑芬 林树山 邱镜淳 洪秀柱 陈秀惠 陈莹
章仁香 彭添富 曾灿灯 黄志雄 管碧玲 杨宗哲
郑金玲 卢秀燕 蓝美津
交通委员会
张川田 王拓 王幸男 魏明谷 郭玟成 谢明源
李昆泽 吴富贵 李显荣 曹尔忠 王昱婷 陈根德
林建荣 吴敦义 杨仁福 纪国栋 李鸿钧 徐耀昌
刘文雄 黄政哲 陈进丁
司法委员会
尤清 白添枝 吴秉叡 沈智慧 徐中雄 高思博
郭林勇 郭素春 彭绍瑾 曾永权 黄德福 叶宜津
法制委员会
林浊水 陈景峻 林岱桦 庄硕汉 曹来旺 陈明真
潘维刚 伍锦霖 雷倩 吴志扬 吕学樟 江义雄
卫生环境及社会福利委员会
王荣璋 尹伶瑛 田秋堇 朱俊晓 吴育升 吴英毅
李明宪 林育生 林惠官 林鸿池 侯彩凤 徐少萍
陈秀卿 陈重信 黄淑英 黄义交 杨丽环 廖国栋
卢天麟 赖清德 锺绍和
特种委员会
程序委员会
王世坚 田秋堇 白添枝 何敏豪 吴志扬 李鸿钧
林为洲 林国庆 林惠官 洪秀柱 徐少萍 高金素梅
张庆忠 曹寿民 郭林勇 郭素春 陈秀惠 陈明真
陈景峻 陈银河 陈宪中 曾永权 费鸿泰 黄淑英
黄义交 雷倩 刘文雄 潘孟安 蔡启芳 卢天麟
赖士葆 薛凌 谢文政 吴明敏 蔡锦隆 吴育升
纪律委员会
王荣璋 尤清 尹伶瑛 余政道 吴志扬 吕学樟
李纪珠 杜文卿 沈智慧 林炳坤 帅化民 徐中雄
徐少萍 徐国勇 张川田 张显耀 曹尔忠 庄硕汉
许舒博 陈进丁 陈银河 章仁香 傅昆萁 曾华德
汤火圣 黄宗源 黄昭辉 郑金玲 郑国忠 郑朝明
萧美琴 赖士葆 谢文政 蓝美津 罗明才
修宪委员会
经费稽核委员会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7
第5届 立法委员名单
“全国”不分区:
江丙坤 王钟渝 黄德福 陈健民 侯彩凤 李和顺
高仲源 尤清 刘世芳 林浊水 陈道明 洪奇昌
高育仁 许荣淑 黄政哲 程振隆 张俊宏 陈忠信
吴东升 黄宗源 高明见 陈健治 钟荣吉 陈胜宏
顾崇廉 黄昭顺 郑逢时 林惠官 蔡中涵 蔡铃兰
刘松藩 刘俊雄 李桐豪 殷乃平 刘亿如 颜锦福
邱永仁 高志鹏 饶颖奇 郑贵莲 邱彰
台北市第一选区:
罗文嘉 林重谟 卓荣泰 秦慧珠 李永萍 穆闽珠
陈建铭 蔡正元 许渊国
台北市第二选区:
沈富雄 李庆安 陈学圣 林郁方 郭正亮 章孝严
段宜康 陈文茜 蓝美津 庞建国
台北县第一选区:
李文忠 李嘉进 周伯伦 周锡玮 张清芳 王淑慧
郑志龙 廖本烟
台北县第二选区:
李显荣 周慧瑛 许登宫 陈宏昌 陈景峻 蔡家福
陈茂男 郑余镇 李鸿钧 柯淑敏
台北县第三选区:
李庆华 周雅淑 洪秀柱 赵永清 赖劲麟 罗明才
陈朝龙 郑三元 林德福
高雄市第一选区:
江绮雯 朱星羽 陈其迈 林进兴 苏盈贵 罗世雄
高雄市第二选区:
梁牧养 汤金全 郭玟成 邱毅 罗志明
高雄县:
王金平 余政道 林益世 徐志明 钟绍和 林岱桦
林志隆 赵良燕 陈丽惠
台中县:
邱太三 徐中雄 冯定国 杨文欣 杨琼璎 刘铨忠
郭俊铭 简肇栋 颜清标 纪国栋 林丰喜
台中市:
沈智慧 洪昭男 黄义交 卢秀燕 李明宪 谢明源
何敏豪
基隆市:
王拓 徐少萍 刘文雄
台南县:
李全教 李俊毅 叶宜津 陈唐山 郭添财 郑国忠
谢均惠 侯水盛
台南市:
王昱婷 林南生 唐碧娥 赖清德 钱林惠君 王幸男
杨丽环
桃园县:
朱凤芝 张昌财 李镇楠 孙大千 吕新民 彭添富
郭荣宗 邱垂贞 邱创良 陈根德 郑金玲 陈宗义
屏东县:
曹启鸿 曾永权 廖婉汝 郑朝明 蔡豪 邱议莹
林育生
苗栗县:
徐耀昌 何智辉 刘政鸿 杜文卿
嘉义县:
李雅景 蔡启芳 张花冠 何金松
南投县:
蔡煌琅 吴敦义 汤火圣 陈志彬
云林县:
林国华 许舒博 曾蔡美佐 苏治芬 陈剑松
高孟定
宜兰县:
郑美兰 陈金德 张川田 廖风德
彰化县:
林进春 周清玉 陈进丁 游月霞 谢章捷 魏明谷
邱创进 卓伯源 陈杰 江昭仪
新竹县:
邱镜淳 张学舜
新竹市:
柯建铭 张蔡美 吕学樟
台东县:
黄健庭
花莲县:
卢伯基 傅昆箕
澎湖县:
林炳坤
平地原住民:
廖国栋 林正二 章仁香 杨仁福
山地原住民:
高金素梅 曾华德 瓦历斯.贝林 林春德
金门县:
吴成典
连江县:
曹原彰
侨选:
孙国华 萧美琴 林政义 杨富美 王政中 张旭成 张秀珍 关沃暖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7
司法院大法官
翁岳生大法官(司法院院长)
林永谋大法官
王和雄大法官
谢在全大法官
赖英照大法官
余雪明大法官
曾有田大法官
廖义男大法官
徐璧湖大法官
彭凤至大法官
林子仪大法官
许宗力大法官
许玉秀大法官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7
监察院
院长: 钱复
副院长: 陈孟铃
监察委员:
钱复 陈孟铃 古登美 吕溪木 李友吉
李伸一 林秋山 林时机 林将财 林巨锒
柯明谋 马以工 张德铭 郭石吉 陈进利
黄守高 黄武次 黄勤镇 黄煌雄 詹益彰
廖健男 赵昌平 赵荣耀 谢庆辉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7
考试院
院长: 姚嘉文
副院长: 吴容明
考试委员:
伊凡诺干 吴茂雄 吴泰成
吴嘉丽 李庆雄 李慧梅
林玉体 邱聪智 洪德旋
徐正光 张正修 许庆复
郭光雄 陈茂雄 刘武哲
刘兴善 蔡式渊 蔡璧煌
边裕渊
秘书长: 张俊彦
副秘书长: 蔡良文
考选部部长: 林嘉诚
铨叙部部长: 朱武献
保训会主任委员: 刘守成
基金监理会主任委员: 吴容明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7
历任行政院院长
谢长廷 94.02.01 - 95.01.25 (民国纪年,下同)
游锡堃 93.05.20 - 94.02.01
游锡堃 91.02.01 - 93.05.20
张俊雄 89.10.06 - 91.02.01
唐飞 89.05.20 - 89.10.06
萧万长 88.01.22 - 89.05.20
萧万长 86.09.01 - 88.01.22
连战 85.02.24 - 86.09.01
连战 82.02.27 - 85.02.24
郝柏村 79.06.01 - 82.02.27
李焕 78.06.01 - 79.06.01
俞国华 73.06.01 - 78.06.01
孙运璇 67.06.01 - 73.06.01
蒋经国 61.06.01 - 67.05.20
严家淦 52.12.16 - 61.06.01
陈诚 47.07.15 - 52.12.16
俞鸿钧 43.06.01 - 47.07.15
陈诚 39.03.10 - 43.06.01
阎锡山 38.06.06 - 39.03.10
何应钦 38.03.12 - 38.06.06
孙科 37.11.26 - 38.03.12
翁文灏 37.05.25 - 37.11.26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8
历届立法院院长
第一届立法院
孙科 民国37年05月17日至37年12月24日止
童冠贤 民国37年12月24日至38年10月07日止
刘健群 民国39年12月05日至40年10月19日止
张道藩 民国41年03月11日至50年02月20日止
黄国书 民国50年02月28日至61年02月19日止
倪文亚 民国61年05月02日至77年12月20日止
刘阔才 民国78年02月24日至79年02月20日止
梁肃戎 民国79年02月27日至80年12月31日止
刘松藩 民国81年01月17日至82年01月31日止
第二届立法院
刘松藩 民国82年02月01日至85年01月31日止
第三届立法院
刘松藩 民国85年02月01日至88年01月31日止
第四届立法院
王金平 民国88年02月01日至91年01月31日止
第五届立法院
王金平 民国91年02月01日至94年01月31日止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8
监察院历任院长
蔡元培 民国17/10/08至18/08/29
赵戴文 民国18/8/29至19/11/18
于右任 民国19/11/1至53/11/10
李嗣璁 民国53/11/10至61/05/15
张维翰
(代理院长) 民国61/05/15至62/03/19
余俊贤 民国62/03/19至76/03/12
黄尊秋 民国76/03/12至82/02/01
陈履安 民国82/02/01至84/09/23
郑水枝
(代理院长) 民国84/09/23至85/09/01
王作荣 民国85/09/01至88/02/01
钱复 民国88/02/01至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8
台湾地名沿革表
朝代出处及含义
夏禹——岛夷《尚书·禹贡》扬州之项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注:卉服─绵衣;织贝─镶有贝壳的布料;锡─承受旨意。)
根据尾崎秀真先生的说法,“岛夷”应该是指台湾的当时的居民,贡物的织贝是当地居民泰雅人的珠衣。
《禹贡》是《尚书》的一个篇名,而《尚书》是中国一部最古的历史书,《禹贡》叙述四千年前的中国地理,把当时的中国分九州,扬州是东南方的一州,北到淮河,东南到海。
《尚书·禹贡》篇中的意思是:东南海岛上的夷人,穿著锦服,用竹器装着缀系有亮贝的布料,包裹着橘柚特产,等待锡命来进贡,沿着长江大海,到达淮水、泗水。
台湾地处东南海上,所说岛夷的情形,与台湾当时的居民的情形相同,所以有的学者根据这一记载,认为台湾已与大陆有交流。
周朝——雕题《山海经》之《海内南经》记载:“伯卢国、离耳国、雕题国、北胊国、皆在郁水之南”。
时人的解释是:离耳国似指海南岛,而雕题国民黥面纹身,类似台湾山胞,故雕题国是指台湾。
秦朝——-夷州《史记·始皇本纪》记载:“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来、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云”。
时人的解释是:三山依北而南排列,蓬来为日本、方丈为琉球,瀛洲为台湾。
西汉——东鳀汉朝的《汉书·地理志》记载:“江南多湿,丈夫多夭,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后来有一部份日本与中国的学者,推测东鳀非今日之琉球,而是指台湾。
三国——夷州《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将军卫温遣诸葛直以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所在绝远,不得卒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而返”。
沉莹《临海水土志》记载:“夷洲在临海东南”,“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齿”,“战得头,着首还,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卫温、诸葛直到达夷洲后,“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
据沉莹的《临海水土志》,对于夷州方位、地形、气候、居民、物产、习俗,均有详细的叙述。
有不少学者把“夷州”认为是今日的台湾,并以“临海水土志”为有关台湾的最古文献,特别是中国学者大体上都持这种说法。
隋朝——流求国《隋书·东夷列传》记载:“流求国居海东,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将军陈棱要求土著投降,被拒,遂掳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返”。
《隋书》所称之流求,所述的风土习俗、方位和文化系统皆与三国夷州颇多相似之处,所以学者之间多认为《隋书》所指之流求即为台湾。
从隋朝到明朝,台湾一直被称为流求或琉求。到明洪武受封时,才将台湾改称为小琉球,而与日本统治下的琉球有所区别。
南宋——毘舍耶国
元朝——留求
明万历——东番、大员、小琉球明朝陈第之《东番记》(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记载:“东番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海岛中,起魍港、加老湾,历大员、尧港、打狗屿、小淡水、双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帮坑,皆居其也。”台湾称为“小番”、“东番”甚明,陈第之《东番记》是继三国吴沉莹之《临海水土志》夷州、《隋书》之流求国、宋赵汝适之《诸番志》琉求国、元汪大渊之《岛夷志略》琉球等之后,有关台湾之最具体纪录,文中所记大员一地,后来演绎为台湾全岛名称。
明嘉靖二十三年当时葡萄牙人为了到日本贸易,经长通过台湾海峡,遥望台湾本岛,颂称“YlhaFormosa”。
明永历——东都、东宁明朝杨英之《从征实录》记载:“永历十五年五月初二改赤崁地方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以府为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改台湾平安镇。”
又明夏琳之《海纪辑要》记载:“永历十八年三月,招讨大将军世子至东都,以谘议参军陈永华理国政,改东都为东宁,置天兴、万年二州。”故明郑经略台湾,名曰“东都”、“东宁”。
清朝——台湾清靖海将军施琅之《陈台湾弃留利害疏》 (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记载:“窃照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隔离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余遥。……台湾一地,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也。”
所指“台湾”已为全岛之专称,翌年四月清廷诏设台湾府于今之台南市,隶属福建省,正式之“台湾”名称自此始。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8
1920年更改的台湾地名
行政区划的调整往往伴随着地名的更改。1920年日本人在台湾进行影响最深远的一次调整,此次调整所确立的行政区划架构大体沿袭至今,而大量的乡镇等级以上地名也在同时更改。今日台湾的重要地名大多是在这一年订定的,兹列举1920年更改的地名如下:
一、简化
1.八里坌→八里
2.万里加投→万里
3.杠仔寮(寮有草字头)→贡寮
4.顶双溪→双溪
5.冬瓜山→冬山
6.坪林尾→坪林
7.莺歌石→莺歌
8.五股坑→五股
9.树林口→林口
10.红毛港→红毛(1956年改为新丰)
11.大湖口→湖口
12.安平镇→平镇
13.杨梅坜→杨梅
14.石观音→观音
15.芦竹厝→芦竹
16.大坵园→大园(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sono而不读daiwen)
17.八块厝→八块(1946年改为八德)
18.龙潭陴→龙潭
19.九芎林→芎林
20.头份→头分(1946年又改回头份)
21.后垄→后龙
22.崁头屋→头屋
23.铜锣湾→铜锣
24.三叉河→三叉(1953年改为三义)
25.西大墩→西屯
26.大里杙→大里(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sato而不读dairi)
27.太平→大平(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taira而不读daihe。战后又改回太平)
28.神岗→神冈(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kamioka而不读shinko)
29.潭仔墘→潭子
30.东势角→东势
31.石岗仔→石冈(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isioka而不读sekiko)
32.梧栖港→梧栖
33.沙辘→沙鹿
34.龙目井→龙井(改名为龙井的是茄投,龙目井则在茄投隔壁。这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atsui而不读ryusei)
35.大竹围→大竹(位于彰化市,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take而不读daichiku)
36.和美线→和美
37.田中央→田中(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anaka而不读denchyu)
38.二八水→二水
39.大城厝→大城(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siro而不读daizyo)
40.内芦竹塘→竹塘
41.草鞋墩→草屯
42.埔里社→埔里
43.内国姓→国姓
44.关帝庙→关庙
45.安顺寮(寮有草字头)→安顺(今台南市安南区)
46.麻荳(麻有草字头)→麻豆
47.官佃→官田
48.西港仔→西港
49.七股寮(寮有草字头)→七股
50.北门屿→北门
51.盐水港→盐水
52.后壁寮(寮有草字头)→后壁
53.双溪口→溪口
54.大莆林→大林
55.竹头崎→竹崎(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akesaki而不读chikuki)
56.番仔路→番路
57.后大埔→大埔
58.庵古坑→古坑
59.大埤头→大埤
60.莿桐巷→莿桐
61.二仑仔→二仑
62.海口厝→海口(今台西乡、东势乡)
63.水灿林→水林
64.朴仔脚→朴子
65.六脚佃→六脚
66.布袋嘴→布袋
67.鹿仔草→鹿草
68.义竹围→义竹
69.楠梓坑→楠梓
70.阿连(连有口字旁)→阿莲
71.半路竹→路竹
72.弥陀港→弥陀
73.大树脚→大树
74.鸟松脚→鸟松(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orimatsu而不读chyoshyo)
75.山杉林→杉林
76.高树下→高树(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akagi而不读kozyu)
77.六龟里→六龟
78.阿里港→里港
79.九块厝→九块(1946年改为九如)
80.新埤头→新埤
81.林仔边→林边
82.茄苳脚→佳冬
二、两个地名合并
1.中坑、漳和→中和
2.宝斗仁、草山→宝山
3.龙船、崎顶→龙崎
三、取自堡里名
1.芝兰三堡→三芝(原名小基隆)
2.民壮围堡→壮围
3.竹南一堡→竹南(原名三角店)
4.线西堡→线西(原名下见口)
5.永宁里→永宁
6.仁德里→仁德(原名涂库)
7.归仁里→归仁
8.永康里→永康(原名埔姜头)
9.新化里→新化(原名大目降)
10.安定里→安定(原名直加弄)
11.善化里→善化(原名湾里)
12.楠梓仙溪西里→楠西(原名茄投)
13.内新化南里→南化(原名南庄)
14.佳里兴堡→佳里(原名萧垄)
15.罗汉内门里→内门
16.西屿澳→西屿
四、取同义雅字
1.水返脚→汐止
2.枋桥→板桥(移植自东京市板桥区)
3.南门口→南郭(位于彰化市)
4.大庄→大村
5.山仔顶→山上
6.白水溪→白河(改名为白河的是店仔口,白水溪则在店仔口附近。这表面上是取同义,实则移植自福岛县白河市)
7.水堀头→水上
五、取日本汉字谐音
1.三角涌(sankakuyo)→三峡(sankyo)
2.芦洲(rosyu)→鹭洲(rosyu)(今芦洲、三重)
3.咸菜硼(kansaiho)→关西(kansai)
4.大嵙崁(daikakan)→大溪(taike)
5.月眉(台语gua-bi)→峨眉(gabi)
6.罩兰(takuran)→卓兰(takuran)
7.茄苳脚(台语ka-tan-kha)→花坛(kadan)
8.湳仔(台语nam-a)→名间(nama)
9.焦吧年(台语ta-pa-ni)→玉井(tamai)
10.打猫(dabyo)→民雄(tamio)
11.新港(shinko)→新巷(shinko)(1946年又改回新港)
12.打狗(takao)→高雄(takao)(移植自京都市高雄町)
13.援巢中(ensochyu)→燕巢(enso)
14.弥浓(bino)→美浓(mino)(移植自美浓国)
15.蚊蟀(台语ban-su)→满州(mansyu)
16.妈宫(makyu)→马公(mako)
17.网埯(moan)(堡里名)→望安(moan)
六、保留一字之创新
1.金包里→金山
2.六张犁→六家(今竹北)
3.龟仑→龟山
4.阿罩雾→雾峰
5.埧雅→大雅
6.大埔心→坡心(1947年改回埔心)
7.内庄→大内
8.梅仔坑→小梅(1946年改为梅山)
9.港仔墘→小港
10.林仔边→林园
七、与旧地名无关之创新
1.松山(原名锡口,松山乃移植自爱媛县松山市)
2.三星(原名吧哩沙)
3.竹东(原名树杞林,竹东乃取其位于新竹之东)
4.北屯(原名三十张犁,北屯乃取其位于东大墩之北)
5.南屯(原名犁头店,南屯乃取其位于西大墩之南)
6.丰原(原名葫芦墩,丰原乃取自天壤无穷?神敕:丰苇原千五百秋之瑞穗国)
7.内埔(今后里乡)
8.清水(原名牛骂头,清水乃移植自静冈县清水市)
9.外埔
10.沙山(原名番挖,1946年改为番挖谐音芳苑)
11.竹山(原名林杞埔)
12.鹿谷(原名羌仔寮,寮有草字头)
13.斗南(原名他里雾,斗南乃取其位于斗六之南)
14.虎尾(原名五间厝,虎尾取自虎尾溪)
15.屏东(原名阿猴)
16.冈山(原名阿公店,冈山乃移植自冈山县)
17.旗山(原名蕃薯寮,寮有草字头)
18.竹田(原名顿物,竹田乃移植自大分县竹田市)
19.大武(原名巴塱卫)
20.新港(原名麻荖漏,1946年改为成功)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8
台湾地名与闽台渊源
自古以来,海峡两岸人民就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早在130我年前,就有中国大陆先民入台生息繁衍。而在这些大陆的先民中,以闽南人为数最多。
台湾原是个茺岛,本岛上住的台湾原住民,俗称为“山地人”,即现在的高山族同胞。从大陆迁移台湾的闽南等地先民,迁徙台湾后,与当地的高山族同胞一道以勤劳的双手开荒拓地,开发矿藏和其它资源,逐步建立村庄和城镇,使台湾变成一座美丽富庶的宝岛。仅从台湾的地名,就可以看出台湾与大陆尤其是闽台两岸间的渊源关系,是何等的密切。
大陆人迁徙台湾后,为缅怀自己的家乡,以冠友好往来 地名或冠籍地名作为自己发祥地名来纪念。闽南人对于宗亲血缘关系和同乡地缘关系,一向是比较重视的。它同所有的精美文化内涵一样,随着大陆移民的拓殖台湾步伐,能极为醒目地表现自己亲缘、地缘关系的无过于用“冠姓地名”和“冠藉地名”。因为冠姓地名,是大陆移民血缘结合的象征,而冠籍地名,是大陆移民以地缘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
据台湾出版的《唐山过台湾》一书记载:台湾共有百余个姓氏,有40多个地方用姓氏命名,分布于台北、彰化、台中、台南、高雄、基隆、屏东等22个县、市,共一百多个地方。闽南有“陈林半天下”之说,仅台北市叫陈厝、林厝的地名就有九处之多。其它姓氏也不少,如卢厝、何厝、洪厝、粘厝、刘厝等。这些人以姓氏为冠姓地名的大陆移民,其中大多数是闽南人,因为从大陆移民台湾,来到人地生疏的地方,需要有同宗同族的人能够互相帮助,真诚相待。一旦邂逅相遇,只要得知彼此姓氏相同,都会无比亲情地呼为“本家”、“阿同”,或说“同咱厝人”、“同咱兜(家乡)人”。这种传统的亲情观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个宗族群体,并取大家共同的姓氏命名村落,以便代代相传。
闽南人有较浓厚的乡土观念。他们有仅用祖地的地名来给新开发的地方命名,而且还保留了家乡的民情和风俗习惯。
《唐山过台湾》一书还记载:台湾用台胞祖籍地命名的地方有一百多处。福建的地名有51处,其中多数是闽南的地名,如泉州厝、漳州厝、漳州寮、安溪寮庄、同安厝庄、南靖里、长泰里、长泰三村、诏安里、去霄厝、平和里等。彰化县以闽南地名命名的就有泉州寮、同安寮、同安宅、诏安厝、福兴村等二十多处。台湾有许多地名与闽南的地名叫法也都一样。如台中县的大甲镇有个“德化里”,是闽南德化县人初到台湾的立足之地,故以“德化县”命名。台湾连姓祖籍地长泰县枋洋镇江都村,自宋代初至明清两代,就有不少连姓族人生产方式台南定居,他们把祖籍地的石仓、溪洲、双溪等村名作为他们移居台湾后的村名,就连台湾连氏祖祠堂“瞻依堂”也与江都连姓祖祠堂一样,保持了家乡的建筑风格。毫无疑问:现今,台湾居民中有一大部分人的祖籍地在闽南,他们仍然讲闽南话,生活中保留着闽南的风俗习惯。由此可见,闽台关系历史悠久,渊源深远。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8
“台湾”名称的由来
我国台湾在古代有许多不同名称,直到明末清初才出现“台湾”之名。“台湾”一名由来自土著族名称(现称高山族)。
荷兰传教士罗·米奈斯1636年的报告书有称为Taiouwang的部落,应是“台窝湾”人的直接记载。
明万历壬寅(1602)陈第写《东番记》,称台湾为东番,说当时平埔人“起魍港,历大员、尧港、打狗屿、小淡水……”,其中“大员”即后来文献中的“大湾”、“台员”“大圆”,原指“台窝湾”人所居地,后来以一地之名称台湾岛。跟随郑成功的杨英所写《从征实录》就说郑成功曰:“前年何廷斌所进台湾一图。”
“台湾”一名也有人认为是由台湾西南部的内港“大湾”转化而来的;“大湾”在荷兰文献中也称“台窝湾港”。
综上所述,大员、大湾、台员、台湾系用闽南话同音的别字,系来自台湾西南部平埔人一支“台窝湾”的简称,由族名成为当地地名,后来又成全岛的名称。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9
1945年以后台湾的行政区划
中国台湾网 (2005年11月21日)
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省辖市、2县辖市。九市:台北市、高雄市、屏东市、嘉义市、基隆市、台中市、台南市、彰化市、新竹市。八县:台北县、高雄县、澎湖县、台中县、台南县、新竹县、台东县、花莲县。
1949年,国民党“中央政府”迁至台湾,于1950年9月将原“行政”区划又作调整:析台中县设彰化县、南投县;析台南县设嘉义县、云林县;析高雄县设立屏东县;析新竹县设立苗栗县,析新竹县设立桃园县,析台北县设立宜兰县;裁新竹市入新竹县;裁嘉义市入嘉义县;裁屏东市入屏东县;彰化市裁入彰化县。当时台湾划为5个省辖市、16个县、1个管理局,6个县辖市、234个乡、78个镇。
1967、1979年先后升台北、高雄为“院辖市”。台湾“行政”区域有2个“院辖市”,3个省辖市、16个县,15个县辖市。
1982年析新竹、嘉义两县设立新竹、嘉义两省辖市。
台湾现行地方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省、县(市)称为省、县(市)政府;乡镇县辖市,称为乡镇县辖市公所。目前,除台湾省外,设“院辖市”(或叫“直辖市”)2个:台北市、高雄市。省下设16个县:桃园、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屏东、花莲、台东、台北、新竹、台南、高雄、澎湖、宜兰、苗栗;5个省辖市: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基隆市、嘉义市。
(来源:行政区划网)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9
占时期台湾省行政区划
中国台湾网 (2005年11月21日)
1894年,日本发动了中日战争(甲午战争),次年3月攻占澎湖。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本统治时期。
1895年3月,日占澎湖。5月入台湾本岛,在台北城设“台湾总督府”。6月废除原有行政建制:改台北府为台北县;台湾府为台湾县;台南府大部及台东州为台南县;台南府澎湖厅为澎湖岛厅。但被军民抵制,除台北局部地区外,其余徒具虚名。
1895年8月,日本重新勉强设治:原台北府淡水、宜兰、新竹三县、基隆、南雅二厅合并为台北县,原台湾府台湾、苗栗、彰化、云林县和埔里社厅以及台南府嘉义县合并为台湾民政支部,将原台南府安平、凤山、恒春县及台东直隶州(含卑南县、花莲港厅)合并设立台南民政支部,改原台南府澎湖厅为澎湖岛厅。11月,将原台南府嘉义县划归台南民政支部。1896年4月,改台湾民政支部为台中县。改台南民政支部为台南县。
1897年5月,析原宜兰县地设立宜兰厅;析原台东州设立台东厅;改澎湖岛厅为澎湖厅;以原台东州地设台东厅,驻卑南(原台东州驻地);合清末新竹县与苗栗县设立新竹县;析原嘉义县和原云林县大部设立嘉义县;析原凤山县和恒春县设立凤山县。1898年5月:析新设的新竹县分别划归台北县、台中县。裁嘉义县、凤山县,所辖区域划回台南县、台中县。1901年5月:析台南县设立恒春厅。
1901年11月,实行厅制:废台北县、台中县、台南县,保留宜兰厅、恒春厅、澎湖厅;以原淡水县地设立台北厅和深坑厅;以原基隆厅地设立基隆厅;以原新竹县地(分隶台北、台中二县)设立新竹厅;以原南雅厅地设立桃仔园厅(桃仔园厅地属清末淡水县与新竹县),寻改名桃园厅,设治桃园街;以原台湾县地设立台中厅;以原苗栗县地设立苗栗厅;以原彰化县地设立彰化厅;以原云林县地设立斗六厅;以原埔里社厅地设立南投厅,治南投;以原嘉义县地设立嘉义厅和盐水港厅(今台南县盐水);以原安平县地设立台南厅;以原凤山县地设立凤山厅、蕃薯寮厅(今高雄县旗山)和阿猴厅(今屏东县)。
1909年10月,裁深坑、基隆二厅入台北厅,裁苗栗厅入新竹、台中二厅,裁彰化厅入台中厅,裁斗六厅入嘉义厅,裁盐水港厅入嘉义厅和台南厅,裁凤山厅入台南厅,裁蕃薯寮厅、恒春厅入阿猴厅,析台东厅设立花莲港厅,驻花莲港。
1920年9月:实行州厅制(厅和州平级)。在实行州厅制之后,各州及个别厅之下设市,其余区域为州厅辖下的郡或支厅。并台北、宜兰二厅为台北州;并新竹、桃园二厅为新竹州。原苗栗厅划归新竹厅的部分属新竹州;合并台中、南投二厅设台中州。原苗栗厅划归台中厅的部分属台中州;以台南厅西部(原安平县)和嘉义厅(含原云林县)合并设立台南州;以台南厅东部(原凤山县)、阿猴厅以及澎湖厅合并设立高雄州,治打狗港。1926年7月:析高雄州原澎湖厅地仍设立澎湖厅。
1920年9月:划台北城郊设立台北市,为台北州治;划台中城郊设立台中市,为台中州治;划台南城郊设立台南市,为台南州治。1924年12月:于打狗港附近设立高雄市,仍为高雄州治;划基隆城区设立基隆市。1930年,划嘉义城区设立嘉义市,隶台南州;划新竹城区设立新竹市,为新竹州治。1933年,划彰化城区设立彰化市,隶台中州;以阿猴街设立屏东市,隶高雄州。1940年,划宜兰城区设立宜兰市;划花莲港厅城区设立花莲港市,为花莲港厅治所。
1945年,二战结束,根据《开罗宣言》和《玻茨坎公告》,台湾和澎湖列岛重新回归祖国怀抱。
(来源:行政区划网)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9
清朝时期台湾省行政区划
中国台湾网 (2005年11月21日)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统一台湾。1684年,清政府决定保留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以原承天府设台湾府和附郭台湾县,以天兴州设诸罗县,以万年州设凤山县;诸罗县暂治台湾府城;凤山县治兴隆庄(今左营)。1704年,诛罗县移治诸罗山(今嘉义)。1723年(雍正元年),析诸罗县置彰化县、淡水厅(今新竹市);彰化县治半线(今彰化);淡水厅暂治沙辘社(今台中县沙鹿镇)。1727年,析台湾县设澎湖厅,治妈宫(今马公)。1756年,淡水厅移治竹堑(今新竹)。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增设南路理番同知和北路理番同知,处理汉、原住民交涉事务。1787年,诛罗县改名嘉义县。1788年,凤山县移治埤头庄(今凤山)。1806年,凤山县移治兴隆庄(今左营)。1812年设噶玛兰厅,治五围(今宜兰)。1826年,凤山县移治埤头庄(今凤山)。1875年,增设台北府,附郭淡水县(原淡水厅析出);另辖基隆厅(原淡水厅析出),治基隆;新竹县(原淡水厅),治新竹;宜兰县(原噶玛兰厅)。原台湾府辖台湾县;嘉义县;彰化县;埔里社厅,治埔里社(今南投县埔里镇);凤山县;恒春县(原凤山县析出),治琅峤(今恒春);澎湖厅;卑南厅,治卑南(今台东)。
1887年,台湾建省;原台湾府改名台南府,新设台湾府于桥仔图(今台中市);原卑南厅升格为台东直隶州。台北府附郭淡水县;另辖基隆厅;新竹县;宜兰县。台湾府附郭台湾县;另辖苗栗县(原新竹县析出),治苗栗;彰化县;埔里社厅;云林县(原嘉义县析出),治林杞埔(今南投县竹山镇)。台南府附郭安平县(原台湾县);另辖嘉义县;凤山县;恒春县;澎湖厅。台东直隶州计划治水尾(今花莲县瑞穗乡),暂治卑南(今台东)。1894年,析淡水县设南雅厅,属台北府,治大科崁(今桃园县大溪镇)。云林县移治斗六门(今斗六)。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朝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1684年(清康熙23年) 设一府三县
台湾府
台湾县 诸罗县 凤山县
1723年(雍正元年) 设一府四县一厅
台湾府
淡水厅 彰化县 台湾县 诸罗县 凤山县
1727年(雍正5年) 设一府四县二厅
台湾府
淡水厅 彰化县 台湾县 诸罗县 凤山县 澎湖厅
1787年(乾隆52年) 将诸罗县改为嘉义县
台湾府
淡水厅 彰化县 台湾县 嘉义县 凤山县 澎湖厅
1809年(嘉庆17年) 增设噶玛兰厅
台湾府
噶玛兰厅 淡水厅 彰化县 台湾县 嘉义县 凤山县 澎湖厅
1875年(光绪元年) 设二府八县四厅
台北府 台湾府
宜兰县 基隆厅 淡水县 新竹县 彰化县 水沙连厅 台湾县 嘉义县 凤山县 恒春县 卑南厅 澎湖厅
1885年(光绪11年) 设二府八县五厅
台北府
宜兰县 基隆厅 淡水县 新竹县
台湾府
彰化县 鹿港厅 埔里社厅 台湾县 嘉义县 凤山县 恒春县 卑南厅 澎湖厅
台湾省 ———1887年(光绪13年) 台湾建省,设三府十一县四厅一直隶州
台湾省
台北府(北路)
宜兰县 基隆厅 淡水县 南雅厅 新竹县
台湾府(中路)
苗栗县 台湾县 彰化县 埔里社厅 云林县
台南府(南路)
嘉义县 安平县 凤山县 恒春县 澎湖厅
台东直隶州
卑南厅 花莲港厅
(来源:行政区划网)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9
明朝治理时期台湾行政区划
中国台湾网 (2005年11月21日)
1624年,荷兰占台。1625年,荷兰购买赤嵌一区。建筑热兰遮城(即赤嵌城,台湾城)。1626年,西班登陆鸡笼,修建圣萨尔瓦多城。1629年,西班牙在淡水建筑圣多明哥城(淡水城,当地居民称红毛城)。1634年,荷兰热兰遮城完工。1642年,荷兰逐出西班牙人,占领台湾北部。1644年,改圣多明哥城为安东尼堡(仍称红毛城)。1652年,建普罗民遮城。1661年,荷兰普罗文查城投降。
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延平郡王郑成功收复台湾。五月改未收复的赤嵌城为东都明京,并设承天府(即今台南市),改台湾城为安平镇,另设天兴县(今嘉义市)、万年县(今高雄市左营)共一府两县;天兴县治佳里兴,今台南县佳里镇。并设有澎湖安抚司。1662年2月,攻占热兰遮城,荷兰总督揆一投降。1664年,郑经改东都(即明京)为东宁省。改天兴县、万年县为天兴州、万年州。增设南路安抚司和北路安抚司,处理原住民事务。
1661年(明永历15年)
承天府
天兴县 万年县
1664年(明永历18年、清康熙3年)
承天府
天兴州 万年州
(来源:行政区划网)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0:59
台湾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中国台湾网 (2005年11月21日)
公元230年,吴国大将渡海到达“夷洲”(台湾)。隋唐称台湾未“流求”。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民政,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同安县(今厦门)。从此,中国开始在台湾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明朝末期,大陆居民大规模移居台湾,推动了台湾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荷兰先后于1602年和1622年两次侵占澎湖。1642年,荷兰人占领了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据点,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第二年,设置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从1760年以后,出现了大陆居民再度大规模移居台湾的高潮,到1811年,除山地族原住民以外,人口已超过了200万。1885年,建台湾为行省。
1894年,日本发动了中日战争(甲午战争),次年3月攻占澎湖。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本统治时期。1945年,二战结束,根据《开罗宣言》和《玻茨坎公告》,台湾和澎湖列岛重新回归祖国怀抱。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1:00
台湾原住民历史大事纪年表(1945—1997)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8月28日)
1946年 吴凤乡邹族举行大粟祭(太平洋战后第一次,日治时代被禁)。国民党政府接收台湾后常有持枪的武装警察藉权欺压百姓,不断滋扰生事,因而引发新营、布袋、员林三大社会暴动事件,为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埋下祸端。高山族(日治时代称)原有教育所,一律改为国民学校??
1947年 查缉私烟案引爆“二二八事件”。由于长年累月台湾人民对政府之政治压迫及昏庸官员之不满,加上战后新移民歧视台湾人等种种因素,终于发生群起抗暴事件,事变发生后,政府依然故我,大力镇压。并通令高山族改称“山地同胞”。四十多名邹族人集体为“二二八事件”时袭击机场一事自首。公布“免除山地住民税金”。
1948年 台湾主席魏道明成立台湾省通志馆,以整编台湾文献、撰写《台湾省通志》。台湾省政府设置“山地行政处”,处长王成章。台湾原住民省参议员选举。台湾省当局重申禁用“蕃族”等名。台湾省当局颁布“修正山地保留地管理办法”。为原住民而办的《山光新报》创刊。
1949年 台湾全岛进入戒严时期,并通过“惩治叛乱罪犯条例”,对岛内人民之活动做许多不合理限制。国民党军溃散败退台湾。台湾省政府通过撤销“山地行政处”
1950年 国民党政府实施“白色恐怖”,以利高压统制,并滥捕无辜知识分子,扼杀许多有为菁英,令人遗憾。台湾正式实施“地方自治”,并重新调整行政区域,缩小县市所管辖的范围。台湾原住民七族代表,献锦旗宝刀予蒋介石。
1951年 台湾省政府制定“山地施政要点”。《台湾风物》创刊,以季刊方式,为台湾民俗传统采风做详尽的记录。“行政院”颁布“台湾省戒严时期外人进入山地管制办法”。台湾省民政厅邀有关首长检讨原住民行政业务,中心目标奖励推行“国语运动”,强化山地造林,安定原住民生活。
1952年 台湾省临时省议会通过“请政府对山地人民应赋与土地所有权及迅速划分山地保留地予以登记”提案。台湾省临时省议会通过“台湾省山地人民生活改进运动办法”。台湾省临时省议会通过“台湾省各县山地推行‘国语’办法”。台湾省临时省议会通过“「台湾省各县山地乡物资流通社设置办法及组织草案”。?台湾省省政府通过“改进山地教育实施方案”。
1953年 台湾省临时省议会通过“山地籍同胞征免租税原则”。日本音乐家黑泽隆朝于巴黎国际民俗音乐大会中介绍布农族的“祈祷小米丰收歌”,造成国际间的轰动。台湾省政府拟成“台湾省促进山地平地化五年计划大纲”
1954年 台湾省原住民九族中文名称由“内政部”确定为︰泰雅、赛夏、布农、曹、鲁凯、排湾、卑南、阿美、雅美。台大人类学系与台北市文献会共同合作完成圆山贝冢的挖掘工作;南投文献会于集集附近洞角地方完成史前遗物的挖掘。台湾省临时省议会修正。台湾省各县山地保留管理办法。乌来泰雅族人举行十年一次的半年粟祭。阿美族杨传广获亚运十项全能运动金牌。
1955年 陆军上将孙立人因涉嫌包庇匪谍郭廷亮,被蒋介石罢免官职,到一九九?年他逝世前,一直被软禁在台中,此案至今仍为一大悬案。
1956年 大专院校正式采联合招生,举办第一次联考。钟理和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获中华文艺奖第二名,但延至一九六一年才由《联合报》连载。台湾省省政府通过“山胞就业辅导办法”。
1957年 钟肇政编《文友通讯》,希望藉刊物的发行,以连系台湾籍作家,共同为台湾现代文学努力。
1958年 第三届亚洲运动会于日本东京展开序幕,阿美族杨传广等人勇夺六面金牌。台北文献会发现大坌坑遗址,位于台北县八里乡观音山后山山麓,为台湾考古史的重大发现之一。台湾省政府修正通过“改进山地管制办法”,将尽量予原住民生产技术辅导,平地人可申请开发山地资源。
1959年 台湾中南部连日暴风雨,导致河水暴涨,造成历年来最严重的“八七水灾”,损失惨重。
1960年 乡土文学作家锺理和因病逝世?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对母土的真摰情感及热爱,为五0年代台湾乡土作家之翘楚。《自由中国》杂志社社长雷震筹设新党期间,以涉嫌叛乱罪名被判刑十年,新党筹设便告中断。台湾省议会通过“台湾省山地医师医学专科班设置办法”
1961年 钟肇政首部长篇小说《鲁冰花》开始在《联合报》副刊连戴。
1962年 《传记文学》创刊,第一任主编为刘绍唐。以台湾独立为诉求之施明德等人,被冠以叛乱罪名而遭逮捕。“立法院”通过“关于独立国家内土著及其它部落与半部落人口之保护与同化公约”
1964年 台湾省政府修正“山地保留地管理办法”,规定原住民每人使用土地面积限额。吴浊流发行《台湾文艺》双月刊;陈千武等现代诗人合创《笠》诗刊。此二份刊物皆为战后台湾本土文学的重镇。
1965年“教育部”将大专联考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原意是希望每位学生皆能适性发展,结果大部份的学生都为了挤窄门,糊里胡涂地选读热门科系。钟肇政完成《本省籍作家作品选集》之汇编,并由文坛社出版发行。
1966年 “国府”签署“消除种族歧视公约”。吴浊流创办的“台湾文学奖”首届颁奖,钟肇政、钟铁民、七等生等人均获奖。第一所空中商职于台北成立,透过广播媒体辅助教学,为台湾教育史上的首例。鼓励台湾省民开发山地,开垦人可获所有权,台湾省府会商决定开发方针,准人民申请开发,以达“以山养山”政策。
1967年 台北市升格为院辖市,并扩大行政范围。
1968年 台湾省政府公布“戒严期间台湾省区山地管制办法”。原住民布农族红叶少棒队与日本少棒队举行比赛,以七比零之佳绩大胜日本队,为台湾少棒队在国际交谊赛中的胜利,首开先河。
1969年 台大考古队在台东八仙洞遗迹进行挖掘,此遗迹的发现将台湾史前史的研究,又往前延伸了六千年。
1970年 台东县大武乡高溪村发现距今1000-200年前排湾族早期遗址。
1971年 屏东县山地推行“国语”受阻,“教育局”严禁教会利用方言符号及日文圣书传教。
钓鱼台事件发生,美国声明将钓鱼台列屿交还日本。数千名学生发起保钓游行,抗议美、日间的协议。
1972年 台、日“断交”,岛内发起一连串抵日活动。南投县政府以仁爱、信义两山地乡的教会活动,已严重影响原住民学校教育,决定提出七项建议,请政府重视与改进。
1973年 台湾省政府举行雾社抗日事件43周年纪念及抗日首领莫那鲁道安葬典礼。花莲县光复乡东富村,发现距今3000年前的阿美族文化遗址。台湾省文献会宣布花冈一郎、花冈二郎曾参与雾社事件抗日行动。台北县第一届平地原住民丰年祭在平溪镇菁桐坑举行。吕炳川首先以台湾原住民音乐为研究对象,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
1974年 数十位中外环保人士举行集会座谈,建议政府设立自然环境保护区,以挽救日渐破坏的台湾生态环境。
1975年 日月潭“台湾山地文化中心”揭幕。蒋介石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严家淦在隔天宣誓就任“总统”。黄信介发行《台湾政论》月刊,出版四期后便告停刊。台北县警察局称,有关土城“国小”部份原住民学童因受“王国聚会所”传教人员影响,漠视朝会礼仪,不向孙文遗像鞠躬等事,该局已采取矫正措施。
1976年 时年五十七岁素人画家洪通于台北美新处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他鲜艳明丽的半抽象画作,在非学院派中,独树一格。名作家吴浊流逝世,享年七十七岁。吴氏为台湾文学史上的瑰宝,曾创办《台湾文艺》杂志。台湾省政府采取“深山管制,近山开放”原则,以为山地管制之调整。屏东县满州乡九棚村发现距今约700年以上的排湾族遗迹。省政府宣布“本省公有山地保留地将于1977年度起,逐年将所有权转移给原住民,预定六年内办理完毕”。
1977年 “教育部”为保存山地古物,规定古物限岛内流通,不可输出国外。台东县兰屿乡红头村发现雅美族文化遗址。台湾文坛掀起乡土文学论争,回归乡土的本土写实文学,一时间蔚为潮流,成为热门话题。吕炳川博士以监制解说“台湾原住民族音乐”唱片,荣获日本文部省颁发的艺术节“艺术大奖”。桃园中坜二一三投票所发生选举纠纷,引起激烈的群众事件,史称“中坜事件”。“第一届台湾省东区原住民运动大会”在台东县举行。
1978年 台湾省教育厅公布“山地籍国中生保送仁爱、内埔两农校给予公费待遇之实施要点”。由许常惠领导的台湾省民族音乐调查队深入丛山辑录布农族“祈祷小米丰收歌”布农族的歌谣采自然和弦合唱和平行唱法,少有乐器伴奏,繁复多变的歌唱技巧,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珍宝。
1979年 《美丽岛》杂志创刊,全部社员均为党外人士,以发展台湾民主运动为鹄的。推动期间,困难重重,于是年底在高雄发生美丽岛集会警民冲突事件,《美丽岛》杂志被迫停刊,为著名的“美丽岛事件”。台湾省政府订定“加强辅导平地山胞改进生活计划方案”。乡土文学作家杨青矗和王拓因参与“美丽岛事件”被捕入狱。
1980年 台湾省政府公布“台湾省山胞身分认定标准”。台湾大学考古队展开卑南遗址挖掘工作,著名的板岩石板棺就是由卑南遗址所出土。台湾省议会通过“台湾省山胞身分认定标准”
1981年 复兴乡小乌来风景区规划完成。桃园县政府公告实施。恒春的台湾民谣歌手陈达车祸身亡,在他七十六年的人生旅途中,有六十年是在手抱月琴的吟唱生活中渡过。台湾省议会通过“废止台湾省山地籍同胞征免租税原则”。
1982年 恒春半岛垦丁“国家公园”正式成立,为台湾第一座“国家公园”,区内属热带性气候,具复杂多变的地形景观和生态环境。
1983年 台湾省政府公布“修正台湾省辅导山胞创业生产贷款要点”。布农族青年田雅各布发表“拓拔斯?塔玛匹玛”,而受文学界肯定。
1984年 屏东师院教授高业荣于茂林乡旧万山村发现千年石刻。在屏东县玛家乡北叶村发现距今约2200-400年前近现代排湾族遗址。同年在屏东县雾台乡雾台村发现距今约2200-400年前排湾族遗址。陈仲玉在花莲县秀林乡富世村发掘泰雅族文化遗址。赖和九十诞辰平反纪念会,于彰化地区盛大举行,拥戴赖和人士皆对赖和于一九五八年被逐出彰化忠烈祠一事深感不满,因此起而平反。“台湾原住民权益促进会”成立,揭开台湾原住民运动序幕。
1985年 十二名原住民针对原住民被迫改从汉姓屡生乱伦悲剧一事,在雾社事件纪念碑前静坐抗议,要求恢复原有姓氏。玉山“国家”公园及阳明山“国家”公园管理处陆续设立,对玉山和阳明山两地的生态环境具相当程度的保护意义,同时提供给“国人”兼具休闲与知性的旅游空间。杨逵病逝,享年八十岁。杨逵终其一生,活跃于台湾文坛。他曾于一九四九年因著“和平宣言”遭逮捕,过了十二年牢狱生涯。
1986年 民主进步党于白色恐怖未除的情况下毅然成立,为战后第一个反对党,第一任主席为江鹏坚。阿里山邹族十九岁青年汤英伸向警方自首,承认杀害北市新生北路洗衣店一家三口。第二年经法院审理被判死刑,社会各界喧然大波,群起声援,带给大家重新重视长久以来的原住民问题。“内政部”接纳台湾省政府建议,同意将吴凤的故事自小学教科书中删除。陈仲玉在花莲县秀村乡富世村,发现碳十四年代900±40B.P.~670±80B.P.的泰雅族文化遗址。
1987年 “教育部”令,订定“湾区山地族籍学生升学优待办法”。政府正式宣布台湾包括澎湖地区戒严解除,同年并解除“报禁”。“内政部”山地工作会报第四次委员会议决定,在“内政部”增设“边政事务科”以加强山地行政工作,并放宽原住民身分认定标准,且扩大适用于台北市和高雄市。“台湾笔会”正式成立,对台湾文化之推广,不遗余力,为一本本土化笔会。包括妇女、原住民、人权暨教会等卅一个民间社团在北市万华宝斗里风化区游行、静坐、抗议人口贩子及雏妓问题。原权会要求更改吴凤乡乡名为阿里山乡,删改教科书中过份美化的吴凤故事,并于嘉义县政府举行抗议活动。台湾省政府订定“台湾各县市山胞生活辅导中心设置要点”。“四十名布农族人对南投县信义乡东埔村风景区规划”强迁先人墓地一事至行政院抬棺抗议。
1988年 中、南部农民北上游行请愿,要求政府禁止进口美国水果、火鸡肉,却与警方发生火爆流血冲突,双方僵持不下,为此事件受伤者达百余人。因为游行日期为五月二十日,史称“五二0件”。由“雅美青年联谊会”发起,为反对核能电厂设立的示威抗议活动,于兰屿揭开序幕。“台湾原住民族还我土地运动联盟”在台北市举行游行。民政厅函︰订定“台湾省山胞社会发展方案”及“台湾省山胞社会发展方案第一期四年计划大纲”。由原住民团体发起的纪念“雾社事件”追悼会,在南投雾社莫那鲁道纪念碑前举行。原住民知青多奥等人聚集嘉义市火车站前拆除吴凤铜像,从此破除虚拟的吴凤神话,为原住民活动中重要转折点。事件主要策划者多奥,不幸于一九九四年五月被不同政治理念者,用汽车压辗身亡。“教育部”成立“山胞教育委员会”。“内政部”决定召开“全岛山地行政会议”,研讨原住民问题。
1989年 “无壳蜗牛族”参与万人露宿街头的活动,抗议房价的不合理。露宿活动分别于台北忠孝东路和台中中山公园进行。全世界第一份原住民主持的报纸《原报》,正式创刊。花莲县寿丰乡水琏村发现距今约2000-1000年前阿美族文化遗址。
1990年 万名学生在中正庙集合,要求“国民大会”解散、老“国代”下台,为台湾近代最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史称“三月学运”。台湾原住民文化运动刊物《猎人文化》创刊。
1991年 “独台会”事件爆发,为解严后的另一白色恐怖事件,被称为“现代文字狱”,全岛哗然。
1992年 政府正式公布“二二八研究报告”,但因内容避重就轻,社会大众普遍不满意。
1993年 花莲新社地区的噶玛兰族人,首度跳脱阿美族丰年祭的形式,自主性地举办噶玛兰节,为平埔族复兴运动奠下良好基础。
1994年 原住民正名运动,于“台湾原住民文化会议”中,首次获得李登辉响应,“国民大会”及“立法院”都积极运作于宪法中加入原住民条款,以示尊重原住民。平埔族中的噶玛兰族,并积极争取为第十族。“立法院删除民意代表、乡镇市长选举的学、经历限制,从此以学历挂帅的台湾选举,应可获得改善。
1995年 台湾常民文化学会及常民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创立,首开先例的出版由原住民自己撰写的“原住民民族志”系列丛书。“立法院”通过姓名条例修正草案,恢复惯有传统原住民姓氏,不需冠汉姓。“教育部”山胞教育委员会改名为“原住民教育委员会”。南投北山花园农场特聘请赖守仁先生制作“台湾十二生肖”雕塑,共襄盛举“台湾十二生肖”运动,建构台湾民族的图像。台北市政府率先在三月十六日设立“原住民事务委员会”为台湾第一个地方政府设立的委员会。
1996年 台北市政府将介寿路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总统府”前广场改名为凯达格兰广场,此后新竹等地方政府也仿效跟进。宜兰县政府举办“宜兰200年纪念活动”,其中大多数活动都以噶玛兰族为主题。原住民报纸《南岛时报》于高雄创刊。第一届“原住民教育会议”召开。高雄县政府主办,台湾常民文化学会承办的小林平埔馆正式落成,为台湾第一座官设的平埔族文物馆。屏东高树地区的马卡道族人,自觉性地发起公廨祈雨等系列活动,为马卡道族复兴运动中,重要的契机。贺伯台风袭台,造成全台性的灾害,南投、嘉义等地的山区,更因山洪暴发,导致许多原住民的部落被冲毁,道路断绝,数千人无家可归。
1997年 常民文化制作的《1997原住民文化手历》正式出版,为台湾第一本完全以原住民为内容的记事历。
(来源:原住民基本资料库)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1:00
台湾原住民历史大事纪年表(1900—1945)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8月21日)
1900年 日警务本署为推进隘勇线,遭泰雅族大科崁(今复兴乡大汉溪流域)反击。
1901年 长老教会牧师马偕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1902年 伊能嘉矩出版《台湾志》。新竹厅南庄赛夏族头目日阿拐,不满日本政府不付劳役工资与“蕃地”开垦事宜,乃纠合客家族民、鹿扬社泰雅族人攻陷其隘勇所及支厅。
1903年 林献堂等人成立“栎社”,以发扬汉学为己任。日政府成立“蕃地事务调查委员会”,将原住民行政事务归警察管理。同时决定积极开发山地资源,于险要山区,开辟道路,围困原住民,其目的除使原住民归顺外,另有企图开采山林内丰富的森林、矿藏和樟脑等资源。
1904年 嘉义达邦山区派出所设立学校,教导原住民子弟念书习字,这是警察办学之首例。
1905年 台湾实施第一次户口普查,平埔族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五三,高山原住民则为百分之一点二。?
1906年 警察署台湾总督府成立“蕃务课”,企图以武力使原住民归顺。
1907年 日制定蕃务官吏驻在所之蕃童教育标准、蕃童教育纲要、蕃童教育费新标准等,以确立“蕃地”教育制度。日于屏东、牡丹社分驻所举行当地排湾族百人之“受降典礼”。
1908年 埔里支厅泰雅族二十六社反抗。日调查隘线内“蕃地”。
1909年 台北谢汝铨等人于艋舺平乐游酒楼创“瀛社”,以诗会友,宣扬汉诗之美。
1910年 公布“蕃务监视规划”。 总督府开始第三期“五年理蕃计划”,深入原始部落,开拓道路。对于不合作的原住民则采取扫荡方式,手段较前二期更为激烈。日军为开拓隘勇线,攻宜兰山地。
1911年 大安溪上游泰雅族北势群攻日,袭大湖厅松永交换所。阿里港(今屏东里港)支应排湾族人攻支厅。南投厅踏戡队,至合欢山与奇莱主山的腰部,因太鲁阁族人之袭击,未达预期目的。?
1912年 内田嘉吉开“生蕃研究会”。南投厅长石桥以武力征服白狗、马力巴二社。
1913年 日总督府派比亚毫社(今南澳乡碧侯部落)首领威郎台雅为领队,组织南湖大山探勘队,深入勘查,为攻打太鲁阁族原住民行动,做事前的准备。排湾族人攻阿侯厅(今屏东)奇里奇里社驻警。佐久间总督攻占泰雅族大科崁。
1914年 日人讨伐太鲁阁族,此役为“五年理蕃事业”之最高潮。日总督府以三个月的时间攻下太鲁阁族,战况激烈,史称“太鲁阁事件”。总督佐久间左马太更于视察期间,因墬落在西卡夫妮社(今碧绿附近)山区而受伤,一年后负伤死亡。?
1915年 台北新公园内的台湾省立博物馆竣工,该馆原为总督府附属纪念博物馆,建馆时的资金筹措大部份来自于台湾人民的捐款。余清芳等人于台南西来庵藉佛祖圣地宣传抗日思想,并筹划抗日行动,不幸事迹败露,日军趁机滥杀无辜,屠杀当地居民三千余人,史称“西来庵事件”。日警为收缴布农族、邹族各社枪械,布农族组织抗日,爆发“大分事件”。
1917年 布农族丹大社联合巴洛博社、花莲港厅辖内原住民攻击丹大日警驻在所,是谓“丹大事件”。台湾总督府公布“台湾新闻纸令”,规定报纸发行前必须交警务单位审查,违者则禁止发行。日人“理蕃”工作,“北蕃”已渐屈服,而“南蕃”布农族尚持反抗态度,因此召开“南蕃”会议,于总督官邸。
假铁路旅馆召开“蕃务”协议会,其协议事项如下︰
1. 浸水营道路复旧计划。
2. 拉于士方面铁丝网装设。
3. 布农族施武群制抑。
1918年 台中栎社社员蔡惠如、林幼春等人倡立“台湾文社”,以企图挽救日渐式微的汉学文化。日本当局为敉平“大分事件”,动工兴建“八通关越岭道”。
1919年 大正八年总督府公布“台湾教育令”,准许台湾人与日本人就读同等学校。日本治台政治中心台湾总督府落成(今之总统府),第一任文官总督田健治郎上任。
1920年 连横完成《台湾通史》之著作,全书三册,分二年出版,为后世研究台湾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台湾青年》创刊,带领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展开,并造成台湾新旧文学论争的开始。?
1921年 全台人士创立“台湾文化协会”,假台北市静修女学校行成立典礼。台湾文化协会成立宗旨在提升台湾文化,废除“蕃地文通规则”同时宣扬民族主义。?
1922年 竹南至彰化海线纵贯铁路全线通车,以弥补山线纵贯铁路运输能力之不足。《台湾青年》杂志社解散,《台湾》杂志诞生,为“台湾文化协会”的附属刊物。?
1923年 《台湾》杂志社为普及白话文,另于日本发行《台湾民报》并设文艺栏,为台湾报纸副刊之滥觞。日治时代第九任总督内田嘉吉郎上任。裕仁亲王(即日后之昭和天皇)访台,改“生蕃”、“蕃人”为高砂族。
1924年 宜兰线铁路通车,沿线地区为台湾煤矿矿藏丰富地带,因此意义非凡。
1925年 伊能嘉矩病逝。二年后,在其学生板泽武雄努力奔走下,伊能的研究大成《台湾文化志》终于付梓。为研究台湾历史、人文、民族之权威。台湾高山原住民花冈一郎进台中师范就读,为首位高山原住民师范学生。
1927年 第一届台湾美术展览会于台北桦山小学开幕,台展遂成为日后台湾美术发展的主导。台湾文化协会左右派分裂,“台湾民众党”成立,为台湾史上第一个反对党。
1928年 “大分事件”首领拉荷阿雷,派手下潜回祖居地郡大社,劝说族人迁往玉穗,史称“郡大社劝诱事件”。台北帝国大学设立,即今台湾大学之前身。
1929年 蒋渭水组织“台湾工友总联盟”,致力于工人生活和福利的改善。
1930年 泰雅族雾社抗日事件爆发,族人死伤过半,至翌年第二次雾社事件终了,起事六社只剩族人二百余,日人强迫这些族人迁移至川中岛(今南投县仁爱乡清流部落)。《台湾民报》更名为《台湾新民报》,为台湾新文学作品的重要刊载园地。?
1931年 日人小岛源治巡查部长教唆塔乌查地区原住民共九十一名分两队,先后向残留之“雾社事件”余生(即遭日人收留之“保护蕃”),展开袭击,将五百一十四名中的二百一十名杀害,史称“第二次雾社事件”。蒋渭水逝世,为台湾民族社会运动史上之一大损失。
1933年 公布“全台高砂族集体移住十年计划”。于台北帝大教书的村上直次郎汇编《新港文书》,交由台北帝大文政学部发行,内容搜罗台湾南部西拉雅族留存之土地契约书拉荷阿雷出降,“大分事件”结束。
1934年 “台湾文艺联盟”成立,为积极推展台湾新文学运动而发行《台湾文艺》。
1935年 全台首届市会议员及街庄,协议员选举,民众反应热烈,投票率相当高,时年台湾人口达五百三十一万五千多人。台北帝大出版《原语台湾高砂族传说集》。日治时代,日人鹿野忠雄在台东县成功镇信义里,发掘到阿美文化的石板棺,估计该遗迹距今约为20000-1000年前。??
1936年 杨逵创办社会主义色彩浓厚的《台湾新文学》杂志,为台湾作家开辟写作园地。?
1937年 日政府为推行“皇民化运动”,全面禁止使用汉文,各报章杂志之汉文栏,均奉令停刊。台湾总督府内务局规划“大屯山”、“次高山”(雪山、含太鲁阁)、“新高山”(玉山、含阿里山)三个国家公园,为台湾国家公园规划之始。战后之国家公园,除垦丁及雪霸外,大都依原有之规划设计。
1938年 日召开第二次山地开发委员会,嘉义市设立《皇民化模范部落》。
1939年 总务长森冈藉“皇纪纪元二六00年”当天,发表准许并鼓励台湾人改换日本姓名,半年之后,更改人数只一百六十八人,效果不彰。日木作家西川满发行《文艺台湾》,为一本纯日文学杂志。旗山、屏东二郡原住民被迫迁居山麓。
1941年 池田敏雄创办《民俗台湾》月刊,日本画家立石铁臣逐期连载“台湾民俗图绘”,为40年代台湾映像刻绘出珍贵记录。
1942年 日实施志愿兵制度,征集原住民编成“高砂义勇队”,远赴菲律宾作战。
1943年 日本在台实施六年国民义务教育,颁令废止私塾。第二年,登记就学之儿童已占百分之七十。“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病逝。日本音乐家黑泽隆朝来台湾采集原住民音乐。
1944年 日召开全台“理蕃”视学会议。
1945年 日本战败投降,国民党政府完成台湾接收工作。吴浊流完成《亚细亚的孤儿》长篇小说,文中对台湾人的悲情命运多有着墨。
(来源:原住民基本资料库)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1:00
台湾原住民历史大事纪年表(19C)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8月21日)
1800年(嘉庆五年) 海盗蔡牵首次进犯鹿耳门,事败逃离。
1804年(嘉庆九年) 中部(彰化)平埔族人潘贤文因犯罪被清廷通缉,率众一千多人流亡到蛤仔难,为平埔族四大迁徙之第一件。
1805年(嘉庆十年) 蔡牵于沪尾自立为王,以“光明”为号,并攻击竹堑、凤山、东港。
1806年(嘉庆十一年) 王得禄围剿海盗蔡牵于鹿耳门外海,从此蔡牵不敢再进犯台湾
彰化漳泉械斗,中部乱事长达数月。
1807年(嘉庆十二年) 王得禄破海盗朱濆于大鸡笼港内,朱濆仓惶而逃。
1809年(嘉庆十四年) 中、北部漳泉械斗,居民死伤甚多。
1810年(嘉庆十五年) 清廷将蛤仔难纳入版图,改称“噶玛兰”。
1813年(嘉庆十八年) 台湾知府杨廷理著《开台湾后山噶玛兰说略》,提议开垦台湾后山。
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 郭百年入垦水沙连,滥杀原住民,被撤消开垦执照,清廷并于次年在集集、乌溪立石碑,禁止汉人出入。
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 淡水厅儒学建于竹堑(今新竹)。
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 海盗卢天赐进犯沪尾(今淡水),当地驻兵起而抵抗。
1822年(道光二年) 台江(今台南市区赤崁楼附近)连日因狂风暴雨导致泥沙淤积,河川遂成平地,港口外移至鹿耳门。
1823年(道光三年) 中部道卡斯、猫雾栜等五族因汉人入垦,恣意霸占其生存空间,而流亡至埔里盆地,这是台湾史上平埔族四大迁徙之第二件。竹堑郑用锡进士及第,为开台后首位进士。?
1825年(道光五年) 樟脑渐成为西方人觊觎的重要军工物资,清朝在艋舺建工厂,兼办樟脑业务。
1826年(道光六年) 清廷开乌石港为噶玛兰厅正式的港口,与大陆对渡。
1828年(道光八年) 淡水吴全众二千八百余人入垦今花莲寿丰一带,建吴全城。陈集成公司开垦大科崁(今桃园大溪)?
1829年(道光九年) 高雄、屏东地区的西拉雅族人,越山流亡台东,在花东纵谷建大庄(今花莲东里)等部落,此为平埔族四大迁徙之第三件。??
1830年(道光十年) 陈国瑛等人完成《台湾采访册》;澎湖通判蒋铸完成《澎湖续编》,周玺完成《彰化县志》。
1832年(道光十二年) 陈淑均、李廷璧分别完成《噶玛兰厅志》初稿及《彰化县志》初稿共十二卷。
1833年(道光十三年) 淡水、新竹、桃园一带漳泉械斗、福客各庄互相残杀,祸延数年。
1834年(道光十四年) 福客两籍人集资组成“金广福”垦号,以北埔为中心,从事开垦。
1836年(道光十六年) 美国传教士戴维斯著《中国总志》,书中肯定台湾优越之通商地位。
1837年(道光十七年) 噶玛兰通判柯培元著《噶玛兰志略》。
1838年(道光十八年) 凤山知县曹谨完成“曹公圳”,引水灌溉,并于(道光二十一年完成扩建工程,称“曹公新圳”,以补旧圳之不足。
1840年(道光二十年) 福佬人由三峡进入福德坑地开垦。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 中英鸦片战争,英军船舰进犯台湾西部沿岸。
1850年(道光三十年) 台湾兵备道徐宗干订《全台绅民公约》六条,以禁绝英国鸦片的输入。
1851年咸丰元年) 郑尚入垦卑南(今台东),为汉人入垦台东之始。
1852年咸丰二年) 陈淑均完成《噶玛兰厅志》之汇编。
1853年咸丰三年) 艋舺顶下郊拚,福建同安人败走大稻埕,遂成大稻埕地方建治之生力军。平埔族人噶玛兰族之加礼宛等六社人,因汉人入侵家园无以维生,而举族迁往花莲美仑溪畔,建立加礼宛六社,此为平埔族四大迁徙之第四件。
1855年咸丰五年) 郑尚教台东卑南族人农业耕作的方法。
1858年咸丰八年) 英人郇和遍游台湾沿海各地,整理有关台湾民族、动植物论文多篇,归后著《台湾岛视察录》。
1859年咸丰九年) 大稻埕同安人建霞海城隍庙,该庙于是成为同安人团结合作的代表。
1860年咸丰十年) 中英法北京条约中开淡水、安平为通商口岸。
1861年咸丰十一年) 菲国多明我教会传教士郭德刚到万金庄(今屏东县境内)平埔族部落传教,并建立教堂。
1862年同治元年) 天地会戴潮春起事反清,攻占彰化等地,事变长达三年之久。
1865年同治四年) 基督教长老教会马雅各布(英籍)来台传教,并于第二年创设旗后“新楼医院”(今台南市东门路),为台湾第一所现代化医院。
1866年同治五年) 英人托德引进福建安溪茶苗到淡北种植,并于艋舺设茶叶烘焙厂。?英国建领事馆于打狗哨船头山上(今高雄市鼓山区),现今的高雄市史迹文物陈列馆就是该领事馆遗址。
1867年同治六年) 林豪纂《淡水厅志》。刘明灯总兵于草岭设立“虎字碑”和“雄镇蛮烟碣”
1869年同治八年) 屏东万金天主堂重新修建,对当地的平埔族文化、信仰产生巨大影响,万金天主堂之建筑至今仍完整保存。
1871年同治十年) 琉球渔民遇风暴漂流到台湾,为牡丹社原住民杀害。日人藉琉球为其藩属之名,向清廷抗议,清廷却辩称琅峤为化外之地,置之不理,日本乃决定进兵台湾。?
长老教会牧师甘为霖抵达台湾南部进行传教工作。
1872年同治十一年) 长老教会牧师马偕抵淡水,藉医疗工作展开传教。从此马偕与甘为霖牧师以大甲溪为界,分据北、南两地传道,基督教长老会便于无形中成南北教派对立的局面。
1874年同治十三年) 日本正式出兵台湾,由琅峤(今恒春)登陆,双方于石门天险激战,并血洗牡丹社,史称“牡丹社事件”。清廷奉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主持台湾防务,兼理各国事务大臣。
1875年(光绪元年) 清廷解除内地人民渡台禁令,于厦门汕头及香港各地设“招垦局”。清廷增设台北府及淡水、宜兰、新竹等县。
1876年(光绪二年) 清廷聘请英国工程师以西法开基隆煤矿。
1877年(光绪三年) 周有基查勘红头屿(今兰屿),建议清廷将之收入版图。
1878年(光绪四年) 清廷招募福建居民至台湾后山开垦,移民人数众多。清吏陈辉煌长久以来,欺压加礼宛人,引起加礼宛人不满,即悄悄与竹窝宛社密谋反清,并于六月十九日首先攻击“七结社”,北方的清军营寨“鹊子铺”,后遭清军反击,加礼宛人战败四散逃逸,史称“加礼宛事件”。
1879年(光绪五年) 长老教会牧师马偕募捐建立马偕医馆,为台湾北部第一家现代化医院。
1881年(光绪七年) 秀姑峦溪山洪爆发,(道光九年由于躲避汉人流亡至花东纵谷之西拉雅族人,因避水患纷纷南移至今花莲富里到玉里间,面临再度迁徙之命运。
1883年(光绪九年) 淡水女学堂落成开学,招收学生皆为平埔族人。
1884年(光绪十年) 中法战争,法军进攻基隆、沪尾,死伤者众,法司令孤拔下令封锁台湾各港口。
1885年(光绪十一年) 台湾正式建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1887年(光绪十三年) 天主教神父何安慈到台北传教,并在芦洲及大稻埕设立天主教堂。
1888年(光绪十四年) 后山西拉雅族人反清吏之暴虐无道,杀死征税官吏雷福海严,抗暴情绪如同星星之火,迅速燎原,终于引发“大庄事件”,西拉雅族人死伤无数,血流成河。
1892年(光绪十八年) 清廷于基隆设“金砂总局”,管理砂金之开采事宜,并分别在瑞芳、暖暖、顶双溪、四脚亭设支局。
1893年(光绪十九年) 台北到新竹的铁路完工,全部工程历时二年余,并于第二年开始通车。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 台湾民主国永清元年。日明治二十八年,后山西拉雅族人不满清吏的欺压,再度谋反,烧毁玉里观音山教堂,为著名之“观音山事件”。甲午战争结束,清廷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民主国成立,以黄虎旗为帜,推举唐景崧为大总统。日本侵占台湾,成立台湾总督府,首任总督为桦山资纪。
1896年 琅峤十八社首领潘文杰捐款,协助恒春日语传习设立分校,校址则在排湾族猪束社内(今满州里德村)。泰雅族大湖群(今泰安乡)不愿受日政府管理而反抗。
1897年 日治时代第三任台湾总督乃木希典以招抚原住民为其治理重点,从原住民教育着手举行“蕃政”会议。
1898年 日人分别于台南和台北设本派本愿寺学校和大谷派本愿寺学校,这是佛教学校首次在台湾设立。日民政长官后藤新平上任,提出三项高压统治,必要时可以金钱和名利收买台湾人心。英国人必麒麟所写之《Pioneering in Formose》于英付梓,该书为必麒麟于1864年到1870年间之旅台见闻游记,对于台湾原住民的着墨颇多。?
1899年 总督府维持樟脑质量和防止汉人原住民冲突,宣布樟脑专卖,同时设立樟脑局。日政府废止“日语传习所”,以令第二十七号订定“蕃人子弟”进入公学校之规定。
(来源:原住民基本资料库)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1:00
台湾原住民历史大事纪年表(18C)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8月21日)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 笨港(今北港)十寨居民合资建筑天妃庙,后因笨港溪改道,北港及新港居民都在争妈祖庙的正统。
1701年(康熙四十年) 福、客移民入垦台中大甲地区,尔后汉人与原住民道卡斯族争食田园,常生各种冲突。
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 漳州人向大肚溪附近的平埔族购买田地,拓垦大肚庄(今台中大肚乡)。
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 台湾、诸罗县民招徕福建汀州人入垦罗汉内、外门(今高雄县),此为全台客家人较早垦居之地。
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 诸罗知县诸罗木栅城(今嘉义)。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 泉州开垦集团陈赖章垦号入垦大佳腊地方(今之台北市及部分台北县区域),台北盆地之垦拓事业于焉兴起。
1711年(康熙五十年) 清廷重申严厉禁止客家人无照偷渡来台。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 辽左金人周元文完成《重修台湾府志》。
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 清廷聘耶稣会传教士来台测量并绘制西岸地图。周锺瑄上任诸罗县令,对彰、嘉地区之开拓建设贡献颇多。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 诸罗县令周锺瑄建诸罗、打猫、哆啰嘓、大武垄四社的平埔族人学校,以教化原住民。
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 岸里社原住民阿莫等入垦猫雾栜一带平原之地(今台中县、市地区),为台中平原开发之发轫。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 福建人陈梦林应周钟瑄之聘,完成《诸罗县志》之汇编?《诸罗县志》为台湾现今所有方志中,最重要之一本。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半线施世榜筑八堡圳(今彰化县内),此圳为清领时期台湾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设。
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 巡道梁文瑄于今台南建海东书院,为全台规模最宏伟的书院。台湾府学贡生陈文达完成《凤山县志》及《台湾府志》之编纂。
1721年(康熙六十年) 朱一贵于罗汉门(今高雄县内门乡)反清起事,失败被捕处死。由朱一贵事件蕴酿出台湾南部福客械斗,规模庞大,为台湾史上首次福客械斗事件。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 清廷平阿里山、水沙连各原住民抗暴。清廷立石画界,不准汉人擅越界限到原住民地区开垦,以杜绝汉人与原住民冲突、纠纷的发生,但效果不彰。
1723年(雍正元年) 清廷于台湾增设彰化县及淡水厅,并改建诸罗县木栅为土城,为台湾第一座土制城楼。
1724年(雍正二年) 清廷重修颓圮荒废的淡水红毛城,使得此座城堡之古老风貌能够保存至今。福建漳浦人蓝鼎元完成《平台纪略》,对清廷之治台政策,颇多建言。
1725年(雍正三年) 清廷下令禁止砍伐樟树,以防止汉人因入山采伐樟树,侵入原住民聚落而引起流血冲突。(注︰樟树、蔗糖、茶树为清代台湾之宝)
1727年(雍正五年) 清廷增设澎湖厅,加强对澎湖之治理。
1728年(雍正六年) 台汉御史夏之芳辑台地科举优良文章汇编《海天玉尺》,为当代读书人应考写作的优良范本。
1729年(雍正七年) 粤人廖简岳进入拳山堡(今台北公馆至新店一带)拓垦。
1730年(雍正八年) 福建人陈伦炯参考前人描述并亲自实地考查而撰写《海国闻见录》,为一本图志丰富的史地书籍,并首度提到“平埔”族。
1731年(雍正九年) 道卡斯族大甲西社联合朴仔篱社等八社反清,事件经七个月始讨平,事后清廷改大甲西社为德化社。
1732年(雍正十年) 清廷规定凡有田产且循规蹈矩者,准携眷来台。
1734年(雍正十二年) 清廷谕令台湾文武官员,年满四十且无子嗣者,可携眷来台。安溪人进辟拳山堡驱赶客家人,在今台北公馆建立公馆庄。
1735年(雍正十三年) 彰化眉加腊社原住民的反抗事件层出不穷,北路副将靳光瀚在次年领兵镇压。
1736年(乾隆元年) 四川周于仁与湖广的胡格共同编撰《澎湖志略》,内容包罗万象,凡有关的地图、宫庙、文物风俗、诗赋等,皆有详尽叙述。
1737年(乾隆二年) 清廷严禁汉人擅娶原住民妇女,以防汉人藉通婚之便利,侵犯原住民土地。
1738年(乾隆三年)艋舺(今万华)泉州人创建龙山寺,全部工程于乾隆五年完成,遂为泉州人的信仰中心。
1739年(乾隆四年) 泉州人林耳顺入中港社(今苗栗竹南)拓垦。
1740年(乾隆五年) 漳州人郭锡塯开凿塯公圳(今台北地区),至今公圳仍在,只是被埋在新生南路地下。
1741年 (乾隆六年) 刘良璧完成《台湾府志》之重修。
1743年 (乾隆八年) 泉州人张启祥开辟淡水厅木栅庄。
1744年 (乾隆九年) 因受汉人开垦威胁,平埔族之西拉雅族大武垄社自焦吧哖(今玉井)地方,迁移至荖浓溪及楠梓仙溪流域(今高雄县境内)。
1745年 (乾隆十年) 清廷诏准台湾移民携眷入台。
1746年 (乾隆十一年) 台湾汉御史范咸完成《续修台湾府志》。
1747年 (乾隆十二年) 客家人入垦猫里(今苗栗),客家人开始进入东势角(台中东势)开垦,与原住民发生流血冲突。
1748年 (乾隆十三年) 清廷再度停发准许携眷来台执照。
1750年 (乾隆十五年) 晋江吴洛拓垦台中盆地;福建人林成祖开辟摆接一带(今台北县新庄市)。
1752年 (乾隆十七年) 台湾各厅县立“番界”一石于原住民部落边界,禁止汉人出入。漳州移民于芝山岩(今台北士林)建立惠济宫。
1755年 (乾隆二十年) 林成祖凿大安圳,灌溉今台北县土城、中和、板桥一带田地?福佬人赖基郎等开垦大姑陷(今桃园大溪)。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 诸罗人王克捷中进士,为史上首位登第的台湾人。
1758年 (乾隆二十三年) 清廷令管辖所及的平埔族人学习汉俗、改用汉姓。
1762年 (乾隆二十七年) 福佬人林天生拓殖淡水厅石壁湖(今台北县中和市)。
1764年 (乾隆二十九年) 余文仪、王瑛曾分别完成刊行《台湾府志》、《凤山县志》。
1767年 (乾隆三十二年) 澎湖通判胡建伟完成《澎湖纪略》十二卷,对于澎湖史料的保存功不可没。
1768年 (乾隆三十三年) 淡水林汉生入垦蛤仔难(今宜兰)遇害,此后十余年,无人敢入蛤仔难。
1770年 (乾隆三十五年) 泉州人入垦柑园地(今台北县树林镇),北部地区福客移民争地冲突就此揭开序幕。
1771年 (乾隆三十六年) 匈牙利人莫利斯?贝尼奥斯基抵台湾东北海岸,返欧后,将他写的旅台见闻游记介绍给西方人,并于伦敦结集出版。
1772年 (乾隆三十七年) 永安大圳(今台北板桥一带)及大坪林圳(今台北新店一带)分别完工。
1773年 (乾隆三十八年) 朱景英出版《海东札记》。
1775年 (乾隆四十年) 客家移民开辟淡水厅树纪埔(今新竹竹东)。
1776年 (乾隆四十一年) 淡水厅芝兰堡(今台北士林)农民与凯达格兰平埔族人合作开凿水砚头圳,便利周围的农田灌溉。
1777年 (乾隆四十二年) 福客移民争淡水厅海山堡柑园地一带(今台北县树林镇内),客家人失败,流亡到竹堑。
1778年 (乾隆四十三年) 漳州人林应寅(板桥林本源家始祖),定居淡水的新庄。
1780年 (乾隆四十五年) 泉州人移垦彰化水沙连堡集集(今南投县境内)一带。
1781年 (乾隆四十六年) 福佬人与凯达格兰秀朗社人订约,开垦拳山堡,并拓殖深坑。
1783年 (乾隆四十八年) 漳州人严烟渡台传天地会,林爽文等人相继入会。
1784年 (乾隆四十九年) 鹿仔港(今鹿港)正式开港,与福建莆田蚶江对渡,一时官商云集,成为中部重镇。
1786年 (乾隆五十一年) 林爽文打天地会名号,反清起事,呼应者众,前后历时十四个月之久,而后被清廷弭平。鹿港富贾合资完成龙山寺之兴建,为台湾规模最大的寺庙之一。
1787年 (乾隆五十二年) 诸罗县民因助清平定林爽文事件有功,清廷正式将诸罗改名嘉义。漳州人吴沙开辟三貂岭,为吴沙移垦蛤仔难计划的序曲。
1792年 (乾隆五十七年) 清廷开八里坌,与福建五虎门对渡。
1795年 (乾隆六十年) 天地会余党陈周全等人再度起事攻陷鹿港,破彰化城,于田中央庄(今溪湖镇田中里)遭伏击而溃败被捕。
1796年 嘉庆元年) 漳州人吴沙率众进垦蛤仔难(今宜兰),受原住民平埔族人阻挠攻击,但也为汉人在蛤仔难之拓垦奠立基石。
1797年 嘉庆二年) 吴沙在乌石港建造土围垦荒,建立第一个据点头围(即头城)。
1798年 嘉庆三年) 吴沙病逝,其侄吴化克绍其裘,继续开垦二围、三围、汤围等地。
(来源:原住民基本资料库)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1:00
台湾原住民历史大事纪年表(17C)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8月18日)
1603年 荷兰人韦麻郎率军舰到澎湖,要求通商互市。
1620年 “台湾”一词首次出现于明朝政府往来公文书中。
1621年 明人颜思齐、郑芝龙屯聚台湾,做为扩展势力的根据地。
1622年 荷人舰队进驻澎湖,于妈宫红木埕建木栅城。
1623年 荷兰人于大员(今台南安平)筑木栅城;次年,旋因澎湖情势告紧,无暇他顾而破毁。
1624年 荷兰退出澎湖,积极转进台湾,于今台南安平重建城砦奥伦治城(1627年更名为热兰遮城)。
1625年 荷兰人以布匹向原住民交换新港社的赤崁地,并筑普罗民遮城。
1626年 西班牙人进驻台湾北部鸡笼(今基隆),作为西人远东贸易之据点。
1627年 荷兰传教士甘第亚士到台南西拉雅平埔族新港社传教。
1628年 西班牙人进驻沪尾(今淡水),筑圣多明哥城(今红毛城)并在当地传教。
1630年 七岁的郑成功到中国的祖籍地。同年,郑芝龙开始招募闽地饥民来台拓垦。荷兰驻台湾总督奴易兹派兵镇压新港社原住民。
1632年 西班牙船只遇台风漂至蛤仔难(今宜兰),当地原住民成功伏击了该船。西班牙人由淡水河入台北平原。
1634年 西班牙占领蛤仔难(今宜兰),并于当地及三貂角建教堂以传教。
1635年 荷兰用武力征服台南西拉雅平埔族麻豆社,平埔族人因而掀起反荷大抗暴。
1636年 台南西拉雅平埔族萧垄社为荷兰人所征服。荷兰人对原住民采怀柔政策,召集安平(今台南)以北十五社,以南十三社的代表,成立“地方议会”处理原住民事务。荷兰传教士甘第亚士于新港社广设学校,教授原住民罗马拼音。
1639年 苏鸣岗招募中国移民来台拓垦。
1640年 荷兰于原住民区实施瞨社制度,利用汉人征收赋税。
1641年 荷兰人召集平埔族人成立地方议会。
1642年 荷兰驱逐台湾北部西班牙人势力,台湾西海岸全部为荷人统治。荷军攻击大武垄社(今台南县大内乡)。
1644年 荷兰人盘据北台湾,并准许汉人在鸡笼、淡水定居。
1645年 荷兰召集原住民平埔族长老,成立评议会。
1646年 郑芝龙降清。郑成功起师海上,次年屯兵鼓浪屿,以反清为其职志。
1648年 荷兰人于赤崁、麻豆设立学校,教育平埔族人。
1652年 汉人郭怀一纠集民众反抗荷兰暴政,并攻普罗民遮城(今台南赤崁),失败阵亡。
1653年 荷兰人增建普罗民遮城炮台(即今之赤崁楼),以加强防御工事。永明王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
1656年 清廷实施海禁,沿海民生困苦,居民相率走险台湾者众。
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 郑成功以何斌及澎湖游击洪暄为前导,直攻台湾鹿耳门。荷人投降后,郑成功于台湾立“东都”,设承天府及天兴、万年二县,在台统治权于是巩固。
1662年(永历十六年) 郑成功殁,其子郑经继位,改“东都”为“东宁”。
1664年(永历十八年) 郑经弃金门、厦门,退守台湾,陈永华助郑经建设台湾,同时将中国营建农业技术正式传入台湾。
1666年(永历二十年) 台湾第一座孔庙“全台首学”于承天府落成。郑经命各社广设学校,并颁布学制定科举法,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于是进入一个新时代。
1668年(永历二十二年) 明郑参军林圯率众入垦南投水沙连社,遭当地原住民杀害。
1670年(永历二十四年) 应郑经邀请,英指挥官克利斯普率船驶抵台湾东宁,并写信给郑经,请求通商,双方成立通商条款三十七条。此为英国人第一次来台。
1671年(永历二十五年) 沈光文至罗汉门(今高雄县境内),教导原住民儿童汉文。
1673年(永历二十七年) 沈光文避居台南西拉雅平埔族目加溜湾社(今台南县善化镇),设立私塾,教育平埔族人。
1674年(永历二十八年) 郑经铸造永历通宝铜钱,并制订文武百官制。
1677年(永历三十一年) 南安人魏善安,候堪民等人进入大涂师庄(今嘉义县六脚乡)进行开垦。
1678年(永历三十二年) 清廷重申迁界之令,在中国东南沿海驻兵筑寨,沿海数千里沓无人烟,打击明郑经济。
1680年(永历三十四年) 郑经西征清朝失败,退回台湾。参军陈永华逝世,为台湾文教的重大损失。
1681年(永历三十五年) 郑经殁,侍卫冯锡范弒世子郑克臧,拥戴次子郑克爽继位,为历史上著名之“东宁事件”。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 施琅率兵攻打澎湖,台湾纳入清廷版图。施琅并受册封为靖海将军。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 清廷颁布禁止渡台令,下诏台湾隶属福建省,下设一府三县(台湾府及台湾、诸罗、凤山三县)。施琅奏请清廷加封妈祖为天后,以感念妈祖对其攻略澎湖时之护佑,澎湖妈祖宫于是正名为天后宫,为全台第一座妈祖庙。同年,并于台湾府建天妃宫(今台南大天后宫)。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沈光文创东吟社,为台湾诗社之肇始。林谦光完成《台湾纪略》。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 诸罗知县樊维屏设新港、麻豆、目加溜湾、萧垄四社地方学校,以教育平埔族子弟汉文。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 台湾正式开科考试。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 王喜著《台湾志稿》刊行。
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 商人陈文、林侃遇风暴漂至岐莱(今花莲),后与原住民约定交易买卖,为汉人到东部的鼻祖。
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 台北大地震,盆地部分地块下陷,海水入侵形成关渡大湖,凯达格兰族麻少翁等社原住民纷纷走避。台湾厦门兵备道高拱干纂修完成《台湾府志》。
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 台湾知府靳治扬于府治(今台南)设“熟番”社学,为平埔族社学之滥觞。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 施琅逝世,清廷颁布的禁止渡台令渐弛,惠、潮二州客籍人士纷纷入垦台湾。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 杭州人郁永河至台湾西部探险,足迹遍布各原住民聚落,并于第二年完成《裨海纪游》,成为后人研究台湾平埔族及原住民的重要史料之一。
(来源:原住民基本资料库)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1:00
台湾原住民历史大事纪年表(16世纪)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8月18日)
1544年 世界历史首次出现台湾记录葡萄牙水手发现台湾,惊艳之余,赞叹为“福尔摩沙”(FORMOSA),意即美丽婆娑之岛!
1554年 世界地图首次绘出台湾,葡萄牙人欧蒙将台湾纳入其所绘制的世界地图
1592年 日本海盗侵扰台湾鸡笼(今基隆)、沪尾(今淡水)
1597年 明朝政府于澎湖设置游兵。
(来源:原住民基本资料库)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1:00
台湾原住民历史大事纪年表(16C前)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8月15日)
15000B.C.~3000B.C.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台湾,生活型态尚停留在渔猎采集的阶段,石器原料则取自海边的砾石,完全用打剥方式制作,是典型的砾石器工业,从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出土的“长滨文化”及分布在西海岸中北部丘陵台地的“网形文化”可以得到左证。
5000B.C.~3000B.C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已会用简单的农耕,陶器为此时的代表物,大部分陶器的体部都有粗绳纹,在口部则有菱形、交叉、波浪等划纹,并且在罐形器的口线外侧出现一道脊突,形成了“大坌坑文化”的主要特色。
3000B.C.~2000B.C 澎湖岛尚是不毛之地,但透过当地橄榄石玄武岩的输出,慢慢发展出日常生活所需的绳纹陶器、石器、贝类、鹿角等物品,以及从事小规模的近海渔捞、采集岸礁上的贝类为生。 在台中县清水镇、大肚乡、南投县草屯镇、集集镇等地除了承袭“大坌坑文化”的细绳纹红褐色陶器外,并逐渐增加素面的陶器,其中以台中牛骂头最具代表性,史称“牛骂头”文化。 透过台、澎两地的往来关系,台南、高雄等地的石器材料大多来自澎湖的橄榄石玄武岩,并继续生产细绳纹红陶,由于以台南县仁德乡的牛稠子最具代表性,史称“牛稠子文化”同时,在屏东县垦丁、恒春等地亦延续了“大坌坑文化”的特质,长方形的石板棺、拔齿风俗是“垦丁文化”的特色。
3000B.C.~500B.C. 居住在屏东鹅銮鼻的先民们,其产业活动仍然以渔猎、采集、狩猎为主,器材的组合也多是食物处理工具而非生产工具,史称“鹅銮鼻文化”。
3000B.C~1A.D. 分布在花东纵谷及海岸地带的先民,已会使用石镰、石杵等农具,来耕种榖类,制造大量的陶容器,做为饮酒器、烹煮食物之用,并有精美的石质、玉器等墓葬陪葬品,反映了“卑南文化”的丰富变迁。位于海岸山脉的东面山麓,除了过农业、渔猎生活外,尚发展出岩棺、石壁、石像、有孔石盘等与祭祀有关的巨石结构建筑,其中又以台东县成功镇麒麟最具代表性,史称“麒麟文化”。
2500B.C.~1000B.C. 沿着基隆、淡水之间的北海岸和关渡以下的淡水河岸,古老的先民正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主要使用的器物仍以绳纹陶器为主,石器类型则以凹石最常见,史称“老崩山系统文化”。
2000B.C.~80B.C. 分布在新店溪、淡水河的河阶上及台北盆地的边缘地带,先民已制作技术进步的有肩石斧、有段石斧,使用石斧种植榖类,达到锄耕的农业阶段,存在的贝冢使得“圆山文化”更具历史价值。
2000B.C.~50B.C 浊水溪中游北岸集集大山山坡下的聚落,是台湾中部古早新石器时代居住最久、最广的地区,当地人民使用石锄、石刀等农具,捕鱼的石网墬,狩猎的箭头,木工的斧、锯,纺织用的石纺锤,过着以农耕为主,渔猎、木工、纺织为辅的“洞角文化”。
2000B.C.~200A.D. 自西海岸地区沿大肚、浊水溪一直往南投内陆延伸,随处可见表面无纹饰、手制的灰黑陶器,稻米的耕种技术已传入台湾,磨制板岩石刀收割,史称“营埔文化”
1600B.C.~1000B.C. 目前的台北盆地由于海侵而形成咸水湖,芝山岩(今士林)一带的居民在湖边捞贝食用,从事农耕兼渔猎的生活,构成“芝山岩文化”的特质。
1300B.C.~400A.D 地处高雄、台南的台地或山岗上,其石器多半源自中央山脉的板岩,含砂红陶、含砂灰黑陶、磨光黑陶等陶器的形制、纹饰的多样化,见证南部黑陶文化“大湖文化”的进步历程。
1000B.C.~1A.D. 分布于浊水溪上游河谷一带的南投县仁爱乡曲冰村落,布农族先民建立起紧密的居屋建筑,里外铺有板岩地板、弧形平台、储物槽、置物台、显现高山“曲冰文化”的生业活动。在台北植物园、新庄、树林一带的台北盆地南部、大汉溪西岸地区,所展出的陶器文化,俗称“方格印纹厚陶”。质地主要是略含沙的泥质,器型为不带把手的罐、钵,另外与同时期的其它地区一样,倚赖多种石制农具耕作,史称“植物园文化”。台北盆地东南侧、大汉溪东岸和新店溪中游以上的区域,到处散落红色灰胎的细砂陶、褐色灰胎的粗砂陶,居民的生活型态,虽以农业为主,聚落仍呈散居状态,史称“土地公山系统文化”。
1A.D.~1000A.D. 浊水溪中游此时的红褐色陶器含有粗大的砂粒,素面的红陶、贝冢,为数众多的农具,构成“大邱园文化”的特征。
1A.D.~1600A.D 在台南永康乡茑松、官田乡、高雄的平原上,西拉雅族先民们手制的陶器十分精良,硬度极高,并且在罐、钵的器腹上发展出四个穿纽孔,作为穿绳之用,此为“茑松文化”的最大特色。
200A.D.~1600A.D 从苗栗到彰化的海岸地区,拍瀑拉族人民举行葬礼时,皆采俯身葬,并在头部覆盖陶罐,在生活习俗方面,除了遍布的灰黑陶器及贝冢外,尚发展出铁刀,将此时的“番仔园文化”推进铁器时代。
500A.D.~1600A.D. 台北盆地向东北延伸至宜兰,向南到桃园、新竹等地的凯达格兰、噶玛兰平埔族先民,大量使用炼铁制造生产工具,取代传统石制品,而特殊的“无头侧身屈肢”的埋葬方式,可见“十三行文化”已出现聚落或族间的猎首战争行为。
600A.D.~1600A.D 分布在花东纵谷的阿美族祖先,生业型态已以稻作农耕为主,另外尚有河川捕鱼,狩猎已成为仪式性活动,工艺技术则以编篮、纺织较为精良,史称“阿美文化”。
(来源:台湾原住民基本资料库)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1:01
高校台湾
台湾中正大学校
台湾中央大学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国立”艺术学院
“中央”警察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
“国立”政治大学
“国立”空中大学
“国立”屏东科技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
“国立”阳明大学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
“国立”台湾大学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
“国立”交通大学
“国立”中正大学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
世界新闻传播学院
“国立”成功大学
“国立”云林科技大学
“国立”东华大学
“国防”管理学院
私立辅仁大学
“国立”中兴大学
私立东吴大学
私立东吴大学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
私立大叶大学
私立东海大学
私立淡江大学
私立长荣管理学院
中正理工学院
“国立”“中央”大学
私立中原大学
私立元智大学
私立中华大学
私立义守大学
私立逢甲大学
私立华梵大学
私立静宜大学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1:01
选举]台湾选举制度的历史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9月15日)
1. 日占时期:
日本占台(1895)40年后,迫于国际形势和各方压力,于1935年举行了第一届市议员和街庄“协议员”的选举。而且是限制在“交税的25岁男子有选举和被选举权”范围内,民主的意义不大,最多是为日殖民政府的“民主”一种点缀。
2.大陆解放战争时期:
二战结束,日本归还台湾。国民党当局重新划分台湾行政区为8县9市。直接选举用于最基层村、里长以及乡、镇(区)民意代表的遴选;间接选举用于省参议员和高层工职的选拔。
3.“地方自治”全面落实时期(1950-1969)
国民党当局开放了省、县、市议员以及县、市、乡、镇长的地方公职选举。
4.“法统”危机后的民主恢复期
1969年台湾进行的“中央民意代表”换届选举中,国民党当局对“国民大会代表”“立法委员”“监察委员”进行了增选和补选。1972年制定《动员勘乱时期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额选举办法》,1980年5月14日公布《动员勘乱时期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简称《选罢法》),1983年7月8日修正《选罢法》。
5.全面选战时期
90年代李登辉上台后,大力推行“宪政”改革,公职选举基本全部开放。并且在1996年实现了“总统”的直选。
(来源:华夏经纬)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1:01
台湾海峡概况
中国台湾网 (2005年11月16日)
台湾海峡,是贯通中国南北海运的要道,位于福建省和台湾省海岸之间,它的范围是福建省闽江口黄歧半岛北茭咀(一说为福建海坛岛北端痒角),与台湾岛的富贵角联线为其北界;南界为台湾岛南端的猫鼻头至福建的诏安头(一说为鹅銮鼻与南澳岛南端)联线。台湾海峡走向大致为北东—南西,南北长约370千米。海峡北窄南宽,北口宽约200千米,南口宽约410千米,最窄之处在台湾白沙岬(台湾新竹西北海岸)与海坛岛之间,仅为130千米左右。海峡面积约83000平方千米。在地质时代,台湾海峡曾经历过多次海陆变迁。在古生代和中生代,该海峡还是“华夏古陆”的一部分。第三纪新生的一次大规模海浸,使整个海峡两岸均成为海面;中新世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台湾和澎湖列岛耸起成为陆地,形成台湾海峡的基本轮廓;第四纪冰期之后(约6000年前),世界性的海浸运动又形成了如今的台湾海峡。
处于中国东海大陆架上的台湾海峡,地形起伏不平,北部水深60至80米,南部水深40至50米,平均水深约60米。海峡中有一个东北—西南向的隆起带,由台湾浅滩、台中浅滩和澎湖列岛组成。东西两侧各有20米和50米水深的两级阶地。东侧阶地轿窄,50米等深线距岸一般为10至20千米;西侧阶地向外延伸,宽度较大,50米等深线距岸达40至50千米,并在几处河口外有横切的峡谷。南口有台湾浅滩,与西南阶地相连,由900余个水下沙丘组成,呈椭圆形散布,东西长约140千米,南北宽约75千米,水深10至20米,最浅处8.6米,滩上有急流,水文情况复杂。台中以西的台中浅滩,与东部阶地相连,东西长100千米,南北宽18至15千米,水最浅处9.6米。两浅滩之间为澎湖岛岩礁区,南北长约70千米,东西宽46千米,由岛屿、礁石和许多水下岩礁组成,北部岛礁分布较集中,水道狭窄;南部岛礁分散,水道宽阔。
澎湖列岛与台湾本岛之间有澎湖水道,南北长约65千米,宽约46千米,为地壳断裂形成的峡谷,水深由北部70米逐渐向南渐深至160米;再往南延伸,水深达1000余米,是连通南海海盆的海峡最深处。澎湖水道为台湾西岸南北之间和台澎之间联系的必经信道。另一峡谷为八罩水道,东西走向,宽约10千米,水深70余米,分澎湖列岛为南北两群,为通过澎湖列岛的常用信道。
海峡海底底质中部为细沙,东部以细沙为主,近岸处偶有粗沙和软泥,台湾岛南北端近岸有部分岩底。澎湖列岛附近主要为沙底,并有砾石和基岩外,主要为粉沙质粘土软泥。
海峡位于亚热带、北热带季风气候区。中部气候平均最高28.1摄氏度。西北受大陆影响,气温年差较大;东南部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小。10月至翌年3月多东北季风,风力达4至5级,有时在6级以上。5至9月多西南季风,风力3级左右。7至9月多热带气旋,每年平均受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平均5至6次,中心通过平均2次。海峡虽阴雨天气较多,但与两岸相比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800至1500毫米;东北季风期、西南季风期多,秋季较少。海峡中雾日较少,澎湖列岛年平均3至4天;两侧近岸雾日较多,东山、马祖列岛和高雄一带,每年超过30天,其余在20天以下。
受黑潮影响,海峡水温较高,盐度和透明度较大。年平均表层水温为17至23摄氏度,1至3月水温最低,平均12至22摄氏度;7月最高,平均26至29摄氏度。透明度东部大于西部,平均3至起米。水色东部为蓝色,西部为蓝绿色,河口或气候不良时呈绿黄色。台湾海峡的潮汐情况比较复杂,福建沿岸、澎湖列岛和海口泊地以北台湾的西海岸为正规半日潮;海口泊地以南台湾西海岸为不正规半日潮;其中冈山至枋寮段为不正规全日潮。潮差西部大于东部,西部金门岛以北为4至6米,往南显着减小;东部中间大于两端,后龙港达4.2米,海口泊地和淡水港为2.6米,海口泊比以南为0.6米,澎湖列岛1.2至2.2米。后龙港至海坛岛一线以北,涨潮流向西南,落潮流向西北,流速0.5至2节;以南流向与上述相反。流速在澎湖列岛附近较大,东南部可达3.5节。
海峡处于东海风浪较大地区。涌浪多余风浪,以4级浪最多,占全部海浪的42%,5级占28%,大于5级的占8%。在东北季风季节,以东北-北向浪为主。西南季风季节以西南-南向浪为主。在冬季寒潮和夏季热带气旋影响下,可形成8至9级浪。海流为北上的黑潮西分支和南海流及南下的浙闽沿岸流所控制,并受季风影响。夏季沿岸流停止南下,整个海峡为西南季风流和黑潮西分支结合的东北流,流速一般0.6节,澎湖水道达2.3节。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的沿岸流南下,西部和中部为西南流,流速约0.5节;东部的东北流减弱,当东北风强劲时,表层甚至改变为西南流。
(来源:TOM网)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1:01
台湾地貌概况
中国台湾网 (2005年11月16日)
台湾的地形
台湾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3,低平地约占1/3。台湾岛为中国东部最高山岳分布区,玉山主峰海拔3997米(旧测3950米),为台湾和中国东部最高点。全岛山系纵贯南北,主脊中央山脉位置偏东,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复背斜构造,自东而西包括4条大致并行的脉络,即:中央山脉及其东侧以大断层和纵谷分隔的海岸山脉(亦称台东山脉);中央山脉西侧为南北遥相联接的雪山山脉与玉山山脉及其西邻的阿里山脉。后者外侧为丘陵或台地连接的山麓地带。再西,低降为向台湾海峡延展的宽狭不一的冲积平原。台湾岛东部海岸山脉前缘大部分为急降于太平洋的陡崖深海。
台湾地形的特点:
? 山多平原少
? 山高水急
? 主体山脉偏东纵贯
? 平原以西部较广
? 长河大都向西流
? 主要河川与山脉成横谷,多峡谷
台湾有五种地形
台地 平原 山地 盆地 丘陵
多岛之省
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和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63个岛屿,是一个多岛之省。台湾岛形状如一纺锤,南北间长约394公里,东西南最大宽度为144公里,全岛面积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包括台湾省本身及台湾当局所控的福建省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约36006平方公里。 澎湖群岛。也称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介于台湾本岛和福建省之间,东距台湾本岛最近距离24海里,西距福建厦门约75海里,是海峡两岸海上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有“台湾海峡之键”的称号。澎湖列岛由澎湖本岛和63个岛屿组成,面积为126平方公里。澎湖列岛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玄武岩方山,经过长期侵蚀后,地床渐低,后来基盘沉降,形成有许多离散岛屿的今日澎湖列岛。
兰屿。原名红头屿,位于台东县东南的太平洋中,因盛产名贵的蝴蝶兰而改名为兰屿,面积44.7平方公里,为海底火山爆发隆起而成的火山岛,是台湾本岛最大的属岛,现为台东县管辖下的兰屿乡,距台东市约41海里。岛上山峦青翠,碧海蓝天,风景如画。该岛为雅美族的世居地,有四个自然村,6个部落,另有汉族居住。
绿岛。原名火烧岛,传说因岛内的火烧山在阳光照耀下满山通红而得名,后因火烧岛的名字易给人寸草不生的错觉,而于1949年改名为绿岛。该岛位于太平洋上,距离台东市约18海里,面积15平方公里,现为台东县管辖的绿岛乡。该岛也是一个火山岛,外形与兰屿相似,呈不等边四角形,因此有人将其与兰屿称为“姐妹岛”。岛上丘陵起伏,西部较为平坦,丘陵台地占全岛面积的70%以上。岛上现有人口约3000人,有3个村落,全部为汉族。
琉球屿。又称小琉球,位于台湾南部下淡水溪入海口之南,屹立于台湾海峡之中,距屏东县东港镇西南约8海里,距离高雄市约18海里,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最宽处约2公里,面积6.8平方公里。因形似一个浮在海面上的球,而得名琉球屿。琉球屿是一个珊瑚礁构成的隆起冈峦,整个岛屿被两条直线状的地沟切割。该岛现为屏东县下辖的一个乡,人口约1.5万人,90%以上从事渔业。
多山的海岛
台湾是一个多山的海岛,山地面积占了全岛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东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是高山和丘陵。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王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海岸山脉,像条条巨龙蜿蜓起伏,自东北至西南伏卧在台湾岛上,统称为台湾山脉。全岛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2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有62座。
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纵贯中部,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地势。高山多集中于中部偏东,形成东部多山地,中西部地势下降,最后在西部海岸地区形成广大的海岸平原。
中央山脉北起苏澳附近,南达台湾南端的鹅銮鼻,纵贯台湾本岛南北中央,成为全岛的脊梁和分水岭,有“台湾屋脊”之称,将台湾全岛分为东小、西大的不对称的两部分。中央山脉全长达270公里,东西宽80公里。
玉山山脉在雪山山脉的南面,西南走向,北端隔浊水溪上游与雪山山脉紧邻,南端至屏东平原北部,全长约120公里。玉山主峰海拔3997米,是全岛和大陆东部地区的最高峰。玉山山顶终年积雪,色白如玉,因此被称为“玉山”。
雪山山脉又称次高山山脉,位于中央山脉的西北侧,全长180公里,主峰海拔3884米,是台湾第二高峰。阿里山脉是台湾岛最西边的一条山脉,海岸山脉则是台湾岛最多东边的山脉。此外,在台湾岛北端还有一个自成体系的大屯火山群,由10多座圆锥形火山体组成。
台湾山岳高峻雄伟,气势磅礴,海拔高度在35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50多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峰达200座之多。其中玉山(台湾第一高峰)、雪山(台湾第二高峰)、秀姑峦山(中央山脉第一高峰)、南湖大山(中央山脉北端最高峰)与大武山(中央山脉南端最高峰)有“台湾五岳”之称。
台湾岛多丘陵
丘陵和台地分布在五大山系与平原过渡的山麓地带,从台北盆地周缘至恒春半岛止,一般海拔在600米左右,占台湾岛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弱。主要丘陵有四个,即基隆竹南丘陵、嘉义丘陵、丰原丘陵和恒春丘陵,其中基隆竹南丘陵为台湾岛最大的丘陵。基隆竹南丘陵,北起基隆附近的海岸,南达台中丰原一带,东缘雪山山脉的北麓和西麓,西抵台湾岛西海岸,由基隆丘陵、新竹丘陵、苗栗丘陵和竹南丘陵等组成,是台湾最大的丘陵区。嘉义丘陵位于阿里山脉前,北起浊水溪南岸,南至高雄、屏东,属海拔在250米以下的低丘陵。丰原丘陵位于上述两丘陵区之间,丰原经台中至南投一线以西,为西部丘陵地带最宽部分,东西呈半圆形,伸入雪山山脉、玉山山脉和阿里山脉之间,为台湾本岛中部地形最特殊的地区。恒春丘陵,位于恒春半岛,中央山脉至此成平缓的南北向背斜,山势逐渐向两侧低落,西部与屏东平原相接。
除丘陵之外,在台湾岛北部至中部丘陵西侧,还零星分布一些地势较丘陵低平的台地,自北而南主要有林口、桃园、中坜、湖口、后里、大肚与八卦等台地,高度均在海拔400米以下。
平原与盆地
台湾平原和盆地数量不多,面积较小,仅占全岛面积的五分之一。主要平原有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宜兰平原与台东纵谷平原。嘉南平原也称台南平原,北起彰化县浊水溪的南岸,向南至高雄县下淡水溪的西岸,面积约4450平方公里,为台湾最大平原。屏东平原位于台湾岛南部,面积1160平方公里,是台湾岛第二大平原。宜兰平原又称兰阳平原,位于台湾岛东北部,面积约320平方公里,是台湾东部开发最早的地区。台东纵谷平原位于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的山峦之间,面积约700平方公里。此外,台湾岛北部沿海还有一些面积较小的平原,主要有新竹冲积平原、苗栗冲积平原和彰化平原等。
台湾的盆地较平原面积更小,数量也少。较大的盆地主要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与埔里盆地群。台北盆地位于台湾岛北部,盆地东南两侧为雪山山脉的余脉形成的丘陵所环绕,北以大屯火山群为屏障,西有基隆竹南丘陵的观音山和林口台地围绕,盆地形态完整,近似一个三角形,面积240平方公里,仅次于台中盆地,是台湾北部最早开发的地方。台中盆地位于台湾岛中部,北接大安溪,南界是浊水溪,东邻丰原经雾峰至草屯一线的断层,西至大肚台地和八卦台地的东缘,面积400平方公里,是台湾岛最大的盆地。埔里盆地分布于中央山脉的埔里陷落区,位于南投县境内浊水溪中游及大肚溪上游和北港溪之间,分布有十几个大小不等、南北对列、由群山围绕的陷落盆地,统称为埔里盆地群。其中以埔里盆地面积最大,约42平方公里;鱼池盆地次之,面积约21平方公里。
台湾虽然平原与盆地面积有限,但一向是台湾最重要的农业区和居民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全省约95%的大中小城市集中在平原与盆地。
形态各异的海岸
台湾省是一个岛屿省份,岛屿众多,海岸线长。台湾本岛海岸线就有1566公里,包括了东部、北部、西部与南部等四个不同海岸。东部断层海岸,以台湾岛东北角的台北县三貂角的莱莱鼻为起点,向南延伸,经宜兰、花莲、台东直至屏东的九棚,全长380公里。整段海岸大致平直,濒临太平洋,除宜兰平原、花莲平原、台东平原临海的边缘具有隆起海岸的特点外,大部分海岸因断层作用,陡直岸壁紧贴海岸,共有4段断层海岸组成,是典型的断层海岸。
北部海岸,西起台湾岛西北角淡水河入海口北岸的油车口,向北经富贵角再折向东至三貂角的莱莱鼻,全长约85公里。北部海岸东临太平洋,北迎东海,西依台湾海峡,属隆起海岸。北海岸地区是标准的海蚀地形,整段海岸凹凸曲折,岬湾相间,奇石怪岩,极具旅游观赏价值。
西部海岸,北起淡水河入海口的南岸,向南延伸至屏东县西部的枋寮,全长约410公里,濒临台湾海峡,为沉积隆起海岸。与东部海岸相比,西部海岸面临浅海,连接沿海平原,因此整段海岸单调平直,地势缓斜。在风向、风力和浪潮的作用下,造成旺盛的堆积,沙滩绵长,海岸不断向西部海洋延伸。
南部海岸,自屏东枋寮向南,经过台湾岛南端的猫鼻头和鹅銮鼻,再折向北至九棚,西临台湾海峡,南接南海,东濒太平洋,全长264公里,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
(来源:情系宝岛台湾)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1:02
台湾地理概况
中国台湾网 (2005年11月16日)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中国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188平方公里。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C,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多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甲)、马溪(116.8公里)。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l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台湾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来源:国台办)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1:02
台湾气候谚语
一、冬看山头,春看海口。
冬季时山头有云,则易致雨;春季时,海上有云,则降雨机会较多。台湾冬季盛行东北季风,降雨的雨源主要来自北方海面,降雨形式多为地形雨,春季进入季风转换期,西南气流挟带热带海域大量的水气进入本岛时,即创造较多的降雨机会。
二、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到月半。
农历正月初一下雨的话,第二天可能就雨过天晴;农历正月初三降雨的话,可能会连续下到正月十五以后。台湾春季的春雨期,大致是从立春日(2月4的)到3月30日左右。春季的降雨形式,主要系冷暖气流交会时所形成的锋面雨。在立春日前后(即大致农历春节前后),因西南气流的势力尚弱,故成间歇性的降雨;立春后不久,西南气流渐强,和冷气流势力相当,锋面停滞于台湾上空,故成连续性降雨。
三、春寒,雨愈泉(喷、下之意)。
春天愈冷的话,降雨机会愈少。春季冷暖气团交会于台湾上空,形成锋面而降雨时,一方面冷气团因密度较薄而切进地面,另一方面,地面因降雨而湿度较大,因此,在春雨期间,地面的体感温度较低。
四、雨淹上元灯,日曝清明种。
上元(元宵节)前后,是台湾春雨季,上元灯笼常遭雨淋;清明节以后,天气放晴,日照时间较长。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清明节以后至梅雨期来临前,为台湾春雨期和梅雨期间的过渡期。在这段时间里,因锋面北移到长江流域,造成该地“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现象;反之,在台湾,则因锋面离去而降雨机会较少,俗称春旱。
五、二月初二弹雷,稻尾较重秤锤。
农历二月节前后,如果发生雷雨,则有助于水稻春耕,预兆着本年度的丰收。台湾的雷雨,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锋面过境所诱发的锋雷雨;
2.日间增温所诱发的热雷雨;
3.间热带辐合区附近辐合气流导致的雷雨;
4.台风过境由于辐合气流或强制上升气流导致的涡流雷雨;
5.赤道气团笼罩下所发生的雷雨。
一般而言,雷雨的降雨强度较大;台湾在春雨期的中、后阶段,正值早冬水稻的插秧季,需水较多,如果降下雷雨,则春耕顺利,预兆丰年。
六、春雾曝死鬼,夏雾作大水。
春天时,如果清晨地面罩雾,则当天放晴,日照强烈;夏天时,如果地面清晨罩雾,则当天下雨机会甚大。
1.春雾曝死鬼:在春季,当大陆暖性气团(CPK)位于华南至台湾东方海上30o N以南的地区且气压梯度微弱时,台湾西部平原即易生辐射雾。辐射雾生成的条件包括:
(1)地面静风或微风(风速每秒不超过2-3公尺);
(2)在夜间,地表冷却而使下层空气产生逆温层。
由于晴朗天气有利于夜间温度迅速冷却,故辐射雾为好天气的预兆。
2.夏雾作大水:夏季时,在西南海面饱含水气的气流,于夜间移入陆地时,若云层稀少,经夜间地面长波辐射而在底层造成逆温层,也会形成浓雾,称为平流辐射雾。夏季的平流辐射雾也是好天气的预兆,但夏季的晴朗天气,却因日照强烈,对流旺盛,而易至热雷雨,雨势强大,宛如作大水。
七、三月死鱼鳅,六月风毁稻。
农历三月时是干季,常发生圳沟中的鱼鳅因缺水而死的情况;农历六月时是台风季,强风常吹毁吐穗代收的稻榖。农历三月(公历四、五月间),是春雨期和梅雨期间的过渡期,为旱季,易生旱灾;农历六月(公历七、八月),是台风频率最高的月份,易生风灾。
八、初七落至五月十一,初八落至午月节。
农历四月初七前后,台湾即进入连续的降雨日,到农历五月五日前后才停止。就长期平均而言,台湾梅雨季的入梅时间,在公历五月十六到十七日;出梅时间,在六月十七、十八日。入梅、出梅时间,换成农历,大致在四月七至八日左右和五月五日到十一日之间。
九、未食午月节粽,破裘不甘放。
未过端午节之前,天气变化尚大,冷热不一,故大衣还不能收起来。端午节以后,台湾梅雨季结束,时序才正式进入夏季,冬衣才可以收藏起来。
十、夕暴雨,落不过田岸--(农村);夕暴雨,落不过车路--(都市)。
夏季午后所下的西北雨,常挶限在某块田地或街块中,不会越过另一块田块田地或街块。台湾进入夏季以后,因为日照强烈,对流旺盛,易于午后形成热雷雨。热雷雨的特性有:
(1)多出现于日间最高气温出现后的下午三时左右;
(2)降雨时间不长,约为二至三小时;
(3)降雨常伴雷电发生,且强度极大,易导致积水和雷极等灾害;
(4)降雨范围很小。
十一、虹倚山,曝到凝干;虹倚海,落到无地放屎。
台湾西部平原如果山边出现彩虹,则预兆当天天晴日强,几乎把人晒干;反之,如果靠海方向出现彩虹,则预兆当日会下大雨,且雨势强到把田间的粪坑都淹满了,连大便时都无地落脚。到夏季,如果当日西南季风较强劲,则台湾西南海上的云块,在下午时就已被吹到山边,山边在傍晚容易出现彩虹;同时,平原地区的午后,因水气较少,风力较强而对流不盛,以致天晴日燥,燠势难当。反之,若当日西南季风风势较弱,云块在清晨时仍停留在海岸附近,则上午海边方向容易出现彩虹;过了中午左右,这些水气才被西南气流输送到平原上方,因风势较弱、日照强烈,对流作用旺盛,故常出现强势热雷雨。
十二、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七月初一,一雷九台来。
在农历六月份的时候,如果有雷雨出现,台风来袭的机会就会减少。在农历七月份的时候,如果有雷雨出现,台风来袭的机会就会增加。农历六月份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西伸展至我国台湾和华南地区,这些地区雷雨最多,乃高压西边局部性强烈热力对流作用造成,与台风并无关连。所以农历六月份打里根本不是台风的前兆,也因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笼罩,造成台风较少来袭。到了农历七月份以后,大陆冷高压力量开始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力量开始减弱,于是这两个高压同时控制东亚地区的天气,热雷雨出现的机会减少,两个高压之间的锋面或低气压容易吸引台风来袭,尤其农历七月底,八月初南下的冷锋,锋面坡度陡降,暖空气被迅速抬升,形成雷雨天气,所以只要出现雷雨,往往预兆台风的到来。
十三、六月十九,无风水也吼
农历六月十九日观音生日前后常有刮大风、海浪大作、下大雨的天气出现。台风为发生于北太平洋低纬地区的西部海域之热带气旋,生成后即向西向北移动。台风侵袭台湾,最早始于四月下旬,最晚终于十一月下旬,期间长达半年有余,根据82年来的记录(1897--1979)预七、八月份的侵台频率最高,换算成农历约为六月份,常造成强风豪雨的现象。台风侵台前后除了刮大风、下大雨之外,风浪也很大。
十四、好中秋,好晚稻
中秋节如果天气好,则预兆该年晚冬稻作丰收。中秋节前后(公历九月下旬),正是晚冬稻作抽穗的时间,也是台湾进入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转换的前夕。如果东北季风来的较晚,则秋高气爽,微风习习,有利稻米花粉传播,预兆丰收;反之,如果东北季风来的较早,则因东北季风过于强劲,花粉传播不易,稻株易生白穗(授粉不全),预兆晚冬稻收成不佳。
十五、九月,九降风;九月,九公风
九月的时候,东北季风强劲,宛如从天而降。另意:九月的时候,季风强劲,宛如发情的公牛到处乱窜。农历九月,公历十月以后,台湾进入东北季风感行期。由于台湾的纬度位置横跨北回归线南北两侧,进入秋冬之际,热赤道南移,台湾的位置正处于行星风系的东北信风区,东北季风和东北信风合流,故台湾冬季的东北季风,比夏季的西南季风,不仅风势较为强劲,且风期也较长。
十六、正月寒死龟,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夫
一月皆强烈寒流来袭时,连乌龟也会被冻死;二月份强烈寒流来袭时,连牛也会冻死;三月份寒流来袭时,连农夫也会被冻死。台湾地区一至三月遇有强烈寒流来袭时,气温常降至摄氏十度以下,十分寒冷。根据低温发生之早晚,台湾地区之寒冷低温可以分成两种:
1、隆冬低温:每年十二月及一月,台湾地区每当有强烈寒流南下,并伴随夜间辐射冷却作用,使地面或近地面气温降至十度以下,甚至降低至足以引起作物受寒害的最低温度以下时,对农作物和鱼塭养殖业危害很大。
2、初春低温:发生在二、三月份农作物生长期之初期,此时农作已多播种、插秧,果树也已到开花阶段,如果强烈寒流南下加上日间天晴,夜间辐射冷却旺盛,就容易出现寒冷低温,对农作物、园艺作物及果树之危害较大。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1:02
台湾姓氏知多少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6月27日)
《台湾人的祖籍与姓氏分布》简介
袁伟
研究台湾姓氏分布的书不是很多,《台湾人的祖籍与姓氏分布》可以说是较好的一本。该书主要内容集中在姓氏分布和居住地方面,对台湾姓氏统计、分析和研究,做了比较好的工作。
一、研究姓氏和居住地的社会需求
姓氏和居住民研究是社会研究的组成部分,在移民社会里更重要。生活在台湾地区的人,主要来自大陆地区,占人口85%的闽南人和客家人来自于福建和广东地区,占人口一成三的外省人则来自于各省。他们的姓氏和居住地状况,如何分类,有何特点,如何演变,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议题。潘英的《台湾人的祖籍与姓氏分布》一书,在姓氏分布这一领域,根据有限的资料,对姓氏和居住地的概况、特点、分类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从研究领域看,正如书中所说,研究台湾史可从许多方向着手,而研究台湾人的姓氏和居住地实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今日台湾人的姓氏与居住地分布以及同籍聚落与同姓聚落的形成,是在台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说台湾姓氏和居住地的形成过程,成为台湾开发史的缩影。台湾现住居民,除高山族外,都是近三、四百年来由大陆移居过来的,其中除台湾光复后以后大批来台的所谓“外省人”外,绝大多数是来自闽、粤两省的所谓“福佬(闽南人)”和“客家人”。“今日台湾人民能够生活在台湾这块土地上,除了曾因政治力的介入确定了生活空间外,无一不是台湾先民一滴滴血汗造成的。每一个台湾人都必须知道台湾先民拓垦台湾的艰难,都必须知道台湾拓垦史才是真正的台湾史,然后台湾史的研究才能迈上正确的道路。台湾史的研究,目前似乎相当盛行,但台湾史关键问题之一是台湾人口的祖籍及姓氏分布的研究,竟尚未见拓荒园丁;直至今日,居然尚未见任何全面而且精确的台湾人口的祖籍及姓氏分布的资料出现”。可以说,《台湾人的祖籍与姓氏分布》对此做了尝试。
二、进行姓氏研究的相关指标
关于居住地和姓氏分布的调查、研究不多,成果也不多。作者主要依据的资料有:1926年、1930年间日本殖民当局对民众祖籍的调查和研究;1956年9月16日,台湾省人口普查资料;1964年,陈绍馨和傅瑞德两学者根据1956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一次对姓氏和祖籍进行了分类研究,写出《台湾人口之姓氏分布:社会变迁的基本指标》一书。在此之后,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问题是90年代初期,户籍登记取消族群登记,因此姓氏和居住地研究中涉及的族群问题的淡化,当然也带来研究资料的不足。《台湾人的祖籍与姓氏分布》作者,是在陈绍馨和傅瑞德的姓氏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的。
进行统计、分类研究,必须制定相应的评判标准。《台湾人的祖籍与姓氏分布》依据的统计资料,当时调查时的抽样方式是“四抽一”。按照这一标准,理论上由4人以下的姓氏有可能被漏查,仅管如此,列入1姓只有1人(即总人口约有4人的)的姓氏多达191个,占台湾总姓氏的18.6%。抽样人口在5人(即总人口约有20人的)以下的姓氏多达420个,占台湾总姓氏的40.9%。抽样人口在50人(即总人口约有200人的)以下的姓氏有731个,占台湾总姓氏的71.1%,人口只占台湾地区总人口的0.2%。而且,731个姓氏中,属于一籍独有的姓氏多达523个,这种占台湾姓氏数七成以上的人口特殊稀少的姓氏,大致是某一祖籍特有的姓氏,而且多数是台湾光复后来到台湾的。
进行姓氏研究,需要确定“大姓”、“准大姓”和“稀姓”的标准。《台湾人的祖籍与姓氏分布》运用数学上“相加平均数”的概念,以总人口除以姓氏数为“平均姓氏人口”,再以“平均姓氏人口”为标准,凡人口超过这一标准的姓氏为“大姓”,低于这一标准的姓氏则为“稀姓”。不过台湾各祖籍和各县市的大姓,未必与整个台湾的“大姓”相合,前者的“大姓”未必便是后者的“大姓”,后者的“大姓”未必是前者的“大姓”。因此,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各居住地及各县市到处可以发现这类姓氏存在,是台湾的“真正大姓”。以各居住地或各县市为单位计算出来的“大姓”,除与上述“真正大姓”相同者外,在整个台湾言,其拥有人口往往并不很多,但较有聚居倾向,可称之为“准大姓”。根据抽样调查,只有202人以下的姓氏,则可称为“真稀姓”。
根据这一标准,书中认定台湾真正的“大姓”有87个,仅占台湾姓氏总数的8.5%,这些姓氏是陈、林、黄、张、李、吴、王、刘、蔡、杨、许、郑、谢、郭、洪、邱、曾、廖、赖、徐、周、叶、苏、庄、江、吕、何、萧、罗、高、潘、简、朱、詹、游、彭、钟、施、沈、胡、余、卢、颜、柯、梁、赵、翁、魏、孙、戴、方、宋、范、邓、杜、温、傅、侯、薛、钟、丁、曹、蓝、连、卓、马、石、蒋、古、欧、纪、董、唐、姚、程、冯、汤、康、田、汪、白、姜、尤、邹、巫、龚、严。“大姓”的数量不及总数的一成,共占台湾人口的96.4%,可见台湾人口集中于少数“大姓”的现象相当显著。台湾的姓氏至少有1027种,经常接触的只有只占少数姓氏数的“大姓”。在闽南人和客家人中,在基隆、台中、台南、台北、南投、云林等县市的“大姓”,几乎都在87种大姓之中。
三、有意思的统计数字
书中最吸引人的,是关于姓氏和居住地分布的各类统计数字。关于“大姓”,分布情况十分有趣。
按族群分,如在闽南人中,“大姓”有58个,占其总姓氏数的11.2%;在客家人中,“大姓”有47个,占其总姓氏数的18.4%;在外省籍中,“大姓”有116个,占其总姓氏数的13.3%;在高山族中,“大姓”有60个,占其总姓氏数的17.5%。在这些“大姓”中,如以闽南人计算,彰化县则有17个,台南县有15个,嘉义和云林县各有11个,高雄县有6个,台北县有5个,台中县和屏东县各有4个,南投县和台北市各3个姓,桃园县和宜兰县各2个,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新竹县则各有1个,可见闽南人“大姓”人口以中南部分布较多,而台北市的“大姓”人口中闽南人则不算高。
按县市地域分,台北市有“大姓”78个,占其总姓氏数11.9%;基隆市有“大姓”57个,占其姓氏总数14。4%;台中市有“大姓”50个,占其姓氏总数的12.7%;高雄市有“大姓”有60个,占其总姓氏数的13.3%。在台东县有“大姓”52个,占其姓氏总数的16%;在澎湖县有“大姓”33个,占其姓氏总数15.5%。此外,在87个“大姓”中,有22个在台北市分布最多,12个在彰化县最多,10个在台南县最多,云林、新竹县各有7个最多,台中县和台北县各有3个姓最多。台湾的“大姓”人口,除台北市分布较多外,以中南部分布较多。
按姓氏分,以粘为例,抽样人口只有840人,但在彰化县却达到83.8%;在福兴一地达53.6%;成为彰化的第42大姓。某些县市的大姓,常与其祖籍的人口分布于该县市有密切关系,例如台北市的金、陆、袁、顾、韩等姓,所以能够成为该市的“大姓”,与外省籍的这些姓氏聚居该地有关。关于特有姓氏,外省籍中特有的姓氏有413个,如忻、邰、眭、乙、弭等,占稀姓总数的49.2%;高山族特有的姓氏有28个,占稀姓总数的3.3%,如莲、电、蔓、顺、豆等;闽南人特有的姓氏有86个,占稀姓总数的9。5%,如枋、世、角、埕、蟾等;客家人特有的姓氏有5个,占稀姓总数的0.6%。
四、关于姓氏的特殊情况
书中关于“稀姓”的分类和分析也很有意思。关于“稀姓”,书中认为,根据1956年9月的调查,台湾的“稀姓”虽然多达839个,但外省籍中特有的姓氏竟达413个,占49.2%;高山族大量改用汉姓是台湾光复后,其特有的28个“稀姓”大致也可视为台湾光复后才产生的,所以在839个姓氏中,在台湾光复以前只有398个。在外省籍占半数以上,除特有的413个姓氏外,尚有183个姓,共占71%。可见台湾的“稀姓”虽多,至少半数是在台湾光复后迁来的,一部分是来自高山族的改用的汉姓,外省籍之所以能带来如此多的“稀姓”,应该与来自于大陆许多地区(角落)的人口有关。
书中特意列举了一些特殊的姓氏。87个“大姓”中,少数姓氏在客家人和高山族中则没有。客家人中没有丁、程二姓的人,其余85个姓中,苗栗县有35个姓,新竹县有20个姓,桃园县中有17个姓,屏东是6个,台中县有4 个,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县各1个。高山族中没有姚、程、康、邹、龚等姓的人,其余82个中,花莲县最多为31个,台东县有25个,屏东县有22个,南投县有2个,新竹和嘉义各有1个。外省籍中只有巫姓在基隆市最多外,其余86个姓都是台北市最多。
书中判断,台湾最大的姓氏是陈,在统计时抽样人口有261631人,实际人口则超过104万人,占当时台湾人口的11.3%。陈姓是闽南人、外省籍中的第一大姓,是客家、高山族中的第二大姓。在当时的21个县市中,在18个县市中为第一大姓,在台中市、宜兰县、云林县中为第二。陈姓中的闽南人占84%,客家人占8.3%,在高山族占1.9%,外省籍占5.8%,可见陈姓几乎是闽南人的姓氏。林姓是台湾第二大姓。在统计时抽样人口为196982人,实际人口则超过78万人,占当时台湾人口的8.5%。林姓是闽南人的第二大姓,是高山族的第一大姓,是客家人的第五大姓,是外省籍的第六大姓。在台中市、宜兰县和云林县为第一大姓,12个县中为第二大姓,在4个县市为第三大姓,在桃园县为第四大姓,澎湖县为第六大姓。林姓人口中,闽南人为85.5%,客家人为8.2%,外省籍为3.6%,高山族为2。7%,林姓也是闽南人的姓氏。87个大姓中,严姓最少,占当时台湾总人口约0.1%,实际人口约为9176人。严姓是客家人的第69大姓,外省籍的第74大姓,闽南人的第86大姓,在各县市严姓都没有进入前50姓。闽南人占54.6%,外省籍占28.5%,客家人占14.3%。在闽南人中,严姓主要在嘉义、台南县、台北县、云林县、台南市、宜兰县、台北市等,共占64.7%。书中的结论认为,87个大姓中,以林、刘、曾、叶、余、卢分布最为均匀,在任何县市的人口都没有超过10%。
《台湾人的祖籍与姓氏分布》是很有特点的一本书,资料性很强,很多判断和结论也很有特色,因而对研究台湾社会和历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1:03
标题:
相关行政机构
相关行政机构
“国民大会”
依台湾“宪法”规定,“国民大会代表全国国民行使政权”,是台湾当局最高权力机构,具有选举和罢免“总统”及“副总统”、修改“宪法”、复决“立法院”所提之“宪法修正案”之权利。“国民大会”与“立法院”、“监察院”同称为台湾当局的“国会”。
“国民大会代表”包括县市代表、蒙古代表、西藏代表、各民族在边境地区所选出之代表、侨居国外国民所选出之代表、职业团体所选出之代表、妇女团体所选出之代表、“内地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选出之代表。
“宪法”规定,每届“国民大会”的任期为6年,即“国民大会”代表每6年改选1次。台湾当局由于在大陆的军事失败而退居台湾,无法按期举行“国民大会”的改选。于是,蒋介石便修改“宪法”,无限制地延长第一届“国民大会”的任期。李登辉当政后,迫于形势的变化和政治斗争的需要,推行“宪政体制改革”,于1991年底迫使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自动退职”,并举行第二届“国民大会代表”的选举。同年12月底,第二届“国民大会”代表正式选出。
自第二届“国民大会”以后,在李登辉的主导下,经多次“修宪”,“国民大会”的权力、职能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二届“国大”第四次会议于1994年7月29日完成第三次“修宪”,决定“总统”不再由“国大”选举,而改由“公民直选,即“由中华民国自由地区全体人民选举。”1997年5月召开的第三届“国大”第二次会议,进行了第四次“修宪”,通过了“宪法增修条文”十一条,其核心内容:一是调整“中央政府体制”。规定“行政院长”由“总统”任命,不须经“立法院”同意;“立法院”可以对“行政院长”有条件进行不信任投票;“行政院”对“立法院”通过的法案不满,可以要求限期复议。二是“冻结台湾省级选举”。规定自本届任期结束起,“省主席和省府委员、省谘议员”由“行政院长”提请“总统”任命。其它条文还有:取消“行政院长”的副署权;“司法院”设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国民大会”同意任命;“司法院”正、副院长由大法官兼任等。第三届“国大”第五次会议,于2000年4月决定“国大虚级化”, “国大”成为“任务型”的“国大”,仅拥有复决“立法院”修宪案、弹幼“正副总统”及议决“领土变更”案等三项权力,“国代”总额为300名,依政党比例产生;而“立法院”则享有“司法”、“考试”、“监察”三院人事同意权及听取“总统国情报告”等权力。从此,“立法院”变成了准单一“国会”。
“国民大会”设秘书长、副秘书长各一人,并设秘书处,处理日常事务。
“总统”和“总统府
“总统”: 根据台湾当局“宪法”规定,“总统”拥有统帅海、陆、空三军、公布法律、发布命令、任免文武官吏、授予荣典、颁布紧急命令、召集“国民大会”等大权。1996年以前,“总统”的任期为六年,连选得连任一次,由“国民大会”选举产生。1990年李登辉就任“总统”后,进行了多次“修宪”,“总统”的产生方式、任期、职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规定自1996年起,“总统”的任期改为四年,连选得连任一次。“总统”由“中华民国自由地区全体人民”直接选举产生,而非以“委任选举”方式间接选举产生。“总统”拥有“行政院长”任命权,不再经“立法院”同意;“总统依宪法经国民大会或立法院同意任命人员之任免命令及解散立法院之命令,无须行政院院长之副署”。1996年李登辉当选第一任“民选总统”。
台现行“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其主要权力有:
(1)统帅海陆空三军,为海陆空军“大元帅”,握有军令权,并以“参谋总长”为幕僚长。
(2)行使缔约、宣战媾和以及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等权。
(3)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权力。台“宪法”规定:“总统为决定国家安全有关大政方针,得设国家安全会议及所属国安局,为总统决定国家安全有关大政方针的咨询机关”。“国家安全会议的决议,作为总统决策的参考,国家安全会议以总统为主席,出席人员包括副总统、总统府秘书长、参军长,主持会议;行政院长、副院长、国防部长、外交部长、财政部长、经济部长、陆委会主委,参谋总长,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国家安全局局长等人”。
(4)任免文武官吏。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任命“行政院长”,“行政副院长”、各“部、会”首长及不管“部、会”的“政务委员”由“行政院长”提请“总统”任命。二是依据“公务员任用法”,非由主管机关迳行任命的较低级官员外,由各主管机呈报“总统府”,由“总统”任命。三是任命陆海空军将校军官。四是设“总统府”,聘请“总统府资政”、“国策顾问”等。五是“司法院正副“院长”、“大法官”若干,“考试院”正副“院长”、“考试委员”,“监察院”正副“院长”、“监察委员”,“监察院审计长”均由“总统”提名,由“立法院”行使同意权后任命。
(5)覆议核可权。“行政院”对于“立法院”决议之法律案、预算案、条约案,如认为有窒碍难行时,得经“总统”之核可,于该决议送达“行政院”10日内,移请“立法院”复议。
(6)解散“立法院”。“总统”于“立法院”通过“行政院长”之不信任案后10日内,经咨询“立法院长”后,得宣告解散“立法院”。
从中可见,“总统”不仅统帅海陆空三军,握有军令权,而且享有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权力,并通过任免“行政院”正副“院长”等人事任免权,全面掌控作为“宪法上最高行政机关”的“行政院”,成为“最高行政机关与最高行政首长”的领导。
“总统府”:是台湾当局“总统”的办事机构,系根据台湾当局“宪法”而设。该机构内设资政若干人,职责是“对于国家大计,向总统提供意见,并备咨询”;设秘书长一人,职责是“承总统之命,综理总统府一切事务,副秘书长一人辅助之”;设参军长一人,职责是“承总统之命,办理有关军务事项”,1996年1月撤消了“参军长”一职和参军。“总统府”的行政机构有第一局、第二局、第三局、人事处、会计处、机要室、侍卫室。另设“国策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委员会”、“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国家统一委员会”、“中央研究院”、“国史馆”、“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等机构。“总统府”下辖的“国家安全会议”,本来是居于“五院”之上的一个组织机构,现在实际已成为名大于实的机构。
“行政院”
根据台湾当局“宪法”规定,“行政院”是台湾当局最高行政机关,院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后任命;“总统”公布法律、发布命令,须经“行政院”院长和有关部会首长的副署;“行政院”副院长、各部会首长和不管部会之政务委员,由“行政院”院长提请“总统”任命;“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预算案、戒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及条约案及其他重要事项或涉及各部会共同关系事项;“行政院”对“立法院”所决议的法律案、预算案、条约案及重要政策有异议时,须经“总统”的核可,才能移送“立法院”复议,若出席“立法院”的三分之二“立法委员”表决维持原决议,“行政院”长应接受该决议或辞职。
1997年第三届“国民大会”通过的“宪法增修条文”改为“行政院长”由“总统”任命,不须经“立法院”同意;同时取消了“副署权”;“行政院”对“立法院”通过的法案不满,可以要求限期复议等。
“行政院”于1948年5月在南京成立。根据1948年7月通过的“行政院”组织法,“行政院”设有“内政部”、“外交部”、“国防部”、“财政部”、“司法行政部”、“农林部”、“工商部”、“交通部”、“社会部”、“水利部”、“教育部”、“粮食部”、“地政部”、“卫生部”等14个部以及“侨务委员会”、“资源委员会”、“蒙藏委员会”等三个委员会。以后又多次进行了调整、变更。
经过多次调整,“行政院”现有“内政部”、“外交部”、“国防部”、“财政部”、“经济部”、“教育部”、“法务部”、“交通部”等八个部,“侨务委员会”、“蒙藏委员会”二委员会,各部会首长均为政务委员。另设立“中央银行”、“行政院”主计处、“人事行政局”、“新闻局”、“卫生署”、“环境保护署”、“海岸巡防署”、“故宫博物院”、“大陆委员会”、“经济建设委员会”、“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青年辅导委员会”、“原子能委员会”、“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与“法规委员会”(目前视同“行政院”本部单位,并未独立在外)、“农业委员会”、“文化建设委员会”、“劳工委员会”、“公平交易委员会”、“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公共工程委员会”、“原住民族委员会”、“体育委员会”、“客家委员会”、“中央选举委员会”、“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飞航安全调查委员会”等各种委员会。(2004年12月23日修正)
“行政院”组织即“行政院”会议,是“行政院”的决策机关,由“行政院”正副院长、8部2会、及不管部会的7名政务委员组成,院长主持会议,并邀请有关人员列席备询。其主要职权是提出法案,决定重要政策人事的任免及其他重要事项。“行政院”会议必须经部长和出席过半数以上政务委员的同意才能形成决议。
“行政院”内部,依“行政院”组织法设秘书长、副秘书长,均列席“行政院”会议。秘书长承院长之命处理“行政院”事务,并指挥监督所属职员。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工作。“行政院”内设秘书处、参事单位、诉愿审议委员会、法规委员会、会计室、人事室等处理幕僚业务。
“立法院”
根据台湾当局“宪法”规定,“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机关,由选举产生的“立法委员”组成,具有决议法律案、预算案、戒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及其他重要事务之权。对于“立法院”的职权,自1990年后经历次“修宪”,作了较大变更。依据“宪法”增修条文规定,“立法院”职权尚包括:提“宪法”修正案、决议变更领土、提出“总统”“副总统”弹劾案、对“总统”提名之“司法院”正副院长及大法官、“考试院”正副院长及考试委员、“监察院”正副院长及监察委员行使同意权,并于每年集会时,听取“总统”的“国情报告”。
“立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1人,由“立法委员”互选产生。“立法院”每年自行集会两次。第一次自2月至5月底,第二次自9月至12月底,必要时得延长会期。会议时须有“立法委员”总额五分之一出席,始得开会,其决议除“宪法”别有规定外,以出席委员过半数之同意通过。“立法院”会议公开举行,必要时得开秘密会议,“行政院”院长或各部会首长可申请开秘密会议。“立法院”除每年两次定期会议外,遇有“总统”咨请或“立法委员”四分之一以上之请求,得开临时会议,“立法院”会议以院长为主席。会间得邀请政府人员及社会上有关人士到会备询。
“立法院”设立各种委员会,各委员会视事务之繁简配置工作辅助人员,各置主任秘书一人,简任;专门委员一人,简派;秘书、科长、科员、速记员、书记官或书记各若干人。
“立法院”置秘书长一人,特派,承院长之命,处理该院事务。
“司法院”
“司法院”系台湾当局的“最高司法”机关,主管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审判及对公务人员的惩戒审议等事项,并有“解释宪法,统一解释法律及命令”之权。
“司法院”设大法官会议,院长为主席,行使解释“宪法”、统一解释法律、命令之职权。下设秘书处、第一厅、第二厅、第三厅、第四厅、参事室、会计处、统计处、人事处、公共关系室以及各种委员会等机构。“司法院”置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后任命。
自2003年后,“司法院”设大法官15人,并以其中一人为院长,一人为副院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
“司法院”设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及其分院、地方法院及其分院、行政法院及公务员惩戒委员会。
“考试院”
“考试院”系台湾当局最高考试机构,掌理考试、公务人员之铨叙、任免、考绩、级俸、升迁、保障、褒奖、抚恤、退休、养老等事项。
“考试院”设考试院会议,由院长、副院长、考试委员及考选、铨叙两部部长组成。下设秘书处、会计室、统计室、人事室、诉愿审议委员会、考铨丛书指导委员会、考试院公报指导委员会等机构。
“考试院”置院长、副院长各一人,考试委员若干人,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院长综理院务,并为“考试院”会议主席。
“考试院”设考选、铨叙两部,分别掌理考选行政与文职公务员之铨叙,以及各机关人事机构之管理事项。另外设有公务人员保障暨培训委员会及公务人员退休抚恤基金监理委员会。
“考试院”名义上仍为台湾当局的最高考试机关,实际上已形同虚设。
“监察院”
根据台湾“宪法”规定,该院是台湾当局的最高“监察”机关。1948年5月在大陆选出“监察委员”180人,任期6年,于1954年5月期满。国民党去台后,蒋介石利用“司法院”大法官会议名义,决定“在第二届委员未能依法选聘与召集之前”,“第一届委员继续行使其职权”。
从大陆随蒋去台的“监察委员”共104人,后陆续死亡或去职者泰半。1969年“补选”2人,1972年“增选”15人(内含华侨5人),后于1980年、1986年进行两次“增额监委”改选。1986年选出“增额监委”32人(其中“侨选监委”10人)。截止1988年1月,共有监察委员67人。
依据第二届“国大”第一次会议(1992年4月)决定,“监察委员”由选举产生改为由“总统”提名,经“国大”同意任命,任期6年。1993年“总统”任命第二届“监察委员”29人;1999年“总统”任命第三届“监察委员”28人。
“监察院”设院长一人、副院长一人,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任期6年。院长综理院务,并 任“监察院”会议主席。
“监察院”设“内政”、“外交”、“国防”、“财政”、“经济”、“教育”、“教育”、“交通”、“司法”、“边政”、“侨政”10个委员会。另设有秘书处、审计部2个办事机构。秘书长由“行政院”派任;审计部的审计长由“总统”提名,“立法院”同意后任命。
“监察院”名义上仍为台湾当局的最高监察机关,实际上已形同虚设。
省
省设“省政府”及“省谘议会”。“省政府”为“行政院”派出机关,受“行政院”指挥监督,办理监督县、市自治等事项。“省政府”置委员九人,组成“省政府委员会议”行使职权,其中一人为主席,综理省政业务;并置副主席一人,襄助主席处理业务,均由“行政院”院长提请“总统”任命。“省谘议会”对“省政府”业务提供咨询及兴革意见,置“谘议员”,任期三年,其人数由“行政院”参酌辖区幅员大小、人口多寡等定,至少五人,最多二十九人,并指定其中一人为“谘议长”,均由“行政院”院长提请“总统”任命。“福建省”辖区不完整,仅设省政府。
“直辖市”---台北市
(台北市旗)
(市政府徽)
简称 北市
别称/昵称
行政区类别 “直辖市”
区划 12个区
政府所在地 信义区
市长 马英九
政府网站 台北市政府
市花 杜鹃花
市树 榕树
市鸟 台湾蓝鹊
电话区号 02
总面积 271.7997平方公里
(台湾的第16位)
-
总人口 2,621,441人
(台湾的第2位)
-
人口密度 9622人/平方公里
-
毗邻 台北县
台北市在台湾的位置
位于台湾北部的台北盆地,东起南港区大丰里,西至北投区关渡里,南为文山区指南里,北为北投区湖田里,四周均与台北县交界。现为台湾“中央政府”所在地,也是台湾最大城市。
一般而言,台北这个称呼依照世代的不同,往往具有不同的包含范围。台北旧城区只包含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前,城中区的范围。早期称呼的台北则是狭义的意指包括大安区,松山区,大同区,信义区,中正区,中山区与万华区在内的台北市旧市区。然而,由于旧城区趋于没落,商业重心与市政核心东移,以及大量来自于台湾中南部的外来人口聚居于周围卫星市镇,今日称台北时的意义,有时是指台北市12区,也有时泛指包含台北市与台北县、基隆市在内的整个大台北地区。
台北设府,始于1875年,当时台北盆地属于台北府淡水县,但并未明文设置台北市。1920年行政区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内三市街为基础,设立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1938年,进一步将松山并入台北市。
行政区划沿革与现况
台北设府,始于1875年,当时台北盆地属于台北府淡水县,但并未明文设置台北市。1920年行政区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内三市街为基础,设立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1938年,进一步将松山并入台北市。
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台北市成为省辖市,隶属于台湾省。1967年7月1日升格为“直辖市”,次年并将郊区分属台北县与阳明山管理局的六个乡镇(景美、木栅、南港、内湖、士林、北投)划归本市管辖。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将原来16区调整为12区,合并龙山区、双园区及古亭区西侧为万华区,合并城中区、古亭区为中正区,合并景美区、木栅区为文山区,将建成区、延平区并入大同区,将松山区南半分割为新设置的信义区。
目前台北市共有12个市辖区,分别为:
中正区、万华区、大同区、中山区、松山区、大安区、信义区、内湖区、南港区、士林区、北投区、文山区。
历史
根据记载,台北最早为原住民中凯达格兰人(属于平埔族)的生活地,明代初期汉人迁至此地。从17世纪初西班牙人占领台湾北海岸开始,到清代初期以前,此地均荒芜而未有大规模开拓,被统治者视为化外之地。1709年,泉州人戴伯歧、陈逢春、赖永和、陈天章合股立“陈赖章”垦号,向台湾府诸罗县申请开垦大加腊地方,成为台北盆地开垦活动的开端。
19世纪中叶,淡水河流域的物产贸易(特别是茶叶)兴起,先是艋舺(今万华)成为重要贸易据点,然后是大稻埕后来居上,台湾经济重心逐渐北移。此后官方决定在艋舺与大稻埕间的田野地,兴建台北府城作为行政中心。1884年,台北府城城墙及五个城门正式落成。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台湾省首任巡抚,开始建设大稻埕至基隆与新竹的铁路,加强邮电、道路等基础建设,并将台湾巡抚衙门及布政使司衙门设置于城内(现址为中山堂),台北市的雏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继任巡抚邵友濂正式将省会由桥孜图(今台中市)移至台北,从此逐渐成为台湾的政治中心。
1895年以后,日本侵占台湾。日据初期,仍以原有的两座衙门作为总督府,成为日本统治台湾的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总督府新厅舍(今“总统府”)落成为止。1900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台北府城城墙及西门,以原台北城范围内的区域(日本人称为“城内”)作为官方厅舍集中地,以及来台日本人的商业活动地带。并利用拆除后的城墙原址兴筑四条三线道路,兴建自来水及下水道系统,并分阶段进行“市区改正”计划,街道的建筑风貌略为西化;另外也新辟公园绿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筑,台北市逐渐具有现代都市的型态。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国民政府于当时的公会堂举行受降仪式,后来并将“公会堂”称改名为“中山堂”,正式为日本殖民史划上句点。
战后,由于1949年大批军民撤退来台,以及1960年代众多中南部民众北上求学、工作的风潮,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在美国的资助下,道路、住宅、学校等公共设施的新建工程也开始逐步进行;城市的已开发区域原先集中于旧市区西侧,自1960年代末期起,也开始向东边的大片田野地拓展。1970年代与1980年代可说是台北市的高度发展期,城市的商业重心也从这时候开始逐渐东移,西区相对显现出发展衰退的态势;伴随高度发展而来的是交通量的激增,最终造成严重的交通问题。1990年代之后,市区铁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运、公共汽车专用道等交通建设陆续完成,相当程度地纾解了交通上的压力;信义计划区开始快速发展,市政府与市议会亦迁至该地;原本渐趋没落的西区,于西门町等地带也开始进行局部改造、更新计划。不过,如何兼顾传统社区或商圈的整建,与原有特色的保留,仍是一大课题。
地理
经度 东经121.6度
纬度 北纬24.9度
东西宽度
南北长度
总面积 271.8 平方公里
- 陆地面积
- 水域面积
海拔高程 最高:1120m(七星山)
最低:
中位值:
气候
气候类型 副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温 22.7℃
- 最高月均温 29.3℃
- 最低月均温 15.8℃
年降水量
无霜期
年日照时数
地形
台北市中心区域位于台北盆地底部,大屯火山群(休火山)位于市区北边与台北县接壤处,整个山系于市区内大致向南延伸并趋缓,直抵圆山、大直与内湖等地,是台北市境内最大的山系;最高的七星山为1120米,次高的大屯山为1092米,山系中心地带与北投侧的外缘地带有不少火山地形。市区东边的内湖、南港与南边的木栅多为丘陵地形;标高约300多米的南港山系(拇指山系)则横亘于信义、南港两区之间。
水文
北市境内的河流属于淡水河流域。自淡水河主河道以及自淡水河分出的新店溪流经台北市大同区(大龙峒、大稻埕)、万华、公馆、景美等地的市区边界(淡水河主河道往西南续接大汉溪)。基隆河于关渡一带自淡水河分出,流经社子、士林、大直、内湖、松山、南港后出台北市境续流经台北县汐止、基隆市暖暖等地。过去因河道极为弯曲,每遇大雨常有水患,因此士林段、内湖段和一小段南港段的河道皆进行过截弯取直工程。景美溪于景美一带自新店溪分出,流经景美、木栅至台北县深坑。双溪于士林、北投交界一带自基隆河分出,磺溪再由双溪分出,双溪流经芝山岩、外双溪(故宫附近)等地,磺溪则流经石牌、天母等地,上溯大屯山系的纱帽山、大屯山。
气候
台北市位于北纬25度线附近,又因为是在海岛上,地处东亚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深受干冷的蒙古高气压与暖湿的太平洋高气压交互影响,形成了副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通常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而有时受到全球暖化或特殊的气候变化影响,也会出现较暖的冬天,或是较冷的春天(如2005年2~3月蒙古高气压带来的强烈冷气团,使得台北的温度少见地降至摄氏5.6度,邻近台北的淡水更出现摄氏3.9度的低温)。由于位在东亚季风带内,因此气候也受东北季风(冬季由东北方吹来含有许多水汽的季风,此风也是在冬季带给台湾北部降水的主要来源)影响。也因为有东北季风的影响,才不致使淡水河有因水量不足而断流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气候特征:因为市区主要位于台北盆地中,气候也深受盆地地形影响。夏季由于盆地周围的高山而不易使热气排出,使得市内的气温通常较周围的地区高出摄氏1~2度。进入冬季后,市区周围的山地与丘陵地较容易形成地形雨。每年5月前后,由于蒙古高气压与太平洋高气压交会形成锋面,使得台湾进入梅雨季节,此时的台北的降雨天数也会增加,应注意随身携带防雨用品。夏季也经常会因为上升气流旺盛,而形成午后雷阵雨。
历任台北市长列表
上级派任
(1945年11月1日至1951年1月31日)
第1任,黄朝琴:1945年11月1日~1946年2月28日
第2任,游弥坚:1946年3月1日~1950年2月5日
第3任,吴三连:1950年2月6日~1950年11月
第4任,项昌权:1950年11月~1951年1月31日(代理市长)
(市民直选)
(1951年2月1日至1967年6月30日)
第1届,吴三连:1951年2月1日~1954年6月1日,为首任民选市长
第2届,高玉树:1954年6月2日~1957年6月1日
第3届,黄启瑞:1957年6月2日~1957年6月
第4届,黄启瑞:1960年6月~1961年8月
代理,周百链:1961年8月~1963年12月14日
第4届,黄启瑞:1963年12月15日~1964年6月1日
第5届,高玉树:1964年6月2日~1967年6月30日
(黄启瑞曾因官商勾结被停职,由周百链代理,被法院判决无罪后续任)
“直辖市”时期,“中央政府”派任
(1967年7月1日至1994年12月24日)
第1任,高玉树:1967年7月1日~1972年6月10日,为改制后的首任市长。
第2任,张丰绪:1972年6月10日~1976年6月11日
第3任,林洋港:1976年6月11日~1978年6月9日
第4任,李登辉:1978年6月9日~1981年12月4日
第5任,邵恩新:1981年12月4日~1982年4月19日
第6任,杨金欉:1982年4月19日~1985年5月30日
第7任,许水德:1985年5月30日~1988年7月25日
第8任,吴伯雄:1988年7月25日~1990年6月2日
第9任,黄大洲:1990年6月2日~10月14日间为代理市长,10月15日真除~1994年12月25日
市民直选
(1994年12月25日至今)
第1届,陈水扁:1994年12月25日~1998年12月25日,为改制后首任民选市长。
第2届,马英九:1998年12月25日~2002年12月25日
第3届,马英九:2002年12月25日~
县、市
县、市设县、市“议会”及县、市政府。县、市“议会”为县、市的“立法机关”,县、市“议员”由县、市民选举,任期四年。县、市政府为县、市的行政机关,置县、市长一人,由县、市民选举,任期四年,连选得连任一次;置副县、市长一人,由县、市长任命,并报请“内政部”备查。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1:04
研究机构
“国家”政策研究中心
负责人:田弘茂
成立时间:1989年1月
下属单位:5个
经费来源:财团法人
人员总数:30人
机构设置:1.研究部 2.法政组 3.社会文化组 4.“国防”安全组 5.国际组
研究范围:1.宪政改革问题 2.两岸关系 3.“国防”政策与 “国家”安全 4.亚太区域研究5.“国内”法政议题
主要出版物:1.“国家”政策双周刊 2.1997前夕的香港政经形势与台港关系 3.台海安全与“国防”改革 4.台湾的“国防”安全
“跨党派小组”
“跨党派小组”是陈水扁上台之后,为了寻求出解决两岸问题的方案而成立,由“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担任召集人,属台湾“总统府”直接领导。成员包括:白光胜、朱惠良、沉君山、吴丰山、吴东升、明居正、林明成、林浊水、林子仪、范光群、洪冬桂、梁丹丰、陈添枝、曹兴诚、黄昆虎、黄昭元、曾贵海、赵永清、蔡同荣、萧新煌、颜建发等共二十二人。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于1928年成立于南京,当时的组织法规定它“直棣于国民政府,为中华民国最高研究机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该院部分人员随之迁台,沿用此名。1954年台湾当局修改“组织法”,确定该院为“直属总统府”的研究机构,“备总统对学术上之咨询”。历任院长:蔡元培、朱家骅、胡适、王世杰、钱思亮、吴大猷。现任院长李远哲、副院长杨国枢。
经费来源:政府、财团法人
人员总数:2698人
机构设置:(001)数学研究所;(002)物理研究所;(003)化学研究所;(004)地球科学研究所;(005)资讯科学研究所;(006)统计科学研究所;(007)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008)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筹备处;(009)植物研究所;(010)动物研究所;(011)生物化学研究所;(012)分子生物研究所;(013)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014)历史语言研究所;(015)民族学研究所;(016)近代史研究所;(017)经济研究所;(018)欧美研究所;(019)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020)“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021)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022)社会学研究所筹备处。
研究范围:数理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社会科学
“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从1975年隶属台湾政治大学,至1996年8月,正式并入政大建制。当初设立的原因,是为了多了解大陆以达到知己知彼的目标,并适时提供国际及大陆情势之分析与研究,为台湾当局重要咨询机构,扮演政府“智库”的功能。
该中心的研究工作,分为欧美、亚太、大陆法政、大陆经济社会等四个研究所,其研究方针,向台湾当局提供政策分析“学术”与“致用”并重。
该中心的图书资料组是岛内少数的专业图书馆,馆藏包含中外图书十余万册,专精于大陆、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等专题,这是四十余年来累积的成果。此外并有中外重要学术期刊、报章、及本中心自行发展之剪报系统、索引系统。在学术研究上表现斐然。
台湾经济研究院
成立时间:1976年
负责人:吴荣义
下属单位:8个
经费来源:政府、民间
人员总数:179人
机构设置:1.研究一所 2.研究二所 3.研究三所 4.研究四所 5.研究五所 6.研究六所 7.资讯服务处 8.东京事务所
研究范围:1.“国内”总体经济、运输经济、财经法律、服务业之研究
2.制造业、中小企业之研究
3.机械业、电机业、资讯电子业之研究
4.石化业、农业、民生工业之研究
5.能源经济、环境经济之研究
6.财务金融、国际及大陆经济之研究
7.会员服务、产经咨询、资料处理
8.日本经贸、产业经济之调查研究
主要出版物:1.台湾经济研究月刊 2.工业年鉴 3.国际经济情势周报 4.景气趋势调查报告 5.重要经济指标卡 6.日本通产政策报导 7.能源报导 8.PBEC总会年报
环球经济社
创设于1974年,为台湾当局第三大学术研究机构,以公共政策为基石,进行经济、管理、法制、投资、环境及产业等科技整合的专业财经研究法人。目前拥有专职专业研究人员二十五人、博士七人、硕士九人,长期提供专业研究、分析、规划、评估、咨询建议及顾问等服务。执行及参赞项目规划五百九十余件,委办单位三千五百五十余家,成功扮演经济总顾问及财务总顾问角色。
项目经济学研究所
从事项目经济学及策略经济学 (Economics of Strategy)的实证研究与应用规划,依功能任务分置二处十组:
研究处
1、预测与冲击分析组
前景估测/经社预测
人文社会冲击分析
定性定量研究/计量研究
赋税及土地利用分析
上位计画及政策效应分析
2、经济评价组
经济可行性研究
多评估准则分析
成本效益之定性定量分析
成本效益之分层摊配研究
费率分析研究及设计
3、财务计划组
财务参数设定与财务计画评估
项目成本与收益性之分析规划
现金流量分析与敏感度分析
资金来源组合与财源筹措策略
自偿率与投资报酬率之两合分析
公私部门财政责任归属分析
财务风险规划与风险管理
4、项目投融资组
项目投融资总顾问
资本预算投资组合分析
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投融资方式之选择及规划
5、民间化规划组
民间参与之研究
民营化策略分析与规划
资本结构设计与释股策略
民间投入之促进方案
开发处
1、公共建设组
港埠、机场、铁公路与捷运系统规划研究
一般公共建设项目
重大建设之营运规划
“国际合作”项目
2、专区园区开发组
园区投资发展及营运制度规划
区位分析与厂店址规划
产业类项引进规划
招商计划及其规划执行
综合区及工业园区之规划与开发
3、开发策略组
开发方式及经营模式分析
需求预测管理及项目时程规划
营运组织架构与制度规划
绩效指针设计与稽核制度规划
土地利用开发策略
4、投资兴建组
投资团队之规划与组合
投资开发兴建及其营建管理
政府协力及法令运用之规划
投资保全规划及风险管理
5、BOT组
BOT整体运作规划
可BOT类项之设计与规划
民间参与投资可行性分析
投资主体之定位与权利义务界定
投资诱因与障碍排除之分析与设计
风险管控与执行程序规划
收益机能设计与项目融资规划
“国内外”法令规范比较研析
产业暨企业经济研究所
企划处
1、调查研究组
台湾趋势报告与经社展望
优位产品之前瞻规划
商情预测与企业评鉴
产业产品与市场分析估测
2、科技项目组
企业创导/创投/创新项目
技术移转与技术合作项目
合资项目及共同开发计划
主导性开发项目辅导
3、投资策略组
价值炼策略评价/建议
投资开发可行性研究
企业合资合作与并购
策略联盟方案
企业转型规划
4、训练暨宣导组
“国内外”会议研讨训练
政策/法令/方案措施之宣导
机构内部训练课程之规划与执行
5、企业发展组
上柜、上市之前置规划
策略性外部资源整合
主力产品线整理规划
企业结构性转型规划
市场营运五年展望
关键性技术来源及其屏障之设计
基本制度之策略设计
经营研发团队之规划
业绩呈现之策略规划
企业发展咨询顾问
6、经营研究会
提升企业社会表征
研究报告/丛书之编制与发行
有效表达主张与建言
重点掌握当前议题脉动
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决策
延伸“国内外”资本技术往来合作
扩大学政商关系
公共政策研究所
1、政策分析规划组
政策评量与规划
比较政策研究
公共议题分析规划
危机管理议题
2、基础建设议题组
投资经营环境研究
市场制度与效率研究
市场组织与绩效分析
经济基础建设项目研究]
3、劳动经济学组
劳动经济项目研究
人力资源分析规划与宣导
劳动市炀与行政制度规划
“国际化及国”比较研究
4、环境管理与科技组
环保科技发展规划
环境经济管理项目研究与宣导
环境产业分析与规划
永续发展政策与工具规划
5、外交法政组
授外及政府方案之规划执行
“国内外”财经法规研究
机构组织制度与效率
MNC与政府
6、规制研究组
经济管制工具研究
社会管制益本分析
政府规制研究与设计
7、竞争政策组
国家竞争力分析
公平交易议题研究
国际条规研究
8、产业政策组
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促进策略
民营化政策
高科技与服务业专题
国际经济研究所
国关处
1、总体经济组
国际经济分析
比较经济法政制度
比较产业发展及经营环境
价格政策分析
国际要素移动研究
2、策略规划组
海外投资及海外据点管理项目
“国际”合作合资
技术贸易与技术移转
“国际”行销规划
“国际”投资风险评估
3、金融财务组
汇率利率研究
金融市场分析
资本移动之规划研究
“国际”投资组合
4、对外关系组
“国际化”专题研究
区域整合与合作方案
国际机构与组织研究
外资及FDI分析研究
“国家”经贸政策研究
比较国际条规分析
5、商务政策组
关税及财税政策
贸易政策
产业保护政策
服务业规划研究
6、大陆经济组
中国大陆经济学研究
全球华人经济学研究
台商经济学研究
中正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负责人:许嘉栋
成立时间:1970年
沿革:1962年5月,成立经济所筹备处,1970年该所成立.
下属单位:4个
经费来源:政府
人员总数:56人
机构设置:
经济研究所之研究方向着重于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及探讨台湾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研究领域涵盖一般经济、经济理论、数理经济、计量经济、产业经济、农业经济、福利经济、区域经济、医疗经济、环境与资源经济、货币金融、财政理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经济史、经济发展、以及人口与劳动经济等学科。目前因人力与预算限制,将上列学科合并为四组进行研究。
第一组之研究内容涵盖一般经济、经济理论、数理经济、经济计量方法等领域。研究重点为经济理论之发展、经济分析方法之建立,以及台湾经济预测与政策之探讨。在台湾经济预测与政策之探讨方面,除每年分两期对台湾经济发展趋势加以预测外,每年亦举办两次以上之台湾经济问题与政策研讨会,并且将经济预测结果、研讨会论文与讨论结果刊登在每半年出版一次之“台湾经济预测与政策”期刊上,分送政府与民间单位参考。
第二组之研究内容涵盖产业经济、农业经济、福利经济、区域经济、医疗经济以及环境与资源经济等领域。本组之研究主题除涉及各专业领域之理论与实证研究外,鉴于:①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日趋耗竭。②台湾地区之土地问题甚为严重。③台湾地区全民健康保险之正式实施。本组亦将研究台湾地区之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育、气候变迁之防治与适应、土地政策以及全民健保制度之研究列为重点。目前在“国科会”、“农委会”、“环保署”、“卫生署”等之资助下,有多项计划正在进行中,研究成果除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外,亦提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
第三组之研究内容涵盖货币金融、财政理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等领域。本组之研究理论与实证并重,现在进行中之研究计划包括:台湾金融现象之一般均衡分析、出口规模经济与因素生产力之关系、房地产需求增加对经济成长的影响、贸易与污染、台湾货币与物价关联性之探讨、台湾的消费、当前所得与利率、一个含最适货物税的新凯因斯模型。
第四组之研究内容涵盖经济史、人口与劳动经济、以及经济发展等领域。本组之研究以实证为主,目前进行中之大型研究计划包括:环境史、台湾家庭劳动供给、成长期之家庭事件对个人教育、就业及所得之影响、老人之支援体系及人力资源发展决策等研究。
主要出版物:
1、《经济论文》半年刊
2、《台湾经济预测与政策》半年刊
3、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经济研究丛书
5、英文专著
6、中华经济演讲系列
7、研讨论文(中、英文)
中华经济研究院
研究范围:
1、大陆经济
2、国际经济
3、台湾经济
4、能源与环境经济之研究
5、各种模型之建立及应用
主要出版物:
1、经济专论
2、经济丛书
3、经济专书
4、中华丛书
5、当前经济问题分析系列
6、经济前瞻(双月刊)
7、中华经济研究院中文简讯(双月刊)
8、中华经济研究院英文简讯(双月刊)
9、讨论论文系列
10、会议论文系列
自建资料库:
1、大陆经济期刊论文检索系统
2、“国内”报纸经济类标题索引
3、海关进口税则资料库
4、国际货币基金(IMF)经济资讯系统(EIS)?IFS、DOTS、BOPS、GPS
5、进出口贸易资料库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1:04
一九二零年更改之台湾地名
行政区划的调整往往伴随着地名的更改 ,1920年日本人在台湾进行影响最深远的一次调整
此次调整所确立的行政区划架构大体沿袭至今 ,而大量的乡镇等级以上地名也在同时更改 ,今日台湾的重要地名大多是在这一年订定的 ,兹列举1920年更改的地名如下:
一、简化
1.八里坌→八里
2.万里加投→万里
3.杠仔寮(寮有草字头)→贡寮
4.顶双溪→双溪
5.冬瓜山→冬山
6.坪林尾→坪林
7.莺歌石→莺歌
8.五股坑→五股
9.树林口→林口
10.红毛港→红毛(1956年改为新丰)
11.大湖口→湖口
12.安平镇→平镇
13.杨梅坜→杨梅
14.石观音→观音
15.芦竹厝→芦竹
16.大坵园→大园(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sono而不读daiwen)
17.八块厝→八块(1946年改为八德)
18.龙潭陴→龙潭
19.九芎林→芎林
20.头份→头分(1946年又改回头份)
21.后垄→后龙
22.崁头屋→头屋
23.铜锣湾→铜锣
24.三叉河→三叉(1953年改为三义)
25.西大墩→西屯
26.大里杙→大里(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sato而不读dairi)
27.太平→大平(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taira而不读daihe。战后又改回太平)
28.神岗→神冈(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kamioka而不读shinko)
29.潭仔墘→潭子
30.东势角→东势
31.石岗仔→石冈(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isioka而不读sekiko)
32.梧栖港→梧栖
33.沙辘→沙鹿
34.龙目井→龙井(改名为龙井的是茄投,龙目井则在茄投隔壁。这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atsui而不读ryusei)
35.大竹围→大竹(位于彰化市,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take而不读daichiku)
36.和美线→和美
37.田中央→田中(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anaka而不读denchyu)
38.二八水→二水
39.大城厝→大城(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siro而不读daizyo)
40.内芦竹塘→竹塘
41.草鞋墩→草屯
42.埔里社→埔里
43.内国姓→国姓
44.关帝庙→关庙
45.安顺寮(寮有草字头)→安顺(今台南市安南区)
46.麻荳(麻有草字头)→麻豆
47.官佃→官田
48.西港仔→西港
49.七股寮(寮有草字头)→七股
50.北门屿→北门
51.盐水港→盐水
52.后壁寮(寮有草字头)→后壁
53.双溪口→溪口
54.大莆林→大林
55.竹头崎→竹崎(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akesaki而不读chikuki)
56.番仔路→番路
57.后大埔→大埔
58.庵古坑→古坑
59.大埤头→大埤
60.莿桐巷→莿桐
61.二仑仔→二仑
62.海口厝→海口(今台西乡、东势乡)
63.水灿林→水林
64.朴仔脚→朴子
65.六脚佃→六脚
66.布袋嘴→布袋
67.鹿仔草→鹿草
68.义竹围→义竹
69.楠梓坑→楠梓
70.阿连(连有口字旁)→阿莲
71.半路竹→路竹
72.弥陀港→弥陀
73.大树脚→大树
74.鸟松脚→鸟松(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orimatsu而不读chyoshyo)
75.山杉林→杉林
76.高树下→高树(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akagi而不读kozyu)
77.六龟里→六龟
78.阿里港→里港
79.九块厝→九块(1946年改为九如)
80.新埤头→新埤
81.林仔边→林边
82.茄苳脚→佳冬
二、两个地名合并
1.中坑、漳和→中和
2.宝斗仁、草山→宝山
3.龙船、崎顶→龙崎
三、取自堡里名
1.芝兰三堡→三芝(原名小基隆)
2.民壮围堡→壮围
3.竹南一堡→竹南(原名三角店)
4.线西堡→线西(原名下见口)
5.永宁里→永宁
6.仁德里→仁德(原名涂库)
7.归仁里→归仁
8.永康里→永康(原名埔姜头)
9.新化里→新化(原名大目降)
10.安定里→安定(原名直加弄)
11.善化里→善化(原名湾里)
12.楠梓仙溪西里→楠西(原名茄投)
13.内新化南里→南化(原名南庄)
14.佳里兴堡→佳里(原名萧垄)
15.罗汉内门里→内门
16.西屿澳→西屿
四、取同义雅字
1.水返脚→汐止
2.枋桥→板桥(移植自东京市板桥区)
3.南门口→南郭(位于彰化市)
4.大庄→大村
5.山仔顶→山上
6.白水溪→白河(改名为白河的是店仔口,白水溪则在店仔口附近。这表面上是取同义,实则移植自福岛县白河市)
7.水堀头→水上
五、取日本汉字谐音
1.三角涌(sankakuyo)→三峡(sankyo)
2.芦洲(rosyu)→鹭洲(rosyu)(今芦洲、三重)
3.咸菜硼(kansaiho)→关西(kansai)
4.大嵙崁(daikakan)→大溪(taike)
5.月眉(台语gua-bi)→峨眉(gabi)
6.罩兰(takuran)→卓兰(takuran)
7.茄苳脚(台语ka-tan-kha)→花坛(kadan)
8.湳仔(台语nam-a)→名间(nama)
9.焦吧年(台语ta-pa-ni)→玉井(tamai)
10.打猫(dabyo)→民雄(tamio)
11.新港(shinko)→新巷(shinko)(1946年又改回新港)
12.打狗(takao)→高雄(takao)(移植自京都市高雄町)
13.援巢中(ensochyu)→燕巢(enso)
14.弥浓(bino)→美浓(mino)(移植自美浓国)
15.蚊蟀(台语ban-su)→满州(mansyu)
16.妈宫(makyu)→马公(mako)
17.网埯(moan)(堡里名)→望安(moan)
六、保留一字之创新
1.金包里→金山
2.六张犁→六家(今竹北)
3.龟仑→龟山
4.阿罩雾→雾峰
5.埧雅→大雅
6.大埔心→坡心(1947年改回埔心)
7.内庄→大内
8.梅仔坑→小梅(1946年改为梅山)
9.港仔墘→小港
10.林仔边→林园
七、与旧地名无关之创新
1.松山(原名锡口,松山乃移植自爱媛县松山市)
2.三星(原名吧哩沙)
3.竹东(原名树杞林,竹东乃取其位于新竹之东)
4.北屯(原名三十张犁,北屯乃取其位于东大墩之北)
5.南屯(原名犁头店,南屯乃取其位于西大墩之南)
6.丰原(原名葫芦墩,丰原乃取自天壤无穷神敕:丰苇原千五百秋之瑞穗国)
7.内埔(今后里乡)
8.清水(原名牛骂头,清水乃移植自静冈县清水市)
9.外埔
10.沙山(原名番挖,1946年改为番挖谐音芳苑)
11.竹山(原名林杞埔)
12.鹿谷(原名羌仔寮,寮有草字头)
13.斗南(原名他里雾,斗南乃取其位于斗六之南)
14.虎尾(原名五间厝,虎尾取自虎尾溪)
15.屏东(原名阿猴)
16.冈山(原名阿公店,冈山乃移植自冈山县)
17.旗山(原名蕃薯寮,寮有草字头)
18.竹田(原名顿物,竹田乃移植自大分县竹田市)
19.大武(原名巴塱卫)
20.新港(原名麻荖漏,1946年改为成功)
作者:
105542
时间:
2007-10-16 21:05
清乾隆时期巨幅世界地图有力反驳“台独”谬论
乾隆《坤舆全图》局部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中国及亚洲部分)
中新网10月11日电 陈水扁悍然推动“以台湾名义入联”,这是台湾“法理独立”的重要步骤。香港大公报11日刊登王基文文章指出,台湾与大陆一水之隔,历史渊源悠久人民骨肉相亲,今天台湾人就是从前大陆人,台湾的开发与繁荣离不开大陆移民的艰苦奋斗。两岸史地渊源显示,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文并从历史文物指出,乾隆《坤舆全图》铁证史上“一中”。
如下是该文摘要:
两岸骨肉相亲
陈水扁冒天下之大不韪挑衅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奉行“一个中国”之第2758号决议,悍然推动以“台湾名义”申请成为联合国“新会员国”,这是“台湾法理独立”的重要步骤,进一步触犯《反分裂国家法》底线,令台海与亚太地区和平面临严重威胁。
陈水扁“副幕僚长”陈其通则在记者会上声称:“台湾也从未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历史的事实,也是现状。”他公然篡改历史,否认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事实上,台湾与大陆,一水之隔,历史渊源悠久,人民骨肉相亲,今天台湾人,就是从前大陆人,台湾的开发与繁荣,离不开大陆移民的艰苦奋斗。两岸史地渊源显示,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兹以清乾隆《坤舆全图》为例,足以证实在历史上台湾的确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乾隆巨幅《坤舆全图》,为乾隆皇帝钦命绘制,属国家级官方舆图,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成图,系极精致绢本彩绘世界全图,共二轴,作者为法国传教士蒋友仁。
蒋氏绘乾隆《坤舆全图》,采用球状投影法,将东西两半球绘于一幅绢本上。东半球绘入亚洲、欧洲、非洲、澳洲;西半球绘上美洲。东西两半球的四周绘有天文图十九幅,浑天仪一架,于图幅的上下左右,填注长短图说三十六处,所用图例达十七种之多。
此图初绘成图于乾隆二十五年,在是年八月乾隆五十岁寿诞之前呈献,以祝贺圣寿。蒋氏重绘《坤舆全图》,于乾隆三十二年成图,重绘历经七年之久,可见他绘制《坤舆全图》过程非常严谨。他参考了中外绘制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此图涵盖了自16世纪至18世纪50年代的东西方地理调查和地理发现的各项重要成果,内容十分丰富,是当时最新的世界地图,堪称中国和世界制图史上集大成杰作。
资料图:康熙时期的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全貌),蒋友仁绘制的《坤舆全图》参考该图并进一步完善
坤舆全图证“一中”
蒋友仁,1715年10月8日生于法国奥塘(Autun),1737年加入耶稣会,精通天文、地理和历法诸学,于乾隆九年抵澳门,经钦天监监正戴进贤推荐奉召进京。入京后,埋头学习满、汉语言文化、孔孟经典、哲学、历史等中国传统文化,1747年才委令他办事。他不仅精于建筑设计,而且又熟谙铸造技术。他还曾译过《书经》、《孟子》,译拉丁文《书经》十分审慎,其了解汉文之深,与译笔之忠实,远出以前各译本之上。
乾隆对蒋友仁所绘地图和图说表示称赞,并就天文学问题和地理学问题,进行了长时间垂问。乾隆在大庭广众面前对这巨幅地图大加褒奖。蒋图图说中,首次向中国人介绍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学说,并介绍了刻卜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和最新的欧洲天文学新成果。总之,蒋图集中反映了中国与西方国家测量地图的最新成就,也是继承东西方地图事业的最优秀代表者。他还参与了《乾隆十三排图》的绘制工作。
有力反驳“独派”谬论
蒋氏绘制乾隆《坤舆全图》,用桔黄、蓝、青、绿、红五色标划区域,例如,中国着桔黄色,日本、印度涂绿色,意大利、法国上蓝色,亚乌里国画青色,野地、世巴土国绘红色等,国界清晰,领土主权明确。他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列屿在内)和中国大陆均涂上桔黄色(或称黄中带浅红),明确标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列屿在内)属于中国版图。他在台湾本岛填涂台湾府字样,和福州府、兴化府、泉州府、漳州府一同标示为归于福建省管辖。总之,十分清楚地指出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实,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朝即已统一了台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蒋氏乾隆《坤舆全图》的标示,只是如实反映了客观事实。
蒋氏乾隆《坤舆全图》,有力反驳了“台独”分子关于“台湾也从未是中国的一部分”之谬论。此图,不仅现实意义巨大,历史价值亦极显著。蒋氏绘成此图后,将其法文图寄回法国出版,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西方各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或中国沿海图,相继沿袭蒋图画法,明确载入台湾和钓鱼岛列屿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乾隆《坤舆全图》全图和东亚部分之彩色影印图,乾隆于奏折上谕批等影印本,笔者均已搜集在手,是研究此图不可缺者,但限于篇幅,未能向读者展示。
欢迎光临 110互动论坛 (http://bbs.110.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